电力塔的英文翻译英语怎么说-bthe


2023年4月4日发(作者:瑜迦)

第30卷第4期

2010年8月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Vo1.30 No.4

Aug.2010

古诗词中道别礼俗的英译

顾正阳,康添俊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 ̄,44-)

摘要:道别礼俗是送别题材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厚的文化意味,本文从送别礼俗、留别礼俗、

折柳送别礼俗三个层面人手,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同时向译语读者传达中国送别诗歌的别样

审美情趣。

关键词:礼俗;送别;留别;折柳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0)04-091-05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别是极为平常

的一种人生经历,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

聚散无常。屈原在《九歌》中写道:“悲莫悲兮生

别离,乐莫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意思 乐兮新相知。”别离也成了文学千古常

新的主题,而艺术地“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

就成为作家不懈的追求。从先秦的《诗经》到两

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

文,离别之情一如长江之水源远而流长。初唐诗

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拨动了离人第一

根心弦,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恋故乡水,万里送

行舟”,将水人格化,写出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

洒。宋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感慨:“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女词人李清

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

欲说还休”,别愁至情,痛断肝肠,忧愁悱侧,使人

不忍卒读。元人王实甫也以“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的诗句,借助秋之意象,达到表情达

意的效果。

、送别礼俗

亲朋好友即将离开之时,难免两情依依,难分

难舍。于是衍生出各种道别方式,如饮酒践行,王

维送友人元二出使安西时,两人从头天傍晚一直

畅饮到次日早晨,还觉不尽心意,又举起酒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唱歌

道别,许浑在其《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中唱着歌目送友人的船渐行

渐远。此外还有折柳道别的习俗,因“柳”谐“留”

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李商隐《离亭赋得折

杨柳》中就有“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

晖”之咏叹。道别礼俗分为送别、留别、折柳礼

俗,下面结合具体诗歌的翻译方法,让我们一起走

进这个充满离情别绪的世界。

所谓送别礼俗,是指由送行之人以主人的身

份为作为客人的离别之人送行。在亲朋好友离开

之时,难免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于是就有了饮酒

践行,就有了十里相送,甚至还有为了方便送行而

修建凉亭等形式的送别习俗等等。而对于文人墨

客来说,诗歌不仅可以表情达意,而且还可以作为

长久品味和回忆的凭藉。送别时的哀婉惆怅——

“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豪

迈乐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都尽显字

里行间。现从以下翻译方法展现诗歌意境。

1.匿名显位法 离别之人,无论是从征去

边塞、出使到异国、出游往名胜、就任之职所、归隐

返乡里、述职迁京都等,心境大相径庭。除去升迁

路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

悦,贬笞途中“野营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朔

收稿日期:2010-04.12

作者简介:顾正阳,男,上海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康添俊,男,甘肃合作人,上海大学英语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08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BYY204。

・92・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第3O卷

漠”的凄凉更让人揪心。路途之艰险,前途之未

卜,这对送别双方都是“催人心肝”的腐蚀剂,以

致每每想起,都不免“涕泪沾巾”。离别之痛虽

浓,但翻译时不能简单直译离情别绪“纠结点”之

一的目的地,这样的离情太沉重,会超出诗人可承

载的限度。不如隐去相关地名而显化其地理方

位,对于不熟悉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译语读者来

说,发挥联想的空间增大了,更有利于读者在一种

平缓自然的情绪氛围中体味离情别意。请看李颀

的一首《送刘昱》: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动着五两,

远处的鸬鹚山在秋雨的映衬下显出淡蓝色。刘昱

便在这风高潮涨雨霁天晴之时走了,像一只离群

的孤雁一样。他要前往何处?从友人,亲人们悲

伤的眼神里,我们读出了两个字:浔阳。这个从此

叫离人和友人天各一方的名称,便成了诸多离情

别恨的“纠结点”,牵动着诗人,更牵动着读者的

心,此时为了避免在原本阴霾悲恸的离别气氛上

“雪上加霜”,翻译时,不妨将其隐去,代之以联想

意义丰富的地理方位词,以便让译语读者发挥丰

富的联想,去体味诗中娓娓道来的惜别之情。请

看译文:

In the eighth moon the weed cold grows,

The autumn waves surge with whi汉朝皇帝 te crest.

The mast shiv三缄其口独善其身什么意思 ers as north wind blows;

Why should my guest go to the west?

The rain no longer drizzles on hilltop;

Out of the door rises the evening tide.

At night along the beach my friend should stop.

Hear lonely wild goose cry by

riverside!…( )

译文将“谁是浔阳客”译为:Why should my

guest go to the west?(缘何吾之挚友要踏上西归

的旅途?)隐去了“浔阳”这个地名,而代之以方位

词“west”。一方面,使原本悲戚深沉的离别之痛

弱化,减轻送别双方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本身

联想义丰富的方位词也有助于激发译语读者多方

位、发散性的思考和想象,让译语读者随着思想的

流动去体会离人心中流淌着的离情别绪。

2.转挟述情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

行为并不能被视为是对外部刺激的纯粹的被动反

应,主体的选择、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主

体的认知结构。在相同的信息刺激下,不同心理

的受者会做出不同的认知反应。就大多数送别诗

而言,诗人的述情方式往往是直接、酣畅的,比如

“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就将浓重的离愁别

绪直接吐露出来而不加任何掩饰,多数译者也是

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诗中直白,浓烈的情味,甚至

将其渲染之。由于诗是抒情的艺术,译者在其中

传递最多的便是情感信息,从受者——译语读者

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感受和

体验便成为译者首要的任务。因此翻译时,我们

要更多地站在受者的视角,照顾其感受,以情感信

息传递最大化原熙熙攘攘 则,可借助“否定”手段,将“寄

情”之述情方式转换为“持情”,一方面使原诗直

白,浓重的感情含蓄、委婉化。另一方面,“否定

化”的转译法又深化了表情达意的程度,起到的 劝君莫惜金缕衣的意思

是一种“以退为进”,“锦上添花”的美妙之用。请

看李白的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远处杜鹃一声声

“不如归去”,鸣声凄厉。你被贬的消息让我内心

无比伤感。天色渐晚,月明星稀,身处异乡的你是

否孤单?遥望天上皎洁的明月,该如何是好呢?

不如把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古诗 这满腹的愁思寄托给月亮,代我去抚慰

你那孤单、冷寂的心。可是我又担心自己的一片

愁情会让本来就孤寂的你更想家,更难受,所以只

好将这份浓烈的思念深埋心底,只让月亮带去我

美好的祝福。翻译时,我们应该着重体现诗人踌

躇、矛盾的心理,以“持情”换“寄情”,深化述情程

度。请看译文:

A11 willow—down has fallen and sad cuckoos

cry,

To hear you banished southwestward beyond

Five Streams.

1 would confide no sorrow to the moon on high,

For it will follow you west of the Land of

Dreams.[ ]( 。)

译文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一句译为:1 would confide no SOITOW to the

moon on high,for it will follow you west ofthe Land

of Dreams.(我不忍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吐露给明

第4期 顾正阳。等:古诗词中道别礼俗的英译 ・93・

月,因为这些忧愁会伴随明月遥寄给远在夜郎西

的你。)通过添加否定词“no”和逻辑关系词

“f0r”,译者将原诗的述情方式由“寄情”转换为

“含情”,并道出“含情”的原由是不忍让离人凭添

思乡之苦。而这一“放”一“收”之问亦将诗人内

心的矛盾与挣扎显露无疑,不仅散发着真挚感人

的友情,更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浓浓的离别之意。

二、留别礼俗

所谓留别礼俗,从主动被动的关系看,与送别

礼俗正好相反,它指的是辞行之人向送行之人表

达不舍和惜别之意的道别方式。离别时,出行之

人为了减轻送行之人的痛苦,往往会在惜别的基

础上加以劝慰,劝慰对方多珍重,好让自己放心前

行。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

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就写出了送别时热烈的场

面和深情的留别,于是送行的主人和辞行的客人

只好“欲行不行各尽觞”了。现以以下翻译方法

展现诗歌意境。

1.合并情感同类项 诗“缘情而出”,情味

是一切诗味中最关键的,诗中的情绪源自诗人对

其“原生情”的艺术再加工,更显饱满和真挚。如

登科高中后的喜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

长安花。”痛斥现实的愤怒:“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孤独寂寥后的哀愁:“寻寻觅觅,

凄凄惨惨戚戚。”欢度佳节时的快乐:“千门万户

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此之外,有些诗句

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感项,翻译时,由于音

节的数量等原因,这些情绪不能全部译出。如若

之译出一种,则情绪渲染不到位,意境受到损坏。

此种情况下,如果两个情绪都属于同类或近似于

同类,我们可进行归类、合并的方法提炼出共同的

情绪,而合并后产生的新情绪,其意义不但有所深

化,而且易与上下文形成对偶、押韵、或互文。从

而引起译语读者更强烈的内心感受和多角度联

想。请看高适的一首《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诗的前八句,写诗人闯荡京师、客游梁宋、落

拓失意的真实经历。那时他年轻气盛,自负文才

武略,以为取得卿相是指日可待的事。只可惜,一

介布衣没有资格去干谒圣明的君主。既然干谒

“明主”不成,他只好回乡讨生。但生计艰难,幸

好有未参军这个挚友周济,平日与他骑马游猎、把

酒言欢。可欢乐总是乍现,离别的消息传来,诗人

不禁心神俱惊,旋即被包围在一团惆怅里。翻译

时,“惆怅惊心神”两种情绪的音节太多,我们应

该运用归类法将其归类。“惆怅”和“惊心神”都

由心生,且都含有悲伤之意,我们不妨根据此依

据,将两种情绪合并,归纳出新的情绪,一来可以

简化音节,二来亦可激发读者更多思绪 请看译

文后半段;

We play chess and on lute till day fades into

night,

We drink and croon in spring with willows in

delight.

We’11 separate when ollr joy has not come to an

end.

How can my heart not be grieved to part with

my friend?

But men at paring should not grieve as women

do.

So shed no tears at crossroads when we bid a.

dieu!CI](P210)

译文将“使我惆怅惊心神”译为:How can my

heart not be grieved to part with my friend?(与朋

友分别怎能不使我心痛?)译者用“grieve”(悲伤

的)来代替“惆怅”和“惊心神”好处有三:首先,减

少了音节,使译文读来朗朗上口;其次,“grieve”

外延意义更为广泛,有助于丰富原诗情绪的多样

性,反应在读者脑海中的雨说郑愁予原文 情绪不仅仅是吃惊和惆

怅,可能还有痛哭,流涕等一系列与“悲伤”有关

的情绪变化;再次,削弱了原诗惆怅的情绪,更能

体现出诗人横行天下、四海为家的豪迈情怀,与后

两句形成照应。

2.借助“通感”,译出声音传播的层次感 通

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

感觉转移,即“以感觉写感觉”。诗歌中的声音是

诗歌立文之要素,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

・94-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第30卷

中所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

是也;二日声文,五立是也。”诗歌中的声音形象

往往借助联想和事物的形、色、味等灌人读者耳

中。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中的“寒磬

满空林”,以触觉上的“寒”来描写听觉上清远的

磬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中的“哀想馥若兰”,

将听觉上的哀婉朱声转换为嗅觉上的“馥”。韩

愈在《听颍师弹琴》中,把琴声描写为“浮云柳絮

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将本来诉诸听觉的无

形琴声,转化为可睹可辨的“浮云”和“柳絮”。就

临别赠言来说,有叮嘱、慰藉,甚至是啼哭。若送

别人数少,则声音较单一,很难产生层次感,只有

人数众多,夹杂各种情绪、语气、语音的送别声音

才能产生层次,叮咛声低沉厚重而不刺耳,慰藉声

沉稳舒缓而不生硬,啼哭声悲凉凄婉而不造作。

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方可使离人感受到由

不同情绪共同营造的离别氛围。卡罗林・M・布

鲁里认为:“视网膜作用只不过是复杂的内在情

况起点,官能刺激在内部神秘地转换演变,才能形

成可供理论的知觉。”因此译者在选词方面应取

动态词汇,利用语词这一特殊的高级感觉刺激物

引起读者的间接触觉体验,借助身边事物的特质,

沟通起不同的感官,将声音的层次感突显出来,以

增强听觉刺激的力度,使译语读者心灵受到强烈

的震撼。请看李白的《赠汪伦》及其译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I,Li Bai,sit in a boat about to go,

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

vellqow.

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

It’S not SO deep,0 Wang Lun,as your love for

me.

[1】(Pl18)

译文将“忽闻岸上踏歌声”译为When sud-

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ver{]OW.(岸上

此起彼伏的送别歌声突然响起),借助“overflow”

水不断溢出时的层叠感,译出了声音的层次。轻

快的节拍声、动听的歌唱声、热情的呼喊声交错重

叠在一起,如同翻滚的湖水一般,一浪接着一浪,

一波随着一波传到诗人耳朵里,在心底荡漾开来。

如此热烈浓重的送别场面一定能让译语读者体味

到最本真、最自然的离别之情。

三、折柳送别

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道别礼俗中常常映照着

青青柳色。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离别之

时,之所以要折柳相赠,原因有三:一是“柳”“留”

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二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

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四是柳随处

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柳者。所以杜牧《送

别》中有:“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

施肩吾《折杨柳》有:“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

一重新。”现以以下翻译方法展现诗歌意境。

1.细分酒类,显地域文化 酒乃送别诗之

媒。杨载《诗法家数》有云:“凡送人多托酒以将

意,写一时之景以寄怀,寓相勉之词以寄意。”岑

参《送样子》有:“惜古诗新唱50首 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温庭

筠《送人南游》亦唱:“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

由于气候、原料和酿造工艺各不相同,传统文化元

素之一的酒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北方好烈性

酒,南方好低度酒;江浙地区好喝稻米酿造的黄

酒,北方地区好喝小麦酿造的白酒;江苏、安徽等

地生产浓香型白酒,云贵等地生产清香型白酒,茅

台镇特产绛香型白酒等。酒具有沟通情感的作

用,诗人们把酒作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临别之

时,设宴践行,殷勤劝饮,为离人送上当地特产之

一的酒,不但可以默默传递友情,亦可以消释离别

的痛苦。酒的含义如此丰富,所以生硬的对译并

不完全适应各种送别场景,也不能准确表达原诗

的内涵,介于此种原因,在翻译时,我们应该结合

送别场景的地域特色,缩小酒词的词义,按酒的地

域文化属性细分酒类,为置身此送别场景中的译

语读者奉上一杯当地的佳酿,这样他们就会慢慢

参与到送别中,与诗人,主人公融为一体。请看王

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及其译文:

渭城朝雨沮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No dust raised on the road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ho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I invite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E 2](P59)

译文将“劝君更饮一杯酒”译为I invite you to

第4期 顾正阳。等:古诗词中道别礼俗的英译 ・95・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我邀你再饮一杯葡萄美

酒),将酒类细分到译语读者较为熟悉的葡萄酒,

看到“wine”,他们自然能联想到其产地一西域;进

而想到西域边塞的荒凉孤苦、寂寞孤独,体味到诗

人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劝对方“更

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

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

多留一刻,依依惜别之情尽显。

2.“大写、译形”——引导专有名词象征义

象征是诗歌写作惯用的手法,主要是用物象征人

的品德节操,或者说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

人的胸怀心志。诗人笔下的草木、虫鱼、鸟兽无不

散发着人类高洁的品格、传递着人们浓郁的情感。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松柏《论语・子罕》的青

松:“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象征孤着直耐寒

的品格;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

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而所谓引导专有名词换

的的象征义就是根据古诗词中专有物象背后所包

涵的象征义来确定翻译中的选词用句,此时一定

要避免用直译的方法草率处之,因为这样译出的

物象会显单薄,象征意义不够。而是应该结合诗

意,将专有物象进行可感性的视觉化处理,其中较

为可取的办法就是将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显

其形。因为译其形亦译其意,符号大写,表示其为

专有名词,读者既知其为专有名词,又知含义,文

化当然就自然而然显示在他们眼前了。请看李白

的一首《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喧哗了一日的都市陷入了一片万籁俱寂、灯

火阑韩珪 珊之中,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

阵玉笛声,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

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

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

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

殊不知这曲子正是曲伤离惜别、音哀怨幽咽的

《折杨柳》,怪不得勾起诗人无限伤情。“折柳”为

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属汉乐府古曲,

翻译时,可译形,符号大写,以示其为专有名词,包

含文化内涵。前看译文:

From whose house has come the song of jade

flute unseen?

It fills the town of Luoyang,spread by wind of

spring.

Tonight I hear 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

To whom the tune will not nostalgic feeling

bring?[1](P25 )

译文将“折柳”译为Willow Green(《折柳

曲》),将首字母大写,一来使之“显了形”,突显其

在诗意中的重要性。二来利用专有名词大写这个

译语读者熟知的方式引导读者对其丰富的文化象

征含义进行深入、透彻、精准地解读,进而得到与

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让这凄婉悠扬的笛声

也能飘进他们梦里、驻进他们心里。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古诗词是人类创造力的

非凡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道别

礼俗,更是深深植根于古典诗词的土壤当中。其

中蕴含着人类各民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体

系、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信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

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如果说翻译是一种语言

再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这里的‘信息’自然包括

文化信息,那么翻译则是在掌握了原文与译文文

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不同民族文化互通与

交流的必由之路。” 基于以上原因,送别诗词的

翻译要着眼于对其离情及文化意蕴的传达上,以

便让译语读者领略送别诗词别样的意境,感受其

中哀婉深沉的离情,得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

愉悦。

参考文献:

[1]徐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

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2]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0.

[3]殷习芳,刘明东,叶从领.文化图式与诗歌翻译[J].

成都大学学报,2008,(4).

责任编辑张吉兵

更多推荐

尽显的英文译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