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货的英文译语怎么说-生活大爆炸第一季17
2023年4月5日发(作者:刘伯明简历)
英汉互译教程(修订版)
英汉互译教程
颜林海
四川师范大学
目录
绪论
上篇互译概论
第一章翻译概论
第一节翻译系统观
第二节语言异质
第三节翻译本质
第四节翻译标准
第五节翻译策略
第六节翻译效果
第二章英汉语言比较
第一节英汉词法比较
第二节英汉句法比较
第三节英汉篇法比较
第三章翻译过程概论
第一节翻译过程概述
第二节翻译单位
第三节翻译步骤
第四章翻译策略与技巧
第一节宜化法
第二节异化法
第三节易说法(一)
第四节易说法(二)
第五节移位法
第六节增益法(一)
第七节增益法(二)
第八节遗省法
第九节刈分法
第十节依并法
中篇(上)字词翻译
第五章字词翻译概论
第六章英汉字词的翻译
第一节解音与炼音
第二节解字与炼字
中篇(中)句子翻译
第七章句子翻译概论
第八章英语句子的汉译
第一节英语句子汉译概论
第二节英语被动句的汉译
第三节英语名词性从句的汉译
第四节英语定语(从句)的汉译
第五节英语复杂状语的汉译
第六节英语比较句的汉译
第九章汉语句子的英译
第一节汉语句子英译概论
第二节汉语非主谓句的英译
第三节汉语主被动句的英译
第四节汉语存现句的英译
第五节汉语得字句的英译
第六节汉语把字句的英译
第七节汉语连动流水句的英译
第八节汉语兼语句的英译
第九节汉语主谓谓语句的英译
第十节汉语外位语的英译
中篇(下)篇章翻译
第十章篇章翻译概论
第一节篇章翻译标准
第二节篇章翻译过程
第十一章篇章翻译策略
第一节设身作者道意图,字斟句酌设篇章第二节理枝循干解文理,
瞻前顾后炼照应第三节知人论世解事义,上斟下酌炼字词第四节设身
处地化人物,情真意切如己出第五节缘景而入意象生,篇中物象化成
竹下篇翻译赏析
第十二章原文解读与译文赏析
第一节诗歌解读与译赏
第二节文章解读与译赏
第三节小说解读与译赏
第一章翻译概论
第一节翻译系统观
所谓翻译系统观,就把翻译看作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
有几整体。翻译系统观是基于系统方法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整体而
非单纯的语际转换;要求立足整体,统观全局,着重从系统与要素、
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考察翻译,从而达
到理论优化的一种方法。
相互联系的原则是系统论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系统是由许
多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并由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组成的有
机整体。系统的整体属性依赖于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要素也依赖于系
统,它的性质和功能都必须适应于系统。脱离任何联系的孤立的要素
是毫无意义的。就翻译而言,首先必须把翻译看作一个整体,其基本
要素为:语言异质、翻译本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各
要素之间彼此联系。孤立地讨论某一要素往往会走向玄学或形而上学
的泥潭,对解决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无实际作用。
语言异质是翻译存在的基本前提,只有语言存在异质才有翻译的
必要。语言之间的异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原语和译语上
角度看,异质是指原语和译语在语音、词汇、语(句)法、篇章和文体各
层面上的差异程度。语言异质的另一方面是指译者对原语和译语的把
握程度的高低,一般有四种情况:1.原语理解能力强,译语驾驭能力
也强;2.原语理解能力强,但译语驾驭能力低;3.原语理解能力差,译
语驾驭能力高。4.无原语理解能力,译语驾驭能力高。
翻译本质是译者对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内在属性做出的理性认
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看,任何行为必有意图。作者写作有自己的写
作意图,同样,译者翻译也有自己意图。因此,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也就是译者对翻译意图的认识。一般而言,翻译意图有两种:以作者
的写作意图为翻译意图,以译者的意图作为翻历史上真实的曹皇后 译意图。前者重在关注
译者是如何用译语来实现原文的写作意图和原文内容的传递。后者重
在关注译者是怎样根据自己的翻译意图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操控。
因此,译者不同,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也就不同。正因为对翻译本质有
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也
就不同。
翻译标准既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坐标,也是衡量翻译效果的尺度。
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是译者的个人行为,因此,翻译标准的把握取决于
译者,即因人而异。但这并不是说,译者可以随便制定标准,胡乱翻
译。从翻译过程看,翻译标准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制定:其一,认知
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二,审美上的艺术性和个性性;其三,文化
上的接受性和变通性。
翻译策略指译者用译语的形式来表达原语内容时,为解决问题所
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和一切手段。翻译策略必须以语言异质性程度为基
础。原语和译语异质性越小,直译程度就越大。原语和译语异质性越
大,采用意译方法的频率就越大。既然翻译存在的前提是语言的异质
性,那么就不可能把直译和意译决然分裂开来,即使是在同一种语言
内,也不可能绝对的直译或绝对的意译,如把古代汉语译为现代汉语。
同时还与译者对原语和译语的把握程度及其译者对待原语和译语的态
度有关。翻译策略体现在译语上,就是翻译技巧,即在把原语内容用
译语形式表现出来时,由于原语形式和译语形式的冲突而作出的变通
处理办法。具体的翻译技巧是建立在语言间异质性程度。语言异质性
越大,译者把握双语的能力越强,翻译技巧就越丰富。但任何翻译策
略的采用,都受到翻译标准的制约。翻译标准既是指导翻译过程的坐
标,同时又是鉴定翻译效果的标尺。
翻译效果是指译者在特定的翻译意图控制下要求译文在译语读者
中产生的特定反应。理论上要求译语的效果和原语的效果相同。但事
实上,这仅仅是理想而已,因为即使是原语读者对原语作品的理解也
不尽然相同。就其原因在于文学作品一旦成立,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存
在的客观实体,不会因作者
的意志而转移。作为译者,他也是原语读者之一,他对原作的反
应也是众多反应之一。不过,译者的对原作的内容与风格的理解必须
最能接近原作,译文对原语读者效果应该尽量达到原作对大多数原语
读者产生的效果。
系统论认为基本要素之间的排列顺序(即结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
能;不同的结构,系统功能就不相同。就翻译系统而言,翻译要素的
排列方式形成了翻译系统的结构。翻译要素的排列顺序不同,功能即
效果就不同。
1.原语理解能力强,译语驾驭能力强:译者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就
越是深刻,体现在翻译标准上就既忠实又通顺;采用的翻译策略灵活
多变,使用的翻译技巧丰富多变,译文效果越能达到译者所追求的效
果。
2.原语理解能力强,但译语驾驭能力弱:译者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体现在翻译标准上,只涉及到原语,未充分重视译语的习惯,翻译策
略与技巧贫乏,译文效果是原语化程度高,佶屈聱牙,目不忍读。
3.原语理解能力差,译语驾驭能力强:译者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体现在译文上就是误译、漏译可能多,尽管翻译方法和技巧可能丰富、
译文语言可能很地道。
4.无原语能力,译语驾驭能力强:译文与其说是翻译,毋宁说是
再创造。翻译本质、翻译标准、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也就无从谈起。
如林纾之翻译。
思考
1.什么是翻译系统论?
2.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节语言异质
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
完全不同的树叶。”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种完全相同
的语言,也没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也就是说,任何两种语言,
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的地方。对翻译而言,语言之间的差异是翻
译存在的前提。对译者而言,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有助于识别
所翻译出来的目的语是否地道。因此,要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
就必须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目的,范围,因人而异。
比较的方法和目的,对译者而言,就是寻找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实现
二者之间的最佳转换效果;比较的范围,对译者来说,有宏观比较和
微观比较。
宏观比较指英汉两种语言的类型比较,微观比较指英汉两种语言
在组词造句和积句成篇上的比较。宏观比较有助于了解英汉两种语言
的总体的特点,微观比较有助于弄清英汉两种语言组词造句、积句成
篇的基本法则。
从宏观比较角度来说,英语是表音的字母文字,而汉语是表意的
方块文字。表音文字是通过有限的字母及其组合与变化形式来表达意
思;而表意文字是通过有意义的字词组合来表达意思。二者主要区别
是英语具有丰富的拼写形式,而汉语却缺乏拼写形式。这样就形成了
英语在语言类型上属于形合的语言,汉语在语言类型上属于意合的语
言。
所谓“形合”就是指语言形式的完整性,即语言单位以及语言单
位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会通过一定的形式标志出来。语法关系
往往是通过词形变化与组合方式来实现。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类的用
法、组词造句和积句成篇的规则来体现的。逻辑关系包括联合和偏正
两大关系。其中联合又包括:并列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递进
关系;而偏正又包括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时间关系,让步关系等。所
有这些逻辑关系往往都会通过连接词来体现。因此,英语是一种重
“形合”的语言。
所谓“意合”,就是指意义上的完整性,具体地说,语言单位以
及语言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不是通过形式标志而是通过
“意会”的来体现。换句话说,语言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
常常是一种隐性连贯方式。所以语言单位之间在外形上比较松散、
自由,注重以神摄形。既然汉语通过“意会”来体现语法关系和逻辑
关系,那就意味着,汉语在组词造句和积句成篇时,语法关系和逻辑
关系多有省略:只要不产生歧义而意思完整,能够省略的字词或成分
都可以省略。
微观比较,又称语法比较;所谓语法,就是一种语言的字词用法、
组词造句、积句成篇的语言法则。既然是“法则”,就意味着组词造
句不能随便把所学的字词加以组合,积句成篇也不是把各种句子随意
放在一起,而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则张仪最后是什么下场 。就是说,要组词造句,必须弄清
“词”的特点与用法。
思考:译者应该如何看待原语与译语的异质?
第三节翻译本质
正如上文所说,原语理解能力强,译语驾驭能力强(关于语言异质
极其重要,第二章单独详细讨论),译者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就越是深刻。
但这种对翻译本质的认识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翻译意图基础之上。我
们知道,任何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意图、表达的主题以及实现写作意
图、完成表达主题的手段。“意图”和“主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内容(即后文所说的理事情象)。“手段”就是形式(即后文所说的音字
句篇)。同样,任何译者也都有翻译意图以及实现意图的手段。这里的
翻译意图既可以是译者自己的意图,也可以是以作者的写作意图为自
己的翻译意图。在写作过程中,意图和主题对作者具有操控作用;同
样,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意图对译者具有操控作用。怎样用译语来实现
作者的意图,表达原作的主题,不同的译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正因
为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决定了译者对其它翻译要素的态度。
因此,翻译本质在翻译的要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译者对翻译本
质的看法最初几乎与翻译实践同步出现的,它既体现在译者对翻译的
直接论述,同时又体现在译者的翻译作品之中(最初是体现在口译中,
而后才体现在笔译中)。
翻译实践在我国历史上很早便开始了。从《周礼》、《礼记》都
有翻译官专门职称的记载便可知道。《册府元龟》的《外臣部鞮译》
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象
胥”乃古代翻译官的称呼。
尽管我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很难找到有关翻译的论述,但
《礼记王制》的论述,却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礼记王制》送别长亭外古道边歌曲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
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可见,古代翻
译官还有不同的称呼:或寄、或象、或狄鞮、或译;翻译官称呼可以不
同,但他们翻译的最终目的和本质在于达“五方之民”之志、通“五
方之民”之欲。用今天的话说,翻译的本质在于传达不同民族的思想
和情感。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曰:“寄者,言传寄外内语言”,“象者,
言放象外内之言”,“狄鞮者,鞮,知也,谓通传夷狄语与中国相
知”,“译,陈也,谓陈说外内之言”。唐贾公彦《周礼义疏》解释
为“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解也”。
可见,尽管称呼不同但本质相同即“达其志,通其欲”。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翻译的本质的论述虽然只有“达其志,
通其欲”短短六个字,但却揭示了翻译本质中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
首先,“达”“通”用作行为动词“翻译”讲,是指翻译实践活动本
身;其次,“达”、“通”作形容词使用(使动用法),指译文的效果,
即译文要通顺、要畅达。其三、“其志”、“其欲”中“其”既可以
指外族人(外国人)也可以指本族人。当把外族语译为本族语时,“其志”
和“其欲”当然为外族人之“志”、之“欲”,而非本族人之“志”、
之“欲”;当把本族语译为外族语时,“其志”、“其欲”当为本族
人之“志”、之“欲”,而非外族人之“志”、之“欲”。
可见,不论是外国语到本族语的翻译还是本族语到外国语的翻译,
“其”都不是指译者本人;因
此,翻译时不能随意增添原文中没有的东西。其四,“志”与
“欲”指原语(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也就是说,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文字
实践活动,既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要通顺易懂。
《礼记》中“达其欲,通其志”与奈达的“翻译即译意”都强调
保持内容的相同性。然而仅有“达其志,通其欲”,颇有不足,还须
“得其体”。因为“译事,犹人之穿衣也,人之本也不变,而蔽体之
衣也可一日三易。命题犹人之本,语言如蔽体之衣。衣可易可变,然
人之本也不变。然人之穿衣亦有讲究,孔颖达云:‘体谓容体,谓设
官分职,各得其尊卑之体。’简言之,人之穿衣,须搭配得当,得其
体也。人之体也,不可削剔,所穿之衣也,须与体相匹配。人体之本
所在何也?在其心,在其意也。人之无心,犹行尸;人之无意,如走
肉。人之心,人之意,如何能解欤?闻其言、览其文也。言成句,句
成文,文达心意。成句之法,语言之不同,则有不同之规;成文之法,
语言若异,则有相异之矩。规矩虽有不同,然其心意不变矣”(《春秋
大义》辜鸿铭2009:9)。“译事之要旨者,译其心、译其意、得其体
也。简言之,译心译意乃译事之本也”(《春秋大义》辜鸿铭2009:
10)。译其心、译其意、得其体,非仅为翻译的本质,同时也是翻译的
标准。要实现翻译的本质,必须有一定的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衡量
翻译的效果。可见,翻译本质决定翻译标准。
翻译的本质是译其心译其意。要译其心译其意就必须首先获其心
获其意,而获其心获其意的方法有三种:分析研究、与作者沟通、切
身体验。
1.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包括精研细读,知人论世。精研细读1要求译者所译
文本的语音、字词、句式、篇章加以精细的研究分析,明确作者措辞
的用意和目的,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知人论世,就是要求译者对文中
所涉及到专名,社会背景进行搜索分析,以及在所译文本中的意图,
或请教相关行业的专家,包括参阅所译作品的研究者的著述。
2.与作者沟通
如有可能,与作者和研究者进行沟通,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寻
求解答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如果无法,则切身体验。
3.切身体验
切身体验包括“设身为作者”和“设身为人物”。设身为作者时,
要扪心自问: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有何意图?想表达什么样的情
感?设身为人物时,译者要想象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经历作品中
的一切情景,包括情感体验,人物之间的关系。
思考
1.怎样理解“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2.你对翻译的本质是如何理解的?
第四节翻译标准
正如上文所说,翻译标准既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坐标,也是衡量翻
译效果的尺度。翻译是一种艺术,它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标准带
有很强的唯一性;翻译的标准是多元化的。因为翻译文本的难易度和
读者对象的层次以及译者个人能力的不同,翻译标准必然存在差异。
从理论上看,翻译标准多体现为:主观性而非客观性,多元性而非单
一性,灵活性而非统一性。虽然如此,但翻译标准至少在理论上可以
从三个方面加以规约:认知、审美、文化。相对应的就是三个标准:
认知标准、审美标准和文化标准。从翻译操作上看,翻译标准又分为
内实标准和外形标准。
一、理论标准
1详见
/s/blog_
(一)认知标准:真实性与完整性
翻译过程首先是一个从解码获取信息到编码表达信息的认知过程。
翻译解码是指译者通过对原文进行词义分析、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
语用分析,从而获取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意图的过程。翻译编码根据
原文信息和意图,进行字词选择,句式建构,语篇组合的过程。翻译
编码必须以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标准,使原文信息真实而完整地
得以表达;既不能添枝加叶,也不能断章取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把译语加以重新解码,获取其中的信息,
并与原语解码后所获取的信息加以比对,从而判定原语和译语信息是
否真实相同,是否完整。也就是,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首先以信息的
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标准,对原文进行解码,并用目的语把解码所得的
信息恰当的重新加以编码。
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翻译标准的核心。
(二)审美标准:艺术性和个性性
任何翻译实践都是一个审美过程。在翻译解码过程中,译者必须
带着审美的眼光,对构成原文的字词,句式和语篇的审美特性及其规
律与原文的信息意图所构成的艺术特性加以认识和领悟。在翻译编码
过程中,译者必须用译文把原文体现出来的艺术特性表现出来。原文
形式与原文内容完美结合便构成了原文的艺术性,每个作家或作者都
有自己个性,每一个译者也都有自己的特性。体现在翻译标准中,就
是艺术性和个性性。翻译标准的艺术性是指译者用译语表达原文内容
采用的艺术手段和技巧。所谓翻译个性性,是指原文的独特性和译者
的个体性。原文的独特性即风格,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作家的个人风
格;二是文本文体风格。三是人物性格。从理论上说,译文中不应该
出现译者风格的影子。但在翻译实践中,译文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译
者的个性性。
(三)文化标准:接受性和变通性
作者与原语是原语文化的承载体。译者与译语是译语文化的承载
体。任何翻译都是由译者来实现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
受到译语文化的控制。体现在翻译标准上,就是译文的接受性和变通
性。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冲突磨合的过程。文化冲
突体现在翻译标准上就是接受性,文化磨合体现在翻译标准上就是变
通性。翻译的接受性体现在:原语文化是否被译语文化所接受。翻译
的变通性是指因译语文化而对原语形式进行灵活处理。但两者都具体
体现在翻译策略上的“宜”、“异”、“易”、“益”、“遗”、
“刈”、“依”、“移”。
理想的翻译标准是以上三个方面的完美结合。但在翻译实践中,
翻译三个层面的标准对译者的控制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文化标准是翻
译中的“战略”标准,具有宏观控制作用,指明翻译的方向。审美标
准是译者的个性性标准,它既是原文独特性的体现,又是译者个性张
扬的手段。认知标准是翻译中的“战术”标准,具有微观控制作用。
翻译标准,无论哪个层面,对翻译策略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二、翻译操作标准
任何语言都可以分为外形和内实两个层面。外形指语言的表层结
构,可分为“音”“字”“句”“篇”四个层面,内实指
“理”“事”“情”“象”的载体。换句话说,说话者总是通过一定
的语言形式(即“音”“字”“句”“篇”)来表达内心所欲表达的内容
(即“理”“事”“情”“象”)。语言不同,其语言形式也就不同,具
体地说就是,每一种语言在“音”“字”“句”“篇”上的组合方式
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就是该种语言的共性。同样,人不同,其
语言形式也可能不同,这种“不同”也就是说话者个人的语言风格。
翻译有三大任务,一是要保持原文的“理”“事”“情”“象”;
二是保持译语的顺畅性,做到音悦、字正、句顺、篇畅;三是要保持
作者的说话风格。第一个任务要求译者做到理清、事明、情真、象形;
第二个任务要求译者做到音悦、字正、句顺、篇畅;第三个任务要求
译者将第一二个任务的完美结合在一起,保持作者的说话风格。
因此,从翻译操作上来说,翻译标准分为内实标准和外形标准。
(一)内实标准:理清、事明、情真、象形
理清:指文本表达的义理(即意义)的清晰性。译者不仅要通过对原
文的解读,弄清原语所表达或
所象征的义理,即意义,还要精心提炼译语来再现原语所承载的
义理。
事明:指文本所引典故和所叙事情的明晰性。译者不仅要通过对
原文的解读,弄清原文所引典故或所叙事情的意图,还要精心提炼译
语清晰明确地再现原语所承载的“事”。
情真:指文本传情达意的真切性。译者不仅要通过对原文的解读,
弄清原语所表达的内心情感,并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还要精心
提炼译语的来传达原语所承载的情感,使得译语与原语所抒发的情感
保持真切性。
象形:指文本所呈现的意象的形象性。译者不仅要通过对原文的
解读,在大脑中唤起发出该的事物意象,同时还要精心提炼译语,准
确形象地表达原语所承载的意象。
(二)外形标准:音悦、字正、句顺、篇畅
音悦:指语音的悦耳性,具体体现在语音的秩序、节奏和修辞上。
译者不仅要原语配置上的秩序性、节奏性和修辞性,而且要精心提炼
译语,使得译语也具有译语秩序性、节奏性和修辞性。音悦是要求在
表达原语所承载的理事情象的基础上而进行了一种审美追求。
字正:指语言字词的正确性。译者不仅要正确地解读语言字词所
表达的意图,而且要精心提炼和正确地择词译语字词来所表达原语字
词的理事情象。炼字时的正确性是指译语字词语法上的正确性、文体
上的得体性。每一种语言在字词的使用上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则,
即语法。既然是约定俗成,那就意味着汉语就有汉语约定俗成的语法,
英语就有英语约定俗成的语法。就汉译英而言,英语字词的语法性体
现在词具有一定的形式标记,名词代词的“数”、“格”和限定性,
动词的“时”(现在时和过去时)、“体”(进行体和完成体)、“态”(主
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和“气”(虚拟语气和真实语气),形容词副词的
“级”。翻译就必须遵循译语的语言法则。文体性是指译语字词与原
语字词的文体保持一致性。
句顺:指组词造句上通顺性。译者不仅要通顺正确地解读原语的
句子设置所表达的意图,而且要精心提炼译语通顺地设置译语句式,
准确地表达原语所表达的意图。
篇畅:指积句成篇上通畅性。译者不仅要解读原文积句成篇所表
达的意图,而且要精心提炼译语积句成篇的规则,通顺畅达地表达原
语所表达的意图。
思考
1.什么是翻译标准?
2.翻译标准的类型有哪些?在翻译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第五节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指译者用译语的形式来表达原语内容时,为解决某一问
题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和一切手段。正如洛舍(L?rscher1991b:68)
所说,“言语和心理活动都可以看作翻译策略的构成步骤…。”一般
而言,译者在遇到翻译难题时不可能马上就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往往
要通过记忆搜索,激活大脑信息网络,寻找临时方案,再加以优化而
最终找到最佳方案。
翻译表达,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翻译策略来实现的。洛舍详尽
地描述了译者信息加工过程中策略的运用,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译者的
心理活动,也同时说明了译者信息加工延时的原因,但未能揭示译者
到底怎样进行译语文本重新措辞的具体方案。虽然不同的译者可能采
用不同的策略,但都摆脱不了以下一个字“译”。
“译”作为一个元翻译策略,是指可以通用于任何两种语言之间
的翻译策略。简单地说,这个元翻译策略就是“译”,其具体内涵概括
起来包括“宜”、“异”、“易”、“益”、“遗”、“移”、
“刈”、“依”。其中“宜”和“异”既可以指包括其他六种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古诗 略的
宏观性策略,也可以指与其他六
种策略并行的微观性策略;所谓微观性策略是指译者用译语表达
原文内容时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所谓宏观性策略是指译者利用其他六
种策略使得译语达到的特定效果。
1.宜
,会意字,从门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象屋里俎上有肉的形
状,其意为“宜得其所也”
(《苍颉篇》)或“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可见,“宜”
的本义指合适、适宜。“宜”在意义上有广狭之分。
广义的“宜”是指译者以译文读者为旨归而采取一切手段而达到
的效果;这里的一切手段也就是使用后面六种策略的熟练程度。熟练
程度越高,宜化现象就越高;最高程度的宜化是译语看不出任何翻译
的痕迹,仿佛是译者如从己出。
狭义的“宜”是专指译者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对原文独特的
言、象、意做出的适宜于译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手段和效果;即对原文
中的字词句式(言)、意象形象(象)、文化信息做出适宜于译语读者的调
整。
“宜”,作为翻译策略,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可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 读性、流畅性。
所以,译者,宜也。
2.异
,会意字,“異”,甲骨文字形,象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
从畀。畀,予也。本义为奇特、
奇异、奇怪。《虞書》曰:“岳曰:异哉!”羊吏切(異)分也。从
廾从畀。畀,予也。凡異之属皆从異。”《釋名》曰:“異者,異於
常也。”简言之,异者,有别于寻常也。“异”在意义上也有广狭之
分。
广义的“异”是指译者以原文作者为旨归而采取一切手段而达到
的效果;这里的一切手段也就是指后面六种策略使用熟练程度,熟练
程度越低,异化现象就越高。
狭义的“异”是专指译者保持原文独特的言、象、意而采取的表
达手段。具体体现在,译者在采用下面六种措施时程度上有别于“宜”
的处理方式。简言之,“异”指保持原文独特(异)的言、象、意。
“异”,作为翻译策略,强调译文保持原文的独特性、唯一性。
所以,译者,异也。
3.易
,象形字,象蜥易之形,因蜥蜴色易变,引申为换、交换、替代、
改变《易系辞下》曰“上古
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列子汤问》曰“寒暑易
节。”
作为翻译策略,“易”即易说法,可分为三大类:即易词法、易
句法和易象法。其中易象法与宜化法同义,易句法指变化句型,如肯
定否定变易,陈述疑问变易;而易词法又分为易类而译、易辞而译、
易格而译。易类而译指词类变易式翻译。易辞而译是指变换措辞的翻
译。易格而译是指修辞格变易式翻译。易象而译指意象变易式翻译。
易句而译(句式变易式翻译(详见第四章)。
所以,译者,易也。
4.移
,形声字,从禾,多声;本义为移秧,泛指移植。《说文》曰
“移,禾相倚移也。”《六书故》
“移秧也。凡种稻先苗之后移之。”《韵会》“今迁徙之迻借作
移。”即移动,转移、变动。
作翻译策略讲,“移”指移置,既可以指成分位置移动也可以指
成分转移。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性,翻译时,必然要对原语句子中的
某些语言单位进行移位。
译者,移也。
5.益
,会意字,从皿,从水;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漫出。《说文》曰:
“益,饶也”引申为水涨。《吕氏春秋察今》曰“人或益之,人或损
之,胡可得而法?”可见,“益”有“增加”之含义。“益”或增益,
作为元翻译策略,是指对原语进行适当的增加。至于增益什么,须根
据译者意图和译语的约
束机制而定,因此,增益之前必须对原语和译语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
增益法的基本原则是增词不增义。增益法可以分为语法性增益、
修辞性增益和效果性增益。所谓语法性增益是指译者翻译时根据译语
的语言约束机制来增益语法词汇,使译语读起来更加符合译语的语法
习惯。修辞性增益是指译者根据原文的审美意图所采用的审美艺术手
段。效果性增益是指译者为了让译语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内容而进
行的附加性信息增益。语法性增益包括结构性增益和词类增益。修辞
性增益主要有同词增益和同义增益。同词增益指原文的某一个字词翻
译时在译语中增益数次。同义增益指原文的某一个字词在译语中用不
同的同义词增益数次,又称同词异译。效果性增益包括增益释义词、
音译加注、脚注夹注,增益对象包括背景知识、专名(包括人名和地名)、
术语、典故等翻译过程中,应当避免增量翻译(又称超额翻译即over-
translation)。所谓增量翻译,是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
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经常有意识地采用增量翻译策略。正如圣约
翰邓汉姆所说“诗者,微妙之精神也,一经迻译,神飞魄散,如欲还
魂,必注入新鲜之气息,否则如残羹是也”(见Schuite&Biguenet
1992:20)。
所以,译者,益也。
6.遗
,形声字,亾也,从辵贵声。《说文》曰“遗,亡也。”《列
子说符》对“遗”注释为“弃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对“遗”注释为“失也。”可见,遗的本义
是遗失。
作为翻译策略,“遗”是指对原语进行删除、遗弃、舍弃。遗弃
什么,怎样遗弃,受译者意图、译者的翻译标准和译语约束机制的制
约。有时,“遗”会导致欠额翻译。所谓欠额翻译,指译文承载的信
息量小于原文的信息量。所以,译者,遗也。
7.刈
,形声字,从刀,乂(y)声。本作乂。本义为割草、修枝剪叶。
《广雅》曰“刈,断也。杀也。”
作为翻译策略,“刈”是指对原文进行刈分,因为语言不同,其
组词造句和篇章结构也往往不同,翻译不可避免地要根据译语的组词
造句和篇章结构的规则对原语进行刈分。刈分对象可以是词、句或段。
具体地说,词可以刈分成句,句可以刈分成句组,段落还可以重新刈
分。刈分以信息单元即命题为单位为标准。
所以,译者,刈也。
8.依
,形声字,从人,衣声;甲骨文字形,像人在衣中;本义指靠着。
《说文》曰“依,倚也。”引申为依靠连接。
作翻译策略,“依”指对语言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进行分析
组合,既可以指合词而译,也可指合句而译,还可以指句子重新组合。
所以,译者,依也。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给元翻译策略“译”定义为“天净沙秋古诗 译者,宜、
异、易、移、益、遗、刈、依也。”
翻译策略是用来实现翻译意图,在翻译标准的控制下所采用的一
切手段和技能。但是译者的翻译手段和技能,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
取决于他对两种语言的把握能力。一般而言,对两种语言的把握能力
越强,其翻译手段和技巧就越丰富。因此,作为译者,必须把握原语
和译语的异质性。
思考
1.什么是翻译策略?
2.作为元翻译策略,“译”的内涵包括哪些?
第六节翻译效果
翻译效果是指译者根据翻译意图以及对翻译本质和标准的认识,
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所到达的一
定结果。翻译效果可以分为两种宜化和异化。
一、宜化
就翻译效果而言,宜化是译者根据译语读者的认知、审美和文化
习惯对原语文化字词变通改变的手法,即采取读者所熟悉的目的语文
化、意象和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用施莱尔马赫的话来
说就是归化:“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
者。”(Schulte&Biguenet,1992:42)
最高程度的宜化是要求译文仿佛是译者用译语写作出来的,没有
丝毫的翻译痕迹。宜化的程度取决于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把握程度及其
翻译意图。
郭沫若认为“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
然不许走样,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的字句应该应有
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地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
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陈福康,1992:269)。
朱生豪也认为“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
内,保存原作之神韵;必不得以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
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
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
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
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
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
往往苦思累日。”(陈福康,1992:334-335)
茅盾也认为“文学的翻译时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
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描写雪的诗词 到启发、感动
和美的感受。”
二、异化
就翻译效果而言的,异化是指译语与原语在语言形式和文化意象
上的近似程度的高低。也就是施莱尔马赫认为的那样“尽可能让作者
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Schulte&Biguenet,1992:42)。
采用异化手法,意味着,译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对原语的了解,
向译文读者传达他从原文中获取的相同意象和印象,从而让读者了解
译者的意图,即向读者异化。”异化是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旨
在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性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
调,让译文读者感受异域民族的独特性。鲁迅先生所说“必须有异国
情调,就是所谓洋气”,鲁迅坚决反对一味宜化,他说“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
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
也看不惯,为了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
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陈福康,
1996:300-301)。
思考:宜化和异化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更多推荐
随动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