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ise是什么意思se在线翻译读音例句-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23年4月7日发(作者:良驹口才教育)

文学乌托邦的符号翻译

文学乌托邦的符号翻译

胡牧

内容提要

以乌托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多重研究视角。本文尝试从语际与符际翻译

层面探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绘画与英文翻译、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中文翻译,以

及两部著作的影像。以此剖析“桃花源”与“香格里拉”的多模态的叙事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渠道。

需要指出的是,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呈现为物质化的影像并生成新的文化空间时,其符号原型容

易遭到解构乃至消失.因而当下对文学乌托邦的多媒质接受提出了更高的鉴赏智资。

关键词乌托邦符号翻译

《桃花源记》《消失的地平线》

胡牧,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210097

文学乌托邦通过想象勾勒意象,通过符号编织乌托邦反映着集体无意识的精神诉求,反映着

世界,通过时空融通虚实。对文学乌托邦的解读,其

对现实世界的焦虑和对重建社会秩序的向往。乌托

实质是对层层编码进行解码与翻译的过程。翻译是邦的叙事根基不仅存在于“人间”,可以在语际间转

实现信息交流、知识传递、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手述,而且乌托邦的场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对文本意

段。雅各布森认为,对符号的翻译可以分为语内翻象形成各式图像,因此,文学乌托邦的建构、解构、重

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构,都可以通过符号翻译实现。本文拟从该视角对陶

lation曹睿后面是哪个继位 )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语内翻译

渊明的《桃花源记》与英国作家JamesHilton的Lost

是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Horizon(《消失的地平线}1933年)加以分

析。符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语际翻译是指

一、桃花源:东方乌托邦的符号原型

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解释

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通常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国内对陶渊八阵图古诗带拼音图片 明《桃花源记》的研究视角甚多,但

符际翻译则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对其跨文化以及视觉层面的探讨尚不充分。其实,这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学》研究(英文版)(195l一2001)”(13CZW08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青年基金项目“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锋:翻译家的价值取向研究”f11YJC740037)、江苏省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杨宪益英译中国文学

研究”(1IWWCOll)、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文化与全球化”(批准号[2010]2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

T程

项目(164320H105)t拘阶段性成果。

一156—

万方数据

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符号学研究

两者涉及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层面。根据David短,表述灵活,将《桃花源记》作为圣经故事一般娓娓

Damrosch的观点,《桃花源记》完全可以视为名副其道来,情节完备而又不拘小节。所谓情节完备,译文

实的世界文学经典,因为它穿越了时空,沟通了文

伊始就是典型的英文故事模式“Longlongago,there

化,经历了翻译,从中国旅行到世界,在异域找到了wasa,oneday,”。至于不拘小节,则表现在他能

来世(afterlife)。

自如地拆分中文句读,等等。

林语堂、方重、罗经国、孙大雨、汪榕培、A.R.由于文化认同感和集体意识的缘故,我国翻译家

Davis、J.R.Hightower、Rick

Davis&DavidSteelman英译《桃花源记》标题时普遍用PeachBlossom直

译等多位翻译家都对该文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地将其“桃花”,以文中之景译出祥和之情,文化与文学韵味

推向英语世界。语际翻译乃至重译的目的之一至少

留滞笔端,意象顿生。

是为了邀请异域读者走近(进)桃

花源、共享桃花源。《桃花源记》的英译,促进了桃花源的跨文化语

倘若将“桃花源”视为一种能指,其所指可以是乌托际传播,而其两个动画版本,则成功地实现了符际翻

邦或者其他。当然,这二者是不稳定的对应关系,因译。台湾版的《桃花源记》片幅不足八分钟,国画风

为桃花源作为符号意义是不确定的,甚至具有任意格,中文字幕根据陶渊明的原作逐句呈现,配以相应

性,而意义只有通过差异才能更好呈现。差异产生意的英文字幕翻译,画面随情节徐徐变换。风景山清水

义,这样反而促使桃花源作为一种精神或心理(甚至秀、人物栩栩如生。每一行字幕所能蕴含的可能意

是物质)的符号原型而不断得到重塑。

象,都一律得以展现,在中英文字幕实现语际翻译的

“桃花”最初的文学意义出现在《诗经》的“桃之同时,文字与画面情景交融地进行着符际翻译,不但

天天,灼灼其华”,其时已经指青春、健康、美女等,足给中文观众带来了用多种符号艺术阐释文本所提供

见其意象颇有渊源。“意象”一词,在中国语言发展史的视觉快感,而且使外国观众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东

上,“萌芽于先秦,成词于汉代,六朝用于文学,唐宋方乌托邦所能提供的文化演绎空间。沿用,到明清而大

行”1“。“言、象、意”向来就是中国古

大陆版《桃花源记》片幅不足十七分钟,巧妙地融

代文化中的核心命题。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王弼合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皮影、剪纸、大写意等,实现了

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三维动画的无缝衔接。此片曾先后获得东京TBS

亚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31也就是

洲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

说,达意要通过象,明象要通过言,寄言出意。因此,等。该部作品在题材、画面元素及动画文化的内涵与

言是工具,意是目的,象是中介,三位一体,共同完成外延等各方面都有突破。片中的潺潺水流和缤纷桃

叙事抒情。借助意象而抒怀,立象以尽意,表达人生追花,以及人物形体动作的流畅、面部表情的丰富、细

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窥意象而运斤——此节动感的逼真,使得整个画面将传统的艺术符号升

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4l。譬如,“忽逢桃花林,华到崭新的视觉体验。落英缤纷、升平歌舞、洞天福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成功

地,带给国内外观众一种飘飘欲仙的新奇感受。这种

地通过意象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桃花世界。符号带来的视觉享受,还得益于该片的语言文字与

《桃花源记》的叙事始于“晋太元中”,然而,桃花故事情节。古朴的中文台词配以现代的英文字幕,亦

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

庄亦谐的动作、触及魂灵的独白、民族特色的音乐,

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引人入胜。尤其是叙事层面,将陶渊明作品中的顺叙

论魏晋。”寥寥数语,朝代更替,别有洞天,将“时空”处理成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情节发展显得跌宕起伏。

与“虚实”巧妙结合,将武陵人的遭遇——误人桃花

从片首的渔人遭太守鞭笞、刘子骥策马相救、渔人描

源、享受桃花源、惜别桃花源、重觅桃花源,自始至终绘桃花源奇遇、刘子骥欣然前往而未果,情节虽似曾

都置身于吴阶平 一种逻辑合理的幻境之中。林语堂对《桃花相识,但主题不偏不离,属于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

源记》的意象理解与英文表达游刃有余,也许正因如可以说,通过影像符际翻译《桃花源记》,使文本

此,林译本在句式方面较其他译者更富特色,句子简的抽象与文字的意象都得到了形象的呈现。

一157—

万方数据

文学乌托邦的符号翻译

同样有趣的是,将《桃花源记》的文字用绘画描记》有惊人的相似。其实,既然乌托邦反映着集体无

述出来,用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也属于符际翻意识的精神诉求,那么西方的乌托邦主题的作品构

译。袁行霈认为,“历代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作品思手法与《桃花源记》有惊人的相似,这值得称奇但

很多,这些画中并没有陶渊明的形象,但是因为这篇

是可以想象的。然而,将西方乌托邦叙事的场景置放

作品表现了陶渊明的理想,而这理想反映了一种带在中国疆域之内且在西方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学作

有普遍性的愿望,深受历代读者喜爱,所以也成为画品,似乎并不多见。《消失的地平线》当属该类难得的

家常用的题材。”151也有学者认为,从审美的层面看,

奇葩。这也正是为何有必要将其与《桃花源记》共同

“象”侧重抽象虚拟、自由灵动、内视想象的性质,和研究的原因之一。文学在本质上一脉相通;“像”则

强调直观可见、逼真英国作家JamesHilton的(LostHorizon))(《消

失相似,与绘画在思维上异曲同工[6q。的地平线》)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小

袁行霈的著作《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说描绘了西藏的香格里拉(Shangri—La),为厌恶战争

交叉研究》收录、介绍了十九幅以《桃花源记》为题材和喧嚣的人群塑造了一幅至少在心灵上渴望诗意栖

的历代绘画名作。其中八幅收藏于台北,其他分别在息的天堂之景,刻画了西藏卡拉卡尔雪山的美景和

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扬州、重庆,以及美国、日本

喇嘛寺里与世隔绝的和谐社会。这片净土乐园远离战

等。《桃花源记》最能展现想象中的山水之美,因此成争、疾病、萧条。道路阡陌纵横交错,吃穿用度丰衣足

为山水画家钟爱的题材。而且,它有简单的情节,便食,信仰习俗虽异,但都秉承“适度”的美德。这里的人

于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为传统的卷轴形式彼此友爱,幸福安康,且青春永驻,主持喇嘛活到250

提供了便利。至于其时空的设计,画家可以发挥自己多岁,理政香格里拉100多年,用东方文明的豁达与

的想象,既可以将不同时空的情节置于同一幅画中,含蓄将这片乐土打造成了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让人物反复出现,也可以选取一个固定的时间与地

Shangri—La因这部风靡全球的畅销小说而蜚声世界。

点,着重表现某一特定时刻的情景,画家自由发挥的

《消失的地平线》的主题,尤其是对蓝月谷的人

余地很大,也正因如此,描绘《桃花源记》情节的全景似神、境若仙的细腻刻画所产生的奇幻意象,在西方图并

不多。世界引起轰动。也许因为在创作思路、描写手法和主

值得一提的是,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绘画,也题渲染等方面,它恰似中国的《桃花源记》,所以Rick有

出自朝鲜画家之手的。李朝的安坚画过《梦游桃源Davis和DavidSteelman在合作翻译《桃花源iE)Hff,

图》,图中奇峰耸然,红色的桃花点染其间,俨然是神

将标题译为“Shangri—la”,其翻译策略的背后传递着

仙世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以及译者的文化取向。当然,“中国的意象倾向于‘兴象’,“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是心灵熔铸后可神会而不可目击的‘心象’;而西方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刻画了一幅小国寡民的意象则倾向于景象、形象,是对眼睛所观察事物、和乌

托邦的理想社会,成为东方乌托邦的符号原型。事件的模仿描绘,是真切的‘目象’。”181据说,James从

这幅图可见陶渊明以及中国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Hilton是在欣赏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所发表的一画

对朝鲜的深远影响。系列有关中国的文章和游历图片之后,萌发了创作

小溪、渔船、桃花,作为《桃花源记》的标志性符《消失的地平线》的念头。号,通过翻译、动画、绘

画,有效地实现了语际与符际翻《消失的地平线》在国内出现了若干译本。尤为

译的效果,建构、解构、重构着该部经典作品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出版的罗尘191编译本分为上

篇,其中上篇为“佛陀的国度”,下篇是小说的翻译,

二、香格里拉:东方乌托邦的文化翻译

配有16幅彩色插图(illustrations),用大量篇幅介绍了

梁衡[71在《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一书香格里拉在中国的地理、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历史渊

中认为,1516年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1637年意源及其独特魅力,副文本可谓图文并茂,意象横

生,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构思手法都与《桃花源为译文读者提供了阅读小说的前理解知识。

一158—

万方数据

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符号学研究

一般说来,无论对文学作品重译多少次或者文

乌托邦、桃花源、香格里拉,将《桃花源记》与<(Lost

体改变多少种,都不应导致对作品审美的根本变化。Horizon))放在了可以平行研究的平台之上,同时,香

然而,一旦将原作的摹本升华到原作无法比拟的另

格里拉成为桃花源的文化符号的翻译。

一层次和境

界,譬如将其符际翻译成影像(image),情

三、东方乌托邦的视觉呈现与原型重构

形可能就迥异了。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根

据小说<(LostHorizon))拍摄的电影获得多项奥斯卡普遍认为,文学经典正在遭遇读者缺席的危机,

奖,这使得Shangri—La的名字在西方世界更是家喻

甚至认为经典文本正在与图像进行一场图文战争。

户晓。1973年重拍该片。几十年以来,该部小说与电视觉的优势在于,作为具有直观形象性的图像,它具

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探险家、旅游者、考古者、淘金有文学性并参与意义的生产,也是人类把握现实和者

纷纷探寻这个人神共存的奇幻世界,几乎忘记了他者的一种智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表明,文学经典

那只是一部虚构小说中的地名。这似乎印证了“审美通过文本的图像化和图像的文本化双重媒介形式,的快

乐是天国的快乐而非人间的快乐”【101。某种程度利于经典更为经典化。这是因为,图像和文本都具有

上也可以说,影像“能为其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而图像和文本的组合应该能

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够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空间并生成一种新的快感体

活力”】。验。尽管《消失的地平线》能否称得上经典,尚需经受

这种由文字和影像导致的“真实感”,在郎咸平

时间的考验,但是《桃花源记》与《消失的地平线》在看

来,有时会形成一定的政治信仰,即便是荒谬的。

中西方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可见,图文未必战

在《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中,他认为《消失的地平线》争,可以实现艺术结合,甚至是达成共谋,更好地实

和《桃花源记》讲的故事是一模一样的,“主人公都在

现意与象、象与像的结合。

迷路时看到了小山口的

光,循着光线进去都看到了“象也者,像也”【131。象与像,二者都是人类符号化

世外桃源——很美丽的田埂、善良的老百姓、穿着服把握世界的模式。不过,“象”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饰看起来都是外国人的样子,到最后,各自因为私人诉诸于心灵的内视,是可感、可思的;而“像”则具有

原因离开了,再寻觅就永远找不到了,故事类似度几形象性和固定性,诉诸于眼睛的直观。模糊性和不确

乎达到99%。”[12他还认为,西方人也许并不知晓中国定性使得物象总在“似与非之间”,从而要求“象外之

的桃花源,但是电影《消失的地平线》一渲染,竟然在言”、“象象组合”,以营造一种意境,达到境内之象与

西方各国形成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把西藏描绘成象外之境的理想状态,这也使得《桃花源记》与《消失

了如同世外仙境般的桃花源。毋庸置疑,意识形态对的地平线》达到了“诗中画,画中诗”的像境状态。符号

解读的深度和广度有着重要影响。小说中的主图像为人们铺设了接近现实的当下通路,它不

持喇嘛是来自卢森堡的天主教徒但用佛教的“适度”再只是沟通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而是已经成为生活

精神管理众生,汉人老张一口流利的英文,香格里拉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样,当代视觉文化不再被看作

充斥着物质的中国古董和精神的时事报刊,这一切只是“反映”和“沟通”人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

都显示着东西方文明在此冲突而又交融。这也正是造这个世界。其中,个体与民族的信念、价值和欲望

为何有必要将《消失的地平线》与《桃花源记》共同研也密州出猎江城子 在Et益通过图像被建构、被折射甚至被扭曲。其

究的又一原因。

果是,接近现实的通路又成为另一种制造距离的方

香格里拉如同桃花源,兼有图像与文字的共存形式,亦即,“以影像的方式占有世界,确切地说,就是

式,兼有跨文化乃至跨文明的情节叙事,都在现实中重新体验世界的非现实化和疏远。”041因此,某种程度

持续地召唤着人们对原型的发掘。正因为这部小说与上,这种表象的真实遮蔽了真实的世界。这是因为,

电影,英语词典有了“Shangri—La”一词;“Shangri—La”

影像奇观可以强化影片叙事中的梦幻情境和理想色

成了遍布世界的酒店集团的名称;2002年云南省迪庆彩,当然,其本身就是视觉审美的重要源泉。在审美

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过程中,“我”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但是,自我又常常

---——159--——

万方数据

文学乌托邦的符号翻译

被外物遮蔽、扭曲,以致迷失,或者是与其产生尖锐篇幅短小,但“看”点尚且如此之多,《消失的地平线》

的冲突。在这样的场合,幻像就成为自我与外物之间中的情形就更为可“观”了。的“第三者”,成为自我确

认的重要中介。譬如,《桃花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罗列了现代的

源记》中武陵人的遭遇——误入桃花源、享受桃花五个根本性现象:科学;技术;艺术进入美学的世界

源、惜别桃花源、重觅桃花源,自始至终都像是一种

之内并成为体验的对象;人类活动被当作文化来理

幻境。解和贯彻;人对上帝和诸神的摈弃和无决断状态【17I。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世界通过视觉机器被编码可以说,这五大现象在《消失的地平线》中表现的淋

成图像,为归去来辞图 人们提供技术化的视觉经验,因而,在看

漓尽致。蓝月谷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对战争、贪婪

的行为、图像与机器之间必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或以及经济与社会急速变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持强烈的

是被动地接受,或是抵抗,或是商谈、妥协乃至合谋否定情绪,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生活艺术和审美取向

等等。《消失的地平线》中主人公康威的经历与武陵以“感性形式”给予外部世界特殊的力量,对行将覆

人如出一辙。这里雪山环抱,土地肥沃,草甸上鲜花

灭的世俗提供“救赎”,这就使得主人公康威进入一

盛开,牛羊成群,并且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个超然、非功利的想象和情感空间,他甚至爱上了蓝

文字的意象效果使读者沉浸、遨游于文本所勾勒的月谷的美女并默认了对老喇嘛衣钵的继承。在沉醉

幻象世界之中,而影像的直观效果则使观众身临其于日常生活的镜像碎片和审美幻象中,康威似乎怡

境却又若即若离于编剧、导演和演员塑造的视觉效然自得、乐不知返,身心从分裂状态回归统一。果之

中。畅游这些奇观时,主体通过审美距离的消解,完

对文字和影像的审美都有愉悦享受,但两种效全沉浸到对象之中,在即时的体验中完成欲望的投

果却又似同非同。本雅明认为,影像之美缺少了艺术射,最终从平凡的事物中获得一种自我陶醉和诗意

品的“灵韵”,但却带给我们惊奇和震颤的心理冲击;感觉。香格里拉海拔3300米,随着海拔的升高,天

更巴赞认为,影像通过揭示真实而创造了奇迹。它不像蓝,云更低金陵酒肆留别注音版 ,朵朵云彩似乎伸手可触。离蓝天愈近,离

绘画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直接是对自然造物的替世俗愈远。徜徉其中,随处可见随风飘动的经幡、庄

代;在鲍德里亚看来,影像从来就不是表征真实的艺

严肃穆的白塔,让人顿生玄妙的幻觉,只有武陵人和

术,而是真实“消失的技法”;詹明信则认为,影像在康威才有过这样的生命体验。本质上具有色情的意

味。他说,电影排除了文学阅读然而,如同鲍德里亚指出的表征危机一般,作为

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要求我们注目凝视,就仿佛它是

原型的桃花源和香格里拉本身就是文学叙事中的虚

一具裸体mI。

构名称,因此,图文互构叙事世界的时候,意象、影

在凝视中,在影像的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叙事像、幻象的交互叠生在将民族的桃花源成为世界的

中,“我们被置于一个人工打造的幻觉构造之中,虽香格里拉的同时,把天堂拉回了人间,问离效果失

然通常会认识到它的人工性,但仍会被它表面的现

灵,使得没有原本的东西作为摹本,拟像只能与现实

实性所操纵”116l,影像版的《桃花源记》和《消失的地平混淆,影像中的桃花源只能是导演或演员的,而非观

线》都使观众似乎身临其境地目睹了一个真实事件,众的,更不是读者的了,因此,没有现实坐标的确证,

并且提供着一个综合全面的视觉和叙事体验。

桃花源已经不复存在。“从中介到中介,真实化为乌

毋庸置疑,通过“看”与“被看”,可以从中折射不有,变成死亡的讽喻,但它也因为自身的摧毁而得到同

类型的现实生活与民族积习。在桃花源的和谐生

巩固,变成一种为真实而真实,一种失物的拜物

态中,渔人与桃花源人遭遇到文化的“陌生化”。“渔教——它不再是在先的客体,而是否定和自身礼仪

人甚异之”、“见渔人,乃大惊”。时空隔阂自然使得渔性毁灭的狂喜:即超真实。”081人认为桃花源人“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而桃花源人

根据上述鲍德里亚的观点,当桃花源或蓝月谷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已经演化为一个现实拟像化的奇观时,区分一个具

焉,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体景点的真与假还有何价值和意义呢?然而,我们以

一160一

万方数据

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符号学研究

为,这些视觉呈现通过现实与梦境、激情与恐惧、狂[4】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沈阳]万卷出版社2008年

版,欢与控制的浑然交织,至少为人们有控制地宣泄情第253—254页。

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世外桃源般的生

态环境。这是【5]袁行霈:《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1、82、99、117页。

因为,在拟像超越了原型,成为比原型更完美的新原

【6118]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

型后,其中产生了带有诱惑性的差异。人类对精神家

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第56页。

园的向往永无止境。当然,精神家园不可能静止或定

【7】梁衡:如b中的桃花源——(桃花源记)解读》,见《影响中

格化为图像所能展示的层面。这正是乌托邦、桃花

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源、香格里拉作为文化符号所具有的阐释的开放性

版。

与能指的无限性,从而使得中西文化完全可以求同

[9】罗尘编译:《消失的地平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存异、交融汇通。社1999年版。

【10]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在媒介技术迅猛突破的今天,作为符号的文学年版,第287页。

乌托邦,正在经历着多模态的叙事建构与跨文化传

[11]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高中论语十则 时代的艺术作品》,王勇才

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播。其中,语际翻译使得文字的意象得到无尽阐释与

【12】郎咸平:《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北京]东方

生命延续,符际翻译则使得图像的形象得到生命记

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忆与空间生成。这两种翻译方式都以主体性想象文

[13]《周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本所描述的过往,这不仅利于增强读者对文本的历

[14】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

史感,而且利于读者或观众在这种历史的张力中展

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页。望未来,增强当

代中国的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15]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注释

[16】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桂林]广

[1]RomanJakobson,‘‘On

LinguisticAspects

ofTranslation”.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InTheoriesof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to【17]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Derrida.Chicago

andLondon:TheUof

Chicagop.1992:144—151.

年版,第77—78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

第268页。

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313E弼:《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释(下册),[北京]中

华书局1980年版.第609页。(责任编辑:平啸]

SemioticTranslationof

LiteraryUtopia

HuMu

Abstract:Literary

workswiththethemeof

Utopiacanbestudiedfrom

multipleperspectives,among

whichareinter——lingual

translationandinter——semiotictranslation.The

painting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of

Tao

Yuanming’S

TaoHuaymJ/,the

ChinesetranslationofJamesHilton7SLostHorizon,together

with

theiranimationsorfilms.contributetoananalysis

of“Tao

Hua

Yuan’’and“Shangri-La’’in

thechannelsof

multi—modalnarrativeconstructionand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However,oncethe

utopianspirit

was

renderedasanimage

inmaterialistic

world,its

semiotic

prototype

is

likelytobedeconstructedorevenfad-

ed.Therefore,the

reception

ofcurrentmulti-media

literary

utopia

callsforahigher

intellectualtalent.

Keywords:Utopia;semiotictranslation;Tao

HuaYuanJi;Lost

Horizon

一161—

万方数据

更多推荐

打是什么意思翻译语短语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