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的英文译语怎么说-52mud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variable)
年月
第卷第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
曹淑萍
姿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姿底
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
各样的差异有重叠,也有返异。因此,如何实现文化词翻译中的对等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从文化、文化
词汇的定委曲求全 义和中外学者对文化词汇的分类及所持的观点入手,对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饮食、谚语和典故等
方面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作一探讨,并尝试着提出几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法
关键词丈化中国文化特色词翻译对等与不对等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一一
英语和汉语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即各自在历史
发展中形成的全社会共有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名
俗、传统观念、文化艺术。我国的民族文化和英美文
化之间,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及地
理环境的差别形成了很大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
上则无论是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思维方式还是表达
习惯都有差异。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
之间的交流。翻译不仅要寻求语言之间的对等,更
要寻求文化之间的对等。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绝不
是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植树于有关文化深处的一
种行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
对等就是源语与目标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巴
斯奈特还明确提出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但由于种
种原因,翻译往往很难在文化之间实现对等。因此,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译者有必要采取种种措施尽量
靠近对等。
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
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
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
所共有。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
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文化词是指源于某一语言和文化并附有文化内
涵的词语。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包含了大量的有文化
内涵的词汇,特别是乱石穿空的意思 习语、谚语、理语及方言闭。
纽马克对文化词汇的定义为文化词是与特定的语
言相关联的且不能直译的词汇。由于这一望庐山瀑布的古诗 定义过于
宽泛,纽蠢蠢欲动造句 马克紧接着又补充说明道许多文化习俗是
用普通语言来表达的,这时直译往往会歪曲原
义”。翻译时可用恰当的功能对等词加以描述。
文化物可用相对脱离文化的类属词或类别词加某一
文化的特征来表达。
一、文化和文化词汇
二、对等的界定
文化因其语意的丰富性,被赋予多种定义。著
名人类学学者泰勒这样给
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
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
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顾建光将文
“对等”作为一种翻译的标准在翻译理论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翻译理论家如奈达、
雷斯和威尔斯等都对此提出了其独
到见解。传统的对等关注译文的忠实、准确,如奈达
的“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形式对等”、“功能对
等’心〕,赖斯的“交际对等”〕,科勒的“外延对等”、
收稿日期一一
作者简介曹淑萍一,女,湖南双峰人,姿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研究。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卷
“内涵对等”、“文本规范对等”、“语用对等”和“形式
对等”〔〕,威尔斯的“语用对等”等等。然而,威尔
斯意识到这一概念的模糊性,他提出翻译旨在实现
“某种对等”。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翻译的标
准呈多样化趋势,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仍然在自觉
或不自觉地寻求一种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对等,尽管
完全的对等只是一种理想,实践中的对等仅仅定格
在某种近似。
文化对等是指活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把原语的某一文化词译成译语的
另一具有相同功能并能引起相似读者感受的相似文
化词,同时尽可能保留原语的文化色彩。也就是说,
文化对等是译出文化词的功能。在文化词汇的翻译
中,译者应在充分了解原语和译语文化内涵谷雨的诗句 古诗 的基础
上努力达到文化对等。文化对等能引起译文读者和
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同时又不丢失原文的文化色
彩。文化对等与功能对等都强调“功能”的对等,但
文化对等更重视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
三、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分类
对文化词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
托马林和斯坦普尔斯基
把文化词分成三类思想包括价值观、
信仰信念及制度、产品包括风俗、习惯、食物、服
饰及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民俗、音乐、艺术和文
学叨。而纽马克则把文化词分成五类生态文
化词,包括动植物、风、平原、山地等物质文化
词,包括饮食、服饰、住房和城镇、交通等社会文
化词,包括工作和休闲组织、风俗、活动、程序、
概念等文化输入姓名自动生成诗句 词姿态及习惯文化词。中国文化特
色词,如根据以上分法,也可相应的分为三类或五
类。本文将按照我们今天惯用的分法,把它分为政
治、经济、法律、宗教、饮食及成语、谚语和典故等六
类。
政治领域可见很多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在对外
宣传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又要如实的反
映事实。因此,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时译者必须
考虑诸多因素,切不可望文生义。例如,计划生育是
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对外宣传中就不宜译成
“。”,而应译成“”,因为这是
我们的“家庭计划”,所以外国不得随便干涉。“文
革”是一场大浩劫,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其中
的一些词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
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热爱
吃老本。’
倚老卖老。。。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经济领域专业术语也随着我国世界贸易组织的
加人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逐渐进人了普通词汇,如
“国民待遇”,、“贸易壁垒”
,外向型经济“一
,,,皮包公司“。”,安居工程
“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司法领域也出现了一
些新的现象,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词
汇,而这些词汇很多都具有中国特色,如巨额财产
来源不明罪、
妨碍公务罪。
、非法拘禁罪
、非礼、沉默权
、婚内强奸、知情权
,、善意第三人
,等等。
中国是一个信仰佛教和道教的国家,而英美国
家普遍信仰基督教。这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
中,如汉语中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临时抱
佛脚’’
一跑得和
尚跑不了庙,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等等。
饮食方面主要见于中国的菜名,如佛跳墙
、霸王别姬
、芙蓉燕窝
一一、千层饼
一、麻婆豆腐一
‘。〕等等。
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谚语和典故,它们都属
于文化特色词。它们的文化内涵是由不同民族的历
史渊源、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因素决定
的,并反映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内涵〕。请看下
第期
曹淑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
列例子
愚公移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东施效策
走马观花
—
班门弄斧’
,。
四、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中的对等
与不对等
纽马克认为,翻译文化词时应做如下考虑、应
尊重译语文化、翻译中的成分分析是一种灵活且
有序的方法,它能架起原语语言和文化与译语语言
和文化之间的桥梁排。纽马克实际上提出了两种
翻译文化词的方法转换和成分分析
法。傅雷的著名翻译理论是“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
“神似说”,他在论述文化词的翻译时说,如“神似”和
“形似”不可同时得兼,应优先考虑前者。这实际上
说明了对等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和文
化上的对等,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对等。一般来说,
文化词的翻译有如下几种方法
、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有时也可非常传
神。例如
丢脸
纸老虎
铁饭碗
骑虎难下
打草惊蛇
雪中送炭
画蛇添足
武装到牙齿
一石二鸟
隔墙有耳
汉语中的很多谚语的英译也是采用直译法。例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路
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初生牛犊不怕虎”一。
。这些例子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某
些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有着同样的理解力,他们对
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智慧,正所谓“英雄所
见略同”,而这一谚语的
翻译本身也表明中英两种文化的相似性和共通性。
以上可以看出,直译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功能和文化
上的对等,因此直译可认为是实现对等的方法之一。
、转移法
转移是原语文化词原封不动或部分地移人译
语。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逐
渐扩大,加上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多
地传播到国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文化
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多文化词以拼音的形式原原本
本地进人英语。例如,饺子、馒
头、工夫、叩头、豆腐等
等。很显然,这其实只是一种形式的音译,只是把汉
语拼音不加变化或稍加变化按照英语的规律移植
到英语中。这对扩大汉语的影响力有一定作用,但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算不上是翻译,因为从字面
来看,源语的意义已消失殆尽,只保留了原文的声
音,译犹不译,当然也谈不上对等。但其中的一些甚
至已经成为英语中的固定词汇,这里面有其它非语
言的因素,该另当别论。
、替换法
莫纳贝克认为,替换是指用可能在译文读者
身上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相似影响的译语文
化词去替换原语文化词。其主要优点是译语读者能
够很容易辨认出该文化词,因为它是译语中熟悉的
表达法,而缺点是原语文化词的隐含意义或特殊功
能有可能在译语中丧失。但在实践中,这一方
法特别有效,特别是在谚语的翻译中经常用到。众
所周知,谚语是民族智慧的表达,往往简短易记。汉
语中的很多谚语的英译就是采用这一方法。例如,
“有志者事竟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丁是丁,卯是卯”
“多此一举”。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卷
“牺牲车马,保存统帅”
,“弱肉强食政
策”,“猫哭耗子”。
’,“人乡随俗”,
,“一贫如洗”。
,“说曹操曹操就到”
。
以上译例可以看出,由替换法翻译的中国特色
文化词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功能对等,它牺牲了源语
文化,但保留了译语文化,用译语文化对源语文化进
行补偿,因此可认为是实现对等的一种方法。
、意译法《》
一般说来,意译是翻译文化词时最常用也是最
安全的一种方式,因为意译通常可以避免误解,而且
易于读者理解,并与源语语境保持一致。这在汉语
四字词的翻译中可窥见一斑。例如“无孔不人”
,“开门见山”
,“祀人优天”
,“贼头贼脑”
,“怨天尤人”
,“自食其果”’
,“危在旦夕”等等。
严格说来,意译于替换并无本质区别两者都是
用适于译语读者理不解藏踪迹下一句 解的方式把源语文化词表达出
来,所不同的是,前者基本上是一种归化翻译策略,
而后者是一种“折中”避开源语特色文化,用一种双
方读者都接受的方式—释义和解释
表达出源语文化词的意义,但
同时失去了源语的文化特色。但从交际的角度来
看,它实现了双方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并未触及蕴
涵在文化词深层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只实
现了部分的功能对等,而不是一种完全的对等。
、注释法》
在处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时,有时直译过于僵
化,意译过于自由,因此往往采取注释的方法,即直
译或音译加注的办法。如“东施效肇”
,“八仙过海,各
显示其能”
,“饺子”—
,
“汤圆”—
。
注释实际上是指音译加注,它牵涉到成语、典
故、饮食文化等具有很强的“中国味”的文化词翻译,
较之前面提到的音译,它增加了注释这一步来解释
该词。其缺点是译文可能过长,增加了阅读负担,但
不管如何,它实现了功能对等。
、省略
莫纳贝克指出,如果文化词中的兰花的诗句千古名句 某一词语的
意义对文本的发展意义不大,而加上冗长的注释往
往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译者不妨干脆省略这一词
语‘〕‘。。如“油嘴滑舌”一,“哭天抹
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陪”等等。
从上例可以看出,原词中的某些成分被直接省
略,如例中的“油嘴”、例中的“天”和“泪”、例
中的“塞翁失马”、例中的“三”,虽说不会造成理解
或交际困难,但终究丢失了一些东西,特别是一些有
着浓厚文化色彩的东西,比如例中的“塞翁失马”、
例中的“三”这一数字建议采用直译加注。失去
的东西必然引起译文与原文的不平衡,因此对等就
难以实现。
以上提到的对等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替换、注
释,非对等的翻译方法有转换、意译、省略等。那么
对于非对等的补救措施有哪些呢归纳起来不外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译文
以下三点首先要尽量直译,如直译不能实现功能对
等时,考虑加注即注释法第二,尽量考虑源语文
化,因为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时,尽量保留源语的
文化特色是译者一大任务和目标,即采用异化法,当
异化不能达到功能对等时,再考虑归化法第三,尽
量避免音译,因为音译只能传递原词的音,而义以及
其中的文化都损失殆尽。需要指出的是,绝对的对
等是不存在的,译者总是再尽自己的努力,向这一目
标不断地迈进。在进行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时,
译者首先应深刻领会原词的文化内涵,然后尽最大
的努力把这种文化特质传递到译语中,使译文读者
与原文读者感受一致,即实现功能对等,这便是理想
的翻译。
第期
曹淑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
参考文献
〕,,
〕,
〕顾建光,高云妓文化、人、自然一普通人类学导引〔〕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
一,
〕〔〕
,
〔〕,,
〕,
〕,
,
一,
「〕托马林,斯坦普尔斯基文化意识「〕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黄蔷,王微萍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一
「蒋元酞,伍萍浅谈文化限定词的翻译方法〕宜春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
〔,,〔
一,
〕,
〕,
,,,
,
,一
,,一
一,一
,,,,,,,
一
一
更多推荐
事件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