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mm是什么意思mm在线翻译读音例句-上海火星时代
2023年4月7日发(作者:传颂的意思)
1
浅析国外象征主义文学的特征及翻译技巧
——以《YoungGoodmanBrown》为例
王晶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并扩及欧
美,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美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浪漫
主义和心理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
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名的《YoungGoodmanBrown》,将
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发挥到了极致,是早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然而该部作品的翻译相对于普通小说而言,也更难以保证译文的原汁
原味,信息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弥补这一现象也是众多译者关
注的课题。
【关键词】象征主义特征翻译信息缺失
一、前言
霍桑的小说一贯以“原罪”为主题,描写清教统治之下人的遭遇
和命运,揭露宗教对人性的迫害。霍桑十分擅长运用寓意深刻的象征
主义手法暗示主题,并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的刻画与分析。《Young
GoodmanBrown》(以下简称YGB)是一篇具有典型霍桑写作风格的
佳作。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名叫GoodmanBrown的年轻人,丢下新婚
不久的妻子Faith,独自前往恐怖的黑森林,去参加魔鬼盛会的过程
2
中所遭遇的离奇经历,以及他在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霍桑巧妙的运
用象征主义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历史背景以及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融入
到作品当中,并展现在大众面前。
二、象征主义文学的深刻寓意
19世纪以来,象征主义文学日趋盛行。象征手法频频被作家们
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所谓象征,是指“把一个或一组特殊而复杂
的含义赋予一个意象抑或是一个词或词组之中”[4]。霍桑就惯用象征
手法,并彰显出显著的特征。在《YGB》一文中,霍桑将象征运用到
了场景、人、事、物等各个方面,几乎覆盖了小说的各个角落,构思
精细巧妙,寓意深刻悠远,并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场景象征
从地点上看,故事发生在恐怖的黑森林里。“林间阴森的树木黑
沉沉地围在四周,密匝匝地挤挨着,只容狭窄的小径勉强蜿蜒穿过,
随即又在后面将小路封闭起来。”[5]说到森林,我们首先会想到但丁
的《神曲》,长诗的开头“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于黑森林中。”森林
正是罪恶的象征。
从时间上看,Brown“在日落时分走出家门”,赶赴与魔鬼的约
会。傍晚时白日的结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终结。魔鬼盛会发生在黑
夜里。恐怖的黑夜往往被作家赋予罪恶、堕落的含义。Brown一步步
走进黑暗的密林深处也象征着他的纯真一步步受到罪恶的侵蚀。
通读全篇,《YGB》的主要事件可概括为两点:黑森林中的旅程
和魔鬼盛会。Brown的森林之旅可被理解为在清教主义环境中长大,
3
但尚未皈依的信徒的皈依经历(ConversionExperience),而魔鬼盛会
则是为皈依者举行的圣餐仪式。在这次旅行(即皈依)过程中,布朗
认识到人性的堕落和罪恶,对此他感到恐惧。他也认识到人无法自救,
由此而感到了绝望。皈依的过程未能令他顿悟上帝的伟大的天恩的存
在。相反,布朗以清教教义所主张的怀疑态度对待自己身边的一切。
他变得疑惑、痛苦而神经失常。
(二)人物象征
以下就《YGB》中依次出场的人物进行探讨:
主人公YoungGoodmanBrown,第一个词“young”指年轻的,
而且还标示出了主人公的辈分(小布朗)。“Goodman”意思是“(男
性)家长,户主;丈夫”。另外,Goodman用在姓氏前作为对地位低
于绅士者的尊称,“君,先生”。[6]明指布朗的为人正直,暗指人物的
普遍性。“Brown”,形容词的意思是“褐色的、棕色的”,是极不明
朗的色调,引申出来有“厌倦的、生气的”之意;动词的意思是“使
变成褐色,使厌倦、使生气”。布朗在看到了人性恶以后,内心充斥
着善与恶的较量,“Brown”正是这种矛盾冲突的外化。
妻子“Faith”,字典里是“信任、信赖;信心、信念;宗教信仰;
忠诚,忠实”的意思。[6]其寓意显而易见。既反映了妻子给人的印象
和她的品德——纯洁真诚、芒种诗词 给人以信心,同时也代表了布朗的宗教信
仰。在他眼里,妻子就是他的宗教信仰、他的精神支柱。但是,Faith
这个名字又与妻子的实际行为矛盾,因为她参加了魔鬼的聚会,内心
有不可告人的恶念,并不像她的名字和外表所代表的那样是纯洁的并
4
对丈夫忠诚。从这个角度看,Faith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
第一个出场的魔鬼是“thefellowtraveler”。这个同行者“活像布
朗死去的父亲,而且别人都会以为他们是父子俩”。正当布朗犹豫要
不要赴魔鬼盛会时,同行者以长辈的身份讲述了布朗的爷爷和父亲也
同样参加过这种盛会。可见,小说中的同行者暗示着布朗的父辈。
故事中前后出现了3个巫婆。对照1692年塞勒姆巫术审判的文
献,GoodyCloyse、GoodyCor浪漫的反义词 y、MarthaCarrier分别代表着审巫案中
的SarahCloyce、MarthaCorey、MarthaCarri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er(她们均被判死刑)。
字典里,“Goody”用在地位低下的老妇人姓氏前作称呼,意为“姥
姥”。[6]Minister和DeaconGookin一直是Brown所尊重的道德与精神
方面的顾问,他们代表了整个的清教教会。
魔鬼盛会的发言人“thedarkfigure”象征着魔鬼的头目撒旦,也
是一切邪念的源头。参加盛会的人们,无论好人坏人、罪人圣人都参
与其中。他们代表了整个人类,“人性恶”的主题一目了然。
(三)事物象征
小说中最重要也是寓意最深刻的事物,就是曾三次出现的粉红色
缎带。这是霍桑的刻意安排。粉红缎带让我们看到了Faith的美丽善
良。然而在《圣经》中,鲜红代表罪恶,白色代表纯洁。而粉红色介
于两者之间,代表了罪恶与纯洁的融合。这表明Faith本身就有两面
性,既是村里那个天真纯洁的妻子,又是魔鬼聚会上那个罪恶的
Faith,既天真纯洁,又邪恶腐败。Faith实际上代表的是Brown的宗
教信仰。可以说Brown的宗教信仰本身就是罪恶与纯洁的混合。这
5
条戴在Faith头上的粉红色缎带代表了被玷污了的纯洁,也表明了人
性都有罪恶的一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当故事发展到后来,粉红色
缎带从空中飘落下来,Brown呐喊:“我的Faith也走了”。缎带的飘
走表明了Brown那本就无力的宗教信仰彻底消失了,于是自然地引
出了小说的主题:“人世还有什么善,罪恶乃人类天性。”
有毒植物野芹菜、委陵菜和狼毒乌头喻指着巫术;毒蛇喻指魔鬼
撒旦;地狱里燃起的火把喻指上帝惩罚罪人的西江月辛弃疾遣兴 地狱之火。同时,故事
里荒凉的小路,乌黑的云朵,忽明忽暗的火光,人影晃动的山月不知心底事小说大结局 阴森的树
林,扭动的蛇形手杖,都生动地渲染了小说郁悒的气氛。
(四)心理描写象征
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视心理描写的作家。在《YGB》中,
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清教徒信仰崩溃的过
程。心灵之旅以后,布朗变得“严厉、忧伤、苦思冥想、疑神疑鬼”,
最后“在忧郁愁闷之中死去”。同许多朴素认真的信徒一样,布朗在
信仰与人的罪恶之间、在天国与上帝的冷漠之间苦苦挣扎,从无知到
清醒,从虔诚到怀疑甚至绝望。内心历经的痛苦与折磨,折射出17
至19世纪清教徒们的矛盾与痛苦。巨大的心理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
清教教义的怀疑及信仰的破灭。这种痛苦与失常也正体现了作者本人
的矛盾与困惑。
首先,霍桑对祖先的感情非常矛盾。他既以祖先开发新英格兰的
赫赫“功绩”为荣,又因祖先曾犯下的暴行而深感愧疚。其次,霍桑
对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霍桑不是清教徒,不去教堂。另一方
6
面,霍桑自幼受到加尔文宗教的熏陶,思想深处一直以宗教的善恶观
念来看待世界。
再次,霍桑对社会发展的态度是矛盾的。19世纪30年代以后,
美国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面对社会与时代的变化,霍桑常常感
到矛盾和困惑。他认为“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应用仅仅是破坏人的全
面发展的恶毒的精灵”;[7]
他鼓舞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然而又对废奴运动采取冷淡和回
避的态度;他同情妇女的生活处境,关注妇女问题,却又怀疑、担心
和恐惧妇女解放;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霍桑则由于其思想中的清
教意识、超验主义、神秘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影响,将社会上的一切罪
恶都归根于世界上所固有的一种抽象的“恶”。但这些观点却无法为
他指明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因而,霍桑将他的困惑表现在小说中。
魔鬼所说的“整个大地是一个罪恶的污点”、“罪恶是人类的天性”正
是作者抽象“恶”的思想体现;而布朗面对人性恶所表现二十四诗品全文 出的矛盾以
及他最终的毁灭,却又折射出作者在对待社会问题时的疑惑和无能为
力。布朗的思想斗争恰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苦苦思索,布朗最
后对所有人的怀疑正是作者怀疑主义思想的折射,而布朗的矛盾和痛
苦不正体现了霍桑本人的苦闷和困惑!以上三个方面表明,布朗即为
作家霍桑的化身。
三、象征主义文学的翻译技巧
1、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于作品的理解和
翻译有很大帮助。作者的创作灵感大多源于其生活。作品中的许多人、
7
事、物、地点在生活中大都可找到原型。
该文虽创作于19世纪,但其时代背景却是17世纪的新英格兰,
以加尔文主义神学的影响及清教徒对清教教义的态度为背景。
霍桑处在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新生的美国经济蒸蒸日
上,掌握了世界近三分之一的贸易,工铜雀台赋歌曲 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四位。形
形色色的主义思潮迭起,如: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的改良运动等等。霍桑出生于新英格兰的破落贵族家庭,全家笃信基
督教清教。父亲去世后,随母亲迁至塞勒姆外公家,全家生活十分困
难。当地浓厚的宗教气氛和激烈的宗教派别斗争,以及霍桑的家庭曾
参与过处死七名女巫的事件,使霍桑受到很大触动,对霍桑的作品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1825年从波登大学毕业后,霍桑受到法国空想社
会主义的影响,辞去海关植物,蛰居在家乡一幢老房子里,研究有关
英格兰的历史文献。面对家庭的衰败,面对日益膨胀的资本主义经济,
面对社会道德的沦丧,霍桑开始重新思考加尔文教关于“原罪”和内
在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堕落等观念,探究“人性恶”成为《YGB》的主题。
2、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透过小说的写作背景,我们了解了《YGB》的主题是探讨“人性
恶”。这是文章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
创作。同时,这部小说采用的是寓言体,充满了梦幻般的怪诞色彩,
亦真亦幻的意境需要通过译者之手展现出来。
3、换位思考,站在原作者的角度上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即最
大程度地将作品从源语转化为译入语
8
4、作品中难于原味翻译的部分,即信息缺失的部分,可采用以
下方法进行弥补:
(1)音译加注法
词语音译是翻译语词的一种重要手段。增译或者说直译加注法,
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文相似,但不排除在短
语层次进行调整的方法;有时对原文作品进行直译后,仍无法在译文
中体现出原作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通过注释对之进行补偿。
(2)释义法
释义法着眼于解释背景、介绍习俗及阐释典故,它不是逐字逐句
翻译原文,而是一种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
义的手段,用译语词语和文化真实地再现原语信息。
(3)归化法
归化,即用蕴含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源语文化身份
的表达方式。归化意味着使异国文化紧贴目标文化读者,使目标文化
读者毫无困难地阅读译文。换言之,归化就是为了方便目标文化读者,
用目标文化代替源语文化。但是同时要注意到:如同加注过多会打断
读者阅读一样,归化因补偿过量而使译文读者失去了获得文化探索享
受的机会。
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无法表达原文的含义,或使译文艰涩
难懂,则可以根据段落或全文的整体含义重新创造,传达原文的含义,
帮助读者理解。
四、结语
9
笔者本字笨拙,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Nathaniel霍桑,MossesfromanoldManse,London:Water
ScottLtd.,1854:76-92
2、,Ambiguityandclarityin霍桑\'s\"Young
goodmanBrown\",ly,Nathaniel霍桑,Columbus,
Ohio:lPublishingCompany,1968:31-44
3、刘洊波,美国文学史概述及作品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22-55
4、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4
5、霍桑,霍桑哥特小说选(武厚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89-103
6、陆谷孙,英汉大辞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69、
7、董衡巽等,美国文学简史(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85
更多推荐
缎带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