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理想的英文想翻译想英语怎么说-脚注怎么写
2023年4月1日发(作者:网上免费学韩语)
1
第十八讲外译汉简史:名家名言(18001)
一.佛经翻译
1.竺法兰:译经之始
2.鸠摩罗什(344-413):四部最流行的经典
3.唐代玄奘(602-664):五不翻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1.利马窦与徐光启:几何原本
2.林则徐(1785-1850):师夷长技以以制夷
3.马建忠(1845-1900):《拟设翻译书院议》
4.林纾(1852-1924):不懂外语的翻译家
5.严复(1853一1921):信达雅
四.新文化运动的翻译
1.鲁迅(1881-1936):信顺
2.胡适(1891-1962):译《最后的一课》
3.瞿秋白(1899-1935):译《海燕》
4.梁实秋(1902-1987):译完《莎士比亚全集》
5.郭沫若(1892-1978):主张翻译是创作
五.解放后的翻译
1.傅雷(1908-1966):重神似
2.钱钟书:主张化境
3.黄邦杰:著有《译艺谭》
4.刘宓庆:艺术三特征
5.朱光潜(1897-1986):论翻译
6.黄宣范:科学观
附:西方对中国有影响的翻译理论(4126)
一.语文学阶段
1.泰特勒的三原则
2.费道罗夫翻译理论
二.结构主义阶段
奈达:1)语言共性观
2)转换生成步骤
3)语义分析
4)语篇翻译
三.解构主义阶段
1.德里达(1930,7,15-2004,10,8)哲学的起源就是翻译
ere的重写
3.韦努蒂与异化翻译
四.建构主义阶段
哈贝马斯: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与恰当性
推荐阅读文献
汉译英练习
第十八讲外译汉名家名言(18001)
翻译主要是外国语译成本国语,各国都是这样。中国的翻译史是这样。
翻译外国的著作,在中国已有两千年了。
一、佛经翻译
中国历史上的开放阶段,佛教的传入引进了因明逻辑,明末引进了现代科技,当代开放
引进了各种理论。每次开放都翻译工作繁荣时期。
1、竺法兰:译经之始
早在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天竺僧人竺法兰(Dharmaratna)和迦叶摩腾受聘
来到洛阳,用白马驮来佛经,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中国汉译佛经之始。
2、鸠摩罗什(344-413):四部最流行的经典
1)家世:
鸠摩罗什(梵语Kumrajva,公元344-413年),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
母名字的合称,意思为“童寿”。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鸠摩罗什的父
亲鸠摩罗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其父鸠摩达多,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罗
炎天赋异禀且有高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推辞不就,毅然出家。随后东度葱岭到龟兹国,
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
白纯的妹妹耆婆,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正是必
2
生贵子的特征。已届双十年华,虽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罗
炎,十分倾心,决意嫁他。
2)经历:
当鸠摩罗什的母亲怀孕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甚至能无师自通天竺语,
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
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鸠摩罗什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
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博闻强记,备受瞩目和赞叹。东晋后秦弘始三
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
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九月,苻坚派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偕同鄯善王、车师
王等,率领七万大军,讨伐龟兹及乌耆诸国。临行之前,苻坚在建章宫举行饯别宴,对吕光
说:「帝王顺应天道而治国,爱民如子,那有贪取国土而征伐的道理呢?只因为怀念远方的
大德智人罢了!我听说西域有一位鸠摩罗什大师,他深解佛法,擅长阴阳之理,是后学的宗
师。我非常想念他。贤哲的人,是国家的大宝,如果你战胜龟兹国,要赶快护送他返国。」
后秦姚兴弘始三年(西元401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抵达长安。姚兴万分喜税,以国师之
礼待鸠摩罗什。
3)译经:
罗什先后带领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译经,共
74部,384卷,近300万字,影响深远。圆寂之前,他发出誓言:“今于众前,发诚实誓:
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
义熙五年(西元409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于是在逍遥园火化。当飞灰烟灭后,他的形
骸已粉碎,只有舌头依然如生。这正应验了他以前的誓愿,留给我们无尽的沉思和缅怀!
中国最流行的四部佛教经典都是鸠摩罗什译的:
1)《阿弥陀经》,这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阿弥陀佛(意译无量帮佛/无量光佛)出于此。
2)《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这是天台宗的主要经典。观世音菩萨出于此。
3)《金刚经》,禅宗主要经典,禅,禅那的简称,dhyana的音译,意译是“思维修、弃
恶、静虑”。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禅定意为安静而止息杂虑。认为静坐敛心,专注一
境,久之可达身心轻松、观照明净的状态。“口头禅”来源于此。
4)《维摩诘所说经》(简称《维摩诘经》),这是不出家当和尚的知识分子读的经。维摩诘是古
印度这样之人。唐朝诗人王维,号摩诘,就是用的他的名号。“天女散花”出于此。
4)译技:
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
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偏差。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
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
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幕空前的盛况。
在语言和文风上,罗什和他的译经团体一改以往翻译过于朴拙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
原典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洗练,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喜爱,广为流传,成为
文学名篇。
翻译不仅是语音、语法、词汇的问题,还有一个文体的问题。鸠摩罗什不仅通晓梵汉
语言,还了解当时双方的文体的秘密,他的译文超过了原文。既传达了异国情调,又发挥
了原作精神。
3、唐代玄奘(602-664):五不翻
南北朝(420-589)隋(581-618)唐朝(618-907)五代(907-960)十国(908-979)
宋朝(960-1127)(1127-1279)辽(907-1125)金(1115-1234)
玄奘(602-664)是唐朝高僧,是精通两国语言的大家,曾游学天竺十七年,回国后从事
佛经翻译。他从贞观19年开始译经,20年间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10000万
言,主要译本是:《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等。有人说,玄奘还将《老子》
等译为梵文传入印度。
3
玄奘的翻译原则
有人说,玄奘还提出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八字翻译原则。“求真”就是要忠实于原
著的精神实质,“喻俗”就是译文要通顺,让人家能懂。(1983年《中国翻译》第期发表袁
锦翔文章“玄奘译言考辨”,说这八字是梁启超说的。)
玄奘的五不翻
据有人研究考证,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曾提出过“五不翻”(transliterationinthefivecases)
观点,这里说的不翻实际上就是音译,音译就是文化移入。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民族
性问题:
秘密故,如陀罗尼(由于佛教内部为了适应本身的特殊需要而使用了一些密语的缘故,
翻译时不可意译,须音译,如陀罗尼);
多义故,如薄加梵,具六义(佛典中,有些词含义多,如果译成汉语,往往有些含义
表达不出来,因此只能音译,如薄伽梵bhagavat:世尊,佛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有自立、
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意思);
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由于中国不存在某种相应概念的缘故,而只能音
译,如佛典中提到的阎浮树,是一种落叶乔木,为印度特产,中土没有);
顺古故,如阿耨菩提(由于遵循古译的缘故,不予翻译,如阿耨菩提一词,自东汉迦
叶摩腾译经以来,历代译家都采用音译,已经约定俗成);
生善故,如般若,(译成智慧,不免有些轻浅)。
二、明清翻译
明朝(1368-1644)清朝(1616-1911)
16世纪末,又来了基督教,以利玛窦为首,与中国知识分子徐光启等合作,翻译了《几
何原本》《名理探》等。
鸦片战争(1840)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西方,译介大量西方知识,成立了许多
外国语学校和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1862,北京),广方言馆(1863,上海),广州同文
馆(1864),船政学堂(1866,福州),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7,上海)兵工中学堂(1869,
上海)等。严复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后来成了大翻译家。最初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在
西方人面前打败了仗,看到长戈大刀敌不过长枪大炮,于是“师夷之长技”,学习西方制
造枪炮的技术来保卫自己,
可是有了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造的枪炮还是打不过他们,这才考虑到西方人的枪
炮后面还有更厉害的东西,这就是经国济世之学,要师法他们的哲学。这其中主要是严
复。他的《天演论》在中国的风二年级诗词大全古诗 雨飘摇之际有发聋振聩之功,把西方的哲学带进了中国。
1、利马窦与徐光启:几何原本
原名Ricci,Matteo(1552-1610),意大利人,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来到中国,在华期
间,结识了徐光启、李之藻等,共同译书20余种。《几何原本》定义精确,叙述简练,文体
优美,梁启超曾誉为“字字精金美玉,千古不朽之作。”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淤(今属上海)人。他从万历末年起,经
过天启、崇祯各朝,曾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他精通天文历法,是明末改历的主
要主持人。他对农学也颇有研究,曾根据前人所著各种农书,附以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著名
的《农政全书》。
他没有入京做官之前,曾在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教书。在此期间,他曾博览群书,在
广东还接触到一些传教士,对他们传入的西方文化开始有所接触。公元1600年,他在南京和
利玛窦相识,以后两人又长期同住在北京,经常来往。他和利玛窦两人共同译《几何原本》
一书,1607年译完前六卷。当时徐光启很想全部译完,利玛窦却不愿这样做。直到晚清时代,
《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才由李善兰(公元1811~1882年)完成。
《几何原本》是我国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在翻译时绝无对照的词表可循,
许多译名都从无到有,是当时创造的。毫无疑问,这是需要煞费苦心精心研究的。这个译本
中的许多译名都十分恰当,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了日本、朝鲜各国。如点、
4
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许多名词都是由
这个译本首先定下来的。其中只有极少的几个经后人改定,如“等边三角形”,徐光启当时记
作“平边三角形”;“比”,当时译为“比例”;而“比例”,则译为“有理的比例”等等。
《几何原本》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徐
光启对《几何原本》区别于中国传统数学的这种特点,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还充分认识
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他说“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清康熙帝时,编辑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公元1723年),其中收有《几何原本》一
书,但这是根据公元十八世纪法国几何学教科书翻译的,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差别很
大。
《中国剪报》2003年8月20日【《旅游时报》8月14日
2、林则徐(1785-1850):师夷长技以以制夷
福建侯官人,在广州禁烟期间,受命钦差大臣,与英国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战斗,为长我
国人民的志气、反对外国侵略者树一大旗,成为当时对外抵抗的首领。林之所以受道光皇帝
召见,受命钦差大臣,是重阳节诗句 因为他重视翻译事业,提倡、参与或组织了翻译工作,得以了解外
国情况或情报。他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介绍西方科技知识,有开创之功。他主持
下编译的《四洲志》(1841年)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世界的第一批著作。当时清朝闭关锁
国,对外知之甚少,“鸦片战争爆发时,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这个国家在何处,是否与
俄国接壤;对美国一无所知就更不在话下。”(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第636页)
3、马建忠(1845-1900):《拟设翻译书院议》
江苏丹阳人,精通英、法、拉丁、希腊语,博士学位。他熟悉西方文化,认为要想知己
知彼,必须翻译西方文化。他向清廷呈的奏折《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译者应“一书到
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挥笔而
书”。他强调译对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都应有很好的修养。他还是《马氏文通》(1898年)
的作者,中国的语法就是从他这里开始。
4、林纾(1852-1924):不懂外语的翻译家
林纾,字琴南,光绪举人,福建闽县(福州)人。他不懂外语,依靠别人口述意思,由
他笔录,其中不少是外国名著。林纾古文造诣很深。他的译作改变了中国章回小说的框架,
是近小说的开端。
他青年时代具有比较激进的民主思想,不满清政府的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认为中国要
富强,就要学习西方。他很想学习外国的知识、外国的文学艺术,但由于时代的限制,自幼
没有学过外文。他四十七岁时,认识了从法国回来的王寿昌。王向林纾谈到小仲马的名著《茶
花女》。林纾听了很感兴趣,下决心要把它译成中文。于是他聘请王寿昌为他的合作者,王
根据原文口译,林纾用古文记述。他们昼夜不分,竟在很短的时间里译成了。当时的书名叫
《巴黎茶花女遗事》。
康有为写过一首诗(《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赠林纾,首句是“译
才并世数严林”,把严复林纾并提,二人同乡,严复译《天演论》蜚声,林纾译法国小仲马
《茶花女》闻名,就是严复所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甲辰出都
呈同里诸公》)这两书都是他们的第一部译作。
严复精通英文,严于选材,慎重翻译,住往是“一名之立,旬月蜘躇”,一生所译,已刊
未刊者加在一起才11种。林纾不懂外文,翻译全靠别人口授,对材料自已无从选择,由于他
译时“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具有一小时一千字的速度,所以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用文言文
翻译欧美小说已刊未刊者加在一起共179种(一说184种)。
严复翻译介绍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他本身就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寻
找真理的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林纾介绍的是西方小说,他四十四、五岁时与王寿昌合
译《茶花女》是受魏瀚的怂恿,“书出,而众哗悦”(〈花随人圣盒摭忆〉,这就引起他的兴
趣,因而乐此不疲,并非象严复的翻译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从此,他就孜孜不倦地从事外国小说的翻译工作、林舒的合作者,除了主寿昌外.还有魏
易、王庆骥、王庆迪等十多人。一共翻译了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希腊、挪威、比利时、
5
瑞士、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作品。至今流传的《伊索寓言》、《大卫科波菲尔》、《鲁
滨逊飘流记》、《茶花女》、《唐吉诃德》以及在莎士比亚的某些剧作的第一个中文译本,
都是出自林的手笔。他一生翻译了各国小说一百七十余部。
林纾译的部分英语书名:
DanielDefoe,RobinsonCrusoe(1719)《鲁滨孙漂流记》,现译同。
JonathanSwift,Gulliver’sTravels(1726)《海外轩渠录》,现译《格利佛游记》
CharlesLambandMaryLamb,TalesfromShakespeare(1807)《吟边燕语》,现译《莎
士比亚故事集》
CharlesDickens,DavidCopperfield(1850)《块肉余生述》,现译《大卫科波菲尔》
CharlesDickens,OliverTwist(1838)《贼史》,现译《雾都孤儿》
HarrietBeecherStowe,UncleTom’sCabin(1852)《黑奴吁天录》,现译《汤姆叔叔的小
屋》
林舒的译笔简洁古雅,文字优美动人。当时林译小说甚为风行,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参见“翻译家严复”马祖毅《翻译通讯》1983年3期
5、严复(1853一1921):信达雅
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十四岁(1867年)考进当时洋
务派刚刚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是第一批学生,除学习传统封建典籍和英文外,还攻读数
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课程。1877年24岁赴英留学,进格林尼次海军大学。1879年26
岁回国,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即教务长,后升任总办即校长,执教达20年。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严复与康有为等意欲通过变法维新的改良主
义道路,来抵御外敌,发展资本主义。1895年42岁他发表了《论进变之亟》等文章,宣传“尊
民叛君,尊今叛古”的观点。1898年45岁向清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的具体纲领。1896-1908
年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等书。从戊戌政变(1898)到辛亥革命(1911)这十三年
中,他除担任编译局总办、审定名词馆总篡等职务外,主要从事翻译工作。
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日趋保守,1915年列名筹安会,为袁世凯做皇帝制造舆论根据,
受到舆论抨击。晚年提倡尊孔,走上复古的道路,反对“五四”运动。
注:1915后8月,由袁世凯授意杨度,拉拢孙毓筠、严复、刘师培等组成,以学术团体“筹一国之治安”为名,“研究君主、民
主国体何者适于中国”,鼓吹君主立宪,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成舆论。受到全国的抨击,时称杨度等六人为洪宪六君子。
严复的译作第一部是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年出版),此外还有亚当密斯的《原富》
(1902年出版),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年出版),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年出
版),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年出版),穆勒的《穆勒名学》(1905年出版,上
半部),《名学浅说》(1909年出版)。这些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哲学、政治著作,即当时
所谓“西学”,宣传天赋人权和白由平等博爱。除了上面几种,严复还译过卫西琴(d
Westharp)的《中国教育议》(1914年文明书局版)、英人宓克的《支那教案论》(南洋公学书
院刊行),以及未刊出的白芝浩(WalterBagehot)的《格致治平相关论》(PhysicsandPolitics)。
他的译著收集在《严译名著丛刊》《侯官严氏丛刊》中。
《天演论》译自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进化论与论理学及其它认论文》的前两篇,清光绪24年即1898年出
版,译文附有许多案语,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基本论点是:生物是进化的,“物竞”与“天择”是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优胜劣
汰”是进化的结果。严复翻译此书的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如果顺应“天演”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自强保种”,由弱变强。反之
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爱国热情,唤起了人们变法图强的觉醒,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
的启蒙作用,不仅成为维新派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中国思想界具有深远影响。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天演论》一书的
确风行过一时,而其中的两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一直传诵至今。康有为说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
张之洞书》)蔡元培也说过:\"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几道为第一。”(《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叶笃庄说,“《天
演论》问世十多年间,曾发行了30多种不同的版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有一个版本,从1905年到1927年的22年间就再版了24
次,一部书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在我国出版史上是少有的。”(《译论纵横》309页写的“达尔文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注1:把欧美进化论的思想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反对进化论的西洋传教士丁韪良Willin1827-1916.真正影响
是严复翻译《天演论》。
注2:达尔文的OriginofSpecies最初1920年是马君武翻译的,书名叫《达尔文物种原始》,此后解放战争时期周建人重译
过,叫《物种起源》,以后又出版过多种重译本。OriginofSpecies原名是Ontheoriginofspecie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通
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一书的简称。
注3: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称“格致”,清末讲西学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总称。
注4:振聋发聩,也说发聋振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严复的信达雅
6
信,译为英语是faithfulness,达,译为英语是fluency/expressiveness,雅,译为英语是
elegance.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顧信矣不
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
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的
所谓信,也就是现在说的理解准确,忠实原文,达就是表达通顺流畅,雅就是尔雅,所谓尔
雅用严复自己的话说就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用严复提出的标准来衡量他译的《天演论》,可以看出他并不十分重视“信”,他自己也
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他十分重视的是“雅”。
严复坚持用古文翻译外国作品,并引以自豪。梁启超曾劝严复译书“改从通俗”,严复不以为
然,说他自已的译作“非以饷学童而望其受益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若徒为
近俗之辞,以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也。”(〈与梁启超论所译
〈原富〉书〉
注:凌迟,古代的一种残酷死刑,先分割犯人的肢体,然后割断咽喉。
严译名译
1)把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y)译作《天演论》,“天演”即进
化,做到了“雅”,并不“信”。现在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完全的信应是《进化论与伦理
学及其它论文》。
2)naturalselection的基本意思是“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严复的《天演论》,
马君武的《物竞篇》《天择篇》都是将Naturalselection译为“天择”,译为“天择”是雅,译为
“自然选择”是“信”。
3)Struggleforexistence是指(生)物种(类)为生存而进行的激烈竞争。严译为“物竞”,
也是很雅,添上了个“物”种,译为“生存竞争”才是“信”。
另一书《动物进化论》则借用日语译为“自然淘汰”“生存竞争”。现在的说法:“自然选
择”“生存竞争”
这两个术语,我们现在有时也还用“物竞”“天择”,但经常用的是“自然选择”“生存竞争”。
据说,这个说法是借鉴了日本学术界所使用的进化论术语。日本把naturalselection译为“自
然淘汰”,偏重于“淘汰”少了“保留”这个意思,也不当,我们把它改成了“自然选择”。日本
把struggleforexistence译为“生存竞争”是准确的,我们直接采用了。20世纪初,中国除直
接译自英语文献外,还有许多是译日语文献的,如《动物进化论》便是。这本书原是日本生
物学家石川千代松根据美国动物学家E.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生
物进化论的讲义整理而成的。日本原著出版于1883年,是日本传播进化论的第一部启蒙著
作。
4)适者生存survivalofthefittest,最能适应的才能存活下来。
参见“翻译家严复”马祖毅《翻译通讯》1983年3期
四、新文化运动的翻译
所谓新文化就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与资产阶级文明同义,泛指近代西方资本
主义的政治制度、法律、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称之为新文
化,是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文化。不能抱着孔孟之道挨打,于是打倒孔家店,当时的
说法叫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也就是翻译的历史。
1915年《新青年》创刊,它高举批判封建文化、发展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主要成员有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1917年俄国取得胜利,1920年,陈独秀、陈
望道在上海组织起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陈望道从日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问
世,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人民出版社,由李达负责编辑《马克思全书》,原计划
出15种,后来出了三种:《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资本论入门》。新文化运
动的翻译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用什么样的文体翻译?文言文?白话文?这就是当时的争论、上个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
争论。鲁迅主张,不但要引进新思想,也要引进新的表现法,以改造汉语表达的模糊性等等。
所以,现在的汉语就是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结果,现代的汉语被改造得非常能够适合西方语
7
言的表达方式。但是话又说过来,这中间也有负面影响,即所谓的欧化汉语与地道的汉语之
争。
1、鲁迅(1881-1936):信顺
忠实就是直译,通顺就是意译。忠实就是信,通顺就达。信,英语是faithfulness,顺,
英语是fluency.准确理解原文,是忠实的前提。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
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
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
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
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鲁迅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
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
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
《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
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
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
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
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
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
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
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
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
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
《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是既有翻译实践又有翻译理论的人,并且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人。
1、早期宁信而不顺
鲁迅是主张宁信而不顺的。他在给瞿秋白的信中说:“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
要译作“跪在膝之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说,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这里就
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这样费解,怎样还可以称为翻译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这
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在此文的下边他又说道:“说到翻译文艺,倘以甲类读者为对象,我
是也主张直译的。我自己的译法,是譬如“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虽然不顺,也决不改作“日落山阴”,因为原意以山为主,改了
就变成太阳为主了。”
2、晚期信顺
鲁迅只注重直译,至使译文太不通顺。据说,鲁迅兄弟1909年翻译的《域外小说集》一、二册分别只卖了二十本。他后期
的翻译则是两方面都兼顾到了。“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
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
注1:跪下go/getonone‟sknees
注2:所谓天河牛奶路,是指赵景琛把theMilkyWay译为牛奶路。鲁迅曾写诗骂他:教授杂咏四首(其二):可怜织女星,
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他的翻译理论与鲁迅相反,赵景琛名句:宁错而务顺,毋拗而仅信。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胞弟,1907年开始与鲁迅合译,直到1924年
因家庭纠纷割断手足亲情而终止。他是主张直译的。“我的翻译向来用直译法……我现在还
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至于欧化的句法问题,他认为事实上汉语中
早已存在,问题在于掌握一个限度,使它有利无弊。
2、胡适(1891-1962):译《最后的一课》
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一生获得欧美诸国36个博士学位,二十几岁因提倡文学革命
暴得大名,涉猎学科广泛,有十项全能之称。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实验主义曾
8
在我国风靡一时。他大约翻译了30多篇诗作17篇短篇小说。他提倡信达,反对雅,即提倡
用白话文译书,反对用文言文译书,他译的《最后的一课》受到称赞。
3、瞿秋白(1899-1935):译《海燕》
江苏常州人,1917年考入北洋军阀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不久,开始翻译普希金、
果戈里、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瞿不但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也是卓越的翻译家。翻译了高
尔基的《海燕》,最后一句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他与鲁迅的主张相近,“借着翻译
输入新的表现法。”“目的就在于要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瞿秋白主张用白话文
翻译,译文通顺,一般老百姓能看得懂。
5、梁实秋(1902-1987):译完《莎士比亚全集》
浙江余杭人,生于北京。梁是新月派骨干之一,1928年主编《新月》时,与鲁迅开展“硬
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的论战。1949年6月去台湾,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他主编的
《远东英汉大辞典》于1977年出版,行销海内外,影响广泛。梁用了37年独处译完《莎士
比亚全集》。梁实秋与赵景深反对鲁迅,主张宁顺而不信。
6、郭沫若(1892-1978):主张翻译是创作
四川乐山人,从小酷爱文学,1921年以《女神》震动文坛。1926年参加北伐,1927参加
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研究学问,抗战爆发后回国。他的译著很多,《少年维特
之烦恼》《浮士德》《战争与和平》等。郭沫若在翻译理论方面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如强
调译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最突出的翻译观点是“创作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
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
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的
语文,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础,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谈文学翻译工作》,1954年)
五、解放后的翻译
我国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新的空前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范围、规
模、形式上、还是水平上质量上和对中国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几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
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得好,“没有翻译,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翻译,世界一天也不
能生存。”
目前我们国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候,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外事活动日益频繁,
翻译活动也是最多的时候,外语事业最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外事活动全方位打开。
实际上,在学西方的过程中,始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科举制是代圣人立
言,除了科举制以后,这一点并没有多大变化。
在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着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好象只搞翻
译的人多主张翻译是艺术,如,搞教学多的人主张翻译是科学,如,又搞翻译又搞教学的
人主张,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如
1、傅雷(1908-1966):重神似
全部译作三十三部,约500万言。其代表作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杂夫》,伏尔泰的《老实人》等。傅雷认为文学翻译要“以艺术修
养为根本”“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等。1951年在他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
写道,“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是当代重神似spir
itualsimilarity而不重形似的理论家。他是法语翻译家,对他的翻译知之不多。
2、钱钟书(1910-1998):主张化境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钱一生译著不多,但所译都被人称道,人称“下笔研精,片言生
辉”。上个世纪50年代参加《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工作,据王佐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是钱先生翻译的。钱先生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提出文学翻译“化境”
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con
9
version’。”(《林纾的翻译》)
化境sublimateconsummateperfection,这幅山水画已臻化境。Thislandscapepaintingisa
consummateworkofart.
翻译有科学的一面,有艺术的一面。翻译的正误是科学,翻译的好坏是艺术。所谓
科学是能教的,别人能够重复的,所谓艺术是不能教,别人不能重复的,完全是个人的天
分。文字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不可教也。
对翻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翻译是艺术,一种认为翻译是科学。说艺术的强调了个
性,说科学的强调了共性。我们认为翻译既有艺术的一面又有科学的一面。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分别,对学生授课讲的是科学的一面,学生日后的翻译则是艺术的一面。语言这东西
,人各不同,但都能互相理解,其中就有共同的东西。
3、黄邦杰:著有《译艺谭》
黄邦杰是主张翻译是艺术的人,他的《译艺谭》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年出版,
黄龙也是艺术观,他著有《翻译艺术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唐人也是艺术观,《翻译通讯》1950年第1卷第4期有他的文章,题为《翻译是艺术》。
4、刘宓庆:艺术三特征
认为,翻译艺术的一般特征有三:普遍性、依附性、变通性。
普遍性,“翻译戏剧、诗歌固然是艺术,翻译法律文书、科技资料、宗教典籍也都是艺
术。理由是:翻译不能须臾离开选择词语、调整句式、修饰行文等等艺术加工。”计算机
做不了。
依附性,翻译离不开原文,原文的文体限制、意义限制、语法限制、风格限制、文
化限制,等等。方寸之地见功夫,是翻译艺术的显著特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依附性。
变通性,翻译受原文的限制,还是有其变通的自由。这就是艺术。
5、朱光潜(1897-1986):论翻译
翻译具有科学性,是因为译者不能主观臆造,他所翻译的概念不能变,必须与原文
一致。语际转换包括语音、语法、语义、逻辑,这四个方面都可以在目的语中再现。
安徽桐城人,在英法留学8年,熟练地掌握了英、法、德语,193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朱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美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意大利克罗齐的《美
学原理》开了我国西方美学的先河,他翻译了黑格尔的三卷本巨著《美学》。朱光潜的“论
翻译”(1944),把翻译纳入语言学研究的框架之下,认为“意义”有六个方面,可以被分
析,因而翻译有章可循,中西文法方面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他的译学论文“谈一词多
义的误译”很值得一读,最初发表在《翻译通讯》1980年第1期,后收入《翻译研究论文集》,
另外还有“《共产党宣言》译文校对的小结”等。
6、黄宣范:科学观
“评思果的《翻译研究》”(1974)和“翻译与语言知识”(1974)两篇文章体现了他的
翻译是科学的观点。他区分了作为过程的翻译和作为结果的翻译,认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
问题主要是对语义、语音、句法结构等语言学知识的把握,而不是由于直觉、创作、敏感度
等。
附:西方对中国有影响的翻译理论(4606)
西方翻译简史有如下几个时期:
1、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神话被翻译成拉丁语,介绍到罗马。
2、罗马帝国后期,把《圣经》译成拉丁语和各民族语言。
3、11-12世纪,把阿拉著作译成拉丁语
4、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民族翻译开始兴起。
5、二战以来,翻译空前发达。诸如翻译学(TranslationStudies),认为译作结构受原
10
著影响也受译作未来模式的影响;美国翻译培训班(TheAmericanTranslationWorkshop),
代表人庞德倡导精确复现细节词语片断和整个形象;信息传递原则,阐述句子连贯原理与
技工。
吕俊教授有一部著作,《巴比塔的重建》,讲翻译史的几个发展阶段:语文学阶段
,结构学阶段,解构学阶段,建构学阶段。泰特勒属于语文学阶段,奈达属于结构主义阶
段,Venuti属于解构主义,文化翻译派也属于解构主义阶段。
一、语文学阶段
语文学派philologicalschool,重视灵感与直觉,带有个体主观主义神秘色彩,强调直
觉轻视理性,没有系统的译学理论。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代,以传统的语文学为基础,
着重篇章的主题结构和表现风格,尤其侧重于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有使译文读者和译者适
合作者的倾向。以《圣经》翻译为讨论主体,开直译、意译之争的先河。
十七世纪诗人JohnDryden将诗的翻译分为三类,即直译(metaphrase),意译
(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
1、泰特勒的三原则
泰特勒(1747-1814,AlexanderFraserTytler,),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1790
年,发表了《论翻译原则》一书,提出翻译三原则。(Tytler‟sthreeprinciples)
1)The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翻译应
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的再现;
2)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
风格和手法应该和原著属于同一性质;
3)、The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originalcomposition.翻译应该具备原著所具
有的通顺。
2、费道罗夫翻译理论
待补
二、结构主义阶段
结构主义范式以目的工具理性为基础,将语言视为理想的工具,把翻译学建立在语
言学的基础上,推动了译学建设,但是,它只注重封闭的内部语言学结构和规律的研究,
忽视与翻译有关的人、时间、空间等外部概念,使翻译在等值性、忠实性上裹足不前。
分析的方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分析问题首先从确定单位入手,结
构语言学把语言分为如下层级:词素、词、词组、小句、句子、语篇。每个层级都是翻译
单位,我们一般所做的翻译是以句子为单位。本教材《英译汉教程新编》的编写是以词、
词组、句子成分、句子为单位编的。
结构语言学翻译观进入我国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翻译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
人主张以句为单位,有人主张以句群为单位。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能是以句为单位,对句
子的理解起于词,止于篇章。
翻译以句子为单位不以词为单位,因为
意义的表达不可分解为词。
词不对应。
以句子为单位,要照顾到词和语篇。
英语宝典里说,玛克脑语无词。
1、奈达:先科学观后艺术观
奈达(1914-,Eugen)是Char和LeonardBloomfield的学生,1943年
获语言学博士学位。他的翻译思想可分为四个阶段:
1)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1959),主要集中于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问题的描写研究。
2)交际理论阶段(1959-1969),他1969年提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
11
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1964年他写过一本书,叫《翻
译科学探索》(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1982年中国不忍卒读 的《翻译通讯》上有人引介,题
目是“翻译是一门科学——评介奈达著《翻译科学探索》”,从而引起了中国翻译界翻译
理论研究的一个热潮,奈达先后来中国十次,他的理论成为中国翻译界最广为人知的外国
理论之一。他还与泰伯CharlesTaber1964年合著了《翻译理论与实践》TheTheoryandPractice
ofTranslation.
3)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后),代表作有:TranslatingMeansCommunicating:ASocio
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1979,MeaningAcrossCulture,1981,TranslatingMeaning,
1982,奈达从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为读者服务。因此
“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
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如果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
基本一样,可以认为翻译是成功的。这就从理论上把译者从死扣原文形式的枷锁下解放出
来了。
4)对翻译理论的怀疑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起,代表作有Translation:PossibleandImpos
sible(1991,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1993),认为“大多数成就卓著、富于创
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用不着翻译理论。„„杰出的翻译家其实是生就
的,不是造就的。”“我们不应试图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因为究其实质,翻译不是一门
可以独立门户的学问。”他认为翻译理论顶多是帮助人们理解翻译评译作的原则。
奈达认为,J.B.菲利浦在翻译《圣经罗马人书》中,把greetingwithaholykiss译成
giveoneanotheraheartyhandshakeallround.是动态对等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珊巴斯内
特麦圭尔对奈达关于动态对等提出异议。她认为把greetingwithaholykiss译成giveone
anotheraheartyhandshakeallround是不确切的,很不得体。
威尔斯认为“诺伊贝特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
day?如果目的语国家的夏天并不柔和可爱,就不终南别业王维阅读答案 宜译出summer的译文。情况并非如此。
读者从《十四行诗》的内容中可以了解到,英国的夏天可以明媚可爱,读这样的诗,不仅
可以锻炼读者的想象力,而且能使他熟悉英国文化。”
奈达是翻译科学(TheScienceofTranslation)的创始人,他的所谓科学,主要指的是翻译
的描写性,也就是说可以象描写语言一样,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的科学的描写,并
使之公式化。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点。
1)语言共性观
奈达认为世界上所有人类语言都具有相同的表达能力,即都能满足说该语言的人表达
思想,描写世界、进行语言交际的需要。
Thelittlegirlsweretaughtsewingandembroidery.小女孩(们)都学缝纫和刺绣。
Useanumbrellatoprotectyourselffromtherain.打个伞遮遮雨。(英语严谨,汉语简洁)
Lawandorderbreaksdownwhentoomanypeoplearediscontented.法不治众。(译文之简)
Hiscarelesscigarettesetfiretothebedclothes.他抽烟不小心着了床单。
Thewaterofthepondwassoclearthatyoucouldseethebottom.池塘水清见底。
Ournationstandsatthedawnofanewepoch.我们的国家处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Riceisgrowninwarmclimates.温暖的气候种稻。
Thecloudswallowedupthesmallplane.云笼住了小飞机。
2)转换生成步骤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提出在语言深层结构里进行过渡翻译,将翻译过程归纳为:分析、
转换、重构三个步骤:
找出原文的核心句
把原文核心句译出来
在译文核心句上组织表层句。
原文:Intheendthecockstar‟slifeisunrewarding,aftertwoorthreeyears,richesandfame
aregone.
译文:到头来,摇摆舞明星的生活一无所得,两三年后,钱花光了,读书的诗词名句大全 名声也完了。
3)语彼组词 义分析
12
语法结构相同语义不同,如hiscar,hisarrest,hisfailure,hisgoodness,为语义分析提供依
据。
基于语义的词类:物体词,事件词,抽象词,关系词,为词类转换提供了依据。
BehindfloodedricepaddiesroseasmallChinesevillage.水田那边有个汉人小村。
Intheearlyevening,theairwasfilledwithgracefulswallows.黄昏时空中到处是优美的燕
子飞来飞去。
4)句群的翻译/语篇的翻译
句群翻译的好处。语篇翻译的好处。
句群模式,用词的多样化,造句的多样化,等。
句子的衔拉与连贯,语义的确定,语体风格,篇章结构,等。
三、解构主义
古今中外,讲翻译都不外文字内容上的忠实通顺等。结构主义的产生,使语言进入了
科学阶段。语言有一定的结构,如英语的句子有五种结构,等,使翻译的忠实有了依据。
但它只限于语言本身,实际上内容太复杂了,牵涉的方方面面太多了,这就产生了解构主
义。
结构主义观照下的语言是一个静止的封闭的系统,是机械的符号规律,而在实际翻译
中人们接触到的却是活的语言,有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语境。解构主义就是要把这种死的静
止的封闭系统折解掉,加进去那些活的变动不居的因素,重新建筑。
1、德里达(1930,7,15-2004,10,8):哲学的起源就是翻译
结构主义翻译观不研究文化因素,不研究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平等问题,不
研究翻译的时间即时期、地点即民族、译者的身分,空谈对等性、等值性。
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一个重要哲学思潮,起源于法国,代表人有雅
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1930,7,15---2004,10,8)等。其特点是哲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
,特别强调语言的中心地位,Derrida还特别强调翻译的地位,他说“哲学的起源就是翻
译,或者是可译性的命题”。
2、Lefevere的重写
文化翻译学派是解构主义的一个学派。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Lefevere.
Lefevere1992年出版了一本书,叫《翻译,重写和文学名声的操纵》(Translation,Rewriting,
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
所谓rewriting,有人译为重写,有人译为改写,包括注释,评论,选编等,翻译本身就
是一种重写。重写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因而具有巨大的力量。重写就是操纵mani
pulation,可以操纵文学,操纵文化,通过翻译引进新概念、新文体、新表达手段等,推动
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一部翻译史往往就是一部文学革新史。所以他们认为翻译是改造或左
右目的语文化的一种力量,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地位和作用。
改写目前主要限于句子层面的改写,如词序,句子成分,等,主题的改写是比较突出
的例子。改写的研究还没有到篇章的层次。其实,据篇章思维模式的研究,篇章改写也是
需要的,可行的。比如懂外语的人,自己先用汉语写一篇文章,然后又去把它译为英语,
他这时的翻译往往是改写,他是在用英语重写。因为两种语言的行文思路不一样,衔接与连
贯的手段不一样。英语写文章强调主题句,汉语文章没有主题句,这就是改写。还有段落的
长短,段落语意的多少,等等,都需要重新考虑。
这一学派与段连城的解释性翻译相比,段讲的是技术,Lefevere讲的是作用和意义。这
与严复的风格是一样的。严复的译文实际上是改写。
改写可分为有目的的改写和潜意的改写。有目的的改写如把原著改为简写,把科学文
献改为科普,这不是解构主义说的那种。解构主义说的是潜意改写,其主观仍然是要忠实
于原文。各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对原文的理解不一样,这就使译文不一样,这种不一样
就是改写。按此说法,在翻译上所谓的“再现”与“复制”“模仿”是不可能的。
13
3、韦努蒂与异化翻译
LawrenceVenuti写过一本书,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
(London:Routledge,1994.)认为过去的译作都是domestication归化,讲求流利,自然,因
而看不见译者。他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有译者的存在,他提出了异化foreignisation
的概念。即保持异国情调,必要时甚至可以采用半通不通的句子,使译者显形。这与鲁迅
的直译主张是相同的。
《中国翻译》2008年第2期,王东风文《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指出:韦努蒂
与鲁迅在几个关键特征上十分相似,乃至相同,主要表现在二者皆视精英读者为异化翻译
的目标读者群、视古语为异化表现、视选材为异化翻译的重要环节,视翻译为一种政治和
文化行为。他们的不同点很突出,鲁迅的政治目的是保种救国,即自强,而韦努蒂异化翻
译的政治目的则是要抵抗英美的政治、文化和语言霸权,即自抑。鲁迅的异化翻译的另一
个目的是要改良目标语言,韦努蒂则对改良英语不太关心。
《中国翻译》2008第三期有郭建中的“韦努蒂访谈录”,值得认真阅读。
4、翻译功能观
翻译由目的决定,目的由对象决定。任何翻译都有它的目的,要想达到目的就得看接
受对象。只要对象接受了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翻译功能观。
四、建构主义阶段
什么叫知识?教育?
柏拉图还认为,人天生就拥有理解各种知识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将这种与生俱来
的潜在能力激活。(蓝,4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而是由学习者主动构建的。在这种理论的指
导下,建构主义强调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表示肯
定,促使知识构建的完成。在翻译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译”中体会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
获得积极的体验,促使翻译教学良性循环。
建构主义范式是语用学的翻译观,是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融合。
哈贝马斯: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与恰当性
以交际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普遍语用学为其语言学基础,既关注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也关
注其使用的恰当性,体现了翻译研究本体立场的回归,是旧有范式打破后的理性回归。
结论
翻译理论来自翻译实践,理论的概括与总结可能片面,不管是自己总结自己或是总
结别人都会出现偏差,即总结出来的理论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所以翻译理论犹如瞎子摸象
的寓言故事:一个人一个学派的发现不可能全面,但都有一个方面的道理。
推荐阅读文献: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徐敏慧,“中国翻译理论100年”,见《中国翻译》,2005,6
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见《翻译通讯》,1983年第7-8期
张经浩,“主次颠倒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理论”,见《中国翻译》2006年第5期
林克难,“翻译研究的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见罗选民主编《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
际》,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年。
谭载喜,“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通讯》,1982年第4期
更多推荐
结识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