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业的英文翻译英语怎么说-成都游戏培训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中文谐音)
语言应用研究
odernchineseM
137XIANDAIYUWEN
2014.01
一、引言
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
种文学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的个性风格,以抒情写
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学文体。散文写作
追求的首先是由情感和立意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
散文的文本构成艺术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表现技巧。朱自清
的散文《匆匆》,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是汉语散文诗中
的佳作。《匆匆》的英译本以朱纯深、张培基和张梦井的
最具代表性。张培基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
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以往对《匆匆》的英译
本研究大多从英汉语言对比、篇章衔接、接受美学等角度
进行;如:郑文思的《从词汇与句式角度对比朱自清《匆
匆》两种译本》,程荣荣的《接受美学视角下《匆匆》英
译本之美学价值研究》,王聪慧的《汉英散文诗篇章衔接
手段对比分析——以《匆匆》及其英译本为例》。本文将
以张培基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匆匆》英译本中“信、
达、美”原则的体现。
二、散文的翻译
针对散文翻译的特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给
我们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
中,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再造出与源语信息最切
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信息。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Belloc
为散文翻译制定了6条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
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t渔家傲拼音版 heessenceoftranslatingis
theresurrectionofanalienthinginanative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以段落或部
分为整体;认为翻译要“以意译意”(translateintention
byintention),“以意译意”与林语堂提倡的“翻译要遵
循行文之心理”是高度一致的,这样可以摆脱原文字句的
束缚,有利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一)散文翻译的特点
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在语言、句式、结构、
修辞等方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张培基保存散
文风格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
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
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使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
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可资翻译工作者借鉴。
(二)散文翻译风格
散文的自由的文体特点,一方面给散文创作以发挥的
空间,另一方面使散文的风格变化多端,难以把握。散文
风格的翻译可以采用无意识翻译的方法,这要求译者与原
作者在写作齐宣王见颜斶阅读答案 手法、心境、选词等方面接近,以达到契合。
把握翻译中的“风格”问题,要注意两点:1.译文的风格
要忠实于原作。要做到“忠实”就要在翻译中结合直译和
意译两种译法。2.要发挥译语的优势。可见,翻译不仅是
语言的传递,也是风格的移植。
三、“信、达、美”原则在《匆匆》英译本中的体现
张培基《匆匆》英译本选词准确,句法处理得当,风
格与原文接近;从具体的词汇选择和句式句法等层面上来
讲,文字质朴,语言忠实流畅,通晓易懂,行文优美,情
到深处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情用意。而这与本文所提到诗经蒹葭拼音版 的
“信、达、美”原则契合。
(一)“信”——词汇层面
散文翻译中的“信”指选词精确得体,语意连贯;对
《匆匆》英译本中的“信、达、美”分析探究
——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
□张欣谌莉文
摘 要: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含蓄隽永、短小精美、感人至深,有多种英译本。本文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
例,从词汇、结构和音韵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译本符合散文翻译“信、达、美”的原则;进一步论证了张培基散文翻译的
特点。
关键词:《匆匆》英译本张培基散文
138
语言应用研究
odernchineseMXIANDAIYUWEN
2014.01
于翻译,只有选词贴切得体,才能使语篇成为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而非词句的堆砌。本文仅分析张培基和张梦井对
词语的选择。
(1)题目“匆匆”
张培基译:TheTransientDays
张培基选择的“transient”的“暂短,转瞬即逝”
义与文中主题“匆匆”的语义相符——t初中必背古诗70首 人教版 hedayspassed
quicklywithoutbeingconsciousofthem(时间在不知
不觉中就流逝了)。译文体现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短暂,
快,不知不觉”之义。
(2)我不唐诗《风》朗诵 李峤 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
渐渐空虚了。
张培基译:Idon\'tknowhowmanydaysIam
entitledtoaltogether,butmyquotaofthemis
undoubtedlywearingaway.
对于渐渐空虚,张培基采用了“wearaway”,“wear
away”有“消逝,衰退,磨薄”义。这种形象化的翻译对
应了作者形象化的描述。“wearaway”表达一个过程,对
应了文中“渐渐”二字。从这一词汇的选择上来看,张培
基的翻译以读者的理解为出发点,体现了对译文的选择。
(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
能做些什么呢?
张培基译:Livinginthisworldwithitsfleeting
daysandteemingmillions,whatcanIdobutwaver
andwanderandliveatransientlife?
对于“千门万户的世界里”,张培基采用意译,用
“teemingmillions”翻译原文的“千门万户”,与原文的
夸张形容相吻合。由此可见,由于一词往往有多种词义,
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会有不同的词义。词语只有组成一
个句子,进而形成语篇后,其词义才能得到确定。从翻译
的角度来看,脱离上下文,就无法译出语义连贯的译文;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选词,而不是一
味追求对等,以致丧失了整体意蕴。
(二)“达”——句子的运用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译文的语篇是否连贯、
有逻辑性,要看译者对句式的灵活使用,以及对整篇文章
结构的准确把握的能力如何张培基的英译本更多地使用了
断句的方法,把原文中的长句切分成短句,再用连接词将
整个语篇巧妙地衔接起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恰到好处
地将短句合并为长句,将长句切分为短句,根据地道的英
语表达法调整语序,处理衔接,才能使译文晓畅自然,更
加地道。注重二者的结合,才能翻译出更好的译作。下面
将举例说明: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赏析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张培基译:Ifswallowsgoaway,theywillcome
owswither,theywillturngreen
hblossomsfade,theywillflower
again.
张培基选用了一般现在时,表示恒常的事实——时间
的匆匆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连续不断的,暗
示了读者要珍惜宝贵的时间。采用了三个相同句式,力求
神似。
(5)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
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
过去。
张培基译:Thusthedayflowsawaythroughthe
sinkwhenIwashmyhands;vanishesinthericebowl
whenIhavemeal;passesawayquietlybeforethe
fixedgazeofmyeyeswhenIamlostinreverie.
朱自清散文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相同的句式呈流线
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人仿
佛看到时间的流逝。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显得
轻快流畅。张培基译文主语只出现一次,符合英语表达习
惯,整个句子紧密连接,层次感强,简洁明快。正如张培
基所说:“翻译时并不是所有的平行或对等结构都要‘对
等的’译过去,否则译文会变得邋遢又啰嗦,也不能表达
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6)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张培基译:WhyshouldIbemadetopassthrough
thisworldfornothing?
单从结构看,张培基的译文用被动语态(Whyshould
Ibemade,0,)这与《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符合
西方人的观念,英译本的读者多是西方人,能够更好地引
起译文读者的共鸣。从语法角度看,在未明确主语的前提
下用被动语态更佳。通过以上对比可知,文章结构对文章
内容的准确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式和内容不是箱
子和衣服的关系,而断肠人在天涯什么意思 是彼此渗透、密切相关的。
(三)“美”——音韵美的表达
散文翻译中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匆匆》是一
首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通过隐喻、
排比、叠词的使用,表达了对时光消逝的感慨和无奈,充
满诗意。根据接受美学,散文诗的翻译更得注重原文音韵
美、结构美和节奏美的传达。音韵美是重要部分,音韵美
不像格律诗那样靠格律和韵来体现,而是从诗人的内在情
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流露出来。散文
诗的译者只有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及其变化,才能译出好
的作品。
(7)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张培基译: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
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
ropofwaterfallingoff
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
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
trace.
诗人把“八千多日子”的“溜去”比喻成“一滴水”
“滴在大海里”“滴在时间的流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它。张培基的译文“adropof
water”“intotheocean”“drippingintothestream
oftime”,选词准确,用地道的英文传达了作者对时间逝
去的无奈与惋惜,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8)我不禁汗涔涔泪潸潸了。
张培基译:Atthethoughtofthis,sweatoozes
frommyforeheadandtearstrickledownmycheeks.
显然,张培基译文中“ooze”和“trickle”二词发音
轻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因紧张、焦虑、羞愧而出汗和流
泪的情景。另外,张培基在译文中用了一些短音节的词,
语言应用研究
odernchineseM
139XIANDAIYUWEN
2014.01
一、致使范畴
致使句是自然语言中一个大的句子类忆江南词三首其二带拼音 别,“类型学中
的地位常常跟主动句、被动句并列”。(何元建,2004)
致使句中致使动词(如汉语中的“使”“让”“令”等)
的存在表明致使义已经语法化了,属于语法范畴。范晓
(2000)把致使范畴描述为某实体发生某种情状(包括
动作行为、活动变化、性质状态等)不是自发的,而是
受到致使主体的影响而引发的。致使主体对致使客体的
作用或影响就是致使。何元建(2004)则弱化了致使客
体,把致使范畴描述为“某人或某物致使某种行为或过程
的实施”。致使范畴在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
具有致使意义的词语(lexicalcausative)、带致使形
态的谓词(morphologicalcausative)以及致使结构
(periphrasticcausative),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一是致
从土耳其语看汉语致使范畴的一种
缺省表达形式
□王彦杰
摘 要:本文主要以土耳其语为参照,分析汉语致使范畴的一种缺省表达形式:N
1
+V
2
。该形式在语义上相当于兼语
句,需要满足的条件有:N
1
是事件的发起者,同时是事件的受益者;V
2
涉及三个论元角色,施事——受事和与事;N
1
与V
2
的
受事之间具有领属关系。“N
1
+V
2
”遵循了语用上的经济原则和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原理。
关键词:土耳其语汉语致使范畴缺省式
给人轻巧、快速之感,表现出时间匆匆而逝,不为人所察
觉,与文章的主旨不谋而合。
(9)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在八千多日
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张培基译:/Thesunhasfeettoo,edgingaway
veIbeendoing
duringthe8,000fleetingdaysexceptwaveringand
wandering?
张培基的译文中用了“softlyandstealthily”和
“waveringandwandering”,即英语中的“头韵法”,
一方面朗朗上口,增加了散文的韵味;另一方面,“softly
andstealthily”再现了原文中“轻轻悄悄地”叠字的效
果,表达了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无奈心绪。而
“waveringandwandering”把有志青年的犹豫、彷徨和对
前途的苏轼浪淘沙赤壁怀古 迷茫描绘得淋漓尽致。音韵层面的能指性是十分隐
晦的,远不止词语字面所向人们展示的,需要译者的艺术
判断力与审美的敏感性。
四、结语
通过对译文的选词、句子结构与句式的分析,可以
看出,张培基英译本符合“信、达、美”的原则。正如乔
治・斯坦纳所说:“语言怎样使用,怎样理解,在关键地
方因人而异。我们研究的并不是一门科学,而完全是一门
艺术。”张培基的译作整体上准确地把握住了原文的思想
感情,用词贴近原文语义,句法结构处理清平乐 村居的意思翻译 得游刃有余,很
好地体现了原文的中心思想,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原作的精
神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朱乔森.朱自清全集[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谢楠.散文翻译的文体关照[J].东岳论丛,2009,30,(7):
171~173.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陈丽娟.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语言研究,2011,(3).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张欣谌莉文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更多推荐
浙江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