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入的英文译语怎么说-长沙学校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10月21日)

2021.01

新纪实诗词品鉴

74

作者简介:

肖芬,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跨文化研究等。

刘敏,女,1997年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翻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法商笔译。

[内容摘要]

不同文化中的群体对同一物体所承载的意象的理解具有差异性。在诗歌翻

译中,意象翻译对于诗歌整体的意义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很好地把握译文

读者对于意象的了解及接受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才能不断突破意象

本身所带来的翻译局限,从而使得诗歌翻译的空间得到扩展。本文将以《声声慢寻

寻觅觅》的两个译本为例,进一步阐释诗歌翻译中意象翻译空间及局限。

[关键词]

诗歌意象翻译《声声慢寻寻觅觅》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1-0074-03

诗歌的意象翻译空间及局限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两个译本为例

□肖芬刘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背景知识

1.诗歌翻译的文学归属

诗歌翻译归属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区别于

其他翻译的重要一点就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美”。文学翻译强调在忠实诗经卫风氓原文及翻译 于原文的基础上进

行“再创作”。对于诗歌翻译来说,在把握原诗

创作背景和原诗作者风格等的同时发挥译者对译

入语的优势,这样的译作甚至可能超越原作。

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了解及转化程度很大

程度地影响了诗歌翻译的质量。这就要求以下两

点:第一,译者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其创造必

须建立在原诗基础上,不能够主观臆测作者的想

法和要传达的信息进而脱离原诗的核心。第二,

译者也需关注译文读者的期待和认同,进而在“再

创作”的过程中将意象所赋予的含义更好地传达

给译文读者。

2.诗歌的意象

所谓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诗中的意象,简言之,是主观“意”与客观“象”

的结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

特殊意义以及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即借物抒情。

诗歌乃至一切艺术,其本质在于情趣的表现,

但就表面说,它是“意象”,并通过声音、语言、

画面等手段传达出来

(曹谦,2019)

。在中国传

统诗论中,实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对外

界事物心有所感,便将其寄托于选定具象中,并

融入自身感情色彩进而创造出一种特定的艺术氛

围。而读者在读诗时,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

础上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与诗歌所传递的气氛

和情感产生共鸣。

二、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局限性

1.详略度对意象的制约

详略度是指对同一个情景或事物在不同细

节层次上的描述。详略度涉及背景、视角等各个

方面。详略度是较为复杂的认知范畴,牵涉到主

观情感活动,体现出话语的主观性。它可能出现

在词汇层面,也可能出现在句子层面

(王明树,

201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译作

才有可能“出神入化”:第一,充分了解原诗意

象所蕴含的文化概念及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做

到对细节即详略度的把握。第二,熟练掌握译入

语的字句章法和文化概念背景,做到详略得当。

2.意象和再创作的关系

诗歌的灵魂在于其传达的情感,而意象的存

在,架构起了诗人和读者的情感共振桥梁。译者

好比是这座桥梁的总建筑师。相似或相同的意象

概念,如同这座情感桥梁的加固剂;而如果意象

概念差异过大,就需要译者充分发挥总建筑师这

一角色的作用,通过“再创作”不断弥合这种差

异导致的传输“失真”问题。

读者通过意象词可以联想到所指以及该物象

的特殊含义,从而产生审美联想。然而各民族文

2021.01

诗词品鉴新纪实

75

化中存在众多独特意象,这些意象看似对等,却

有不同内涵。意象词的转换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极

大难度。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意象的前提下通过

“再创作”,运用替代、增加、删除词语等方法

再现原诗意象,进而实现诗歌翻译价值,完成诗

歌使命。

三、诗歌意象翻译的理论基础和策略方法

诗歌意象具有互文性

(黄念然,1999)

。互

文性即指同一意象概念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可传递

性。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群体对同一物体所承载意象

的理解具有差异性。但与此同时,人类经验又具有

普适性。意象翻译的互文性即依赖于这种普适性。

译者通过寻求文本最佳关联,再现原文信又呈吴郎原文及翻译 息或交际

意图,从而达到最佳语境效果

(顾建敏,2011)

意象翻译可以采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互关联的翻译策略,核心理念

是以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取向为基础,不拘泥于语

言层面。“归化”即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以目的语文

化为中心的态度,使原文本符合译文文化价值取向;

“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接受原文本文化价值取

向,将读者带入原语文化语境

(顾建敏,2011)

而在归化、异化的策略引导下,继而可以采用替代、

增加、删除词语等方法来处理诗歌意象的翻译。

四、意象翻译策略和方法运用——以《声声慢寻

寻觅觅》译本为例

1.《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本及作品介绍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

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

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

作品。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和家

庭剧变,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的风格,

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

的景况。

全词语言特征表现为叠词和反衬。上段“寻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反复使用叠词,

渲染凄凉氛围,奠定全词基调。而后在“三杯两

盏淡酒”一句中用“酒淡”来反衬“愁浓”。此

词从词谱来看,双调九十七字,前段九句五仄韵,

后段八句五仄韵,音韵铿锵有力。原词在创作过

程中采用隐喻手法,兼顾音韵,意境深远。在宋

词翻译中,是否兼顾音律语感和词语表面以及隐

喻涵义,是判断译作优劣的标准之一。

2.作品所包含的意象

在本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意象。如淡酒、雁、

黄花、黄昏等。在国破家亡和丈夫早逝的双重打击

下,词人的心境再不复从前。“三杯两盏淡酒”中,

酒本醇浓,却被此时的愁苦冲淡得索然无味。“雁

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只雁并非初见,

而是旧相识。然而再见时,却已然物是人非。在今

日的悲哀里再忆昔日的美好,浓浓的愁苦跃然纸上。

“黄花”在李清照笔下成了愁的寄托。“满地黄花

堆积”指的是菊花满园盛开,而非菊花枯萎凋谢落

满地。但如今花盛开而人憔悴,无人采摘故花自萎

去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诗意 。词中的“黄昏”又将如今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

年少时“兴尽晚回舟”,而如今却盼着黄昏,似乎

只有这时才可在梦中回到过去,言极愁之深。

3.许渊冲、比尔波特两个英除夕节的风俗 译本的赏析比较

《声声慢寻寻觅觅》译本据粗略统计多达十

余种,其中不乏译界大家。本文选择许渊冲和比

尔波特两个版本进行赏析,以探讨诗歌翻译中意

象翻译空间及局限。以上两位都是中国诗词翻译的

泰斗级人物,其中许渊冲提出用“三美论”来指导霁月光风 不萦于怀什么意思

诗歌翻译,以最大程度再现原文的“音美、形美、

意美”。而比尔波特作为著名的汉学家,他将大

量的中国诗词介绍给西方读者。在《寻人不遇》一

书中,他拜谒了36位中国古代诗人故址,并在此

书中翻译了大量相关诗词,《声声慢寻寻觅含字组词 觅》

就是其中一首。许译和比秦国范雎怎么读 尔译各有千秋,现选择《声

声慢寻寻觅觅》若干意象的翻译进行比较赏析。

例1.乍暖还寒

许译:lighteringcold

比尔译:thewea高中必背古诗文人教版 therkeepschanging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乍暖还寒”

指的是秋天的节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许译

版本中译作“lighteringcold”。“lighter”原义为打

火机。此处用lightering修饰cold,读者仿佛能看到

这样一幅画面:在肃杀的秋日里,瑟瑟的秋风吹

动火焰,火光扑朔,忽明忽暗。“lightering”一词

形象地传达出秋风的萧瑟,意象表达效果可谓出

神入化,使读者能更好地体会此词所传达的氛围

和情感。而比尔译本中即译为“theweatherkeeps

changing”,似只是在强调节气更替,但却未具体

交代更替季节,故而未能表现出秋天给人的萧瑟

孤寂之感,在传达诗词本身意境方面稍显不足。

例2.黄花

2021.01

新纪实诗词品鉴

76

许译:yellowflower

比尔译:chrysanthemum

对于“黄花”一词的翻译,涉及详略度的甄

别与选择。如谈到花时,人们会联想到各种颜色

和种类的花,此为“略”。但用限定词对花的颜

色或种类等进行限定后,可联想的范围便随之缩

小。如用“黄”对“花”进行限定后,人们只会

联想到黄色的花,此为“详”。诗歌翻译中,详

略度中的“详”“略”各有其妙用。“详”给人

以明晰之感,在意象准确对应中作用极大;而“略”

予人以想象空间,使意境更加深远。针对不同的

意象词,“详”与“略”的选择有度。而对于本

词“黄花”意象的翻译,宜“详”不宜“略”。

通过文献阅读可知,“黄花”在原词中指菊花。

故比尔译本中“chrysanthemum”一词准确对应了

原词中的“黄花”,详略度把握得当。除此之外,

“chrysanthemum”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早已家喻户晓,

即中国的菊花。在这种文化语境的前提下,诗歌

本身就具备了“中国”身份,体现了异化的翻译

策略。而在许译本中,“yellowflower”用词显得

宽泛,且本词创作背景为秋季,与上下文的衔接

也较为不自然。故而,诗歌翻译中,意象词的详

略度甄罗士信为什么没排名 别与选择对译文质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例3.梧桐

许译:parasol-trees

比尔译:paulownia

“梧桐”是宋词中使用较多的意象,其蕴涵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梧桐意象丛”,常

作为高洁品格、忠贞爱情、孤独忧愁、离愁别绪

等的代名词。其隐喻意象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潘

红,2005)

。由于不同文化中,群体对同一物体

所承载意象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故而国外读者在

解读“梧桐”意象时会出现误解。

“梧桐更兼细雨”一句中,比尔译本中将梧

桐译为“paulownia”,而“paulownia”中文释义

为泡桐。事实上,梧桐和泡桐并不是一类树种。

泡桐树,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属物

种的统称。故而此译法稍显偏颇。许译本中将梧

桐译为“parasol-trees”,这也是梧桐在英译版本

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译法。然而,这种译本在“梧桐”

一词的隐喻意义传达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在国

外并没有“中国式”梧桐,译入语读者在读译本

时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原词中梧桐隐喻愁苦,

和雨共同营造出梧桐雨的意象。而欲将“中国式”

梧桐意象传达给译入语读者,就需采取异化翻译

策略,并在此策略下采用增加下标批注的方法对

梧桐意象进行阐释说明。国内龚景浩教授即提供

了梧桐的翻译示例

(赵振华,2014)

:(Chinese)

parasol-tree,calledWutonginChinese,famedforits

elegantshapeanditsassociationwithsadness.此译本

便较好地保留了原意象的隐喻含义,徐志摩的爱情诗 避免了译入

语读者的理解偏差,进而实现了意象的准确传达。

五、结语

本文从诗歌意象翻译视角出发,基于诗歌意

象具有互文性的前提,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

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赏析,探讨了许译本和比尔译

本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总的来说,许译本在意象“传

神”方面更为出彩,比尔译本在意象“详略度”

方面把握更为得当。结论即对于诗歌意象的翻译,

可采取异化翻译策略,运用替代、增加批注等方

法准确传达中国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在宋词翻译

中,在把握意象词详略度的基础上运用以上策略

和方法进行再创作固然重要,但如何在此过程中

兼顾宋词的音韵美仍值得进一步探讨与考究。

参考文献

[1]曹谦.朱光潜美学的意象论[J].学术界,2019,(07)

[2]杨丽华.诗歌翻译中美感的移植与再现——以雪莱

《歌》汉译为例[J].外语教学,2007,(04).

[3]王明树.论诗歌翻译的详略度——以李白三首诗歌英

译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04).

[4]顾建敏.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

[J].外语教学,2011,32(05).

[5]李英军.诗歌翻译——艺术创造性的再阐释[J].新疆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4).

[6]赵振华.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

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4,(11).

[7]胡慕辉,王琼.论诗歌翻译创作空间中的交互主体

性——以两个译本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1,33(03).

[8]毛玲莉.诗歌翻译创作空间中的意象与局限[J].兰州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05).

[9]王国凤.诗歌翻译的再语境化——从龙应台的译作《紫

杜鹃》谈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02).

[10]冀志强.意象与意境:一项基于现象学的考察[J].社会

科学战线,2019,(06).

[11]谭晓春,黄国文.自然诗歌翻译的功能语言学解读——

以孟浩然《春晓》为例[J].外语教学,2019,40(05).

更多推荐

poem是什么意思m在线翻译读音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