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的英文译语怎么说-在职研究生招生时间


2023年4月7日发(作者:barbie girls)

英汉语狗文化内涵差异对比与翻译

摘要:狗是人类最熟与朱元思书朗诵 悉的动物之一,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随着中西文化的发展,中西方狗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人们对狗所持态度不太一

样。英汉语中包含很多狗形象的习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不同文化内涵的习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思想,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狗,文化内涵与差异,翻译策略

研究方向:MTI翻译硕士笔译,文化翻译学,文学翻译,科技翻译。

李延林(1960-),男,湖南益阳市资阳区人,中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荣誉博士、中国译协专家会员、湖南省科技与商务翻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文

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湖南一级期刊《文史博览》理论版理事等。研究方向:文化

翻译学;文学翻译;翻译理论;MTI翻译硕士培养煤字组词 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改项目: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2005]280(86)

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关系密切,狗是人类最熟悉的动物之

一,与人类患难与共,被称为通人性的动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据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兹的说法,狗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狗驯化后,多为

人类用来看家护院。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变化,各民族形成了丰富的狗文化。

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都表示家养的,有四条腿,可帮人看家

护院的一种动物[2]。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由于中西方人们对狗的态

度和喜好不一,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也完全不一样,含有“dog”的英语习语

通常具有褒义,而含有“狗”的汉语习语通常具有贬义,中西方狗文化大相径庭。

二狗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1.狗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在中国,越来越来多的人将狗视为朋友、伙

伴及家庭的一分子,养狗当宠物在各大城市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可见,人们对狗

的喜爱更胜从前,那种谈狗色变的状况已得到改变。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国人对

狗的印象与看法西方洋人,这与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狗的低贱的形象

不无关系。在中国,狗成了中国商业文化中的一个方面,人们可以在市场上堂而

皇之地拿狗做买卖,餐馆酒店及家常便饭里也少不了吃狗肉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

吃狗肉,商场里人们可以出卖狗皮衣服,等等,因为在汉语里,狗是卑贱的动物,

是典型的畜类,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得不到人们的尊重。

狗在很多时候为人们看家护院,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狗”文化中,狗性的负面总

是受到高度的关注和严厉的抨击,其正面却得不到充分的认同。“狗”字常常被用

来辱骂他人,凡与“狗”有关的词语,褒义少而贬义多,大多具有贬义,如“走狗”、

“狗东西”、“狗咬狗”、“狗奴才”、“狗日的”、“疯狗”、“落水狗”、“丧家犬”、“狗

官”、“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瞎了你的狗眼”、“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狐朋狗友”、“狐群狗党”、“鼠窃狗偷”、“猪狗不如”、“偷鸡摸狗”、

“狗胆包天”、“人模狗样”、“狗皮膏药”、“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狼心狗肺”、

“狗血喷头”、“狗尾续貂”、“狗苟蝇营”、“狗屁不通”、“苟延残喘”、“狗改不了吃

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挂羊头卖狗肉”、“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痛打落水

狗”、“瞎了你的狗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狗咬穷人-逢善

欺”,等等。这些习语无一不极尽贬低之意。中国人对狗的种种偏见,与狗自身

的毛病有一定的关系,即狗好打架,狗咬人,狗吃屎,狗有奴性,被人看不起,

狗更有“势力眼”,对主人低三下四,摇头摆尾,奉承迎合[1][2],这些在中国人

的眼里都是十分令人厌恶的。

当然,在中国,狗也难得有积极正面的形象,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盘古开天辟

地的神话中,盘古作为神话中我国人类的祖先,他就是狗首人身的形象。《太平

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千八岁、天地开

辟,阳清为天,阳浊为地,盘占在其中,一日九变。”盘古位于三皇(盘古、伏羲、

神农为三皇)之首,在古人看来,狗首人身结合并非耻辱,而是高尚的神抵们增

加了神性和神威,并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周礼》称养狗的人为“犬人”。

汉代始设训管狗官职叫“狗监”的职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再入龙楼称绮李,应

缘狗监说相如”和王勃的“汉延狗监深知己,有日前驱负弩归”的诗句,说的即是

此事。南北朝给狗加以封爵,有“狗夫人”、“郎君”等爵号。东汉末年的灵帝更是

爱狗爱得发狂,史称他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经”注则称“王之左右皆狗而冠”。

在古代民间,老百姓常取狗字作为孩子的乳名,如狗蛋、狗娃、二狗之类的,说

是给孩子取贱命,好生养,这主要因为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育、存活率不

高,出生婴幼儿多夭折,于是有了这种说法,寄意孩子能像牲口狗一样容易存活、

好养,少灾少难,平平安安长大,其实蕴有原始图腾主义的秘密。当然,在古代,

也有“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狗急跳墙,人急造反”的说法,这多多少少

也改变了下狗尽是负面的形象。

总之,在中国,虽然狗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日益改观,但是狗的地位仍不

高,在国民印象中多为负面形象。狗肉时常盘装被端上各地餐厅的桌上,供人食

用,尤其在冬日里,达到驱寒作用,无不显示当代是个多元文化冲击交融的年代,

人们一边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学起西方人养狗当宠物,而另一边在餐桌上

吃着狗肉,在日常生活时不时无意识地用带“狗”字的词语来表达对事物的好恶,

这无不显示着中西狗文化的印记,看似矛盾,却又极其正常。

2狗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

与中国人传统印象中狗形象大不相同的是,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人类忠实可

靠的好友,是值得信赖的动物,被视为家庭的一员,主人得为自己喂养的狗取个

爱名,甚至爱狗如子[5],与中国人是不同,其对狗并不感到厌恶,相反,对狗

极其怜爱,视狗为友,他们陪狗聊天,陪狗散步,狗生病的话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是什么意思 ,还有专门的兽医

给狗治疗,狗死了,还要开追掉会,埋进专门的墓地里,西方人对狗可谓是无微

不至地关怀,可见,狗的地位在西方比在中国高得多,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他们

几乎把狗当“人”来对待,所以西方人很难想象在中国竟然有人吃狗肉这么一回

事,在他们眼里这是惨无人道、非常可耻的行为,他们亦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

会骂“狼心狗肺”这样的话,如此诋损狗[2]。

狗在西方常被赋予忠诚、勇敢的品质,在西方文化中有关狗的词汇大多都是

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如luckdog(幸运儿);cleverdog(聪明的孩子);waterdog(水性

好的人,老练的水手);bigdog(保镖);atopdog(位居要津);agooddog(喜欢玩乐的

人);asfaithfulasadog(像狗一样忠诚);worklikeadog(拼命工作的人);Loveme,

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Dogdoesn’teat

dog.(同类不相残);Anolddogbarksnotinvain.(老狗不乱吠);Agooddogdeserves

agoodbone.(好狗让得好骨头);Dogdoesnoteatdog(同类不相残);等等。

当然,在西方也有讲狗不好的地方,这主要是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

yellowdog(卑鄙之人,懦夫);sonofbitch(狗娘养的);Youdog!(你这狗东西)。在

英语里它们均是骂人的话,在英表达男女相思的诗句 语习语中,“dog”用来指坏蛋、废物。doginthe

mana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Hungrydogwilleatdirtypudding.(饥小择食);lead

adog’slife(过着令人烦恼的生活);gotothedogs(堕落,毁灭);Letsleep五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ingdogs

lie.(不要惹是生非);ayellowdog(杂种狗或卑鄙可耻的小人);adulldog.(不善言

谈、语言乏味的人);adirtydog(指不正当手段获得所需的顽皮家伙);slydog(偷偷

摸摸做小坏事的人;暗中寻欢的人);surlydog(性情乖决的人);alazydog.(懒汉,懒

鬼);inthedoghouse(失宠,受冷遇);treatsomebodylikeadog(把某人不当人看);a

saddog(放荡的人);dogdays.(伏天,无精打采的日子);等等,都具有贬义色彩。

总之,在西方,狗是忠诚、勇敢的象征,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位,具有极高的

社会地位,他被喻为世界上唯一不用劳动而能生存的动物,因为他向人类出售了

忠诚,在西方确实是如此,狗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陪伴在主人身边排忧解闷,

是生活上的好伴侣和好朋友[3]。狗在西方受到如此大的重视,跟西方人的家庭

观有着很大关系,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来说十分淡薄,对家庭也相对冷漠,许

多老年人得不到子女赡养,若是年轻的时候未端午即事文天祥拼音版 能挣得足够的钱财,年老的时候尤

为凄苦,他们常常孤苦伶仃,这个时候他们都会养狗做宠物陪伴自己,每日与狗

一起生活,带狗散步,排解他们内心的寂寞,许多老人死后都把自己的钱财留给

狗而不留一分钱给自己的子女,狗对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中国,养狗

更多为实际用处,主要是看家护院和防盗等,视为畜类,其地位也自然卑微低下

得多,根本没法与人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在西方,并不是所有的有关狗的词汇

都是褒义的,也有含贬义的色彩的,但并不多[3]。

三有关狗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策略

文化是语言的上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除了口头外,文学梁鸿志 是文化不断

传承的最靠得住的重要形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产生不同的民族心理、凸

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而民族心理与性格上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在民族语言的表

达习惯上,因而很易产生跨文化交际上的隔阂和语言翻译上的障碍,如中英狗文

化上的巨大差异,中西方人对狗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反映,赋予它不同的象征意义

[5],我们可以从各自衍生出的有关狗的习惯表达法中充分地看出来。为了保存

汉英两种语言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有关狗的习语和谚语时应特别注意

选择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源语表达与的语表达模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翻译

策略,如在英译汉时尽可能地将英语本身与汉语相似的民族文化和地方色彩忠实

地、形象地体现出来,或者是直译后语义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5]。虽然

中西狗文化大相径庭,但仍有相似或重叠的部分,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这

利于译者既能保持了原文的形式,避免引起理解混乱,又无形中拉近了两种语言

的距离[5][6]。

desperationwillriseinrebellionandadogatcornerwillbedrivento

jumpoverahighwall.人急造反,狗急跳墙。

,inthedog-eat-dogcirclesofhis近义词的成语四字成语 government,hehadbeenpublicly

accusedandgraftandcorruption.有一次,他们内部狗咬狗,告他贪污。

3.朱斌这个人就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吴强《红日》)ZhuBin!Heislike

adogworryingaboutamouse—cannotmindhisownbusiness.

4.单枢密道:“鼠窃狗盗之徒,何足虑哉!”(施耐庵《水浒传》)“Thievingrats

andmaraudingdogs,contemptiblerabble”,fumedTongShumi.

2.意译法

我们都知道,中西狗文化差异之大,译者在做翻译时,为了不造成目的语读

者理解上的混乱,有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保留原文的深层内容。这时

译者得采用意译法,这种翻译方法能使译文更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审美心

理和表达习惯。

在英汉语中,在有些情况下,某些有关狗的习语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用直译法

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在汉语中我们也找不到它们相应的或相似的习语可供

借鉴,译者若是生硬地逐字逐句地把其翻译过来,译文将会显得突兀而僵化。在

此情况下,我们只需把这些习语所表达的意义译出。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或

原文形象,而是着重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重在把寓意体现出来。例如[1][3][4]:

hasbeentopdogofthewhalingbusinessformorethanhalfacentury.

挪威己主宰捕鲸业半个世纪了。

gdogisbetterthanadeadlion.好死不如赖活。

“topdog”industrializedcountriesareincreasinglydependenton

“underdog”countriesforsuppliesofrawmaterials.作为“胜利者”的工业化国家在原

料供应上正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作为“失败者”的国家。

ondimpulsethereforewastoletsleepingdogslie.(rthy,To

Let)转念一想,他就不惹麻烦了。

3.套译法

在汉语和英语中,有一些有关狗的习语具有对应关系,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

基本一致,意义和修辞色彩也基本相同,在英译汉时,我们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

汉语同义习语,这就是套译法[5],套译法不仅尊重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时的文化

习惯,而且不失却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寓意。例如[1][[3]4]:

oganillnameandhanghim.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leddogfearscoldwater.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tbesuchadoginthemanager—youdidnotreadthebookuntilIasked

toborrowitfromyou!

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了—我向你借这本书,你才说自己要看。

thatfetcheswillcarry.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4.结语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

文化固然有重合点,但也势必存在着差异,经过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积淀,中

西方国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狗文化,使得狗这一词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

方人对狗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几乎与狗沾边的词汇,都是关于狗的负面形

象及侮辱意义,狗的地位很低,难得几处有关狗的正面形象。而在西方社会,狗

的地位高,西方人远比中国人爱狗,所以在英文中,有关狗的词汇一般来说具有

中性或褒义,当然也有一些是关于狗的负面形象的。通过狗一词文化内涵的对比

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差异给狗一词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语中

有关狗的习语和谚语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对英汉语

中狗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了解和对有关狗这种动物的习语的掌握有助于两种语

言、两种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在英汉两种文化背

景的基础上寻求两种语言的最佳文化切合点,在进行狗习语翻译时采取适当的翻

译策略,做出正确的翻译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有关狗的翻译实践中准确传达

原文内容,做到既传达了各自的文化内涵,又不失却两种语言文化各自的独特色

彩,更好地架起两文化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延林等.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陈萍.英汉语言中“狗”的文化内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7(8).

[3]李宁.英汉语“狗”文化差异及其翻译.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8(7).

[4]金纯.英汉双解英语谚语应用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韩宁.从中西方狗文化差异视角看狗习语翻译策略.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

学社会科学版)[J].2010(5).

[6]杜志敏,刘洪泉.浅谈谚语的英译[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0)

更多推荐

堕落的的英文翻译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