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英译的英文译翻译译英语怎么说-集束线
2023年4月4日发(作者:关于春节的资料)
外国语文研究2012年第2辑;总第5辑
180
彝族民歌英译中社会文化信息的处理
—以彝族敬酒歌之英译为例
楚雄师范学院 朱元富
摘要:本文以彝族敬酒歌的英译为例,讨论了英译中如何对待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处理东
西方不同文化环境造成的语义差异问题,认为可采用科学的、可操作的翻译手段,以解决文化差
异造成的语义缺省和冲突,完成语言文化内涵功能意义上的转换。
关键词:社会文化信息;语义对比;文化内涵转换
作者简介:朱元富,副教授,主要从事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互译研究。电子邮箱:
clarkzhu@
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中外社会文化的差异在英汉互译的语
际交流中经常成为理解和表达上的主要障碍,这就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尽
管译者试图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但总是觉得无法完整表达出原作的全部信息。
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外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是不可译的。但是正如王佐良先生指出的
那样,“我们大体上都是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我认为绝大多数的思想概念,
即使不是所有的,都是能够翻译出来的”(王武兴,2004)。尤金A.奈达(
Eugene
A
.
Nida
)也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
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
进行交际(王武兴,2004)。本文以彝族敬酒歌为例,探讨在不同语言文化交际的
过程中可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来解决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缺省和冲突的问
题,从而在文化功能转换的层面上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1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和等值翻译理论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所谓可
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
彝族民歌英译中社会文化信息的处理—以彝族敬酒歌之英译为例
181
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田庆芳,2007)。
乔曾锐认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
的乃是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
差别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乔曾锐,2000:172)。正如卡特福德
(Catford)所说,“翻译绝不是、或者说几乎不可能是源语文本全部被译语文本中
的等值成分所替换”。他认为:“可译性表现为一个渐变体而不是界限分明的二分
体。源语的文本或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的可译或者是绝对不可译
的。”(Catford,1965:93)陈茜认为,人类对同一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
活动具有一致性,基于这种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在各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起
源、发展,但存在着相关的等值成分或相关的语境特征,因此可以互译。文化的共
性带来可译性,从宏观上看,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
有着共同的思维逻辑
能力和认知表达能力,这就使翻译成为可能;而从微观上看,每种文化及其语言由
于其各民族特定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造成了翻译的困难,
即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不可译性。然而,不可译性是相对于某个历史阶段的相对不可
译,由文化传播和交流所产生的文化融合能使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
成为可能(陈茜,2009)。
在西方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中(邵志洪,
2003),等值的概念被许多国外翻译理论家认为是翻译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对揭
示翻译的实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卡特福德指出,为了达到翻译等值必须使“出发
语”和“归宿语”均符合该情景的功能相关特征,他认为等值的决定性标准是与
实务情景相应的语义标志。奈达为了克服仅仅从语义角度出发看待等值问题的局
限性,提出了同形式等值相对立的“能动等值”概念,他把能动等值定义为翻译质
量,即用接受语传达原文思想内容,
使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
相同,他在等值的定义中增添了语用因素。耶格尔则提出了交际等值概念,即两种
话语的交际价值相同,换言之,两种话语能引起同样的交际效果。而克勒明确切地
把等值分为五种:(
1
)所指等值,是指保留话语的实物内容,即一般译论著述中所
谓的内容不变值;(
2
)内涵等值,是指选择同义语言手段传达话语的内涵,即所谓
的修辞等值;(
3
)文字规范等值,着眼于话语的体裁特征、言语和语言规范,也属于
修辞等值;(
4
)语用等值,着眼于收讯人,即所谓交际等值;(
5
)形式等值,是指传
达原文的艺术审美、文字游戏、个人特色等形式特征(邵志洪,2003)。奈达在1964
年就提出,“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绝对沟通是不可能的,但是崔晋 不管在同一语言区域或是
不同语言区域之间,人们之间高度有效的沟通还是可能的,因为人们的思路、身体
反应、文化经历和对别人行为方式做出调节的能力都是相似的”(Nida,2004)。刘
外国语文研究2012年第2辑;总第5辑
182
莹认为,“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同的文化源流和传统、不同的语言结
构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差异性。译者要将两种异质的文
化进行相互转换必然是要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了翻
译中的缺省现象,而且这种缺省的存在‘会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读者造成
意义真空’。那么译文的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难度,因而在翻译中需要
进行补偿”(刘莹,2010:1)。由于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受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
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因此在对中华民族文化英译时“要做到内外有别,在
风格、措辞、文化背景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的需求”(马霞、莫
如愚,2010)。
英语民族和中国彝族的语言在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构成方面有着完
全不同的背景,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
惯。这些文化属性上的差异又使人们对同一类事物或理念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
联想和阐释。如果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处理不当,就会引起误解甚至导致文化观念上
的冲突。因此,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如何“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语境因
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陈小慰,
2000
)是指导译者进行成功翻译实践、完成跨文
化交际的重要途径。在充分考虑不同民族社会背景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风格、措
辞、文化背景等方面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的需求,根据不同语境的内容和
形式,在原文与译文中进行必要的转换或适当增减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弥合文化
背景上的缺省和冲突,从而忠实准确地传达特定民族敬酒歌原作的绝大部分信息,
努力实现等值的跨文化、跨语言交流。
2适当转换文化信息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和结构总是要受到相应文化心理的制约。东西方社会文化
的背景差异突出地表现在特定语言单位里上下文的语境差别和交际情景中的语用
差别。正如奈达所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遵循每
种语言的特征。
彝族文化中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
事物、名称和行为方式。彝族地区的
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特有的东西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切近原义而又自然
的对等表达。因此,译者应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灵活处理彝语中那些与英语
没有完全对应关系的词语。翻译家戴乃迭在谈到自己的翻译时曾经说过:“我们的
灵活性太小了,应该更富有创造性。翻译家应该大致做到这样。”(王武兴,2004)
当然,在提倡灵活的同时,我们也要反对随便背离原文、粗制滥造地“创新”。翻译
彝族民歌英译中社会文化信息的处理—以彝族敬酒歌之英译为例
183
好这类词语,一是要对两种语言有很好的把握,二是要多注意对比分析原语与目的
语的文化差异,尽量使用语义对等、功能相近的译文表达原文的意思,努力使原语
与目的语体关于无私母爱的名言或诗句 现等值交流。《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是男女对唱的彝族敬酒歌,
将彝语歌词直译成汉语是这样的:
(女)阿佬表端酒喝,
(男)阿表妹端酒喝,
(女)阿佬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男)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合)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
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在彝族社区的“阿佬表”和“阿表妹”虽然有汉语的“表哥/弟”和“表姐/妹”
之意,但其内涵和外延却丰富得多。最初,“佬表”、“表妹”专指姻亲基础上的表哥
/表弟、表姐/表妹。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交往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彝族
青年男女频繁聚会。为了体现交往中的平等、避免交往中不必要的尴尬和拘束,彝
族青年男女便以“佬表”、“表妹”相称。后来,“佬表”、“表妹”已逐渐成为彝族青
年男女恋人之间或情人之间的一种互称形式。如今,彝族人民在公众筵席和大型招
待会上会用“阿佬表”和“阿表妹”来泛称各民最美对联大全集 族的男女(无论年龄老少、无论职务
高低),一方面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来宾、
消除彼此间的拘谨,另一方面表达彝
族人民的情意(亲如一家、情如恋人)、展示彝族人民的好客(来者都是客、聚者都
是友),用敬酒歌的方式表达出来更是如此。因此,在英译“阿佬表”和“阿表妹”
时,就不能简单地用英语的“cousin”来译之,因为英语中“cousin”的内涵和外延都
无法包容彝族“阿佬表”和“阿表妹”所要表达的寓意。此时,我们就必须转换文化
信息。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用“
friend
”来译“阿佬表”和“阿表妹”较为贴切,因
为“
friend
”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且,该词是个中性词,其寓意也比较接近“阿佬
表”和“阿表妹”。故在实践中,我们把第一句对唱词“(女)阿佬表端酒喝,(男)阿
表妹端酒喝”的文化信息转换为:
(Woman):Mydearfriend,cheers!
(Man):Mydearfriend,cheers!
外国语文研究2012年第2辑;总第5辑
184
3有效重组文化信息
虽然东西方民族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语言环境、交际情景也各异,
但是人类思维中共通或相似的内涵又使翻译成为可以实现的客观基础。翻译的过
程绝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对等词语或对等形式,而是在
各种场合中使两种思维和观念系统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过程。要使译文既切合原
义、又符合特定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表达方式,就应该有意识地“用译语意义替
代原语意义,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转换表达角度,使译文更符合译语习惯,
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陈小慰,1993)。重组文化信息可以根据上下文,采用不同的
视角表达相同或类似的语言内涵。对不熟悉彝族社会文化的西方人来说,仅从歌名
《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上就会反感这首彝族敬酒歌。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
“强人所难”、“强词夺理”、“对人不尊”、“侵犯他人权利”。
事实上,以酒代茶是彝族社区的礼节,选唱敬酒歌来敬酒是彝家杜甫评价李白的诗句 人民对客人
的极大尊重。换言之,彝家人敬酒,
要表达的是浓浓的真情、深深的敬意、由衷的祝
福、美好的心愿,其目的在于让亲戚开心、使朋友尽兴。而且,只有特殊的亲戚来了
彝家人才会唱敬酒歌敬酒,只有尊贵的朋友才会有幸听到彝家人的敬酒歌。更何
况,在地地道道的彝族社区,彝家人是敬酒不劝酒的,客人能喝多少喝多少,不会
喝酒不勉强,以茶代酒情亦在。因此,在我们英译敬酒歌时就要考虑到英语民族的
文化心理,进而对译文的文化信息进行重组,转换原文与译文功能相悖或不必传达
的多余信息,使译文尽量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观念和语言结构模式。
在英译中,若把“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直
译为“Ifyoulikeit,onotlikeit,youalsohavetodrink
it”或“Nomatteryoulikeitornot,youshouldhav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意思 eadrink
”之类,则真是对人不
恭,强人所难了。此时,对文化信息进行重组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我们认为,在实际
操作中,可以把“阿佬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这两句
的文化信息重组为“阿佬表,为我们的友谊干杯,阿表妹,为我们的幸福干杯”,把
彝族人民的豪爽好客和热情洋溢的敬酒与世界人民珍惜友谊、追求幸福的共同愿
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信息重组后,我们不妨将整首歌曲译为:
(Woman):Mydearfriend,cheers!
(Man):Mydearfriend,cheers!
(Woman):Mydearfriend,cheersforourfriendship!
(Man):Mydearfriend,cheersforourhappiness!
彝族民歌英译中社会文化信息的处理—以彝族敬酒歌之英译为例
185
(Chorus):Forourfriendship,cheers!Forourhappiness,cheers!
Forfriendshipandhappiness,cheers!
Forfriendshipandhappiness,cheers!
4恰当增加文化信息
彝族人民绝大多数聚居或杂居于山峰秀绿水清的山区和半山区。高山大川哺
育了他们,他们在山水里长大,在山水里成人。高山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大
川培育了他们海纳百川的胸怀。他们对雄伟的大山无比尊重,对延绵的江河极为依
恋。因此,不少彝族民歌都以高山、流水类比或暗喻尊敬、爱戴、珍爱、友情。在《一
杯酒》这首敬酒歌里,同样如此。请看第一节对唱的歌词大意:
(男)一杯酒一座山哟,啊哩拉喏哎,一杯酒一条江哟。啊哩拉喏哎!
(女)一杯酒一呀一朵花,啊拉拉耶!一杯酒一呀一句话。啊拉拉耶!
这第一节对唱表达的是彝族人民情真意切的思想感情:“我对你的敬重犹如
我对巍峨大山的敬重,我对你的友谊就像江河奔流不息,
我对你的情感好比花朵
纯洁无瑕,我要对你说的话浓缩在杯中让你细细品尝。”这里,如若把“一杯酒一座
山”、“一杯酒一条江”、“一杯酒一朵花”、“一杯酒一句话”简单直译为“acupof
wine,onemountain”,“acupofwine,oneriver”,“acupofwine,oneflower”,“a
cupofwine,oneword”之类,不了解彝族社区及彝族文化的西方人就会感到莫名
其妙,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译者必须增加文化信息来传达其中的文化寓意:敬一杯
酒代表我的尊重,敬一杯酒代表我的友谊,敬一杯酒代表我的情意,敬一杯酒倾诉
我的衷肠。
(Man):Acupofliquortoshowmyrespect,ALiLaNuoAi!
Acupofliquortowitnessmyfriendship,ALiLaNuoAi!
(Woman):Acupofliquortoexpressmyfeeling,ALaLaYe!
Acupofliquortodisclosemyheart(love),ALaLaYe!
同理,在英译《交杯小酒我俩喝》这首敬酒歌时,译者也应适当增加文化信息
以便外国听众或读者理解其中“如饥似渴来相聚,交杯小酒传情意”的思想情怀。
外国语文研究2012年第2辑;总第5辑
186
交杯小酒我俩喝
小小三弦脆生生,小哥弹弦妹来听,
隔山隔水来相会,不唱两调咋忍心。
小小酒杯团罗罗,小妹端酒大哥喝,
爱说爱笑我两个,交杯小酒我俩喝。
爱唱歌来就唱歌,不爱唱歌端酒喝,
小小酒杯情义深,话在酒中不多说。
通过文化信息的适当增减和重组,在实践中笔者将《交杯小酒我俩喝》做了如
下英译:
Let’sDrinkCheerfullywithHeart
Thethree-stringedYukinisexcellentandIlovetohearmyhoneyplayingit.
Wecomeheretomeetwithgreateffortsandweshouldsingours又双叒叕的读音 ongsatwill.
ThewinecupisnicelyroundandIwillfillitupandofferittomysweetheart.
Chattingandlaughingtwoofusandletuscheerfullyhavethewinedrunkup.
Singtogether,merrilywesing
;anddrinktogether,heartilywedrink.
Myloveandwishesareinthewineandtheyareinyouwhenyoudrinkit.
综上所述,由于一种文化在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和情景中会具有特殊的语义
功能、联想含义和心理期待,翻译工作者要准确翻译出民族敬酒歌原作的精神、意
境、气氛和力量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我们在风格、措辞、文
化背景等方面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的需求,从语言的深层内涵出发,运用
科学有效的翻译方法,在原文与译文中进行必要的转换或适当增减文化信息,就可
以跨越障碍,最大限度地弥合文化背景上的缺省和冲突,从而忠实地传达特定民族
敬酒歌原作的绝大部分信息,顺利完成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
参考文献
Catford
,
:
OxfordUniversityPress.
Nida,ai
:
ShanghaiForeignLanguage
彝族民歌英译中社会文化信息的处理—以彝族敬酒歌之英译为例
187
EducationPress.
陈茜,2009,从文化沟通看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浙江理工大学学报》(6):975—979。
陈小慰,1993,汉译英中的视点转换,《中国翻译》(6):20—22。
—2000,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中国翻译》(4):9—12。
刘莹,2010,成语英汉互译中文化的缺失与补偿,《学理论》(5):130—131。
马霞、莫如愚,2010,关于中国东盟特色词汇英汉互译研究的设想,《时代文学(下半月)》
(1):119—120。
乔曾锐,2000,《译论》,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邵志洪,2003,《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田庆芳,2007,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上海翻译》(2):47—51。
王武兴,2004,汉译英中不同社会文化信息的转换,《中国翻译》(6):20—22。
更多推荐
高山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