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衍生息的英文息翻译息英语怎么说-noticeboard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儿歌学英语)
2004年12月
第三卷第4期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cHUZHOUVocAⅡ0NAL&盹CHNIcALCOU卫GE
Dec.2004
V01.3No.4
英语习语的几种译法
郭敏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英语习语是其语言中的精华。翻译的好球对整个译文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我们在翻译工作
中应认真对待,而不是简单照搬汉语中已有的相近习语。主要方法有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直译联想法、意
译法、意译改造法、对联增字法、代换法等,我们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促进英汉两种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共同
发展。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意译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93(2004)04-0067-03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语
言的精华,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
特点。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
系,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因此,尽管
英汉语中有部分相似的习语,我们在具体翻译工
作中却要进行区别对待,而不是简单照搬。
英语中的习语很多。根据词典中的定义,其意
为“Successionofwordswhose
meaning
isnot
obvious
throughknowledge
oftheindividual
meaning
oftheconstituent陆游诗词精选 wordsbutmustbe
learntasawhole.E.g,give
way(让步),inorder
to(以便),behardto
put
toit(左右为难),etc.”
(ALD)其数量极大,是英语国家的人民群众长期
创造的,这一伟大创造经广大人民世代流传,或通
过各种文献保存下来。保存习语最多的文献包括
《圣经》、莎士比亚作品和《伊索寓言》等,如:
“castpearls
beforeswine”(明珠暗投)、“alion
intheway”(拦路虎)、“eyefor
eye,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washone's
handsofathing”(洗手不干)等来源于《圣
经》;而“much
adoaboutnothing”(无事生非)、
“strange
bedfellows”(同床异梦)、“Murderwill
out”(纸包不住火)等则来源于莎翁作品;源于
《伊索寓言》的有“Oneswallow
doesnotmakea
summer”(一燕不成夏)、“kill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eggs”(杀点绛唇的含义 鸡取卵)、“a
wolf
in
sheep"scolthing”(披着羊皮的狼)和“blowhot
andcold”(朝三暮四)等。
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合用来比喻事
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
的意思明显,有的含蓄深刻,意在言外,可引起丰
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
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其意义。习语既是语言中的
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
集中体现。不少的习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
协调。它们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其翻译中的特殊困
难:既比翻译一般语言难于理解,又比一般语言难
于表达,但为了译文的忠实可信,还必须保持其特
点,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它们及其译法。笔者认
为应遵循以下具体方法:
1.直译法:即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
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如上面提到
的“eyefor
eye,tooth
fortooth”(以眼还眼,以牙
还牙)、“washone'shandsofathing”(洗手不
收稿日期:2004一07一19
作者简介:郭敏(1971一),女.安徽舒城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67
教育与教学郭敏:英语习语的几种译法2004年第4期
干)、“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译为“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awolf
in
sheep's
colthing”
(披着羊皮的狼)等,再比如“sour
grapes”译作
“酸葡萄”,“tobeonthe
thinice”译为“如履
薄冰”,“acastleintheair”可译作“空中楼
阁”,“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译为“趁
热打铁”,“tositonthemountain
andwatchthe
tigerti忆江南诗意思解释 ght”(坐山观虎)、“topour
oilonthe
flame”(火上加油)、“Hewhodoesnotreach
theGreatWallis
notatrueman”(不到长城非
好汉)等,直接翻译即可。
2、直译加解释法:部分外文习语直译出来,会
使我国读者很难完全理解其寓意,如果改为意译,
又无法保存其原有的形象和风格。采用直译加解
释的方法来翻译,不仅能够使读者见到其原有意
义、形象与风格,还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它们
的潜在意义。尽管译文有点罗嗦,却能显示被译习
语的本色。在编写词典时常用此译法。例如:
①A
gooddog
deserves
ggood
bone.好狗应
该得好骨头(有奖者受奖)。
②Anold
dog
willlearnnonewtricks(you
cannotteachold
dogsnewtricks).老狗学不出新
把戏(老顽固不能学新事物)。
③(Thereis)norosewithoutathorn.没有不
带刺的玫瑰(世上没有十全的幸福;有乐必有苦)。
④Consider
smoebodyasthemudbeneath
olle'sfeet.把某人当作脚下的泥土看待(轻视某
人)。
⑤Sufficientforthe
day
istheevilthereof.
当天的苦恼就够人受了(别再为未来担心)。
3.直译联想法:由于使用汉语和英语的两种
民族文化的差异,各自的某些习语含义或比喻意
义基本相同,但表达方式差异很大。对这样的习语
要采取直译联想法,即直译原文而得出的译文容
易使读者联想到他们所熟悉的习语。如
①Badworkmenohenblametheirtools.拙匠
常怪工具差(联想:不会撑船怪河弯)。
②Hewho
laughs
atcrookedmenshould
needwalk
verystraight.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
先把身子挺直(联想:已不正不正人)。
⑨It'salong
lanethathasnoturning.路必
有弯;世上没有直路(联想:事必有变;瓦片也有
翻身时)。
68
4.意译法:即译者在受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
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
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当原文
的掩耳盗铃文言文注释 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
直译法处理时,应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汉、英民
族在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
思想表达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在许多情
况下是不一致的。如都采用直译法,就不能把原文
所表达的思想准确地反映出来。从而引起译语读
者的误解,导致翻译失败。此时应根据原词的真正
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进行翻译,即采用意译法。
如:“bewiseaftertheevent”(事后诸葛亮);
“Eachhashisownmerits.”(各有千秋);“Still
waterInnsdeep.”(大智若愚);“Don'tcount
your
chickensbefore
they're
hatched.”(夜长梦
多);“as
easyaspie”(易如反掌)等。
5.意译改造法:英、汉有些习语意义大致相
同,二者的差别仅在于形象和风格,翻译时,只要
略加改造,即可达意,同时又不悖于原文习语的结
构和习惯。如前文提到的“Oneswallowdoesnot
makeasummer.”这句英语谚语的原意是:只发现
一只燕子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但“一花不是春”
或“一木不成林”的意义却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形
象和风格略有出入。因此,不妨采用意译加改造的
办法将其译成“一燕不成夏”。类似的例子还有
“nosmokewithoutfire”“无火不起烟”(来自
“无风不起浪”),“What
you
losenothe
swings
youget
backnotheroundabouts.”“失在秋千,
得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在木马。”(来自“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6.对联增字法:汉语中以对联形式构成的谚
语较为常见,上联说的是形象,下联说的是意义。
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棋逢对手,将
遇良才”等。某些英语习语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
用仙奴 少量汉字将其含义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如采
用对联加字的手段处理,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
“Greatmen
are
not
always
wise.”含义是“再聪
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采用此法可译为“人有
失手时,马有失蹄时”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再如“111newscomesapace.”(好事不出门,坏
事传千里。),“Hewho
keepscompany
withthe
wolf
will
learntohowl.”(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Lookers-onseemore
thanplayers.”(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Oneisnevertoooldto
教育与教学郭敏:英语习语的几种译法2004年第4期
learn.”(活到老,学到老)等。
7.代换法:由于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有
些词的形象意义不同,但其文化内涵及交际意义
是一样的或相似的。为了不使译文较原文逊色,在
翻译时可运用替换原喻体的方法,做到殊途同归。
如换狮为虎:“alionintheway”译为“拦路
虎”,“beardthelion”译为“虎口拔牙”;换鹅为
鸡:“goose
flesh”译为“鸡皮疙瘩”,“killthe
goose
that
laysgoldeneggs”译为“杀鸡取卵”;
换鸭为鱼:“likeaducktowater”译为“如鱼得
水”;换鼠为鸡:“likeadrownedrat”译为“象只
落汤鸡”:换鸡为鼠:“chicken—hearted”译为“胆
小如鼠”;换羊为马:“black
sheep”译为“害群之
马”;换猫为蚁:“likeacatonhotbricks”译为
“热锅上的蚂蚁”。再如“Springup
like
mushrooms”可译为“雨后春笋”,“Theearly
bird
catchestheworm.”可译为“捷足先登”,“Love
mo,love
mydog.”“爱屋及乌”等等。
当然,即使是同意习语,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
都可使用,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其确切涵义和感情色
彩常有细微的甚至很大的差别。当年林琴南译穿着
西服的洋绅士“拂袖而去”曾传为译界笑谈,倘若
我们读到“据合众社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米德尔
顿先生此次得以升任该公司总经理,纯系蜀中无大
将,廖化作先锋之故…”,不知会作何感想?《英华
大词典》(修订第二版)中把“Speakof
angels,
and
you
willhearwings.”译为“说到某人,某人就
到”而不是“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上文提到的
“blowhotandcold”(朝三暮四)不译作“朝秦
暮梦”就是这个原因。英语习语是其民族族语言
中的瑰宝和文化结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
文的质量,我们在翻译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民族性,
大众化和口语化,切忌望文生义,同时也应符合相
应的文体,最大限度地体现译文形式和内容的最
佳融合,力求“形似”和“神似”,才能做好文化传
播和文化交流,促进英汉两种文化的相互了解和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方珠.英汉翻译原rl[i].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2】郭著章。李庆生.火辣辣中文网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昌:武汉大学
出版社.1996.
[3】张培基,喻云根.英汉翻译教a[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3.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郑易里,曾成修.英华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增补本)【M].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7.
(上接第64页)态度去主动学习与探索,通过
“用”的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的热情。这种活动
形式的优势是通过一系列真实生活来提高学生
在真实语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同学
们在表演中逐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了解中西方
文化的差异,懂得关注社会,关心他人,逐渐形成
正确的人生观及社会责任感。
六、课题铁马冰河入梦来什么梗 研究的目标
通过近两年的语言实践,基本达到我们的预
定目标,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达到流利表达水平,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口头和笔头表达都得到提高。词汇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基本上达到350卜
4000左右,为学生今后升入高校继续学习与使用
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体会与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发现把任务型教
学模式引入中小学英语教学是可取的,而且是有
实效的。总的来说,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任务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英语实践性很
强的特点,彻底改变了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
动学习方式,真实、有趣、有意义的任务有利于激励
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2、任务型学习激发了学生把全部语言资源调
动起来同,把他们的语言知识发挥到极点,以至于
学生忘记了他们是在学习英语。
3、任务型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可理解
性输入和应用英语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自然
地进行语言习得。
4、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用英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
的标准,能使其产生成就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后
续动力。
69‘
更多推荐
对手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