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露的英文译语怎么有关冬天的诗句古诗 说-大侦探福尔摩斯剧情
2023年4月7日发(作者:厦门新东方)
课题:爱莲说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这种体裁和作者简介。
(2)积累对文言文词语、文言句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
(3)掌握托物言志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4)学习对比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用法(练习现代汉语和生活实际)。
(2)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
(3)联系诗歌、散文名句比较探究本文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高尚节操,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教学重点:
理解运用对比衬托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找出需识记的词语,查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
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因在庐山莲花峰前住过,峰下有溪,故世称“濂溪先生”。
2、学生齐读课文。
二、解析题目,了解作者。
1、作者情托何物?
2、莲又名什么?
3、“说”是“说话”的意思吗?相当于现在的审美文体?题目是什么意思?
4、检查预习情况。
三、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划出容易读错的词语。
颐y蕃fn淤y染rn濯zhu涟lin
蔓mn亵xi逸y噫y鲜xin
四、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平缓)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反问,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降调)
五、配乐范读。
多媒体出示莲花的各种绽放姿态的画面,在古筝曲《出水莲》的音乐中教师
范读。学生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
六、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比较探究。
1、学生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并注意找出文章的多枫桥夜泊的诗意及赏析 音字、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之”的用法及重点实词,并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探究过程及结果。
(一)
(1)找出多音字“鲜”,xi喜出望外的拼音 n,少。
(2)现在仍在用:鲜为人知
(二)
古汉语表示判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
“之”的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
菊之爱:提宾的标志
(五)重点实词
蕃:多独:仅仅染:沾染濯:洗清涟:清水
妙:美丽而不庄重蔓:长蔓亭亭:直立的样子
亵:亵渎,不尊重益:更加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学生反馈本节收获。
2、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作者问什么爱莲?从文中找出答案。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周敦颐对莲花情有独钟,
这到底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
二、比较探究。
(一)要抓住事物特征来描写所托之物
1、作者为什么独爱莲?把原因从文中画出来。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描写。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莲的外形?给这几句话划分层次。
生长环境、茎的外形、气味、风度。
3、从文中找出高度概括莲的品质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4、君子即品质高尚的人,莲被称为花中君子,那么莲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质?你
依据什么联想到莲花的这些高尚品质呢?(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莲的自然生长特
点来联想作者赋予它的品质)
(1)莲的生长环境分为两种,分别是什么?
污泥、清水。
(2)两种环境一好一坏,莲是怎样表现的?体现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爱莲说
周敦颐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
鲜(1)xin少陶后鲜有闻蕃:多染:沾染
(2)xin鲜艳芳草鲜美濯:洗益:更加
之:(1)的水陆草木之花植:树立宜:当然
(2)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亵:亵渎
(3)提宾莲之爱
濯清涟而不妖:自然朴质,不孤高自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由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你能想到历史上哪些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例如: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是 而我独醒”。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根据以上经验分析莲的其他特点与品质。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茎中通外直磊落正直不攀富贵
气味香远益清芬芳美名远扬
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洁净端庄正派自尊自爱受人敬
5、小结:作者抒发的感情与莲有什么关系?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借爱莲来抒发自己不与世同流合污,不攀附权贵的节操。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文中用“莲,花之君子者也”号的拼音 来揭示莲的高贵品质,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7、小结:探究托物言志的散文在阅读与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对所托之物的所托之处要进行细腻的描写。
(2)要将“物”与“志”联系起来,一般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好处:可以将想说而不能说或想说而不愿直说的感情表达得更含蓄。
8、引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二)探究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1、本文重点在写莲,开头却写菊和牡丹,作者是抓住菊、牡丹的哪个特点来写
的?将作者眼中这三者按品质高下排队。
菊: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寅怎么读 独山村咏怀 自开放
牡丹:浓艳华贵
莲:出于淤泥却高于淤泥,抗争,纯洁
莲—菊—牡丹
2、菊与莲有什么异同?牡丹与莲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找出依据,并思考这里运
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菊与莲牡丹与莲
共同点:洁身自好
不同点:菊:逃避(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追求富贵(花之富贵者也)
莲: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君子者也)莲:不攀附权贵
写作手法:对比。作用是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
节操。
3、菊、牡丹、莲各象征了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并总结。
菊:洁身自好却逃避现实的隐士。
牡丹: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的小人。
莲:洁身自好又能在黑暗的现实中抗争,保持自己操守的君子。
4、深层探究:如果文章去掉写菊和牡丹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去掉了描写菊和牡丹的文字,就不能鲜明地突出莲洁身自好又能与黑暗社会
抗争、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的高贵品质。
(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从修辞和句式运用等方面揣摩原因。
(1)对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排比、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者也。
(3)骈散结合。整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
散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等。
2、思考。
(1)两个“独”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一个:表现了陶渊明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节操。
第二个:表现了作者在黑暗的社会中洁身自好,卓尔不群抗争,保持着自己
的操守的人生追求。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各表达了什么语气?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陈述语气,表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反问语气,表赞赏;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语气,表达作者的鄙视、讽刺之情。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请学生反馈本节课收获。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和“练习设计”。
练习设计:
(一)《爱莲说》托物言志,表现了君子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歌颂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高度概括莲的品质的句子是:
。
(二)作者将莲与、对比,前者是衬,后者是
衬,作用是。
(三)以“我爱”为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完本课后,你都有哪些收获或者还有哪些疑惑?
爱莲说
周敦颐
托莲言志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朴素自然
不孤高自傲菊:正衬
对比
衬托
外形中通外直正直磊落牡丹:反衬
气味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风度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派、受人尊敬
更多推荐
189是什么意思在线翻译读音例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