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传播出版社的英文翻译播出版社英语怎么说-读mba有用吗
2023年4月5日发(作者:男士脸部皮肤保养)
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
李旭东 张金岭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6
)
摘 要:30多年来,真实性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在旅游界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
以至于有多少人写关于真实性的文章,就有多少关于真实性的定义。“真实性”这一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主要经历
了4次转变:客观主义的真实性———建构主义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存在主义的本真性。对旅游
研究而言,真实性应是我者与他者、这里与那里、现在与过去、熟悉与陌生、变化与静止、破碎与完整、世俗与神圣
等二元概念的逻辑辩证。
关键词:真实性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存在主义
真实性“Authenticity”,又被译作原真性、原
生性、可靠性、准确性、本真性等。真实性主要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不是真的;
另外还指人本身的存在状态(
Wang,1999
)。
1973年,MacCannell在《舞台的真实性》
(
StagedAuthenticity
)一文中首次将真实性
(
Authenticity
)这一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
历的社会学研究中。从此,真实性(
Authentici2
ty
)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
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
Taylor,2001
)。学界主
要讨论的是旅游经历的真实性,即现代游客在何
种程度上追求真实性,他们能否实现追求真实性
的目的;通过分析游客是否关心“真实性”,解释
游客行为的差异;旅游目的地以及游客在景区的
经历会如何帮助游客实现其追求真实性的动机。
在旅游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建
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4种视觉讨论了
“真实性”。前3种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最后一
种是旅游主体的旅游经历的本真性(
Wang,
1999
)。存在主义者对“真实性”的理解是从游
客而不是从被旅游的文化角度出发的。而在客体
相关的3种“真实性”概念中,客观主义者与建
构主义者坚持客体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者则完
全否定了传统的客体“真实性”概念,认为“仿
真”比原物更加真实,已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超
真实”(
hyper-reality
)境界(
Baudrillard,
1988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研究客体的真实性
仍很重要。
一、客观主义的真实性
对真实性的客观主义方法研究以Boorstin
(
1992
)和MacCannell
(
1973,1976
)为代表。
二人把真实性当作旅游客体内固有的一种特性,
可以用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在看待旅游者追
求这种真实性的能力和动机方面,两人的观点截
然相反。Boorstin认为游客既没有获得真实性的
能力,也没有追求真实性的愿望,而MacCannell
则认为游客出游的目的就是追求真实性。
在回忆古代的精英旅游时,Boorstin
(
1992,
P77~117
)哀叹今天的旅游已丢失了往日的艺术
(
TheLostArtofTravel
)
,游客追求的是肤浅的、
别人策划的“假事件”(
Pseudo-events
)。现代游
客参加的是导游带领的团队,与当地居民处于隔
离状态,观察的是假的景观。游客轻信地欣赏着
“假事件”而不管周围的“真实”(
real
)世界。
Boorstin把这些归因于文化的商品化、同质化、旅
游经历的标准化,以及游客自身的偏好———他们
的自愿上当受骗是造成与东道主社会隔离的原因
之一。
Cohen
(
1988
)认为,作为历史学家的
Boorstin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评价现代旅游的,
他将现代最糟糕的旅游现象与古代最美的旅行相
比,其结论难免有些牵强。Boorsin的主要贡献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总第125期)
在于唤起了英语国家对旅游的社会学研究。
MacCannell是第一位在社会学理论的殿堂里
主持旅游研究的社会学家(
Cohen,1988:33
)。
他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现代生活的不真实。Mac2
Cannell
(
1973,1976
)认为,现代人要摆脱日常
生活世界中的“不真实”,就只有到别的地方、
别的时段去寻找“真实性”。现代人幻想,与自
己目前不真实的存在相比,他者的生活才是真实
的。现代游客总是在寻找真实性,然而却总是失
败。旅游业是无法让游客找到真实性的,因为旅
游业是商业驱动型产业,获利是其首要目标,只
会欺骗游客接受其经过精心策划的景观是“真实
的”。
MacCannell在著名社会戏剧论者欧文・戈夫
曼的“前台”、“后台”(戈夫曼,1988
)二分法
的基础上提出“舞台的真实性”(
stagedauthenti2
city
)、旅游空间的“前台”、“后台”等理论。戈
夫曼(
1988
)认为社会行为就是演员间的表演,
人们尽力给他人留下诚实的印象。这种表演发生
在前台,这时演员们面对其他观众,观众会评价
演员的表演为真实或不真实、诚实或不诚实、可
信或不可信。演员们在后台准备他们的表演。后
台对观众是关闭的,演员可在这里放松,做些与
前台表演不一致的活动。MacCannell认为,现代
旅游开发中,东道主将他们的文化(包括他们自
己)当作商品展示给游客,从而导致东道主社会
生活真实性的舞台化。当游客和东道主面对面地
接触时,他们常常就像是在舞台上演戏(特别是
东道主)(
Nunez,1989
)。“舞台化”使游客很难
经历目的地社会的真实文化。MacCannell的后台
与事实(
truth
)、亲密(
intimacy
)、真实(
authen2
ticity
)相连,游客追求他者(
Others
)真实的生活
(即后台)。但是,前台和后台很难被辨别出来。
MacCannell认为旅游业发展了第三个区———“舞
台真实”,即旅游企业意识到游客寻找后台的经
历,于是为他们建立一个假的后台。这种后台的
舞台真实比起前台的舞台真实潜藏着更大的危机。
因为对社会生活不真实地去神秘化(
inauthentic
demystification
)
,不仅是谎言,而且是超级谎言
(
superlie
)(
MacCannell,1976:102~103
)。
其他一些学者也证明现代游客是追求真实性
的。如,VanDenBerghe
(
2001
)的游客调查表
明有着较多休闲时间的游客往往会追求“真实
性”。Harkin的一位英国游客对真实性的追求高
到讨厌别人称他为“旅游者”(
tourist
)(
Harkin,
1995:653
)。Jaakson的海洋巡游游客希望远离
“气泡”(
touristbubble
)
,寻找真实的他者生活,
却总是逃离了一个“气泡”,又进入另一个“气
泡”。PearceandMoscardo
(
1985
)以及Waller
andLea
(
1998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也证明游
客追求真实性。PearceandMoscardo
(
1986
)还
进一步调查了澳大利亚的6个历史主题公园。二
人认为源于戈夫曼的舞台真实用于研究历史主题
公园或者历史景观时,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
许多复制的历史景观会被展示为“真实”,而这
种“真实的复制”是游客参观某些景点的动机。
VanDenBerghe
(
1980,1988,1992
)认为
MacCannell对舞台真实、民族旅游持否定态度,
忽视了民族旅游积极的一面,即民族旅游有益于
传统文化的重新解释,甚至复兴。他认为民族旅
游会强化地方文化的真实性,舞台真实性有益于
重建民族身份(
identity
)
,游客自身并非总是
“舞台真实”的被动的消费者。
Boorstin的“假事件”和MacCannell的“舞
台真实性”所坚持的都是真实性概念的博物馆用
法。但是,真实性并不是简单的黑色或白色,而
是五彩的混合色。专家、学术界所认为的“不真
实”,也许在旅游者看来却是真实的。因此,真
实性的建构主义方法研究更能适应其复杂的、建
构的本质(
Wang,1999
)。
二、建构主义的真实性
对建构主义者而言,现实不过是人类解释和
建构的结果而已,因此是多元的、弹性的
(
Wang
,1999
)。旅游场景中的真实性并不是一
种“不动产”(
realproperty
)
,而是观者赋予其
上的价值或评价,因此有必要对真实性概念重新
定义。
旅游客体被旅游者体验为真实时,并不是因
为它们事实上就那样,而是因为它们被当作了真
实性的符号或象征。旅游真实性是由各种旅游企
业、营销代理、导游解说、动画片制作者(
ani2
mators
)等生产、制造的(
Hughes,1995:
781
)。如,Fawcett
(
2001
)的遗迹监护人并不
把真实性定义为“事实”或不可重造,而是根据
他们印象中的Montgomery及其文学作品来建构
真实。游客虽然希望获得真实的经历,但不会愿
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总第125期)
意面对东道主社会的现实(
Mckercheranddu
Cros,2002:76
)。游客不会花大笔钱去观看贫
穷、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儿童患了疾病却没钱就
诊。文化是创造的(
created
)
,而不是给定的
(
given
)
;文化是一相对的过程,而不是一件物
体;文化的含义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
Salamone,1997:308
)。因此,真实性是一个
社会建构的概念,其社会含义不是给定的,而是
相对的、商榷的(
negotiable
)(
Cohen,1988:
374
)、由环境决定的(
Contextuallydetermined,
Salamone,1997
)
,是思想意识形态的(
ideologi2
cal,Wang,1999
)。真实性概念商榷的方式应成
为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主题(
Co2
hen,1988:374
)。
商品化和真实性是一对紧密相连的概念。客
观主义者认为,商品化会破坏地方文化真实性。
例如,西班牙富恩特拉比亚(
Fuenterrabia
)的
“阿拉德”(
Alarde
)仪式最终变成“为了钱的表
演”(
Greenwood,1989:174~176
)。建构主义
者则认为商品化并不一定会破坏文化的真实性。
商品明月有情应识我 化会不断地为地方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
民族身份(
identity
)的标志,成为当地人在外
来公众面前自我表征(
self-representation
)的
工具(
Cohen,1979,1988
)。商品化的、舞台
化的产品所体现出的某些突出的当地特征会使游
客认可该产品的真实性,从而满足游客的愿望。
Bruner
(
1994:397~419
)认为,“真实性”
(
authenticity
)有4种不同的含义,即逼真
(
verisimilitude
)、真正(
genuineness
)、原真(
o2
riginality
)、权威(
authority
)。Wang
(
1999
)将
建构主义的真实性概念总结为5个特征:第一,
真实性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意思 没有一个可供依赖的、绝对的、静止的原
初(
origin
)
;第二,我们对“原初”(
origin
)的
定义是为了服务于当前的需要而建构的,因此是
争议性的;第三,真实的旅游经历是多元的
(
pluralistic
)
;第四,扭曲的形象往往会被贴上
“真实”的标记,从这个角度讲,真实性是游客
旅游前的期望的反映;第五,曾经是不真实的事
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一个“突现的真
实”过程后,会被重新定义为真实。总之,建构
主义者将真实性从被旅游的客体内的特性转变为
客体所表达的一系列社会建构的、象征的含义。
但是,用来建构真实性含义的特定因素还有待进
一步分析。
三、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
后现代抹杀了“真”与“假”的界线。认为
模拟变得如此真实,比真实还真,已达到一种
“超真实”境界(
Baudrillard,1988
)。
仿真(
simulation
)和虚像(
simulacra
)是
Baudrillard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概念。Baudrillard
(
1988
)的“仿真”不是一种实在的“真”,而是
一种“虚真”,是对实在之真的模仿或模拟。虚
像是非真实的景象,是以复制品、虚构的摹本而
成的“像”。仿真和虚像比以实在为模型的表象
更为真实。因此,仿真与虚像并不是真实,但它
们却得以超越真实,比真实还要真,是一种超真
实的真(
super-reality
)。迪斯尼乐园等主题公
园被Baudrillard用作说明超真实的极佳例子,认
为迪斯尼成功之关键也许就在于其想象能力。
Cohen认为,如果说现代游客的旅游风格是
追求“真实性”,后现代游客则是追求享受、娱
乐、表层美。事实上,后现代的许多游客已不大
关心真实性,他们追求的是不真实(
Cohen,
1995:Bruner,1992
)。随着后现代旅游思想的
出现,人们对“虚构”景观的态度也在发生改
变。只要所游览的景观能给人以享受、娱乐,游
客是不大关心景观的起源和“真实性”问题的。
以迪斯尼乐园为例,尽管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建
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成了美国文化的标志
(
Cohen,1988
)
;尽管源于“虚构”,它仍要求
有“真实性”的衡量,要求有“真实性”的技
术。事实上,“虚构的”景观不再意味着毫无意
义(
Cohen,1995
)。真实性涉及复制的技术和
准确,对过去完美的模仿(
Daniel,1996
)。从
这个角度出发,真实性是一个技术问题。
后现代把边缘的民族文化视为“濒危文化”。
与“濒危自然”一样,“濒危文化”也需要保护
(
Taylor
,2001:13
)。在后现代语境下,随着全
球化的加速,现代科技的迅速渗透,工业产品以
及现代生活方式已逐渐深入到世界最偏僻的角
落,边缘的少数民族已很难再保持传统的文化、
生活方式不变,保持“原汁原味”而不被外界接
触。这时,保护民族文化、原始自然的一个较为
有效的措施也许就是舞台化。舞台化并不意味否
认真实性的文化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因为,复
制品仍要源于当地文化,突出当地特征,从而成
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总第125期)
为“真实的复制品”。对那些处于边远地区的少
数民族而言,舞台化的景观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后现代游客更加关心旅游对脆弱的东道主社
会的影响,作为原物替代品的舞台真实可以阻止
游客进入脆弱的文化区;阻止游客“凝视”
(
gaze
)、扰乱东道主社会的生活和文化;阻止那
些寻求客观“真实性”的游客进入后台,从而起
到保护当地文化、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
Co2
hen,1995
)。Bruner
(
1992
)认为,游客关心的
是舞台的艺术效果,而非“伪装的”真实。在一
些边远地区建立“活博物馆”(
livingmuseum
)、
民族村、主题公园、野生自然公园,以及其他类
似的部分“假造”或全部虚构的景观以为“自
然”景观的替代品,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旅游
产品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将产品制造得有说服力、
可信、逼真。
四、存在主义的本真性
当客观主义者、建构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
争论被旅游的客体是否真实时,Wang
(
1999
)
则认为即使被旅游的客体是完全假的,游客可能
还是在追求一种真实性,即一种替换的、由旅游
活动激发的存在的本真性。存在主义者强调降低
关于旅游客体的真实性的争议,认为应将这个术
语重新定义,用以指代旅游者的主观体验。
客观的真实性与建构的真实性强调的都是客
体的真实,即将真实性与对真实世界的体验联系
起来;而存在的本真强调的是旅游主体的本真的
存在状态,即将真实作为一种感觉,与对本真的
自我体验联系起来。Wang认为存在的本真与被
旅游的客体是否真实毫无关系。在寻找本真的旅
游经历时,旅游者在某些旅游活动的激发下,处
于一种“成为”的存在状态(
anexistentialstate
ofBeing
)
,他们毫不关心被旅游的客体的真实
性,只是借助于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
自我。当处于存在的本真状态时,人们感觉自己
比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加真实、自由,这不是因
为他们发现被旅游的客体是真实的,而是因为他
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约束,能够参加非同
寻常的活动。可见,当游客试图理解他者时,强
调的是客体的真实性;相反,当游客只关心自己
本真的经历时,则是存在的本真性。
Hughes
(
1995
)也曾提出重新思考“真实
性”概念,认为应从存在的视觉解释真实性,从
自我出发研究真实性。Crang
(
1996
)认为游客
在参加活的历史展示时,会进入“真实性的绝妙
时刻”(
themagicmomentsofauthenticity
)
,就
像被恐怖电影吸引时,游客能栩栩如生地感觉到
与时间、灵魂的接触。在一篇研究民族旅游舞蹈
表演的文章中,Daniel
(
1996
)认为真实性不但
取决于对“风格、形式、内容”的忠实坚持(客
观的真实性)
,同时还取决于表演者表演舞蹈时
的全身心的投入(存在的本真性)。舞蹈表演使
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紧张,与当地人一起翩翩起
舞的游客这时能进入一种近似狂欢的状态,从而
感觉到一个不同的自我———一个完整的、真实的
自我。
其他学者也证明游客追求的是薄先生 存在的“本
真”(
Noy,2004;Cary,2004;Obenour,
2004
)
,Noy的游客的自我改变(
self-change
)
与本真性有着紧密的关系。Cary
(
2004
)明确指
出Wang的“存在的本真性”与他的“游客瞬
间”(
thetouristmoment
)最接近。“游客瞬间”
指一种自我发现的自发体验。旅游过程中,意外
发现的刹那自然也就是本真的。Obenour
(
2004
)
也强调游客追求的是自我的本真,而非文化的真
实,认为真实的旅游经历应提高对自我的理解。
Graburn
(
1989
)把旅游看作世俗的工作时间与
神圣的休闲时间之间的仪式交替,也暗含着游客
追求本真的自我。
很明显,存在的本真性在关注旅游者追求本
真的自我时,却忽视了东道主社会。Wang在论
述存在的本真性时所举的例子主要是探险旅游、
登山旅游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一句一句翻译 、海滩度假、海洋巡游等,就这类活动
本身而言,并没构成对客体化的他者的凝视
(
gaze
)。因此,单纯的存在的本真性不能推导出
人们旅游他文化的原因。真实性的重新定义不能
离开被旅游的客体,因为这样会否定旅游关系中
的另一半,而这一半代表着弱势的一方。尤其对
于民族旅游而言,客体的真实性也许比主体的本
真更为重要。同时,客体的真实也并非与主体的
本真毫无关系。
本文概述了旅游“真实性”的含义。客观主
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存在主义者从各
自的视觉讨论了真实性。游客对真实性的感知程
度与游客的消费成正比,高度真实感成为高消费
的主要决定因素(
ChhabraandHealyetc,
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总第125期)
2003
)。事实上,真实性已成为一个很热的卖点,
为了保持旅游吸引力,目的地必须强调旅游产品
的真实性(
Halter,2000
)。学界应更加关注的
是哪些因素建构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真实性;客体
的真实性会怎样影响各种旅游细分市场的满意
度,影响游客的本真的经历;怎样才能使游客凝
视的客体具有高度的真实感等问题。
参考文献:
llard,
JeanBaudrillard,SelectedWritings,ster.
Stanford:.166~184.
in,D.J.1992
(
firstpublishedin1961
)
TheIm2
age:
York:VintageBooks.
,E.M.1992TourismintheBalineseBorder2
lacement,Diaspora,andGeographfesof
Identity,SmadarLavieandTedSwedenburg,editeors,
DukeUniversityPress.
,E.M.1994AbrahamLincolnasAuthenticRe2
production:anAn2
thropologist96
(
2
)
,pp.397~415.
,of
TourismResearch,Vol.31,No11,pp.61~77.
a,HealyandErinSills.2003Staged
AuthenticityandHeritageTourism,AnnalsofTourism
Research,Vol.30,No.3,pp.702~719.
,E.1988TraditionsintheQualitativeSociology
ofTourismResearch,Vol.15,pp.
29~46.
,E.1988AuthenticityandCommoditizationin
ofTourismResearch,Vol.15,pp.
371~386.
,E.1995ContemporaryTourism———Trendsand
Challenges:SustainableAuthenticityorContrivedPost
-modernity?InChangeinTourism:People,Places,
Processes,RichardButler,andDouglasPearce,eds.,
pp.12~:Routledge.
-Hattab,K.2004Literature,CulturalIdenti2
tyandtheLimitsofAuthenticity:ACompositeAp2
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aearch.6,
pp.57~73.
,M.1996MagicKingdomoraQuixoticQuest
forAuthenticity?AnnalsofTourismResearch,Vol.
.415~431.
,Y.P.1996Tourismdanceperformancesau2
ofTourismResearch,
Vol.23,No.3,pp.780~797.
t,k2001GuardingAuthen2
ofTourismRe2
search,Vol.28,No.3,pp.686~704.
n.N.H.H.1989Tourism:theSacredJour2
sandGuests
(
2nded.
)
,,ed.,
pp.21~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
Press.
ood,D.J.1989CulturebythePound:AnAn2
thropologicalPerspectiveonTourismasCulturalCom2
sandGuests
(
2nded.
)
,V.
Smith,ed.,pp.171~elphia: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Press.
od,nam,K.2001VikingHeritage
Tourism:of
TourismResearch,Vol.28,No.3,pp.565~580.
,M.2000Shoppingforldentity:theMarketing
k:SchockenBooks.
Harkin.M.1995ModernistAnthropologyand
ofTourismResearch
Vol.22,No.3,pp.650~670.
,of
TourismResearchVol.22,No.4,pp.781~803.
Jaakson,R.2004BeyondtheTouristBubble?-
ofTourismRe2
search,Vol.31,No.1,pp.44~60.
nell,D.1973StagedAuthenticity:Arrange2
an
JournalofSociology79:589~603.
nell,D.1976TheTourist:ANewTheoryof
k:2
ercher,2002CulturalTourism:
ThePartnershipBetweenTourismandCulturalHer2
k:TheHaworthHospi2
talityPress.
do,G.M.,1986Historic
ThemeParks:AnAustralianExperienceinAuthentici2
ofTourismResearch,Vol.13,pp.467~
479.
do,1999Understanding
ofTourismResearch,Vol.
26,No.2,pp.416~434.
,C.2004ThisTripReallyChangedMe:Back2
pac2kers’of
tourismResearch,Vol.31,No.1,pp.78~102.
ez,T.1989TouristicStudiesinAnthropological
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总第125期)
sandGuests
(2nded.
)
,V.
Smith,ed.,pp.265~elphia:Uni2
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
r,W.L.2004UnderstandingtheMeaningof
the“Journey”toBudgetTravelers,InternationalJour2
nalofTourismResearch.6,pp.1~15.
.P.L.,do1985TheRela2
tionshipbetweenTravelers’CareerLevelsandtheCon2
lianJournalofPsychology,
Vol.37,No.2,pp.157~174.
,P.L.,do1986TheCon2
2
tralianandNewZealandJournalofSociologyVol.22,
No.1,pp.l21~132.
ne,F.A.1997AuthenticityinTourism:The
ofTourismResearch,Vol.
24,No2,pp.305~321.
,J.P.2001AuthenticityandSincerityin
.28,No.
1,pp.7~26.
ng,:
HarvardUniversityPress.
Berghe,P.L.1980TourismasEthnicRela2
tions:aCaseStudyofCuzco,andRacial
Studies,Vol.3,No.4,pp.375~392.
Berghe,1984Intro2
duction:
ofTou2rismResearchVol.11,pp.343~352.
Berghe,P.L.1992TourismandtheEthnic
ofTourismResearch,Vo1.
19,pp.234~249.
Berghe,P.L.2001ELCaminoInca:APro2
ationa山中与幽人对酌阅读答案 lJournalofHospi2
tality&TourismAdministration,Vol.1,Nos.3/4,
pp.99~110.
,G.2000ConsumingHeritage:PerceivedHis2
ofTourismResearchVol.
27,No.4,pp.835~862.
,phenE.G.L.1998Seekingthe
RealSpain?-of
TourismResearch,Vol.25,No.4,pp.110~128.
,N.1999RethinkingAuthenticityinTourism
ofTourismResearchVol.26,
No.2,Pages349~370.
38.[美]欧文・戈夫曼著,徐赞美长江的诗句 江敏译:《日常生活中的
自我表演》[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根据
美国AnchorBooks,1957年版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接第29页)
四、结语
在客户管理模式下,旅行社通过客户关系价
值分类、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高质量的游程管
理和及时的游客跟踪服务,能够提供给游客更加
个性化、人情化和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
游客对旅行社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相信通过引入
旅行社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未来旅行社的经营
必将克服目前低赢利、低质量的问题,逐步进入
低成本———高质量———高盈利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ld,altyeffect-therela2
tionshipbetweenloyaltyandprofits[J].EuropeanBusi2
nessJournal,2000,12
(
3
)
.
2.杰姆G巴诺斯:《客户关系管理成功奥秘》[M],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3.佛雷德里克,纽厄尔:《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M],华夏出版社,2001年。
4.汪涛、徐岚:“新营销理论的发展与整合”[J],《商
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2期。
5.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
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
6.赵啸啸:“Internet的应用与旅游管理”[J],《旅游学
刊》,1998年第4期。
7.谢兰云:“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旅游电子商务”[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8.白翠玲、路紫等:“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问题
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
期。
9.曹洪珍:“旅行社如何在竞争中取胜”[J],《东北财
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10.赵国庆:“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客户分类方法研究”
[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
6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总第125期)
更多推荐
authenticity是什么意思henticity在线翻译读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