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蚁的英文译语怎么说-九寨沟英文简介
2023年4月5日发(作者:少年派的奇幻旅程)
.
..
从翻译关于月亮的古诗句 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摘要: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打破了翻译语言学派中原文至上的观念。译文忠实
原文不再是译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原文只是为译者提供了信息。决定翻译过程和结
果的是翻译的预期目的。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译者和译文的重要性都有所提高。
本文以詹姆斯•理雅各以及汪榕培的“关雎”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两个
英译本,以期说明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结果都会有所不
同。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目的;关雎
OntheEnglishTranslationsof“GuanJu”:
FromthePerspectiveofSkoposTheory
Abstract:Skopostheorychangedtheconceptoforiginaltextbeingthefirstpriority
ulnessisnolongerthefirstconcernofthetranslator.
epurposethatdetermines
eperspectiveofSkopostheory,the
ightofSkopostheory,
thispapertakesJamesLegge’sandWangRongpei’sEnglishtranslationsofGuanJuas
examplesinordertoshowthatthetranslationmethodsandresultsvarybecauseofdifferent
translationpurposes.
Keywords:translation;SkoposTheory;purpose;GuanJu
.
..
引言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也称佛狸祠下读音 目的论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不像语言
学翻译观那样追求传统的字面意义对等,而是将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放在首位。总之,
翻译的目的论不再将语言学翻译观的对等原则视为翻译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从根
本上打破了以原文为中心的原则。功能主义翻译观主要包括卡特琳娜赖斯的文本类
型理论(texttypology),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加斯特赫尔兹曼塔
里的行为理论(translationaction)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loyalty)。以上四种理论合称为翻译的目的论理论(skopostheory)。
目的论下的翻译观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ChristianeNord著,X美芳,王克非主译,2005:34)。也就是说:目的决定手段
(ChristianeNord著,X美芳,王克非主译,2005:37)。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
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而不再仅仅是复制原文信息。译文要达到一定的翻译
目的。而决定翻译行为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译文受众。译文应该尽量满足译语
读者的期待和需求。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翻译不再是对原文的复制或是想方设法
向原文趋同。原文只不过是给译者提供了信息,译者要根据委托人(client)或发起
者(initiator)给出的翻译纲要(translationbrief)来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此时,译
.
..
者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需要了解翻译纲要以及原文文本,有必要时,译者可以与
委托人和发起者商量,共同决定翻译应该怎样进行。但是翻译纲要并不能告诉译者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这完全取决于译者本身的素质。总之,译者的主体性
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对原作者亦步亦趋的服从。译者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译文是否能够实现其目的。但是,翻译目的论并不是完全否定原文。译文
应该遵循文内连贯(intratextualcoherence)和互文连贯(intertextualcoherence)。文
内连贯又叫连贯原则(coherence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译语习惯,读起来通顺晓畅,
能够为译语读者所理解,而互文连贯又称忠实原则(fidelityrule),指译文意义与原
文意义要紧密相关,不能完全摒弃原文。文内连贯和互文连贯从属于目的原则,当
它们与目的原则相冲突的时候,便需要做相应的改变来适应目的原则。总之,翻译
目的论认为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就是两者“目的”的对等,译文需要实现原文的交际
功能。翻译不再是忠实,不再是对等,而是要使读者获取信息,达到与原文相同的
功能。总而言之,目的原则是译者应该遵循的第一要则。目的论的出现,从一定程
度上解决了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动态对等与形式对等
等问题。
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而交流一般具有一定的目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
化交流,理所当然也具有一定的目的。因此,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流。毫
无疑问,实用性文本的翻译,如广告,公司简介的翻译都具有很明显的目的:推销
产品,介绍公司,从而吸引客户或投资者。但是,很多人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没
有目的的。笔者认为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将文学作品译出,向国外读
者介绍本国文化或是将外国文学作品译入,吸收国外丰富文化,最终都将促进两国
之间的交流。诺德认为,文学翻译中相当多的问题都可以从功能翻译的角度加以处
.
..
理而不会危及原文的“原创性”(ChristianeNord著,X美芳,王克非主译,2005:
161)。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方法五花八门,什么时候应该直译,什么时候应该意
译,而什么时候又应该采取零翻译?翻译目的论能够帮助译者较好的确定翻译方法
与策略。总之,翻译不可能是盲目的和无益的劳动,而总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和目标
(李玉良,2007:90)。正是翻译的目的,指导着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从而完成翻译活动。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本文将以詹姆斯•理雅各以及汪榕培的“关雎”英译本为例,根据两个译文不同的
目的来分析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之所以选择这两位的译诗,一方面是因为两位
译者生在不同的时代,另一方面是因为理雅各以英语为母语,而汪榕培以汉语为母
语。两位译者身上的可变因素比较多,有利于其译文差异的对比以及原因分析。由
于两位译者处于不同的时代,他们译介原诗的时候受到不同的历史因素的影响,具
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其不同的母语也会导致其对原诗的理解以及译文表达方面有
所差异。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关雎”的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共收集诗歌305篇,是中国第一部诗歌集。整部诗集采用了大量的赋
比兴的手法。“关雎”是《诗经•国风》中的第一首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爱情诗,
也是《诗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无数人
引用,流传甚广。现在广为接受的对本诗的理解是:全诗主要是讲一位男子爱上并
追求一位女子的过程。诗歌开头以雎鸠起兴,然后写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
出男子对女子的热烈感情,然后描写男子是怎样取悦、追求女子的。整首诗歌采用
的是四字格,读起来欢畅悦耳,适合吟唱。
下面分别是詹姆斯•理雅各和汪榕培的英译本:
Kwants’euTheCooing
Kuan-kuangotheospreys,Thewaterfowlwouldcoo
isletinthebrook.
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Aladwouldliketowoo
ithniceandprettylook
Herelong,thereshort,istheduckweed,Theregrowsthewatergrass
Totheleft,totheright,karefondtopick;
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Therelivestheprettylass,
Wakingandsleeping,mtheladissick古从军行古诗及赏析 .
Hesoughtherandfoundhernot,Ignoredbytheprettylass,
wouldtrulyyearn.
Longhethought;oh!Longandanxiously;Thedayishardtopass;
Onhisside,onhisback,heturned,hthe’lltossandturn.
Herelong,thereshort,istheduckweed;Theregrowsthewatergrass
Ontheleft,ontheright,karefondtochoose;
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Therelivestheprettylass
Withlutes,smallandlarge,eladpursues.
Herelong,thereshort,istheduckweed;Theregrowsthewatergrass
Ontheleft,ontheright,karefondtogain;
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Therelivestheprettylass
.
..
wouldentertain.
(JamesLegge,2011:4)(汪榕培,潘智丹,2008:5)
理雅各翻译《诗经》的时间为19世纪。理雅各《诗经》翻译的使命在于以XX
殖民的手段帮助西方殖XX义者完成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全面征服(李玉良,
2007:90)。理雅各是英国伦敦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翻译《诗经》是为了了解中国
文化,然后向中国人布道传教。因此,他带着明七月在野 显的XX目的去翻译《诗经》。他翻
译《诗经》最终想达到的结果是吸取中国社会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向中国人传
播基督教。因此,理雅各在翻译的时候特别注重诗歌的内容。
从理雅各的翻译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此译本是无韵体。原诗为四字格,但
是译文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比较零散。理雅各将原诗译成了散体英文。他为什么
没有以诗译诗呢?原因就在于,理雅各只是将译介《诗经》当作了解中国文化的一
种方式。因此,他在译介的时候,关注的是《诗经》的内容,而不在于形式。全诗
基本采取直译的方法,将原诗的基本形象也就是字面意义呈现出来。然而对于诗歌
来说,形式也能体现内容,或者说形式也是内容。《关雎》虽然不是严格的押韵,但
是基本押韵。如果译诗不押韵,那么肯定不能产生和原文类似的效果。因此,理雅
各这种忽略形式的译法显然并未传达出原诗的韵味。所以,理雅各的译诗传达了原
诗的基本意义,但未能让译语读者获取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感受,译诗很难被用来吟
唱。但是,当时理雅各译介《诗经》只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他能把握住原诗
的基本内容,向读者展现原诗表达的意义以及文化,便能算得上满足了翻译目的。
相信西方读者在阅读他的译诗时,对原诗意义的把握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
汪榕培译介《诗经》的时间为20世纪末,是为了向西方人传达中国文化的同时,
展现中国诗歌的美。那时《诗经》已经被当做中国的文学作品,汪译考虑的是怎样
翻译《诗经》使其做到传神达意。就译诗而言,要给人原诗的生动逼真的印象,需
.
..
要尽可能保河曲智叟亡以应翻译 持原诗的风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诗译诗’。从形式方面来看,诗节的行
数、诗行的长短、节奏和韵律都能相同或相似自然是最理想的(汪榕培1994)。汪译
采取的是“以诗译诗”的手法,较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从译诗的形式上看,汪译
采用的是隔行押韵,诗节数与原诗相等,诗行较为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注
重体现原作的文学性,因为诗歌的形式直接影响着诗歌的可读性。汪译本主要是为
了体现中国诗歌简洁的特点。但是由于汪榕培为了使译诗读起来像原诗一样简洁,
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将原诗中的一些修饰词和意向词直接省略掉。比如说形容荇菜
的“参差”,以及“琴瑟”、“钟鼓”都没有翻译。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篇译诗在理解全诗以及翻译表达全诗时选词上的差别。
首先是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画 关雎”的翻译,理雅各采取的是异化策略,将其音译成“Kwants’eu”。对西
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读者很难只看题目就知道诗歌要表达的意思。而汪榕培翻译
成“TheCooing”,与文章内容开头相照应,使得读者根据题目,能大概猜测文章内容会
讲什么,而读者在读下文的时候会发现和自己所期待的有所不同,从而给读者一种
新鲜感,引起读者的兴趣。“关关”是雎鸠的叫声,理译采取的是异化策略,将它音
译成“Kuan-kuan”,中为西用。而汪译采取的是归化的手段,译为“coo”,后者用了
动词coo很妙,一则谐Kwan的辅音有绘声作用,二则按LONGMAN释义,coo有两
意:①tomakethelowsoftcryofaDOVEorPIGEON,orasoundlikethis;②tospeak
softlyandlovingly(李贻荫1996),符合西方喜爱鸽子的习惯。这样,汪译诗能更轻松
地为译语读者所接受。而且,雎鸠发出“关关”声,其实代表着求偶。汪译第一节第
一句和第三句分别用了“would+V(coo)”和“wouldliketo+V(woo)”的结构,形成一定
对比的关系,将原诗以“雎鸠”起兴,后引出君子追求淑女的情景较好地翻译了出来。
理译将第一节三四句也直译成英语,其中用了“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四个
.
..
词来修饰女子,体现该女子魅力十足,这无非是向西方读者介绍当时中国人的审美
观。此外他将君子译为“prince”,旨在颂扬王孙贵族,公主嫔妃,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汪译将三四句顺序颠倒,形成“S+V+O”的结构,更符合译语读者的习惯。并且将淑
女和君子译为“lass”和“lad”,顺从现代人的理解。理译将“参差”、“左右”、“寤寐”、
“琴瑟”、“钟鼓”等词都一一的直译为“long”、“short”,“left”、“right”,“waking”、
“sleeping”,“lutes”,“bells”、“drums”,而汪译则全都不译。那是因为理雅各是要尽可
能了解当时中国文化,并完完全全地呈现给西方读者,因此他在翻译的时候,最大
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内容。而汪译的目的不再是传达个体形象,而是注重整体内容
以及形式。当然,并不能说理译就十全十美的表达出原诗的意思,因为译者在翻译
之前也必须理解原文,这时他也是原作的读者,会有自己的理解,在翻译时也不能
完全公正客观的传达原文的内容,而是会添加一些自己的理解。由于两者的目的不
一样,两篇译诗最后的差别也很大。理诗译显得冗长且不押韵,但是将原诗中的每
个词的意思基本都表达出来了古朗月行李白全文 。而汪译省略了一些意象词,但是译诗显得精炼,且
押韵。
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评判这两个译本的优劣,因为两位译者所处的时间相差大约
一个世纪,他们翻译的目的不相同,其针对的读者群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采
取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后的译本自然而然也有所不同。整体看来,理雅各采取的异
化策略,大多用直译的手法将原诗呈现给读者,而汪榕培采取的是归化策略,整体
翻译方法。就其各自的翻译目的来看,这两个译本都较好地满足了各自读者的需求,
实现了翻译目的,顺利完成了交际。
结语
.
..
翻译目的论的出现使得翻译标准多元化。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哪个译文好,哪
个译文差。因为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译文读者,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
略,当然得到的译本也势必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采取什么翻译方法和策略,只要
能实现翻译目的,那么译文就能称得上是合理的译文,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也
就是为什么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会有多个译本的原因了。
.
..
参考文献:
[1]Gentzler,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2]Legge,James历史上真实的孙若微 .诗经(汉英对照)[M].: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3]Nord,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1997.
[4]Nord,Christiane.(X美芳,王克非主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5]李贻荫.《诗经•关雎》的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5):16-21.
[6]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M].XX:齐鲁书社.2007.
[7]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XX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6(4):36-39.
[8]X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XX:XX大学.2009.
[9]汪榕培.传神达意译《诗经》[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4):11-15.
.
..
[10]汪榕培.漫谈《诗经》的英译本[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3):40-43.
[11]汪榕培,潘智丹.英译诗经•国风[M].XX:XX外语教育.2008.
[12]元江.《风》类诗新解[M].XX:XX人民.2006.
[13]X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2):35-37.
[14]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御母承欢》无删减 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7-49.
.
..
个人信息
XX王晓玲性别女籍贯XX
工作单位XX外语学院
学
历
研二在读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Email442900500qq.
更多推荐
不再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