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票的英文译语怎么说-动态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医院工作总结)
1/15
《周氏太极图》原图考
摘要:本文以朱震所列周敦颐《太极图》“动阳”二字
的标注为突破口,对比杨甲《六经图》、《道藏〃周易图》所
列及朱熹改造等诸流变图,结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及《易在线人工翻译
通》的文字叙述,考证了周敦颐《太极图》的原貌。笔者认
为,对《周氏太极图》的考辨,应从其“流变”入手,进而
求得其图之原貌,然后方可进入考证其图之来源。文中指出:
周敦颐以太极为一气,主太极有动静而生阳生阴之说,五柳先生传翻译及原文 而朱
熹则以太极为一理,而“理不会自动静”,动静只是阴阳自
身之动静,出于建立其理学系统的需要,便有意对杨甲所列
《周氏太极图》进行了改造。于是,通过比较二人太极观之
不同,便可从中分辨《太极图》原图与改造图之间的差别,
从而分析其二人各自的理学思想。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
AtextualresearchonZHOUDun-yi\'soriginalTaijiDiagram
Abstract:Takingthetwowordsof“dongyang”inZHOUDun-yi’
sTaijiDiagramillustratedbyZHUZhenasabr
2/15
eakthroughpoint,comparingitwithYANGJ
ia\'sLiujingDiagram,diagramsofZhouyii
llustratedinDaoZang,andthattransform
edbyZHUXi,aswellaswithreferencetocer
tainnarrationsinZHOUDunyi’sTaijituy
ishuoandYiTong,thispapermakesatextua
lresearchontheoriginalstateofZHOU’sT
horholdsthat,todiscriminateZHOU’
sTaijiDiagram,weshouldtakeapproachtoitfr
omitsevolutions,andthenfurtherrestor
eittoitsoriginalstate,andfinallysear
paperpointsoutthat,ZHOUDun-yiregards
TaijiasaQiandassertsTaijicanproduceY
inandYangthroughmotionlessnessandmov
ing,whileZHUXiconsidersTaijiasanIdeaand
“Ideacouldnotbeabletomoveorkeepst
illbyitself”,andmovingandstillnessar
blisht
hesystemofIdea,ZHUXiintentionallytra
nsformedZHOU\'TaijiDiagramillustrated
sthroughcomparingthe
3/15
differencesbetweentheirviewsonTaiji,
wecoulddiscriminatethedifferencesbet
weentheoriginalandtransformeddiagram
s,torespectivelyanalyzethethoughtsofIdea.
Keywords:ZHOUDun-yi;TaijiDiagram;Taijitushuo
本文所用《周氏太极图》一名,是就北宋周敦实所著《太极
图易说》中的《太极图》而言。因周敦颐历来被称为“理学
开山”,所以当今多数学者皆谓《周氏太极图》的源流问题,
是当前宋明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所谓“源流”问题应该分
作“来源”与“流变”两个问题。就《周氏太极图》的流变
而言,有朱熹改造之图;有见于《正统道藏〃周易图》之图;
有见于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之图;有见于朱震
《汉上易传卦图》之图。究竟《周氏太极图》的原貌是何等
样子?这是我们应该结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与《易通》
二书中的文字予以考证明白的问题。显然,只有把《周氏太
极图》的原图考辨明白,方能进入考证其“来源”及分辨其
属性等课题。
在我国历史上,虽北宋与南宋皆是赵家的天下,然于儒道
门户之争的程度却有所不同。唐代帝王奉老子李聃为祖宗,
4/15
并以考《老子》取仕。延续至北宋时期的儒者们似乎并不讳
言《老子》、《庄子》等道教典籍中的概念和命题。即便是
北宋五子也是如此:如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
“无极之前阴含阳,有象之后阳分阴。”“《老子》五千言,
大抵皆明物理。”周敦颐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本无
极”、“无极之真。”二程曰:“庄生形容道体之语,尽有好处。
老氏谷神不死一章,最佳。”“《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
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者也。”“老子曰无为,又曰无
为而无不为,当有为而以无为为之。”“所谓一者,无适之谓
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然而,时至南宋
偏安一隅道教空前发展之际,儒道间的门户则进一步趋向分
明。以“鹅湖之辩”陆九渊执“无极”概念出于老庄而批评
朱熹为例,则知此时儒道间的门户之见已深。正因为如此,
朱熹为建立其理学系统的需要,就必然要对有着道家思想渊
源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和《太极图》等进行改造。
以《周氏太极图》为例,如果我们把经过朱熹改造后的图当
作周敦颐原图而去考证其渊源,就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也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把周敦颐《太极图》的原貌
弄清楚。下面就试为考辨之。
一、《周氏太极图》的流变
5/15
二程虽曾受业于周敦颐,并得《周氏太极图》之传,然而他
们却不轻易把《周氏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太极图》公诸于世。直到南宋初期,朱
震向朝廷进献其易学著作时,方在其《周易图》中列有《周
氏太极图》。
《通志堂经解》本与《四库全书本》所列《周氏太极图》
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二图第二层图式下方皆是“动阳”
二字,只是前图“动阳”二字之外加一椭圆形圈。又二图皆
为四层图式,上一○为“易有太极”,二层黑白相间图式为
“是生两仪”,三层五行“分土王四季”与“乾道成男、坤
道成女”图式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层“万物
化生”图式为“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通观此《太极
图易说》中之插图,是为解释《易传〃系辞》“易有太极”
一节之义而画。观其图之四层模式,是遵循《老子》“道生
一,一节妇吟 张籍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而来。上一○为“道
生一”,二层为“一生二”,三层为“二生三”,四层为“三
生万物”。“动阳”二字标于二层图下之“子”位,是遵循古
人“阳生于子”之说,“阳”之生不是“阳”本身之动,而
是《太极图易说》中所谓“太极动而生阳”,所以“动阳”
二字就是“太极动而生阳”的缩写。上方“阴静”二字却与
古人“阴生于午”之说有所不合,亦与《太极图易说》中所
谓“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说不合,这就是我们要于下面
6/15
讨论明白的问题。
《道藏〃周易图》中所列《周氏太极图》,则是采自杨甲
《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
这一图式有所流变地方是:外加椭圆型圈的“动阳”二字变
作“阳动”,并且加画到三层图式“火”与“水”连线的中
央位置。其模式仍然是四层,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之义。
朱熹改造的《周子太极图》,今见于明代曹端《太极图说述
解》一书。
这一图式有所流变的地方是:把“阳动”二字去掉外面的椭
圆型圈,从“子”位移至图左,“阴静”二字从“午”位移至
图右,以弧型线把三层图式之“火”连至二层图之黑半圈,
以弧型线把三层图式之“水”连至二层图之白半圈;把“乾
道成男、坤道成女”图式与“五行”图式断开;把“五行”
图式中的“水”过中“土”与“木”相连,改变作“水”绕
过中“土”直接与“木”相连,[1][2][3]下一页
与“五行”相生“水生木”之义有合。观其图式虽然仍有四
7/15
层,但而却是“两仪”与“四象”为一体。显然,此图演变
之本是依据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中所列的《周
氏太极图》。
二、《周氏太极图》的内涵
通观北宋时期的易学著作,感恩父母的经典诗句 一般皆遵循汉儒之说,把水、火、
木、金当作四象,而且多数人视“太极”为一气。无人以“黑
白之位”替代卦爻的原本符号而作易图,更无人以阴阳爻画
的组合为“四象”。至于以黑白图画表示“阴阳”,本朱熹说
则有杨时“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而《周
氏太极图》第二层图式中的黑白弧型半圈,就是以之表示太
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的本意,
表示太极“是生两仪”。周敦颐《太极图易说》是为了解释
《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之义而作,其解释文字当
然要围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段文字而展开。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
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
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一气所判,是曰两仪。”也是以“太极”为一气之有。周敦颐
8/15
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
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
焉”,也是以“太极”为一气之有。有动有静之“太极”当
然不是一理,必然是一气。既然“太极”有动静,因动静而
生阴生阳,则“动静”就不是指阴阳的动静而言。《易通》
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
神妙万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所生阴阳亦是阳中有
阴,阴中有阳,其《太极图》第二层图式就是表达这一层意
思。如果把“太极动而生阳”、“静极而生阴”的意思表达
在图中,“太极动而生阳”就可缩略为“动阳”;太极“静极
而生阴”就可缩略为“静阴”,这就与周子《太极图易说》
文字有合。把“动阳”二字标于图下“子”位,“静阴”二
字标于图上“午”位,方与汉儒“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之
说有合,亦与周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说有合。既曰“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意,如
此方与《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几者动之微”、“知几其
神乎”之义有合,亦既是周子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
几也”之意。邵雍“无极之前”与“有象之后”说亦是强调
太极动之微生阳似有而未有之际,此所谓之“几”即在“子
位”,“太极动而生阳”,似动而未动之间,则生“微阳”,
如此则知其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亦是指“太极”之
9/15
动态而言,并非指“阳”之“微动”。阴阳为形而下者,是
“太极”所生之两仪,以物言之则为天地。其动静是“动而
无静,静而无动”的物态,与“太极”之“动而无动,静而
无静”的神态截然不同。
既然《周氏太极图》第二层图式是用来表达“是生两仪”
之义,也就是要用以表达太极生两仪之“动而无动,静而无
静,神也”之义。标以“动阳”与“静阴”就是用来表达太
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神”态,绝非用“阳动”与“阴
静”的“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之义去表达太极生两
仪的“物”态。这里的根本区别是:所谓的“动静”究竟是
谁在“动静”?周子的本意毫无疑问的是在说“太极”本身
的“动静”。既言“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则阴阳为太极动
静之产物,就勿须用“阳动”与“阴静”之赘言。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
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
无极也。”四象为“阳变阴和”的产物,合之为“一阴阳”,
并非“阳动阴静”的产物,合之为“一阴一阳”。分阴分阳
为两仪,合之为“一太极”,并非“阳动阴静”为两仪,合
之为无动静之“一理”。
10/15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
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五行
象五气,木为春气,火为夏气,金为秋气,水为冬气,土为
中和之气。周子所言“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即是表达汉儒
所言“分土王四季”或“播五行于四时”之意。“无极之真”
指“太极”一气言,“二五之精”指火二与木三为一五、水
一与金四为一五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乾坤各三
索而生六子,即指“四象生八卦”而言。四象与八卦是“二
生三”之结果。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
生而变化无穷焉。”四象与八卦皆是二气交感的产物,八卦
相错而得六十四卦以象万物。此既是“三生万物”之结果。
我国古代的宇宙论是自组织运动论,其说之“生生”变化
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阴阳“加一倍法”的量变过程。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是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仅
仅是一阴一阳“加一倍”的组合,那就是终究不离抽象的阴
阳概念,不会有从神态到物态的突变。当然更不会是“太极
一理”的“理一分殊”。一理分为二理,二理分为四理,四
理分为八理,无论如何分,终究是“理”而已。既然北宋的
儒者以太极为一气,天地为两仪,五行之水火木金为四象,
11/15
则其说就不是仅有数量变化的阴阳“加一倍法”。即便是周
子也不例外,其《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周氏太极图”应指周子所画本图而言,既然有《太极图
易说》的文字,则这些文字就必然是为解释《太极图》而写。
《周氏太极图》的内涵应该与周子《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契
合,这就是我们要考证其原图真貌的理由。明了周子建图立
说的内涵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周氏太极图》原图
究竟是个什么面貌这一问题了。
三、《周氏太极图》的原貌
“证有易而证无难”这句话,是被多数学者认同的一句名言。
我们以周子《太极图易说》与《易通》中的文字来考证《周
氏太极图》的本来面目,这是一个“证有”的问题。然而,
是否证得“容易”,则需要用结果来说明问题。
毫无疑问,朱熹改造之《周子太极图》是“流变”最大的图
12/15
式,而杨甲《六经图》所列《周氏太极图》,虽图说与朱震
《周易图》所说同,然其图式又与朱震所列有所不同,是自
朱震所列图与图说中演变厘组词 而出。依其顺序,朱震所列周子《太
极图》当为最接近周子《太极图》本来面目之图。然而,我
们从朱震所列周子《太极图》中又看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
子位的“动阳”与午位的“阴静”相互矛盾。既有矛盾,就
说明周子《太极图》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演变。那么周子《太
极图》的原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上述的意见中
试着画出来。
此图上一○象“易有太极”,无论说“自无极而为太极”
或说“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太极”,皆体现汉儒“夫有
形生于无形”之说。
此图“动阳”二字标于子位,周子“太极动而生阳”、江楼感旧赵嘏赏析 “静
无而动有”、“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动而无动”、“非
不动”诸说,皆因此而得通解;此图“静阴”二字标于午位,
周子太极“静极而生阴”、“静无而动有”、“静动而无静”、“非
不静”诸说,
四、结语
13/15
我们以《周氏太极图》的原图与流变之图进行比较,即可明
了其演变之处,亦可进一步明了演变的目的。朱震所列图有
上下写之“阴静”二字,这是与下方“动阳”二字有矛盾的
地方,而杨甲《六经图》所列则是本此而改“动阳”二字为
“阳动”。至于朱熹改造图,则是本杨甲图而出。其改造是
有意为之,出于其“阴阳只是一气”、“阴阳有以动静言”、“有
是理便有是气”、“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形而上者是
理,形而下者是物”等说,为建立其理学体系服务。朱熹主
张“太极理也”,而理“不会自动静”,于是发明“理乘气”
之说。周子以太极为一气,其本身能自动静,这就是朱熹要
刻意进行改造的关键问题,于是就有“阳动”与“阴静”的
定格,既然不取“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之说,于是便有“阳
动”标于左,“阴静”标于右的定格。至于以五行相生之说
而改动“分土王四季”之义,则是出于朱熹的“阴阳加一倍
法”以两画组合为“四象”之主张,既不以水火木金为四象,
就不取“播五行于四时”之说,于是便有水绕过中土与木相
连的定格。朱熹尝曰:“有是理即有是气,气则无不两者,
故《易》曰太极生两仪。而老子乃谓道先生一,而后生二,
则其察理亦不精矣。”又曰:“老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亦剩说了一个道,便如太极生阳生阴。至二生
14/15
三,又更无道理。”于是便改造原图“四象”与“八卦”相
连的“二生三”模式,而有“是生两仪”与“两仪生四象”
图式相连的定格。虽其改造之图仍为四层,然却不是老子“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模式。
《周氏太极图》的源流考辨是为研究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
以其流而溯其源是必要的途径。本文鉴于诸多研究论文尚未
涉及《周氏太极图》原图本貌而写,权以为引玉之砖,以就
教于方家。
15/15
更多推荐
transformed是什么意思nsformed在线翻译读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