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是什么意思在线翻译读音例句-环球教育在线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初中生手抄报)

广州地铁英汉翻译考察

-------从中揭示的中英翻译问题

【摘要】当今有很多同学都觉得英语翻译很难,觉得很难去掌握,为了使

大家更好的去掌握,本人从地铁英语入手,希望可以总结出对大家行之有

效的策略。

[关键字]考察中英翻译策略

今天在地铁里面进行英语翻译考察,获益良多,而且记录了里面的某些英语翻译以

供研究.其实在地铁里面遇到的多数是一些比较短小的翻译,以下是本人遇到的一些小

翻译。

Attention,please!Thetrainisapproaching请注意,列车正在进站.Thetrainis

’keepyourthings

withyou.不要越过黄线,保管好您的随身物品.

Mindthegap.小心站台间隙。Leanonthedoorprohibited.禁止倚靠。

Cation!Riskofpinchinghand.当心夹手。

Thisdoorwouldnotopenwiththelighton.灯亮时此门不开。

Don’tenterorexitthetrainwhenthere’saflashinglightorwarningchime.

灯亮铃响时请不要上下列车。

…………………………………………………………………………………………

在地铁里面遇到的这些翻译,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简洁明了,专业准确。好像

我里面遇到的翻译:灯亮铃响时请不要上下列车。Don’tenterorexitthetrainwhen

there’saflashinglightorwarningchime.巧妙地引用了一个there’s就把整个

翻译简化了,而且感觉还使整个翻译没有硬生生的,很符合英国人的讲话习惯,并没有

“中化”。还有Pleaseusetheup/downstairsinthemiddleofthestationtoswitch

toRailwayNo.X.从站台中部上/下台阶,换乘1/2号线地铁。这个翻译是值得提一

下的,因为里面出现了一个平时大家使用很容易错的up/downstairs。其实,如果要翻

译厕所在上层的时候,就不能用upstairs了,因为upstairs指的是当你在平地的时

候,说的上层。地铁是在地下,用abovelevel或upperlevel更合适。

地铁上遇到的英文其实还蛮少的,如果不注意去发现的话更少之又少。想找长一

点的文章翻译还蛮难得。以下是从一篇幅比较长的英文中摘抄的:Liftupthecover,

ling,pulloffthe

egaloperatershallbepunishedaccordingly.(紧

急时开盖,紧急是拉掉铅封,再按下按钮。请勿擅动,拉下手柄——开门。任何非法操

作按规章进行处罚。)此翻译连接顺畅,如果按着中文翻译出来的话就要懂得很多短语

的运用,尽量简化,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标语嘛。最后的一个句子的

accordingly=accordingtotherules,但是更少人知道用accordingly,觉得翻译这

门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还要多读一下英语文章多积累的。最后一个句子的被动语

态是在中英文翻译中经常运用的,避免了中式英语的出现。其实,以上提到的只是英文

翻译中的一小点而已,中英对译不能简单地采用就词论词、就句子论句子的简单直译方

法,而要求把词和句子放在篇章里去理解,还强调英语习惯用法、语感和翻译技巧的掌

握。这样仅靠熟悉语法规则和孤立地背单词已远远不够了。

从地铁英语的翻译考察中可以看出我们在平时的英文翻译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本人总结如下---------语句形式上的复杂(包括了中文和英文的句子),理不

清各部分的关系;语句内容涉及不了解或不熟悉的背景知识,或是语句涉及较深的、难

以理解的思想内容,甚至会涉及不熟悉的翻译。而在\"表达\"上的难度有:对于英语的语

句没有看懂;自身汉语综合能力存在问题,中译英时会夹杂中式英语。

(一)译文结构松散,中心层次不清,可读性差,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根据规章,不允许随地扔垃圾。”有些人就会翻译成Therulesdon’tletusleavethe

rubbisheverywhere.很多人以为只要字面上意思接近就行了,但真正忠实的译文是在不改变原文意思

的基础上使行文流畅,具有可读性。

(二)译文语气平淡,缺少与原文相应的气势,有的虽形似,但实质上形近而神远

试看这样一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句子结构简单,用词也不深奥,许多人一般都能不假

思索地把句子译为:\"Ourfriendsareallovertheworld.\"如果吃透原文,摆脱原有句架的限

制,而把句子译成\"Wehavefriendsallovertheworld\"是否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原有的气势?

这是显而易见的。亚运的宣传语“ThrillingGames,HarmoniousAsia”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如何才能更好的翻译呢?本人在查阅许多资料后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词义要确切、选词要贴切、用词要通俗易懂、简洁有力、选词要多样化。

例如:Leanonthedoorprohibited.中文是请勿倚靠门。这个句子就用prohibitted

来修饰door就简单多了,而且也很符合英国人的习惯。

“小记者”的翻译也是一样遵循这个原则,不遵循完全的直译,要学会变通为特teenager

reporter.

(二)如果是文章的话,就紧紧抓住文章的逻辑关系,透过语言的表层现象,深入到

文章的深层结构,找出中心信息和外围信息。

例如,曾经记得高中老师讲解过一篇阅读,其中一道题有人把\"thetreatmentofteachers

isbad\"当作是\"教师待遇不好\"的忠实译文,实际上是硬译、错译。因为英语中的treatment一词并

不等于汉语的\"待遇\"这个概念,两者语义范围也不一样,而且treatment作\"待遇\"讲时多有贬义,但

原文根本没有贬低教师的意思,只是阐明\"教师收入偏低\"这一事实而已。可见,这句话如果改译为

\"teachersarepoorlypaid\"则更简单,更恰当。

(三)多读文章,多体会。多了解西方文化,对自己的翻译有好处。

结论:要更好的掌握中英翻译,要多留心阅读这类体裁的文章,要多积累,多比较,尽量熟

悉英语语言特点,并积累词汇。另外,还应注意汉译英在词性、句式和表达习惯上的特点,

掌握丰富的变通手段,努力提高翻译能力才行。

参考文献

[1]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8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6

[3]龚嵘,《英语流行话题阅读》[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5

[4]杨素珍,《国外阅读理解研究概述》[M].《淮阴师专学报》1995,第四期

关于英语翻译的论文

更新时间2010-10-2410:19:33点击数:

外语翻译与企业建设的关系

周业峰(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6)

【摘要】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加深,外语翻译人才浸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针对企业建设

与外语翻译的关系进行论述,对企业外语人才在企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进行分析论述。讨论

了企业与翻译人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建设;科技;翻译;发展方向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加深,国内企业与国外企

业的合作交往日趋紧密,首先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与装备被不断引进国内,外资企业与外国工程技

术人员在中国进行的业务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洽谈也日益增多,国内企业的许多产品也逐步走向国

际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担负着沟通交流任务的外语翻译人才便显得格外重要。

一、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形成离不开准确的外语翻译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育起来的企业价值观、经营观、企业

信誉及企业制度、传统和企业精神等的总和。外资企业文化,更有着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根

源性”。

1.首先是物质文化,也就是物质层。作为一个有规模有制度的全球性企业,其设备与布局必须

符合固有的自身模式,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自身的特点与标志。

2.制度层。主要指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部分,是在生产经营活动

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一些特殊制度。在借鉴和翻译这些外来的规范和制

度时,要求翻译人员既要切实符合本国,本地的实际,使其科学有效,更要传承外来文化的根本和

核心,做到准确恰当,保留其原有思想文化。

3.精神层。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使命,价值标准,职

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包括企业管理,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风气,企业道德等方面,这是衡量

一个企业形成自己的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在传达这种精神时,由于外语使用的习惯与汉语有着太多

的不同,并且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习惯性的使用方式和思维方式,便要求翻译人员除了具备扎实

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该熟悉所使用外语国家的人文风情、风俗习惯等。

二、设备技术的引进与使用离不开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科技翻译

企业要发展,设备是关键,为了加快企业改造的步伐,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生产技术已

经成为了必须的课题。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从前期设备的介绍到函电

的来往、从双边谈判、签定合同再到合同的执行,这其中都需要翻译人员全程跟踪支援,对于专业

性和技术性非常强的术语和词汇,光靠普通的现有资料是远远不够,这就要求企业里面的翻译人员

不能仅仅从事单纯性的翻译工作,必须融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和发展中去,对身边的运营状况和科

技知识深入了解,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专业性和科技性。要搞好技术交流,摸清设备的功能,在很

大程度上还得借助于科技翻译的帮助。

举例说明,引进一条生产线,就其资料内容来看,往往会涉及几个乃至十几个专业和部门。从零

部件的安装和调试,到软件程序的运营,再到产品前期的资材准备、投产、生产之后的品质检查,

出厂后的质量跟踪,这涉及到企业的很多部门,各个部门的分工和业务也都是明确化,专业化,从

这个层面上来讲,翻译人员也必须要求是分布在企业各个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套设备的成功引

进和使用不是哪一个翻译人员的成果,而是团体合作的业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要求各个部门

的技术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和科技理论,这时候,翻译也不重阳节诗词赏析 再单纯地是一个职位,在大

规模的生产应用中,外语已经成为了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工具。这就需要搞科技翻译工作的,努力去

向有关专业人员学习,并从相关书籍和杂志中查找所需的内容,逐段逐句地分析原文、吃透原文、

力保译文质量,才能保证工程运营的顺利。

三、翻译人才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科学、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领域对外交流的日趋紧密。

据中国外文局统计,中国翻译行业已形成高达300亿的巨大市场,可预期的是翻译需求仍将大幅增

加。在当前的电子商务时代,尽管有很多专门的翻译公司和翻译软件,他们尚不能真正能够满足不

同细分行业的翻译需求,外语翻译真正的发展趋势,也将向所属和涉及的行业靠拢,也就是说呈现

出翻译专业化趋势。学校能教授的主要是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翻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和

知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翻译,更多地取决于他在工作中的上进心以及在“职业化”过程中

积累的实战经验。换句话说,翻译人才的“专业化”实现,不在学校,而是在“职业化”的过程中。

随着新科技、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新概念,新词汇也不断涌现,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最

前沿的科技信息,才会对专业术语作出准确的翻译。

据统计,企业技术性的翻译资料中,专业词汇约占总文本词汇量的5%~10%,但是术语是资料

的精华和关键,也是翻译的难点和亮点。科技术语中的原创词汇更是显赫一时,集中体现了科技的

创新和生命活力,这就确立了翻译的必要性和永恒性。因此,翻译人员的快速成长在其中起着很大

的作用。外语人才除了应具备一般基本功和翻译技巧外,还得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专

业用语。这就要求外语人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技能,新方法的培训,与时俱进,开

拓创新,参与到有关技术部门举办的各种技术交流会和专业讲座中去,这样才能积极快速地成长起

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良好发展会促进和带动翻译人才的迅速成长。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酷()原文链接:

/Freepaper/Yingyu/fanyi/201010/

四、企业应该把培养翻译人才作为自身建设的一部分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积极从外面招聘引进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要重

视培训,这是不断创造价值,留住人才的必由之路。企业相关部门,如人力资源部,应将培训与企

业经营战略紧密联系起来,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制订出培训措施和具体培训计划,强调以增强企业的

学习力为核心的培训,提高群体智商,为科技人员和专业翻译人员提高能力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政

策环境。有必要时,还可以拨出一定的培训经费,以保证人才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培养复合型外

语专业人才是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的要求。21世纪要求的外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有较宽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此外,对外语专业毕业从事科技翻

译的员工,应从“译外功”的培训人手,加强他们对科技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翻译实践的锻炼。

除了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注重人才的使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尽其才”。企业在用人时,应

该根据其从事的专业及外语水平,结合任务的难易程度分配任务,让员工学有所用,企业也可以节

省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在专业的科技翻译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的,只有专业人员协同发

挥作用,才能提交优质、高效的译文。翻译人员也应该明确,在进行大批量的技术资料翻译时,应

充分运用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通过网络系统,加强交流,互译互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优

势互补,既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翻译中国网/.2005-6-20

[2]苏永民.《科技翻译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第10卷第3期

[3]曾光.《WTO与企业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辽宁经济.2003(4)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酷()原文链接:

/Freepaper/Yingyu/fanyi/201010/38302_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网

更新时间2010-12-2410:36:46点击数:

论英语拟声词及其翻译

*刘新建(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汉拟声词的语音关系和英语拟声词的语音修辞功能。在保留英语拟声词语

音修辞效果前提下,分别从英汉拟声词的语音关系和英汉拟声词的声音发出者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意

象等角度探讨了相应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拟声词;语音关系;修辞功能;文化意象;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48(2010)05-0069-04

OnOnomatopoeiaandItsTranslationLIUXin-jian(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iheziUniversity,

Shihezi,Xinjiang832003,China)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studiesthephoneticrelationship

betweenEnglishandChineseonomatopoeiasandthephoneticrhetoricfunctionofEnglish

onomatopoeia.Onthepremiseofretainingtheeffectofphoneticrhetoric,theau-thorproposesdifferent

translationmethodsfromtheperspectiveofthephoneticrelationshipbetweenEnglishand

Chineseonomatopoeiasandthedifferentculturalimagesembodiedbythesound-producerofEnglishand

Chineseonomatopoeias.

Keywords:onomatopoeia;phoneticrelationship;rhetoricfunction;culturalimages;translation

在语言的任意性特征中,索绪尔指出,语言的语音与语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1]

但该特征存在一个例外,即不同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汇,数量不多但其语音和语义之间存在一定

的联系,主要以模仿事物或动作声音而构成,此类词汇就是拟声词。拟声词以模仿自然界声音为其

构词的根本依据,使拟声词成为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在理论上,因为拟声词的构词依据,所以英语

拟声词的翻译应该与相应的汉语拟声词达到对应,但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拟声词的语音关系和英语拟声词的语音修辞功能及效果,随后从英汉拟声词的

语音关系、语音修辞效果和英汉拟声词的声音发出者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意象等角度探讨了英语拟声

词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拟声词的语音关系及原因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拟声词的应用很广泛,例如:模仿人类声音的有boo,snore,titter,giggle,mumble

等等;模仿动物声音的有bleat,croak,chat-ter,quack,snarl等等;模仿大千世界声音的有rum-ble,

rustle,zip,patter,crack等等。根据词源学看,拟声词“onomatopoeia”源于希腊语“onomatopoiia”,

由“onoma(name)”和“topoiein(tomake)”构成,意即“起名”。EncyclopediaBritannica解释说“word

forma-tionbasedontheimitationofnaturalsounds;e.gEng-lish‘whisper’,‘bang’,‘hiss’.Theword

maybeei-therthenameofsounditself,as‘moo’or‘crash’,orthenameofthesourceofsound,as‘cuckoo’

or‘pe-wit’.”[2]根据释义,拟声词是基于模仿自然界声音的构词法,既可指对自然界声音本身的

模仿,也可指声音的来源。下面从语音角度探讨英语拟声词与汉语拟声词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一)英语拟声词的语音与汉语拟声词的语音完全对应或十分相似如ha-ha———哈哈,aha——

—啊哈,coo———咕咕(鸽子叫声),patter———啪嗒(雨声),meow———喵(猫叫声)等。

这是因为英汉拟声词都是以模仿自然界声音为其构词的根本依据,如果某些自然界声音相对比

较单一或稳定,其语音与语义之间的联系相对明显,那么英语拟声词与汉语拟声词在语音方面的对

应也就很自然了。

(二)大多数情形下英汉拟声词语音不对应模拟人类声音:英语汉语表示厌恶或轻蔑boo———呸

(pi)打鼾时snore———呼噜声(hl)笑时titter———嗤嗤的笑声(chch)模拟动物的声音:英语汉语

羊:bleat———咩咩叫(mimi)蛙:croak———呱呱叫(uu)喜鹊:chatter———喳喳叫(zhzh)模拟

大千世界的声音:英语汉语雷声:rumble———隆隆(lnln)风声:rustle———飒飒(ss)子弹声:zip—

——嗖嗖(susu)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虽然英汉拟声词都以模仿自然界声音为其构词的根本依

据,但是英汉拟声词对同一声音的模仿在语音形式上还存在很大的区别,这是缘于“一个民族是根

据其语言的音系结构、词汇形态及使用习惯对大千世界的声音进行模拟的。尽管不同的民族对同一

声音有着不同的语音形式,尽管模仿的声音不一定十分准确,只要操同一语言的人能感知、理解、

欣赏和运用就行。完全没有对同一音响的模拟规定统一的语音形式。”[3]此外,自然界的声音在不

同自然环境、不同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而不同的民族也会有各自的拟声选择偏好,这也使

大多数情形中英汉拟声词的语音差别很大。

二、英语拟声词的语音修辞作用

拟声词的特点在于通过口读耳听,能够激发人们的联想与通感,使语音与语义协调统一,增强

语言的表达力,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体现了拟声词的语音修辞作用与效果。“除

Alliteration外,Onomatopoeia也是重要的语音修辞手段之一。”[3]汉语拟声词也有相类似的作用与

功能。首先,通过比较下列各组例句可以看出英汉拟声词发挥的作用。

(一)A.Sheopenedabottleofalcoholanddrankitdown.她打开一瓶白酒喝了下去。

B.Sheopenedabottleofalcoholandgulpeditdown.她打开一瓶白酒,咕嘟咕嘟地喝下去。

(二)A.Thestreamisflowingbetweenrocks.溪流在岩石间流淌。

B.Thestreamisgurglingbetweenrocks.溪流在岩石间汩汩流淌。

(三)A.Carsspedpastonebyone.汽车一辆接一辆疾驰而过。

B.Carswhizzedpastonebyone.汽车一辆接一辆嗖嗖地疾驰而过。

通过以上三组句子,我们可以对比英汉拟声词在各组句中所表现出的效果。A句与B句意思基

本相同,但B句通过使用拟声修辞方法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人或事物的动作与状态,使读者或听者有

如耳闻眼见,身临其境。

下面是英国诗人罗伯特-骚塞(RobertSouthey)的诗歌HowDoestheWaterComeDown

atLodore?Hereitcomessparkling,AndthereitliesdarklingEddyingandwhinking,Spoutingand

friskingAndwhizzingandhissingAndrattlingandbattlingAndgugglingandstrugglingAndbubblingand

troublinganddoubling,Andrushingandflushingandbushingandgush-ing,Andflappingandrappingand

clappingandslap-pingAndthumpingandpumpingandbumpingaridjumping,Anddashingandflashing

andsplashinganddash-ingAndatonceandallo'erwithmightyuproar,Andthiswaythewatercomes

downatLodore.[4]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酷()原文链接:

/Freepaper/Yingyu/fanyi/201012/

在诗中,诗人充分利用拟声词,既在诗行间构成行间尾韵(endrhyme),如sparkling和darkling,

whinking和frisking,又在一个诗行之内构成行内韵(internalrhyme),如rattlingandbattling,flapping

andrappingandclappingandslapping,将拟声词应用于韵律之中,体现了拟声词的语音修辞作用;诗人

通过拟声词的应用在诗行间形成一种语音的回环之美,又在一个诗行之内形成一种语音的节奏与旋

律之美,体现了拟声词的语音修辞效果。

三、英语拟声词的翻译方法

拟声词以模仿自然界声音为其构词的根本依据,这使其成为语音修辞的一种手段。恰当应用拟

声词使语言生动逼真,形象传神给读者听觉上的刺激,体现出拟声词的语音修辞效果,这是英语拟

声词翻译时考虑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拟声词的翻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英汉拟声词在语音对应、不

对应时,如何保留或表现其语音修辞作用和效果,同时考虑英汉拟声词的声音发出者所承载的不同

文化意象因素。

(一)英语拟声词的语音与汉语拟声词的语音完全对应或十分相似情形下,在翻译时可以采用音译

(transliteration)方法,以最大限度保留其作为语音修辞效果。

Catsmiaow/me陈情表拼音版原文 ow.猫喵喵叫。

Adovecoos.鸽子咕咕叫。

Thedoorbangedshut.门嘭地关上了。

Therainfellpitter-patteronthewindow.雨噼啪噼啪地打在窗户上。

从以上译文中我们可看出,英语拟声词的汉语译文与原文相比,达到了语音与语义的统一,体

现了英汉拟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范围内语音和语义存在的对应关系,在译文中保留了其作为语音修

辞手段所表现的语音修辞效果。

(二)大多数情形下英汉拟声词的语音不对应,在语义上对应。当汉语译文中无法保留英语拟声词

的语音修辞效果时,在翻译时,就需要考虑用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对应的拟声词,达到语义对应的翻

译效果,舍语音对应求语义对应。因此英语拟声词的翻译在语义对应的前提下,依照汉语拟声词的

表达形式进行翻译。这种情形下,翻译以归化译法(domes-ticatingtranslation)为主。英语拟声词的翻

译可归纳为以下两种情况:1.英语拟声词汉译时译成相应的汉语拟声词,用叠韵和叠字及附加词体

现出汉语拟声词的语音修辞效果。例如:Crash!Thedoorwasbroken.轰隆!门砸开了。(叠韵)ACrystal

tear-dropploppeddownontothelet-ter.

一滴晶莹的泪珠“啪嗒”落在信纸上。(叠韵)“What'shappening?”hemuttered.

“怎么回事呀?”他喃喃地问。(AA叠字加附加词)Allthetimetherewereclucksofadmiration

fromthecrowd.

人们时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AA叠字加附加词)Sheworeapairofblackleathershoesthat

clickedagainsttheasphaltasshewalkedalong.

她穿一双黑皮鞋,在柏油路上发出嗒嗒的声音。

(AA叠字加附加词)

Thetypewriterwasclatteringallthenight.

打字机咔嗒咔嗒地响了一整夜。(ABAB加附加词)2.英语拟声词有时可兼拟几种不同事物的声

音,汉译时要把英语一词多拟的拟声词译成汉语的专有拟声词并体现汉语拟声词的语音修辞效果。

例如:Thebreezemurmuredinthepines.松林里微风沙沙作响。(叠字)Thereappearedamurmurofdelight

intheaudi-ence.

观众中出现了欢乐的嘁嘁喳喳声。(AABB加附加词)在以上译文中,英语拟声词的翻译以归化译

法为主,在无法完全体现英语拟声词原有的语音修辞效果时,在汉语译文中,通过应用相应的汉语

拟声词,体现出汉语拟声词在汉语中的语音修辞效果,使译文生动逼真,形象传神。

(三)因为拟声词以模仿自然界声音为其构词的根本依据,所以在拟声词出现的语境中,我们基本

可以找到拟声词的声音发出者,包括风雨雷电,飞禽走兽等等。这些拟声词的声音发出者在中英两

种语言文化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象,这也是我们在翻译英语拟声词时不得不注意的一个因素。

英语拟声词中对动物发出的声音进行模拟的较多,如amagpiechatters,cuckooscuckoo和doves

coo。

本文就以cuckoo,magpie,owl,dove为例,对比英汉拟声词的声音发出者所承载的不同文化

意象。

Cuckoo(杜鹃,布谷鸟)在英语中指“癫狂的,愚蠢的,丧失理性的”,据说雌杜鹃性喜易偶,所

以cuck-old一词就与汉语中“乌龟”一词语义相同,用来比做有外遇者的丈夫。而汉语中的杜鹃鸟

则是一个凄苦悲思的意象,“又闻子规(杜鹃)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李白),“杜鹃啼血猿哀鸣”。比较之下,中英文化中

的杜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意象。又如“amagpiechat-ters”,我们会下意识地译为“喜鹊叫喳喳”,

中国文化中,喜鹊是报喜的祥瑞鸟。但在英语文化中,喜鹊却是指“叽叽喳喳的人,饶舌者”,两种

文化意象大相径庭。Owl(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博学与智慧的象征,但有时具有表情严肃却又不通

事理的意象,颇象我国的迂腐书生。而汉语中的猫头鹰则是不吉利的化身,“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

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5]

鸽子(dove)在《圣经》一书中,因为口衔橄榄叶返回诺亚方舟而成为和平的象征;但在汉语中,

鸽子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家禽而已。

以上各例说明,一些英汉拟声词的声音发出者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承载的文化意象区别很大。

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信仰不同的宗教,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对周围世界

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因此会赋予英汉拟声词声音发出者不同的文化意象。

当翻译“amagpiechatters”时,我们可译为“喜鹊喳喳叫”,但需要在译文中加注解,向读者说

明英语文化中喜鹊的文化意象。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Ontheroofoftheschoolhouse,

pigeonscooedinlowtones,…”(学校的屋顶上,鸽子低声咕咕地叫着,……),笔者一直怀疑“pigeon”

一词的措词用意。后经查阅,笔者发现“pigeon”一词源于法语“pijon”,原义为“youngdove”时,

[6]不禁为都德的措词拍案叫绝,为将法文译为英文的译者惋惜,如果用“ayoungdove”替代

“pigeon”,岂不更加传神达意。英法同属基督教文化,鸽子的文化意象在基督教世界是共识。考虑

该文的语境,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割地赔款,所割让地区的学校被迫不再使用法语,而改用征

服者的语言———德语,在孩子心目中“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小鸽子也要用德语唱歌吧?”(“Iwonder

iftheyaregoingtocompelthemtosinginGermantoo!)。在此语境中,学童与幼鸽形成对应,战争与和

平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翻译者应该在译文中采用翻译中加注解的方法向读者说明在英汉文化中鸽

子的不同文化意象。

在翻译英语拟声词时,要适当考虑英汉拟声词的声音发出者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意象,遵从英语

原文意图进行翻译,并在译文中加注解,向读者指出文化意象的区别。

四、结束语

在研究英语拟声词时,要以其拟音构词的特点为基础,对比英汉拟声词语音关系,理解英语拟

声词的修辞功能和效果并在汉语译文中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考虑英汉拟声词的声音发出者在中英

文化中承载的不同文化意象,并在译文中向读者说明。

只有全面综合考量,并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才能做好英语拟声词的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2]Zeiger,A.EncyclopediaofEnglish[M].NewYork:ArcoPublishingCompany,Inc.,1978.

[3]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20.

[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9.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89.

[6]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372.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酷()原文链接:

/Freepaper/Yingyu/fanyi/201012/39272_

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

赵祎文(中国地质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

摘要:英汉翻译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译文应该靠近源语还是目的语的问题。本文通过举例,发现在

笔译活动中,译者通常选择靠近源语;而在口译活动中,译者则选择目的语。通过这一对比,提出

相悖之处,进而解释产生原因,并对翻译理论作出进一步理解,在文末对该悖论作结。

关键词:源语;目的语;笔译;口译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和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交流

日益频繁,而英语和汉语的双向翻译活动,帮助克服了沟通过程中语言差异的障碍,发挥了巨大的

纽带桥梁作用,并且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翻译活动,从表面来看,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它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一方是源语,即译

出语(SourceLanguage),另一方是目的语,即译入语(TargetLanguage)。翻译活动的完成以源语和

目的语两者之间“意”和“形”双层次的成功转换为标志。在中国,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

清朝末年,当时的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完成了《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书中的“译例言”简摘如下: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尚达焉。……《易》

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天演论—译例言》。

短文中,作者提出了翻译的三个理论标准:信,达,雅,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奠定了深厚的

理论基石,也从此打开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门。然而当时的翻译工作局限于书面文章翻

译,即笔译,该三标准的理论指导意义更具有笔译倾向性。而在笔译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

顾虑———翻译是该靠近源语还是要靠近目的语的问题。一些人认为译文应该靠近源语,因为原文

包含了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积淀。如果靠近目的语,会丧失掉原味,更有甚者,认为会

惯坏读者,最终使他们变成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法吸收外域文化的精髓。面对这种说法,长期

从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的叶子南硕士给予了正面驳斥,他认为“介绍源语文化不应该以牺牲译入语表

达习惯为代价,因为靠近源语的译法总是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真正想通过语言了

解外因文化的话,有必要鼓励读者学外语,读原文,因此翻译的基本方法应该主要是向译入语靠近,

尽量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叶子南2008)。

根据上述观点,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的笔译便应靠近汉语。以英语上的被动语气为例,加以

说明:Adialectisknownbyeverylinguistintheroom.

有一种方言是被在座的每一位语言学家所知道的。

如果简单机械地照英语习惯翻译的话显然无法消化被动语气,译文显得生硬。不符合汉语习惯,

如果按照靠近译入语的原则重新翻译,则变成“有一种方言是在座的每一位语言学家都知道的。”“被”

动意义暗含其中,更容易为汉语读者接受。

如上所述,在笔译理论中,我们选择了靠近目的语的翻译原则,而口译中是否也承认并应用该

原则呢?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具有即时性,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的多层次

性及口语性等特点。西方口译研究始于二战后的50年代,随着各种国际组织的大量兴起,对快速有

效的语言转换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口译训练和研究开始起步,而中国在该领域的认识和探索是从上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西方,自身的理论研究不足,缺乏科学的科研方法。目前,

我国流行的口译理论是法国的释意学派理论。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是其创始人,她认为“口译不

仅是听懂词语,而是通过词语听懂说话人所说的话,然后立即用易懂的话把它表达出来。因此,口

译并不是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理解语言然后再用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传达给

别人。翻译的优美和意义正在于它始终是沟通表达和理解的桥梁。”(陶友兰、鲍晓英2008)具体来

讲,口译大致分为三类:陪同翻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在实践过程中,译员同样面临着这样的

问题———译文在靠近源语和靠近目的语之间的取舍。《实战口译》一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示例:

英文原文:Ouraimistoco-ordinateoureffortsasmuchaspossibleandtointegratetheactivitiesofother

donors.

偏向中文:我们的目的是竭尽全力,并协调好其他捐赠国的活动。

偏向英文: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直辖市我们的努力,并统合其他捐赠者的活动。

解析:照顾中文习惯的译文较照顾英文的中文顺畅,但容易在语气、轻重和含义上与英文原意

有偏差。中英文表达法完全对应的情况不多,通篇一概照顾中文习惯,就会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

从总体译文上较多地偏离英文原文(林超伦2004)。

根据上面的举例,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即口译实践倾向源语。分析至此,翻译理论似乎

陷入了自我设置的一个僵局———笔译向目的语靠近,而口译向源语靠近,两者显然相悖。那么,

在实践操作中,译员究竟该选择哪种倾向呢。

“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论翻译原则》(Essays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1790)一书中,

提出了与“信、达、雅”几乎相同的原则:The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

oftheoriginalwork.

(译文应完全复述出原作思想)。

The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originalcomposition.

(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

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的性质相同)———(王恩冕2004)值得注意的是,严复先生的“雅”

是当时士人推崇的古雅之体,与当今的白话文体风格相差甚远,我们赋予“雅”以新的时代意义,

那就是在文体风格上贴近原文,同时在译文上贴近译入语语言现实的雅。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

一文中,曾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

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余石屹

2008)。“雅”字从笔译角度来看,不妨解为“译入语化”罢。

客观地看待笔译和口译,会发现两者在时间跨度和地点场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口译实践

中,口译员要在瞬间及时地、独立地、一次性地、现场进行翻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推敲。相

比之下,笔译则没有这些苛刻的硬性条件,笔译者有充足的时间以及相对轻松的环境进行源语的“译

入语化”,可以完完全全地落实“信、达、雅”三准则。这也正是为什么笔译译文往往要比口译译文

文采飞扬,风韵入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口译选择靠近源语便违背了三准则,它只是在大多数情

况下,只完成了前两步,又或者遵循了“忠实、通顺”的标准。“Translatingconsistsinreproducingin

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Nida&Taber2004)。

相信由EugeneNida提出的这一观点,进一步解释了口译实践选择源语的初衷。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笔译和口译由于自身任务性质的差别,此外,又如译者主体意

愿,读者群考虑,出版商意见等诸多因素综合,使得翻译工作在不同个人,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下

遵循不同的翻译理论及准则,详细来说,也就决定了翻译实践中译出语和译入语选择的不同,看似

相悖,实则相规。虽选择迥异,却都是在严格遵守相关科学理论基础上,发挥各自相应的功能,帮

助不同语言社区的人们顺利沟通交流。对于译者来说,应该认真对待笔译口译的区别。同时,无论

书面形式还是口头形式,译员都应苏东坡看透人生的诗句 努力以优质的译文为每次翻译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Nida,EugeneA.&Taber,Charles,2004.翻译理论与实践/TheTheoryandPractice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林超伦,2004.实战口译学习用书[M].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

陶友兰、鲍晓英,2008.高级英语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恩冕,2004.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

叶子南,2008.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余石屹,2008.英译汉理论读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返回栏目页:外语翻译论文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酷()原文链接:

/Freepaper/Yingyu/fanyi/201005/

试谈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更新时间2009-4-2915:00:09点击数:

摘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既是思

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正由于思维内容的全人

类性,各民族之间才可以通过语言的翻译进行思想交流。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思维作用于语言,

语言也作用于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以英语或汉语为母语的不同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即英

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方式也各异。通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大量的实

例,从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中心、思维风格、思维侧重点的差异入手,站在更高的哲学角度上

探讨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使译者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译出准确性更高

的译文,也希望能减少两民族的交流障碍,从而促进两民族的合作。

关键词: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翻译;影响

一、引言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等,

这便是思维差异[1](P38)。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2](P11)。世界上讲汉语的人最多,

而英语的分布最广。因为英汉两民族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两民族的思维差异所带来的困扰一直影

响着两民族间的对话。翻译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还是一种思维活动[3](P28)。笔者拟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通过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揭示英汉

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

交流思想的方法。简单地说,它是人们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具体地说,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

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作为构成思维模式的材料符号中的一个部分,语

言通过音、形、义的结合,系统地储存于人脑的皮层细胞内,参与思维活动。由此可见,思维和语

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

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因此,我们可以

说,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思维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推

动着思维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4](P53)。

三、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世界各民族间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相差

甚远,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各国人民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却是一致的,所以

不同的语言才有了互译的可能[5](P41)。翻译过程包括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和译者用目的语再创作

的过程。精确的翻译源自对原文的正确理解[6](P86)。思维的差异肯定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懂得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思维方式上,英民族理性思维发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与此相反,汉民族直觉思维

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7](P103)。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思维方式不同,词汇视点不一,使译文出错。

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是很不同的,

如果翻译时不加倍小心,很容易出错。例如,中国人出于礼貌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

“您先请!”,而英语的说法却是“Afteryou!”。就是说,同一举动,同一意思,由于视点不一,英

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表示。又如,在时间的先

后概念上,英民族和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英语中分别用back和forward指称过去

和未来的时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唐诗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诗中“前”是指“过去”,“后”指“未来”。简而言之,中国人是面对着过去来区

分时间的先后的,而英民族是向着未来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英汉民族对时间坐标存在不同的思维方

式,稍不注意,就会使译文出错[8](P100)。再如,汉语中的“九折”,英语常说“Atenpercentdiscount”,

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而英语着眼于折扣的比例,两者视点不一[9](P144)。

而“淤青”一词,用汉语说是“青一块,紫一块”,英语中则说是“beblackandblue”。汉语中的“红

茶”,译为英语则是“blacktea”,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茶水,而英语着眼于茶叶,“blacktea”在英语

中指还没泡过的茶。汉语中的“大雪”,英语中的说法却是“heavysnow”,而不是“bigsnow”。由

此可见,不同的词汇视点对英汉语的互译有很大的影响。

(2)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结构不一,使译文生硬欠妥帖,甚至出现错误。

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法。一般情况下,英语为肯定表达时,汉语也首

先考虑肯定表达,英语为否定表达时也是一样[10](P141)。但是,受两民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翻译中一种语言的肯定形式常常表达的是另一种语言否定的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不注意,就会使

译文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例如,“Heisthelastmantoreachthere.”这句话如果译为“他是去那里的

最后一个人”就错了,应该译为“他决不是会去那里的人。”原句中并没有否定词,也没有含否定意

义的词,但被译为汉语时却要用否定形式,也就是说英语和汉语的表达结构不一致。又如“Don’tyou

wanttogo?”回答为“Yes,Ido.”(不,我想。)或“No,Idon’t.”(是的,我不想。)如果把“Yes,

I狼子野心文言文阅读答案 do.”译为“是的,我不想。”把“No,Idon’t.”译为“不,我想。”就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再如,

“Thepatienthadaseriousstomach.”不能用汉语的“病人有严重的胃痛。”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而应

译为“病人胃痛得很厉害。”。可见,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结构不一,对翻译的影响很大。

(3)思维方式不同,句子语序各异,影响译文的顺畅、优美。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安排上多有不同。汉语句子语序以逻辑为序,往往先因

后果,先假设后推论,先叙事后表态,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再说最近发生的事,空间上,一般是从

上到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谈问题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由程度强者到

程度弱者,由一般到具体的顺序排列。而英语可以借助它的形态和丰富的关联词语,按意思和结构

的需要,灵活安排,且英民族在叙事时往往先说最近发生的事,再说以前发生的事[11](P61)。例如,

“Mikedidnotrememberhisgrandmotherwhodiedofcancerwhenhewasthreeyearsold.”(迈克三岁时

祖母死于癌症,所以不记得她。)汉语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即事情的原因——迈克的祖母死于癌症,

再说最近发生的事即事情的结果——迈克不记得他的祖母。又如,“IwasunhappywhenIheardthebad

news.”(听到那个坏消息,我很不高兴。)如果把它译为“我很不高兴,当我听到那个坏消息时。”

就显得很不顺畅,也不符合汉语的逻辑顺序。再如,“一知道明天可以看电影,他就十分开心。”(He

wasv10首绝美古诗赏析 erydelightedwhenhe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如果把这句话生硬地译为“Whenhe

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hewasverydelighted.”就不是地道的英语。在地名的排列顺序上,

汉民族是由大到小,而英民族是由小到大,“中国福建”译为英语是“Fujian,China”在地理方位的

表达上,汉语习惯说“东、西、南、北”,而英语习惯说“east,west,north,south”。可见,思维方

式不同,英汉句子语序不同,对译文的影响不容忽视。

(4)思维方式不同,句式结构各异,使译文显得啰嗦。

思维方式不同不仅表现在语言内容上,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汉句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法

结构特点重形合(hypotactic),主要通过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以及不定式等连接来构成句子,

以表示(论文网)其结构关系。揽组词语 而汉语则不同,汉语句法结构特点重意合(paratactic)。

汉语句子从时间顺序、逻辑文理顺序层层推进,逐层展开。所以英汉语言句子结构受思维方式的影

响,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翻译时常遇到,需调整句子结构[12](P183)。例如,“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

头脑。”译成英文为“Opportunitiesareonlyforthepreparedminds.”汉语省略掉动词“是”,即“机遇

只(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意思表达清楚,而且很简洁。但是英语重形合,所以必须加上谓语

动词“is”才能使一个句子完整。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翻译时并没有把“if”也翻译出来,这样不但符合汉语的逻辑且显得

更简洁。再如,“Sinceitwasearly,let’shavearest.”(时间还早,就休息一会儿吧。)翻译时可以译

为“既然时间还早,我们就休息一会儿吧。”但这样就显得太啰嗦了。可见,思维方式不同,句式结

构各异,会影响译文。

2、思维习惯不同,造成词义理解困难,进而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词汇的联想意义最能反映出思维差异,同时也对词汇的理解产生干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根

据自己先前获得的文化经验和思维习惯进行联想。例如,当中国人谈到“狗”(dog)时,脑海中常

出现“癞皮狗、走狗、狗娘养的、狗杂种、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而在英民族的

眼里“dog”除了是个中性词外,主要具有褒义词的特征,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像“alucky

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Lovemel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酷()原文链接:

/Freepaper/Yingyu/fanyi/200904/

ovemydog.”(爱屋及乌)[13](P36)。再如,“龙”在汉语中是“威严、权威”的象征,而按英民族

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龙”却成了“邪恶”、“魔鬼”的象征。“牛”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吃苦耐

劳”、“任劳任怨”的象征,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体现,而英

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把buffalo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fox(狐狸)在英

语中指那些“聪明、机灵的人”,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狐狸”和“阴险、狡猾、卑鄙的人”联

系起来。vinegar(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醋”同“嫉妒”联系起来,尤指男女关系方面时,

称做“吃醋”,而在英民族的联想中是指人的“坏脾气、不高兴、尖酸刻薄”等[14](P102)。如果生

般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一定会使译文费解。可见,思维习惯不同,对词义的错误理解会影响译文

的准确性。

3、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造成误译。

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而忽视了对客观现

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以致在翻译中体现不出语态的变化,而造成误译。例如,“Theywere

beaten,refusedanythingtoread.”这里如果忽视了语态,就很容易误译成:“他们受到毒打,拒绝阅读

任何书籍。”其实句中的“refused”是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应译为“不准”。再如汉语“2004年中

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译成英语,若不注意到英民族强调客体,就很难译成“2004sawaseries

ofgreateventshappenedinChina.”这种用时间作主语的符合讲英语人们口味的地道英语[15](P119)。

又如“信写好了,但还没有发出去。”译为英语时,如果不清楚主客体意识,很容易译成“Theletter

finished,butithasn’tsent.”其实应该译为“Theletterhasbeenfinished,buthasn’tbeensent.”汉语

说“车修好了”用英语表达时必须说“Thecarhasbeenrepaired.”用现在完成时态表示动作已经完

成。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碗洗好了”必须说“Thebowlshavebeenwashed.”“作业做完了”

必须说“Thehomeworkhasbeenfinished.”可见,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对译文也有非常大的影

响。

4、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各异,影响译文质量。

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思维风格造成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一定会影响译文的

畅达。如“WhatIsawthatdayinMarridwastamecomparedtowhathappenedinItalyandBrazilwhen

theirtwofavouredteamswasshamefullydefeatedinearlyrounds.”(《大学英语》第四册P.72),这句英

文翻译时若不进行重新调整,译为“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与在早先的比赛中,

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会让人觉得很蹩脚

[16](P15)。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为“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

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在复合句子中,英

语的主语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而汉语则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把主要部

分放在句末,即重心在后。例如“Astonesmashedharmlesslyonthegroundwhenitdroppedfromthe

building.”(一块石头从那座大楼上掉下来,砸在地上,没伤着人。)这句话的重点是“石头砸在地上,

没伤着人”,但用汉语表达时,必须把它放在句末,才符合逻辑。由此可见,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

心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5、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顺畅。

由于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其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而汉民族不太重形式逻辑,因而汉语的句式

结构呈流散铺排式。在翻译中如果译者忽视了这种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得到的译文很

可能会是英译句支离破碎,汉译句冗长板结。例如“学得有趣,效率就会高;学得很苦,效率就低。”

这句汉语如果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原有的句式结构套译,就一定会译成“Learnwithfun,

efficiencywillhigh,learnverydrudgingly,efficiencywilllow.”这样成了既不合英语词法,也不符合英

语句法的残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Learningismoreefficientwhenitisfun,lessefficientwhenitis

drudgery.”又如把“Marydidn’trememberhermotherwhodiedwhenshewastwoyearsold.”译作“玛

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同样有悖于汉语表达法。这句话应译为“玛丽两岁时丧母,

所以不记得她。”[17](P23)。英汉语中有些表达形式看似极为相似,其实际含义很可能相差甚远。例

如,英语“findone’slegs”如果望文生义地被译为“发现自己的腿”那就太离谱了,“findone’slegs”

其实是“发现自己的价值。”类似的还有像“拖某人的后退”不能译为“pullsomeone’sleg”而应

译为“setsomebodyback”“pullsomeone’sleg”是“开玩笑”的意思。汉语的“隐形眼镜”,英

语称之为“contactlenses”,汉语侧重外形,英语侧重方式。英语中叫做“wallclock”的东西,汉语

则译为“挂钟”,英语中的“deskclock”,汉语则译为“座钟”,一个侧重地点,一个侧重方式[18](P93)。

由此可见,思维侧重点不同,表达形式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准确

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英汉民族的交流的不断深入,对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的研究,能使汉民族更深层地了解英民族,也能使英民族对汉民族有更深层的了解。因此,译

者应当充分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熟悉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在

翻译时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自然、顺畅。

参考文献:

[1]马继光.试析英汉翻译中的正说与反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5):P38。

[2]耿洪敏.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11。

[3]季清芬.中西思维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P28。

[4]高纯娟.翻译教学应加强英汉思维差异训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P53。

[5]贾荣武.关于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过程影响的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23(2):

P41。

[6]马兰芳.从翻译中看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J].天中学刊,2004,19(4):P86。

[7]朱山军.英汉翻译中的逻辑思维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P103。

[8]伍小龙,丁卫民.英汉思维方式比较与语言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P100。

[9]龚爱华.思维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P144。

[10]隋荣谊.英汉翻译新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P141。

[11]李建莉.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18(3):P61。

[12]孙利.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6):P183。

[13]张治英.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8(2):P36。

[14]高桂莲.思维习惯对翻译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1999,(6):P102。

[15]刘梅丽.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5(4):P119。

[16]徐华琴.浅议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P15。

[17]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1):P23。

[18]刘文晖.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3(3):P93。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酷()原文链接:

/Freepaper/Yingyu/fanyi/200904/32818_

更多推荐

保留价值的英文值翻译值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