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顶的英文译语怎么说-word拼写检查
2023年4月1日发(作者:荧光舞)
浅论译者的隐身与译者的主体性
意大利裔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是继德里达之后解构主义翻译
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其著作《译者隐身》中阐述了翻译异化和
翻译归化策略。他认为英语是强势语言,而其他语言相对而言是弱势
语言,在弱势语言被翻译成强势语言时,应该使用异化策略,译者融
入到原作当中,译作就是透明的玻璃,译者也就自然“隐身”。
“译者的隐身”这一概念是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提出的,用以
描述译者的地位和翻译活动。“译者隐身”就是“不可见性”,是指当代
英美文化中,译者的处境与所从事的活动,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
迹,译文读者就像在读原文。韦努蒂认为,“不可见性”(invisibil黄帝内经全文及译文 ity)
是通过以下两个步骤逐渐形成的:一是译者倾向于翻译出可读性强的、
地(打一字) 道的译文,形成“透明的翻译”。二是译入语文化的阅读接受习惯。
“透明翻译”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部作品不仅包括作者深邃的思想,
而且包括他本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这在翻译中可谓“忠孝难两全”
[1]。
在韦努蒂看来,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种族中心主义的干扰,外
国文本在被翻译的过程中,总会被不同程度的消解。然而可以采取两
种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一是“译者可以选择与译入语文化格格不入,
或是在译入语文化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原作,进行翻译,起到介绍外来
文化的作用”。然而在翻译中,使用可读性强、地道的译入语表达方式,
能够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这种策略便是一种消解。二是“译者可以
选择与译入语文化接近的原文,再用不规范的译入语表达方式来翻
译”。以上两种方式很好地做到了抵抗种族中心主义,同时又保证了
译文的可接受性,不失为可取的翻译策略。其实韦努蒂提出的“隐身
论”本身就是相对而言,既要忠实作者,又要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观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他超越了传统意
义上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而考虑到了文化的因素,
这种相互依存下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只考虑语言的转
换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考虑到文化内涵翻译下的种种问题。作为文化
的核心,语言必然处处体现和传播文化。那么,翻译也必然是文化的
传播和交流。“异化”的理据是语言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力,因为语言
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包容的能力。译
意义、译文化、译出原作者的真情实感绝非易事。形、意、神的传达
需要一种境界,而单纯的隐身,也许是用心良苦,也很难得到译文读
者的共鸣。所以完全的隐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韦努蒂倡导异化翻译观的原因是:他倡导异化翻译观,反对英美
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
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
化上的差异。
二、译者主体性
从哲学层面来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
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
性”。[3]根据以上观点,译者的主体性应当是指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
的前提下或者说在翻译对象的制约下,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发挥自己创造性的翻译家既是读者又是作者,译者不仅能赋
予原作以生命,而且能决定赋予他们以何种生命,以及决定如何使他
们融入译入语文学中。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一方面具有独立性,在翻译中必须
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实施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译者主体性
受原作者,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的影响。同时,不同的语言系统、文
化规范会节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再者,译者自身因素也不可避免地
带有主观化色彩。关于译者主体性比较合理的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
种观点是从译者与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中规定译者的主
体性。这种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属性。一方面认为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
基础,另一方面认为译者在对文站着等你三千年原唱 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适应与选
择活动中体现其特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译者主题性包含两层含义:第
一,译者主体性的本质是译者的存在、活动以及对世界和自身把握的
方式。离开了译者,就谈不上翻译活动;第二,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与
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特性。
总之,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地
域的影响和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一种主观能动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译者主体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译者对翻译对象
的主题性选择;第二,译者作为读者对原文本的解读;第三,译者作
为作者对于译文的创造。原文文本意义的实现需要靠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具体化,需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填补原文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空白。
这个具体化的理解过程就是译文对原文文本的解读。虽然文本有些词
句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一部分却需要参照文本的上下文语境,
甚至是整个社会文化语境来确定其意义。这里就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
体性作用的发挥。由于作者和译者之间往往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或差异,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译者和原文作者的对话、交流和融合
的过程。每位译者的视野都不一样,所以对原文的解读都是独一无二
的。由此可见,在译者对原文进行解读的时候,其主体性得到了一定
的发扬,这也就解释了同一原作会出现不同译文版本的原因。
三、结语
隐身或隐形,说到底,就是要让译者“不可见”。更准确地说,译
者之隐形,是与作为仆人的译者“不能独自主张”的观念紧密相连的。
译者的隐形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这就是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经常强
调的三点:一是译者不要在翻译中掺入自己的主观色彩;二是译者要
在翻译中不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译者要以原文的一切为依归,唯作
者是瞻。“理想的译者应千秋尚凛然 成为一块玻璃,透明的让读者感觉不到它的
存在。”果戈理这句译行有余力的意思 界所熟悉的名言将透明的不复存在的译者置放
在一个理想的位置,而正是理想的隐形的译者才能使译作中不留任何
译者的痕迹,包括译者的个性、主观色彩等等,更不用说留下译者的
主张了。在翻译中感觉不到译者的存在,在译文中不留痕迹地展现原
著的精神与丰韵,无论对作者来说还是对读者来说励志小故事及感悟 ,这都无疑是一种
理想的境界。对这种境界,钱钟书曾以“化境”两字加以概括:“把作品
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
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4]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of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风姿依然故我。换句
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
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从果戈理的名言到钱钟书这段
被反复引用的话中,我们也许可以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人们都是从积
极的角度来理解译者之隐形或译作之透明这一理想境界的。原作经过
译者的语言转换,即从一种文字转变为另一种文字,得以投胎转世,
以不留译者痕迹的原有风味、以依然故我的精神风姿奉献给读者,这
种臻于化境的翻译当然会受到欢迎。而基于对这一理想的积极理解,
许多翻译家非常向往这一理想的境界,且以自觉地意识和奉献的精神
向这一理想靠近。但是,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我发现对“译者隐身”
的翻译有着不同的理解,且导致了不同的实践。对有的翻译家来说,
他们理解的“隐身”,就是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主观色彩,不要留译者
的个性,因此在翻译中,他们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试图调动一切手段,
努力把原文的形式价值与精神风韵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目的语读
者。在理论上,便有了“异化”说。而对另一些翻译家来说,他们理解
的“隐身”,着重于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痕迹,让译文读上去不像译
文,换句话说,就如傅雷所一直强调的:“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
中文写作。”而要做到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写作,译者就不得不“以纯
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避免翻译腔。[5]于
是在理论上,便导向了译者在语言转换上的创造性。
更多推荐
隐身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