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叙的英文译语怎么说-wrong是什么意思
2023年4月5日发(作者:效劳)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大诗人但丁Dante有关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论俗语》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
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
的问题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飨宴》中除了盛赞俗语优点,还对翻译问题做了明确论述,
得出了文学作品不可译论。这是最早关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
利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Bruni发表论文《论正确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
论述,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
1)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2)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
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
转移到另一种语言。(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
因此,要做好翻译,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
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言的能力。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
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与但丁“文学不可译性”看法形成对立。
第三论点谈优秀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
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被认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
在俄国,11—12C基辅时期是民族语翻译的第一个较大发展阶段。多翻希腊语,拉丁语作品。
引起这一高潮的原因有:
1)处于宗教的需要。
2)因为与外界发生了广泛的贸易文化交往。
3)有上层阶级的积极参与。
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民族语的翻译虽早有,但拉丁语作用仍占重要地位。拉丁语是教会大
学和文学家的语言。模仿拉丁语“高雅”风格(非“朴素”),占主导的是逐词对译--直译。
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vonWyle在1478出版的译文集,有篇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序言。
维尔的序言采用15C流行做法,即引用名家言论来印证自己观点,为逐词对译辩护。
他的翻译观要点:
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育风格。
2)主次对译能推广拉丁语。
3)为了忠实原文,宁可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维尔的论述可看出,当时反对直译,主张意译的大有人在。意译者强调,他们的翻译原则是
让读者能看懂译文,并不排除对拉丁语的模仿。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斯坦豪维尔
Steinhowel:在序言中称他的风格是“低劣”schlecht而“粗俗”的。但序言中却改为“优美”。
中世纪末期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对这一时期德语风格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1)意译派主张发展民族语的风格,实用人民大众活的语言,
直译派则主张模仿拉丁风格,实用“高雅”的贵族的“文书腔”kanzleistil。
2)直译派利用拉丁语的优势以及拉丁语现成的修辞规则,为他们的译法提供理论基础。
意译派背道而驰,未能使自己的原则和方法上升为理论,在争论中处于劣势。
但意译派关于翻译中应使用人民大众的通俗语言的方法,却真正代表了德语的发展方向。
在16C路德的翻译中达到顶峰。
在英国13-14C,英语在西欧属于蛮族语言,必懂3种外语才能阅读当时流行的大作品。
杰弗利.乔叟GeoffreyChaucer在当时被法国诗人厄斯塔什.德尚EustacheDeschamps誉为
“翻译大师”granttranslateur。乔叟的翻译为英国翻译打开了广阔前景,并为确立英语成为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文学语言,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中世纪英国的文学气氛对翻译者不甚有利:
首先,译者的地位很低。
其次,翻译的选材也是个问题。译者往往无法选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
在翻译原则和方法方面,诺尔曼人1066年入侵后的英国,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相似。
翻译中多整段的被增减,有时逐词对译,有时与原文想去甚远,面目全非,成了译者创作。
理论阐述上,译者发表观点都是直译愿译者的观点,真正属于英国译者观点不多。
约翰.特雷维萨JohndeTrevisa的最著名译作是英国人希格登Higden用拉丁文写的《编年史》
polychronicon,他用散文体进行翻译,有时活译有时直译,译笔朴素有利。
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Caxton是乔叟之后另一多产翻译家和英国第一位印刷商。他认为译
文的读者是英国人,一般不会去注意原文的法语特征,因而没必要模仿原作的语言。他把自
己的翻译风格成作“朴素粗犷”。他针对的不是无知百姓,而是“文人和高贵的绅士们”。
英国中世纪后期第二大类翻译是宗教文献的翻译。与传奇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
1)原作通常出自拉丁语而不是法语。
2)译者更强调读者对象。(宗教翻译的目的在于使没有文化和文化程度低的人都能看懂)
到15C,宗教翻译家像文学翻译家一样,对译文风格特别感兴趣。代表人物是
斯伯恩.博克南姆OsbernBokenam,他说自己的风格有两大特点:
1)译时力求行文“简洁”,避免使用“华丽的词藻”。
2)他也不欣赏典雅的风格,不想学某些古罗马人的雅语。
但实践上他有时也爱用冗长的句子和华丽的辞藻。自相矛盾,对翻译理论无新的独特贡献。
约翰.威克利夫JohnWycliffe是14C英国著名神学家,哲学家,他倡导翻译的英语《圣经》
引发激烈争论,因为:1)它是威克利夫异教思想的鼓舞下翻译的;
2)它面向平民百姓,成为他们反对教会当局的武器。
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以及新译本得到一些人支持,形成“罗拉德派”Lollards,
即不瞒教会当局死扣教义的派别。但他的观点和英译本也受到教会日益强烈的反对。
威克利夫译本又两种:
赫里福德Hereford译者之比,讲究形式上贴近拉丁原文。
威克利夫秘书约翰.珀维JohnPurvey在赫里福德译本基础上修改加工。形式上更贴近英语。
他在一本的序言中强调使用民族语的重要性,说最好的疑问是以拉丁文句子而不是以单词
译成的。因而逐渐解决了中世纪译者对拉丁语和英译文中字数上不能保持一致的烦恼。
章节总结:
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主要有三个特点
1)初期几百年,占主导地位的是波伊提乌等人的拉丁语翻译,但所译题材不想哲罗姆时代
那样仅限于宗教文献。
2)11—13C,东方文学及华丽的风格通过翻译介绍到西方,特别是12C,阿拉伯学术研究的
成果活跃了欧洲的学术空气,促进了西方翻译事业的反战。从而有了托莱多“翻译院”。
3)民族语翻译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特别《圣经》翻译,哲罗姆译的拉丁文已被教会采用,
从4C末《圣经》的民族语翻译开始进行,中世纪中期发展扩大,14-15C开始形成高潮。
世俗文学的民族语翻译起步较晚。
综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没有系统的。近重复西塞罗,贺拉斯等人观点,
关于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就民族语言的发展方向展开讨论,提出新的见解,可归纳为:
1)翻译必须严格模仿(拉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
2)翻译必须尊重译文语言的自然规则,使用百姓中流行的口语,仅该语言形式为人民接受。
这是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德国比较流行第一种观点,英国比较流行第二种观点。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
14C末始于意大利,15C-16C中波及至欧洲特别西欧各国。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重新发现和振兴。以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为主
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标志着文学艺术上的大发展,同时也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德国,民族自我意识加强,15C模仿拉丁语之风逐渐消失,翻译重点从偏重原文语言转
移到重视译文语言,意译法取代了逐词对译法占据了主导地位。路德--第一步民众的《圣经》。
法国,复古之风开始盛行,翻译中心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活动日趋频繁。
阿米欧译出《名人传》,译本成为法国16C译作的典范,在文学领域为翻译争得一席之地。
理论方面,多雷领先德英各国理论家,首次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关于翻译的基本原则。
英国,后来者居上,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特别16C中伊丽莎白登位—17C初期,
宗教翻译方兴未艾,古代希腊罗马和当代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大量译成英语,使这一时期英
国的翻译活动就成为了欧洲及至世界翻译活动的高峰之一。
第二节德国翻译与路德
贯穿16C德国翻译始终的主导思想:德语是种有自己规则,必须得到尊重的独立的语言。
德语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一风格不能因模仿其他语言而受到破坏。
16Cdeguo翻译的主流仍然是古典文学和宗教作品的翻译,较注意搜集并翻译德语谚语。
塞巴斯蒂安.布兰德SebastianBrant(15C末-16C初)用拉丁语写诗,译成德语韵文,可看
作是双语诗人。诗译诗的艺术。翻译了卡托的教谕诗集。
约翰.赖希林JohannesReuchlin《希伯来语的基本规则》,他的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在于将读
者引向原作,因为原作的完整思想在任何翻译中都表达不出的。
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接受人文主义思想,反对经院神学,1516年《圣
经.新约》后附有他本人所译出拉丁文本和所做的评注。他的贡献:疑问准确,风格欧美,
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翻译问题,多方面对翻译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他认为
1)必须尊重原作
2)翻译者必须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3)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4)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先从希腊语译出《新约》,后从希伯来语译出《旧约》。这部《圣经》
的问世,使德国农民和平民能直接原因《圣经》中的章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辩护。路德的《圣
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了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
1)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2)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反对上帝感召说法)
3)翻译遵循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连词;
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译
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4)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理论实质:路德是从神学家而不是从人文学者的角度来处理和讨论翻译问题的。
第三节法国翻译和阿米欧及多雷
法国翻译高潮时16C才开始,复古之风开始盛行,学者向往古代拉丁希腊作家。
翻译活动总的特点是:虽然翻译开始新的高潮,但大都是文学家文学创作之余的“副产品”,
翻译质量不高,影响不大。其中有:“翻译之王”阿米欧,翻译理论家多雷。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雅克.阿米欧JacquesAmyot成名之作是《名人传》
翻译准则:
1)译者必须吃透原文,在内容的移译上三国唯一打败吕布的人 狠下功夫。
2)译笔必须纯朴自然,不事藻饰。
他强调内容和形式,意译和直译的统一。他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把人民语言和学者熔于一炉。
翻译中,向希腊语和拉丁语借用并同时创造了大量词汇,大大的丰富了法语词汇。
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艾蒂安.多雷EtienneDolet
基本原则:
1)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忠实原作意思)
2)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言。(优秀译者语言要求)
3)译者必须避免逐词对译,因为逐词对译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提倡活译意译)
4)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强调使用民族语言和习惯用法的重要性)
5)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适当的效果。(风格与原文一致)
第四节英国翻译和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查普曼
16C初英国文艺复兴开始蓬勃发展,16C中-17C初鼎盛时期,英翻译史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特点:在宗教和哲学昂面,人们主张准确的翻译,而对于文学以及消遣之作,传统翻译方
法中那种毫无节制的自由却贯穿着整个伊丽莎白时代。
加文.道格拉斯GavinDouglas:自由的活译
约翰.奇克JohnCheke:使当时的剑桥成了英国的学术中心
其特点:任何情况下,都只是用纯英语单词或源于撒克逊语的单词,不采纳任何外来词语。
尼古拉斯.尤德尔NicholasUdall:认为翻译不应遵循将死的规则,采用活译。
创作了第一部英国喜剧《拉尔夫.罗伊斯特.多伊斯特》RalphRoisterDoister
尼古拉斯.格里马尔德NicholasGrimald:认为译文须同原文一样简练,反对新造词。自吹
托马斯.诺思ThomasNorth:伊丽莎白时期最著名译作《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名人传》)
译本三个特点:
1)因不是译自希腊语原文,因此译文风格不同于普鲁塔克原文风格:原文典雅,译文质朴。
2)诺思的风格也不同于被他作为蓝本的法译本中阿米欧的风格,修改了用词和精神实质。
3)诺思虽对古典语言不甚了解,却是运用英语的能共巧匠,他的译笔朴素流畅,优雅地道。
约翰.弗洛里欧JohnFlorio:翻译蒙田的《散文集》著称,奇特的想象力。
译文的最大贡献:第一次向英国作者揭示了散文集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存在。
菲尔蒙.荷兰德PhilemonHolland:被誉为伊丽莎白时期的“总翻译家”translatorgeneral,
真正懂得“翻译的秘诀”。译文两特点: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且讲究风格。
荷兰德很讲究译作的风格,采用节奏缓慢的散文体,译文统统长于原文。
他在翻译中力求译文地道,不带外国腔。宁可用古词语,也不用外来语。其次,认为原作
风格必须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不同作品必须采用不同风格,不能不加以区别。
伊丽莎白时期诗歌翻译质量比不上散文翻译,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翻译家是学者而非诗人。
译荷兰诗著名译者是查普曼
乔治.查普曼GeorgeChapman采用不同诗体翻译同一种原著的诗体。用十四行诗体翻译《伊
利亚特》,用英雄偶句诗体译《奥德赛》。作为译者是不无瑕疵,但作为诗人是无可指摘。
原则上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成过于自由,反对两个极端,主张采取折中的方法。
16C英国《圣经》翻译蓬勃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廷代尔和富尔克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
威廉.廷代尔WilliamTyndale:对《圣经》实际翻译有特殊贡献。1523年从新教徒立场出发,
从希腊语翻译《新约》。1534年《新约》修订本出版。被处以火刑。
译本的最大成就是它兼顾学术性,简明性和文学性各方面的需要,融三种因素为一体,以通
俗易懂为重点,并嵌入希伯来语的特色,开创了独特的《圣经》英译风格。
威廉.富尔克WilliamFulke:《圣经》翻译研究成绩最大。就事论事,理论问题阐述较零乱。
1)翻译可与信仰无关。
2)《圣经》翻译必须尊重语言习惯。
若宗教用法与翻译用法发展矛盾,宗教用法必须让位于普通用法。
翻译中,必须采用最为人们理解的词语和表达法,以便使不知词源意义的人也能看懂。
如果词在长期使用中中为人们误用,意义不符合词的本意,或有歧义,译者不应盲从。
不主张过多借用外来语,主张挖掘应于本身的表达潜力,注重采用呵护英语习惯的表达法。
章节总结:
西方翻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大特点:
西欧各民族语的翻译得到了平行的,独立的发展。拉丁语的使用不过是支流。
文艺复兴标志着民族语的翻译已稳固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标志着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业已脱离“黑暗的“中世纪而向前迈了一大步。
第五章近代翻译
概论:
17C18C英法两国国势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翻译高潮实际上直至17C才出现,
法国文学中产生了古典主义潮流,17-18C大多学校是耶稣会和詹森派宗教派别:
耶稣会推崇古人的文学风格,并讲究译作风格的优美,而不甚注重原作的精神实质。
詹森派站在厚今薄古立场上,也往往任意增删原文内容。
英国17C出版名震西欧的《钦定圣经译本》,促进现代英语发展。文学方面17C不及16C。
有谢尔登译的《堂吉诃德》,厄克特和莫特克斯译的《巨人传》,德纳姆译的《伊尼特》等。
17C下半叶,翻译理论研究逐渐加强。罗斯康芒《论翻译的诗》,德莱顿独占当时理论鳌头。
18C英国古典主义仍有相当声势,出现薄伯,柯伯两流派。特别是薄伯的荷马史诗英译。
法国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该时期最大特点是译介英语作品,并把英国进步思想等介绍到法国。
18C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发展在各名族语言中大量涌现。
从某些方面来看,18-19C最好的翻译作品在科技领域,而不是文学和宗教领域。
18C不准确的翻译盛行,就翻译理论而言,是西方翻译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理论家门开
始摆脱狭隘的范围,提出较为全面系统,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论模式。法国巴特从文学和语
言学角度,提出了一整套实现准确翻译的原则。英国的坎贝尔,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
可视为西方翻译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翻译理论专著。俄国的罗蒙诺索夫使外来词俄语化。
19C翻译的中心,随着文学中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从古代作品转移到近当代作品上来。
翻译理论界,英国的阿诺德和纽曼,围绕荷马史诗翻译问题的大争论,活跃气氛,丰富内容。
翻译理论研究中心是德国,歌德,施莱尔马赫,洪堡,荷尔德林从文学以及语言学角度探讨。
19C的俄国,跑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提出各种文艺学翻译理论和观点。
第二节法国翻译和巴特
17C文学产生的古典主义思潮,18C出现的汉学高潮,19C对西方各国当代文艺作品的介绍。
佩罗.德.阿布朗古尔Parrotd’Ablancourt:译塔西陀《编年史》,自由翻译派总代表。主要
目的在于迎合当代读者口味。他的特点是,拿一篇原作,抓住大意,不管原来风格如何,
只要译文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能使当代读者爱读,就不惜一切的任意增删内容。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6
夏尔.索雷尔CharlesSorel《法语丛书》
选折中方法,既不受原作者言辞和意义的过分约束,同时也不想去太远。
1.17C后期法国文学界“古今之争”:崇古派:波瓦洛为首。厚今薄古派:贝洛为首,
2.最早提倡准确翻译的理论家是17C中期的巴歇.德.梅齐利亚克BachetdeMeziriac.,
他发表《论翻译》,提出译者三原则:
1)不得给原著塞进私货;2)不得对原著进行删减;3)不得做有损原意的改动。
加斯帕尔.德.坦德GaspardeTende拉法翻译九个规则,从语言教学出发,对比拉法两语。
他认为翻译中不必总是可以模仿原作。
达尼埃尔.于埃Danielhuet即崇拜古典文学又明确提倡准确译法,他的翻译原则是:翻译的
唯一目的是做到准确,只有在语言上模仿了原作,才有可能准确的传达原作者的意思;译
者无权任意选词或更改词序,因为在选词或词序上“偏离”原文便会导致偏离原意。
他认为,优秀译者要达到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到原作者的本来的面目,是毫无遮盖的显
露原作者,译者不拘泥与字眼,但也不应自作主张赶时髦,改进原作,偏离原意。
3.从不准确翻译转向准确翻译的代表人物:莫克鲁瓦和图雷尔
弗朗索瓦.莫克鲁瓦FrancoisMaucroix:17C第一个翻译狄摩西尼的人。
雅克.德.图雷尔JacquesdeTourreil
4.17C围绕荷马作品展开:讲究语言高雅的崇古派和注重语言质朴的厚今派。
针对厚今派对荷马史诗的非议进行反击,代表人物:安娜.达西埃
安娜.达西埃(达西埃夫人)AnneDacier:译荷马史诗驰名,树立和恢复荷马在读者心中形象。
乌达尔.德.拉模特HoudardeLamotte:批评荷马,引经据典,提倡消除准确翻译。
5.17-18C耶稣派和詹森派:
耶稣派认为:古典文学只有在提供道德教育和指导人们怎么学雄辩的方面才值得研究学习。
教员认为,教学目的与其说使学生获取实质性知识,不如说使获得形式上的学问。
不甚注重原作的精神实质,而只讲究原作思想的表达方式,讲究译作风格的优美。
詹森派:古人语言风格比今人更高超,但今人更多享有神赋予的灵感,因为今人在思想和道
德范畴超过了古人。其观点与厚今派完全一致。
6.18C,早期传入欧洲的中国文化更多的活跃在法国,掀起了汉学高潮。他们的翻译介绍
重视的不是语言文字而是内容,译作虽多但质量不高,在翻译史上不占重要地位。
法国18C在翻译理论研究上贡献最大的是:
夏尔.巴特CharlesBatteux:《论文学原则》的论述重点之一是翻译中语序的处理问题。提出:
1)原作所说之事不论是事实还是推理,不得改变先后次序。
2)对原文思想的先后次序,我们应予以保留。
3)原文句子不论多长,在一文中都应保持完整。
4)原句中的所有连词都应予以保留。
5)所有副词都应置于动词旁边。
6)对称的句子应当译成对称的句子。
7)对于色彩斑斓的思想,译文中应当使用尽可能想通的篇幅加以表达,以便保持相同亮丽。
8)对于用以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段和言语形式,我们必须在译文里予以保留。
9)对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短小精悍的谚语,必须用谚语加以解释,或译成可做谚语的语句。
10)释译是不正确的,不完整的,因为释译不再是翻译,而是评论。
11)出于意思的需要,我们必须完全放弃表达形式。
12)原文思想在保持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形式予以表达。
概括来说,巴特的基本翻译思想史: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事物思想和用词风格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7
者不能对原文做任何增减,不得改变原作的意思。
思想上,译文要保持原文色彩、程度和细微差别;
风格上,译文要保持原文的激情风趣和生气;
在用词上,译文要自然形象,富有说服力,要选用丰富优雅的词句。
原作者是思想用词的绝对主人,译者却不是主人而是原作者的“仆人”。
18C法国翻译主要特点体现在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译介上。
1745年拉普拉斯出版了《英国戏剧》,是第一本莎士比亚戏剧的法译本。
乐图尔纳Letourneur:第一个注意到莎士比亚写作风格独特的译者强调忠实原作,
指完全保留原作精神实质,而非直译。
如果说18C是莎士比亚的白银时代,那么19C便是黄金时代。莎士比亚热出现
波德莱尔:法国文坛最早译介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家直译,是艾伦.坡的第一个法译者。
第三章德国翻译和施莱尔马赫、洪堡
克丽丝夫托.维兰德ChristophMartinWieland:第一个大量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德国人。
启蒙运动的重要作家。
约翰.瓦斯JohannHeinrichVoss:诗人,译荷马《奥德赛》,《伊利亚特》。被赞为古诗权威。
译作特点是,韵律声调优美,遣词音乐2022年最火爆的歌 造句准确。合译了《一千零一夜》。
鲁德维希.蒂克LudwigTieck:早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多产作家和批评家。《堂吉诃德》
奥古斯特.维廉.施莱格尔AugustWilhelmSchegel:原则是翻译必须准确,保持原作风格。
是18-19C德国翻译实践中成就最大的。
约翰.高特夫利特JohannGottfriedvonherder:被号称为狂飙突进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
《论语言的起源》驳斥了语言起源于上帝的谬论,他重视人民语言。强调语言的重要性,
认为只是只有通过语言中介才能获得。
《论德国的新文学》他认为翻译是一项触及作品最本质的东西的活动,并精辟论述译者职
责和任务。译者的任务是“解释”,在因为重使用语英文表达法最接近的德语表达法。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是近代德国最卓越的文学家,理论观点:
1)翻译往往是不完全的,但无论人们怎么揭短,它仍是世界事物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活
动之一,译者是“人民的先知”。
2)语言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在其意思和音韵的传译中有着彼
此相通的共性,这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包括诗作的可译性。
3)朴素无华的翻译总是最适合的翻译。
4)翻译分为三类:传递知识的翻译informationtranslation,如歌德的《圣经》翻译
按照译语文化规范的改编性翻译adaptation/parodistisch,近似于创作
逐行对照翻译interlineartranslation,指通过语言紧扣原文再现原文实质
第一种方法,译者力图帮助读者了解外来文化。同样,对外来东西,又要自然融化在译语中。
第二种类似16-17C流行于英法译坛的拟译法,拿一篇原文吃透意思,再在一文中找替代物。
第三种译法,译者必须不考虑译文语言的特征,产生一种全新东西,使译文完全等同于原文。
等同“不是取代原文,而是译文就是原文”,共生现象,保留原文特色,又出现一种新结构。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基督教新教哲学家,古典语言学家。
《论翻译方法》从理论上阐述了翻译原则和方法问题,论文要点有:
1)翻译分笔译和口译。
施莱尔马赫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明确区分,并加以阐述的人。
他指出口译者主要从事商业翻译,笔译者主要从事科学艺术翻译
2)翻译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8
笔头翻译属于真正翻译,口头翻译属于机械翻译。
真正翻译是指文学和自然科学作品的翻译,机械翻译是指实用性的翻译。
3)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思维的辩证关系。
即上面所说的说话人和语言之间的双重关系:
每一个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而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翻译可有两种不同途径。
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
另一是尽可能的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他虽没有提到直译和意译的问题,但我们可以用两个常用的术语把他的观点加以概括:
坚持译作顺从原作,采用的方法就是直译,甚至是死译;
坚持原作顺从译作,采用的方法就是意译、活译,甚至是无节制的任意发挥。
他虽是第一个区分口译和笔译的理论家,但他对口译所持观点是错误的--口译非机械翻译。
维廉.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8-19C德成为西欧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他有特殊贡献。
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语言学的观点上:
1)语言决定思想和文化。
语言之间的区别不是声音和符号上的区别,而是世界观上的区别。
2)语言差距大而互不可译。
支配人类语言的法则是,各语言间无共性,原作和译作之间不可能存在融合关系。
3)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种辩证关系。
语言结构差异和不同言语群体所产生的明显的不可译性,能够为潜在的可译性所抗衡。
各种语言之间虽然在结构上彼此有很大差别,但归根到底还是可以翻译的。
洪堡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两元论的语言观。他认为语言相互之间既有个性又有共
性。他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上与施莱尔马赫一样,观点包含辩证的成分。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Holderlin:德浪漫主义文学家
他认为,人类每一种具体语言都是同一基本语言即所谓“纯真语言”purelanguage的体现,
翻译就是寻找构成这一基本语言的核心成分即意思。不同的语言是从“逻各斯”Logos这一
统一体分离出的一些飘忽不定的团体,如要进行翻译,把不同语言中的成分融合起来,就必
然要返回到逻各斯这个统一体来。在翻译古典作品的过程中,译者应冲破语言上和心理上因
古老、遥远而造成的障碍,抓住古语意思的核心,看成创作灵感的普遍性。
他把语言理解和复述过程当做对直觉进行考古研究的过程。寻找诗和语言的普遍性根源。
在方法上荷尔德林采用的是逐词对译,他的目的是要在他所译的古代希腊语和现代德语之间
开辟一个文化和语言上的中间地带,更贴近人类语言共有的东西。即逐行对照式翻译(歌德)
第四节英国翻译和德莱顿、泰特勒
17C整个英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作,是1611年出版的《钦定圣经译本》AuthorizedVersion
这是西方自古代72人译希腊语《圣经》以来第二次由官方支持的大规模集体翻译。
钦定本的最大特点是译文语言通俗纯朴,最大缺陷是译文风格有些地方前后不一致。
在文学翻译方面
托马斯.谢尔登ThomasShelton:译《堂吉诃德》时,遇到难懂字句自我发挥,有高超的
文学造诣,竟是译文和原文一样优美。
查理斯.科顿CharlesCotton:译了蒙田的《散文集》,仍是英译作中的一颗明珠,价值极高。
约翰.史蒂文斯JohnStevens:与科顿同时代翻译家中最勤奋的,大都是历史著作和旅行记,
通过他的译作,英国人才开始对西班牙历史和文学有较多了解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9
罗杰.莱斯特兰奇Rogerl’Estrange:把翻译当消遣,擅长翻译内容严肃的作品。
格拉布街流派—这个流派的大部分人称不上翻译家,而只是翻译匠,
他们的口号是:“译文必须易读易懂,迎合一般读者的口味。”
代表人物有约翰.菲利普斯JohnPhillips和彼得.莫特科斯PeterMotteux
17C英翻译家大都主张译作应千方百计再现原作精神,这点有时被当做任意活译的借口。
诗韵效果研究方面,17C比16世纪前进了一步,但诗形式方面却没什么创新。
约翰.德纳姆JohnDenham:诗人,讲究以诗对诗的译法,译文极为讲究诗歌韵律效果,
而不强调忠实于原诗的形式。按照他的观点,译诗必须:
1)保留“火焰”,即原诗的获得灵魂,而不保留“灰烬”,即原诗的死的形式
2)忠于原作的意思,但更忠于原作的声誉
3)加进新的力量,弥补由于时代、语言、地点的变异而引起的走失。
阿伯拉罕.考利AbranhamCowley:以译《品达歌集》著称,主张译者有较大自由
考利实际上主张译者借来原作的主题,在语言风格上随意创作,最后得出能与原作媲美的
译文。这种方法古代昆体良提出过,考利把它叫做“拟译”imitation
温特华斯.狄龙WentworthDillon,通称罗斯芒康Roscommon:他于1684年用诗体写了本研
究翻译的论著,题为《论翻译的诗》EssayonTranslatedVerse,他在书中提出译诗原则:
1)译者不仅自己是诗人,而且还必须具备所译诗人那种特殊的天赋。
2)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友谊”,这是针对译者选择题材而言的,与第一点有
直接联系。
3)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透彻理解原意、忠实原作实质为总则,原作的语言一般总是上乘
的,既不提倡死扣字句,也不得任意发挥,脱离或改变原作风格。
简言之:一不改,二不增,三不减,增减相比,宁减勿增。
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英古典主义流派创始人,复辟王朝桂冠诗人,17C伟大翻译家。
他对翻译的贡献超出千人和同时代其他人,既有大量译作,又有系统的理论。
1)翻译是艺术。因此,译者必须像艺术家一样,具备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
2)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他同意罗斯康芒观点,认为译者不应只了解原作的语言,还必
须懂得他的具体思想和表达特征,因为正是这种特征才使他具有个性而却区别于其他作
者。译者必须善于区分并在现这些特征,使所译作品保持鲜明的个性。
他还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诗译者,译者必须首先是一名优秀的诗人。特别是特征上,译
者必须与原作者类同。即译者与原作者间必须保持一种亲近关系,同罗的“友谊”关系。
3)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4)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译文措辞自由,但意思上却受原文严格约束的。
5)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语。
四步骤:断定是否好词,仔细斟酌是否符合英语特征,征求有识之友意见,适可而止。
6)翻译分为三类:A.词译(或逐词译metaphrase)B.释译(paraphrase)C.拟译(imitation)
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是17C与英国翻译史上的最高峰。他的翻译三分法,对西方传
统翻译两分法,即意译和直译的区分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
亚历山大.薄伯AlexanderPope:18C最重要古典主义诗人和讽刺家,有名荷马史诗翻译家。
翻译上乘译作,采用直译肯定行不通,采用草率的活译即拟译法,把原作变成现代作品,
便丧失古老原作的精神。且他强调译者必须在最大程度上终于原作,不要企图超越原作者。
从薄伯的翻译实践来看,他并没有严格终于原文,特别是措辞风格和诗体的选择。
在薄伯时代,释译派非常明显占了上风,拟译不再被纳入翻译的正规,直译则一再受到抨击。
威廉.米克尔WilliamJuliusMickle:他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几个乐于知道作者确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0
切话语的人”,而是为了“译出一首能在英语中站得住脚的诗”;“只有诗人才能译诗”。
约瑟夫.特拉普JosephTrapp:对某些题材翻译必须两种观点来看,“诗的思想和设计是原作
者的,但诗中的语言和作诗特征则是译者本人的。
他与布雷迪是主张用无韵体翻译古诗格律诗的代表。
威廉.柯伯WilliamCowper:新流派主要代表,18C下半叶著名诗人,不再只对薄伯说奉承。
他主张并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代表不同的流派,因而在翻译史上站同样重要地位。
他以忠实原文为最高准则,强调扣紧原文,反对把英诗的双韵体用于译作中。
詹姆斯.麦克弗森JamesMacPherson:新流派另一主要代表,赞同柯伯。明关于七夕节的由来 确指出:
翻译荷马必须首先忠实于荷马,不能由译者随心所欲地选择诗体和措辞风格。
撒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18C英著名词典编纂家、诗人和评论家。驰名于世的是编
著的《英国诗人传》介绍每个诗人的生平,对他们的作品做了概括性介绍。他认为:
1)不同的语言按不同的原则构成的,
因此,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同样的表达形式不可能总是同样优美。
2)大凡洗练的语言都会有不同的风格,能否译的成功,要看译者能否选择适当的风格。
18C翻译理论的研究虽有成就,但基本上没有取得实质性发展。18C末,翻译理论有突破。
乔治.坎贝尔GeorgeCampbell:他的观点是20C提出的语境ContextofSituation、动态对等
或灵活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和风格比较stylistiquecomparee等理论的先导。
他对《圣经》语言希伯来语造诣很深,从原则上分析了希伯来语的简洁特征。在翻译中,
译者也必须相应的采用结构简单的句子,以便正确的再现原作的风格。
他在翻译理论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
1)对翻译的作用和目的进行了说明。
2)对翻译的实际过程与技巧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3)对目的和技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论
同时,他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
1)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
2)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移植原作者的精神和风格
3)使译作像原作那样自然、流畅。
这三大原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然而事隔一年,1790年英国出版《论翻译的原则》
专著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书中也提出了三项原则,与坎贝尔的如出一辙。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研究非宗教作品的翻译,涉及范围更广。
在《论翻译的原则》中,首先给所谓“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在“优秀的翻译”
中,“原作的有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
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接着,泰特勒一句这个定义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译作完全副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首先,译者要完全副写出原作的意思,就必须精通原作的语言,并十分熟悉所译题材。
其次,译者必须具有很快辨认原作风格特色的本领,译者要模仿原作风格和手法。
第三原则是翻译工作中难度最大部分,译者与画家,从事临摹但程度却不尽相同。要使译文
忠实有文采,译者“必须既用原作者的灵魂,又以他自己的发音器官来说话”。
他指出,忠于原作思想,往往需要偏离原作的笔调。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因笔调偏离思想。
他的著作另一主要特点是精辟的论述了文学风格和译诗这一传统艺术。
他还提出了习语的翻译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习语有时是不可译的。
最后,泰特勒还专门论述了优秀译者的标准问题。他认为,译者必须具备类似于原作者的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
才华,最优秀的译者能用原作者所用的题材进行创作。
泰特勒的理论标志着西方翻译史上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随着19C到来,
西方翻译界除下了一种及其奥妙的思潮,人们认为“凡事不值得翻译的东西都不能翻译”。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Carlyle:通过主要译作歌德的《海伦娜》等,英国读者了解到德国人
当中有一位天才作家,并认识到德国文学也有真正的研究价值。
爱德华.菲次杰拉德EdwardFitzgerald:从波斯语翻译OmarKhayyam的《鲁拜集》,是19C
最杰出的、也是英国整个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之一。他出版《鲁拜集》的主要贡献在于:
1)他通过模仿原诗格律,为英语创立了一种新的诗体,该诗体由四行组成,每行为五个音
步,第三行不押韵。
2)他使英国读者了解到东方国家的一些情调。
在19C,翻译中提出了衡量译作风格和准确性的新标准。就准确性而论,这一时期普遍采
纳的原则是,必须再现“原文,整个原文,唯独原文”。可删庸俗,增脚注。但这一时期大
部分译者实际使用的语言风格,由于讲究表达的准确性,而很难为当代读者所看懂。
19C下半叶,文艺界在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上展开了著名争论,这场争论有两个特点:
1)它是两位学者之间展开的,争论者指名道姓,相互发表严厉的批评和反驳,这是16C富
尔克和马丁就《圣经》翻译发生争论后英国翻译史上发生的又一场翻译大争论。
2)争论者的措辞有时虽然偏激,使学术争论变得有点像个人恩怨之争,但争论始终是严肃
深刻的,它不仅涉及到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而且澄清了许多翻译的一般性理论和原则
问题,提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
19C50年代,伦敦大学拉丁语教授纽曼,抱着为为一般读者译的目的,出版《伊利亚特》。
阿诺德于1861年写《论翻译荷马作品》;纽曼不服,回《论翻译荷马作品的理论和实践:答
马休.阿诺德》,阿诺德不让步,继而发表《再论翻译荷马作品:答弗朗西斯.纽曼》,
马休.阿诺德MatthewArnold:从以下六方面提出自己见解:
1)翻译荷马必须首先弄清荷马的特点。
荷马四大特征:语调轻快,文字清晰,思想朴素,风格崇高。
2)要保留荷马的基本特征。
3)译诗必须具有诗人的洞察力。
4)译诗必须译的像诗。
5)译作必须具有与原作相同的感染力。
6)检验相同感染力的是学者而不是读者。
弗朗西斯.纽曼FrancisWNewman反驳:
1)河马石古人,译时必须再现他是古人。“保留原作的所有特征乃是忠实于原作”。
2)衡量译作的标准主要是一般读者而不是学者的反应。
3)翻译是一种折中,原作越是杰出,译作越不能与之相比。因此,衡量译者的尺度不应是
“怎样的译者才是最完美的译者”,而应是“谁是缺点最少的译者”。
第四节俄国翻译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
18C初,俄国进入彼得大帝时代。对瑞典几次胜利,版图统一,俄渐成欧最强盛国家之一。
彼得大帝改革,对外开放,积极交流,吸取文明。使18C成为俄翻译史上极为重要转折点。
该时期翻译活动开展的四个特点:
1)翻译活动得到皇室的支持;2)文学家热心于翻译事业;
3)翻译工作有了一定的组织性;4)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
崇拜西欧特别是法国文学,促使法古典主义文学影响了俄国—俄文学创作古典主义流派。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出现了一定的组织性,主要表现为:成立翻译协会,组织翻译竞赛。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2
1768年俄成立“翻译外文书籍协会”—专门翻译工作者协会,俄翻译史上最早专业组织。
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弗:俄第一位大学者和诗人,杰出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纯洁化俄语——
清理俄语词汇,在俄罗斯民族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平易明白的文学语言。
不主张走极端,排斥一切形式外来语。容许改造成最接近俄语或最便于发音的形式存在。
18C俄国翻译家所持观点:翻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原著是创作,译著也是一种创作。
对于原作的修辞特点,译者应尽力也能够再创造出来。该乐观主义及“适应俄国口味”的风
气,引起了翻译实践中的自由主义。18C末过度到19C,在多人译作上有所反应。19C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罗斯最伟大的人民是人,19C俄国文学界的杰出代表。
1)译者在选择原文材料上必须有自己的主张,不能人云亦云,受别人思想的支配。
2)译者在处理原著的过程中,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活译派
普希金翻译实践不死口字眼的活译原则,但有时过于灵活,跳出翻译圈子,成了17C英
德莱顿所说的拟译。
活译功绩:他的译笔明白流畅,纯朴自然。不仅在创作而且在自己各个时期的译作中,
创造性的运用了俄罗斯活的语言,使其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从而创立了
罗蒙诺索夫半个世纪前倡导的那种标准而且出色的俄罗斯文学语言。
3)原著独具的特色,译者必须尽量保留。
传译的方式可保留原始的特殊格式,也可以是重视原作的言语特点,还可以是加注说明。
瓦西里.茹科夫斯基:普希金同时代诗人和翻译家。俄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抒情诗人”
1)茹科夫斯基经历了一个由“拟译”到翻译的过程。
2)茹科夫斯基认为,译诗应当比译散文享受更大的创作自由,因为“散文的译者是(作者
的)努力;诗的译者是(作者的)敌手。”
3)茹科夫斯基在选择原文材料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该观点在17C英国甚为流行,
即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存在一种“友谊”,译者只应该选择那些与自己气质、
世界观接近的作品,而不去译那些与译者本性相去甚远的作品。
米哈依农.莱蒙托夫:衡量译品好坏,首先取决该译品作为俄语作品在文学上有无充分价值。
19C中期俄文学中政治思想斗争日益激烈,围绕艺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艺术而艺术”。
前原则是革命民主派,后口号是复古反动贵族和膜拜西欧资阶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翻译选材
最大区别:革命民主派立足于从整体上再现原作的特点,多半采用使译作接近读者的活译法,
资自由派反其道而言之,翻译并不“自由”,应注原作形式细节和特点,用直译。
某种意义上,费特的逐词死译法因其极端性和独特性在19C俄国翻译史占据显著地位。
阿法纳西.费特:19C中叶“纯艺术”派诗人典型代表。逐词死译法;艺术作品与人民无关,
诗歌创作不应接触“粗俗”的现实。自觉地形式主义者
整体上看,19C中叶占统治地位的非形式主义,而是A.K托尔斯等遵守的折中主义原则,
即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印象的地方尽可能逐次翻译,翻译的主要应当是印象。
维萨利昂.别林斯基:俄国革命民主时期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其论点
1)无论原作或译作都必须内容充实。
针对选择原文材料而言。他认为译者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内容丰富的作品作为翻译对象。
2)忠于原文在于忠实于原文精神,而不是原文字面。
与普希金一样,坚决反对逐词死译,认为各种语言既然有各自的特点、性质和措辞手段,
在翻译原文某一形象或句子时,有时必须加以改动,才能正确地传达原文意思。
强调理想译文应做到:A.不任意增删修改原文;B.充分保持原作特点,甚至其缺点;
C.充分代替原作,使读者通过译作能真切,毫无出入的了解
外国作品,有可能对原作做出正确的欣赏和评论。
3)翻译艺术作品,译者本身必须是艺术家。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3
19C其他优秀理论家的集成和发展,谈论最多,最具有代表性观点:
1)关于原文材料的选择:
认为,译者选择原作材料,必须在思想和艺术上有较高要求,翻译介绍优秀代表性作品。
2)关于翻译目的:
赞同别林斯基,认为翻译目的是为读者服务。这里“读者”是不懂的原作语言的读者。
使一般不懂原文的读者也能正确的感受到原文思想和艺术价值。
3)关于翻译方法:
反对逐词死译或形式上过分接近原文,以免破坏语言明确性和正确性,损害译文准确性。
较自由的处理原文、对原作精神不任意修改、原作总内容生动正确的加以表达的活译法。
总之,自普希金到皮沙列夫等人见解不同于西欧翻译理论传统,重要性在于用先进思想阐明:
1)翻译作品首先应该注意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
2)好的翻译必须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翻译应该为读者服务,注意译文的人民性。
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翻译理论第一次明显带上了革命思想色彩。
19C后期俄翻译主要特点在于翻译实践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
第六章现当代翻译
进入20C以来,大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划线。战前将近半世纪称现代,战后称当代。
第一节现代翻译概貌
这一时间翻译特色概述:
1)在古典作品的翻译方面,翻译家们不再强调原作的风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
准确当做衡量译作的标准。
2)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康斯坦斯.加尼特ConstanceGarnett:为数不多的以翻译作品获得文学家地位的人物之一。
第一个把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译成英语的人,译俄国作品数量最多的翻译家。
莫德夫妇—路易斯.莫德和艾尔默.莫德LouiseandAylmerMaude:以研究托尔斯泰作品著称。
所译《战争与和平》被视为标准英译本,奠定了作为托尔斯泰权威英译者的地位。
弗拉基米尔.纳德科夫VladimirNabokov:原籍而过,1945年入美国籍。
在英语世界里不仅获得“20C重要小说家”地位,且称得上20C的优秀翻译家之一。
3)开始较多的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13C忽必烈之遥,罗马教廷派宣教士来华传到,由官方打开了东西方文化直接交流之门。
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MarcoPolo在元朝任职17年。《马可.波罗游记》—西方
第一部已第一手材料介绍中国的著作,西方较大范围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16C末,中国作品译成西方文字介绍给欧洲读者。现存最早中国书西译本是耶稣会意大
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aelRuggieri译成西班牙语的《明心宝鉴》。
英国,名震西方汉学界的理雅各JamesLegge是19C英国最负盛名的汉学研究翻译大师。
20C英国阿瑟.韦利ArthurWaley:特别是东方文化上的译介方面占显著地位。无理论
他所遵循翻译原则有三:A.译文必须立足于忠实原作,准确再现原作风格。无韵自由体
B.译文必须通顺流畅,特别是译诗,必须给人以自然而优美的感受。
C.不同的内容必须采用不同的译法。
德弗兰茨.库恩FranzKuhn:译作数量多切质量高,引文保持原作风貌,文字相当优美。
通过它的译作,德国人堆中国人和文化有较深印象,对中国古典及现代小说产生更大兴趣。
4)苏联的翻译独树一帜。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4
十月革命,俄进入伟大的苏维埃时代,从此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出现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一是西欧、北美国家的翻译,另一是苏联(二次大战后则是以苏联为代表东欧)的翻译
在社会主义的苏联,翻译工作几个明显特点:
A.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了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指南。
B.外国文学的翻译出版了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C.严格按原作的思想、艺术和知识价值确定翻译选题。
D.苏联国内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互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E.翻译中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忠实、准确、不逐词死译。
第二节当代翻译概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对和平,翻译范围广形式多,规模大,成果丰。“翻译时代”。因
为这一时期的西方翻译扩大到各个领域,具有五个特点:
1.商业、外交、科技等专业和事务性翻译规模空前。
2.翻译教学普遍展开。
3.翻译工作者组织成立并创办翻译研究刊物。
4.机器翻译问世。
1946年,安德鲁.布思AndrewBooth和华伦.韦弗WarrenWeaver首次提出把计算机
用于机译系统。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推动力的机器翻译及研究正式拉开帷幕。
韦弗关于机器翻译的备忘录的四个基本点:
1)一词多义的问题可以通过语境Context来解决;
2)语言中存在着逻辑基础;
3)语言应用中存在基本的概率;
4)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共同成分。
西方机器翻译的五个发展阶段:
1)初创期(1946—1954)布思和韦恩1946提出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翻译的
设想开始,到1954年第一个机译系统的诞生为止。
2)高潮期(1954—1966)世界第一个机译系统即美国Georgetown-IBM系统成功演示,
标志翻译第一个发展高潮的出现。持续了12年
3)低落期(1966—1975)
4)复苏期(1975—1989)70年代中期,随着有关自然语言理解的理论和时间的不断
深化,机器自动翻译研究又重新提上了日程。
5)蓬勃发展时期(1989—)从20C8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新发展使整个机器翻译发展
事业发生了改变,标志着机器翻译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
5.翻译理论著作层出不穷。
第三节现代翻译理论
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原理》Estetica:
1)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面貌。
2)翻译必须靠再创造。
3)文学翻译不可过分自由,专业性翻译不可过分拘谨。
从美学角度谈论翻译,他强调言语行为之不可重复性,文学作品不能完全移植,文学翻译
只能是艺术的再创作。实质上是对但丁“文学不可译”论的继承和发展。
他的有关翻译言论深深影响了20C初期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倾向
德国本世纪上半叶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5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923《翻译的课题》—文章阐述道理较深奥,带有明显
“灵知”即神秘色彩。他的观点新颖,自成一家,在西方翻译史上稳占一席:
1)原文的可译和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
2)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
翻译不以原文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
译者只需跟原作者打交道,丝毫不比考虑读者的要求。
译出的作品应当存在一个共同的延续体重,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独立体。即译文应
透明,不会遮盖原文,挡住原文光泽,而是通过翻译手段的加强使原文更加闪光。
3)最理想的翻译法,是逐行对照式翻译及逐词对译。
反映本雅明集成了荷尔德林和洪堡的唯心主义语言观。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背道而驰。
违背翻译的客观规律,但本雅明的理论毕竟代表翻译研究中发展的一个思潮。
法国瓦莱里PaulValery:用诗人眼光看待翻译,强调译者必须冲破原文形式,特别是原
文句法约束,使译文同原文一样,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文学感。
法国20C上半叶翻译理论值得一书的理论家马鲁佐eau《论拉丁语翻译》:
1)翻译首先是一门技巧。
2)翻译不可不讲究译文清晰、生动、易懂,以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但译者的最根本任务
乃是像语言学家、教育者和注释者一样,向读者揭示原作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外壳。
3)使用词典的目的,不是为了翻译,而是为了理解。
4)翻译不可凭猜测。
5)翻译必须采用活的语言。
20C上半夜主要包括英美在内的英语国家理论著作数量上超出其他西方语种。
1901年美国赫伯特.托尔曼HerbertCushingTolman编撰《翻译的艺术》,对当时人们
最关心的问题,如原文的理解问题,译文的表达问题,译者的职责问题,译作的风格问题,
句子的结构问题,词序的安排问题,词的选择和搭配问题等,一一作了细致的阐述:
1)必须以正确的方法理解原文。正确方法是从原作者观点出发,正确理解原文就是在原文
语言中把原文思想和精神吃透,方可谈论正确传译的问题。
2)必须如实反映原文的思想和风格。
波斯盖特te:英国文学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理论家。《译论和译作》中:
1)翻译分两类:“后瞻式翻译”retrospectivetranslation和“前瞻式翻译”prospectivetranslation
后瞻着眼于原作者,因为翻译的目的是传授原文只是,而不是“向前观看”,考虑译
作的读者。在方法上,译者总是被动,从不指望创新,只要依样画葫芦即可;
译文效果,能不能懂,受不受欢迎,全是读者的事。译者采取步骤是先理解,后表达。
翻译古籍和文学名著,把中心转向原作,帮助读者了解原作伟大。译者水平要求高:
A.理解原文中的每一个词;B。选用最切近原文的译语对等词。
C.巧妙安排这些对等词,使译文在整体上是原文的准确的对等形式。
前瞻是译者心中始终装着读者,采用自由的方法,使用常见的表达形式,到处修补,
以保证读者原有思想不受到冲击及其预测不受干扰。重点在于译文而不是原文。
译者采取步骤,理解是先决条件,译者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表达上。
为了不是读者感到生疏,译者趋向于采用熟词熟语,对原文意思不会扣很近。
2)译文效果应由学者判断。
3)忠实性事衡量翻译成败的最高标准。
4)词汇分四类:完全相同的词;不同的词;部分相等的词,数量较多;假同义词。
5)译作的生命在于更新。
菲利莫尔more:《略论翻译和译者》:翻译之前,应对两种语言的关系有所研究;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6
表达要得当,必须具备丰富词汇;而有了丰富的词汇,又必须根据原文意味加以得体使用。
斯图尔特.贝茨Bates:《现代翻译》
1)必须消除对语言知识的片面看法。
2)必须正确理解翻译的忠实性问题。
3)译作可像原作一样经久不衰。
4)翻译最好采用对照本。
5)翻译古典作品,可以体现其故为。
6)英译外(指各种欧洲文字)应特别防止两种失误。一种失误是由于跟原文语序太紧,另
一是采用词源相同而实际含义不同的词语。
7)译作的成败取决于读者和译者的共同努力。
苏联翻译理论发展特点比较显著,明显的表现出文艺学倾向。
科尔涅伊.丘科夫斯基:《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1919年出版—苏联第一部翻译理论专集。
苏联文艺学翻译理论流派的主要创始人,其理论见解最早见于《论散文的翻译》,他的论点:
1)翻译是一门崇高的艺术。
2)翻译的成败不能用偶然的差错来衡量。
3)从原文角度理解原文是正确翻译的重要条件。
4)翻译必须克服官腔。
5)译者必须掌握较大的词汇量。
斯米尔懦夫:《文学翻译的方法》作为《翻译》的词条发表在苏联《文学百科全书》。他将
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论运用于翻译研究,首次提出“等同翻译”的概念。
伊凡.卡什金:按他的观点,现实主义翻译的基本任务是—忠于原作,忠于读者,忠于现实。
翻译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但翻译不等于创作。
译者的创造个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选择作者和作品。
2)制定处理原作的基本方针。
3)寻找把译者享有的权利即创造自由通应尽的义务及应受的限制加以有机结合的途径。
第四节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发展两大特点:
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
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
(一)当代中欧翻译理论
中欧的布拉格学派:指以捷克首都布拉格为研究基地的语言学流派。创始人马西休斯和两
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skoy和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主要论点:
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
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
对翻译理论问题的论述:
1)翻译分三类:
语内翻译Intraligualtranslation: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
“改变说法”rewording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用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两种语言间翻译。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即跨类翻译transmutation,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7
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
2)对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3)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4)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
5)语言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吉里.列维:捷克斯洛伐克现代翻译研究的先驱,布拉格另一位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家。
运用语言学理论讨论文学翻译标准和技巧等方面问题,为现代文学翻译研究树立一面旗帜。
他的理论主要特点:
1)文学翻译重在再创作。
2)文学翻译必须采用“错觉”理论。
3)翻译是一个抉择过程。
4)翻译必须正确对待更改原文的问题。
(二)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二次大战后,早期最具英国特色的伦敦社会语境派,主要是一个语言学派。其中心概念是:
语言意义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thesocialcontextofsituation)决定,英翻译学派主要特征。
最先把伦敦学派的语言学理论用于翻译研究的是这一排的创始人弗斯。他的文集
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两篇中秋节赏月的寓意简短 文章《语言学与翻译》和《语言分析与翻译》,文章着重谈了:
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3)任何两种语言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
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HoraceSavory:《翻译艺术》是部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涉及古典
作品、诗歌、《圣经》、教育与科学作品翻译的专著,被誉为“英语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进而把文学翻译比作绘画,科技翻译比作摄影。
按他的观点,翻译可分为四类:
1)完美翻译perfecttranslation:指广告、布告等纯粹传递信息的翻译。不带感情色彩,
2)充分翻译adequatetranslation:不拘形式、只管内容的翻译。即文字出入无关紧要。
3)综合翻译compositetranslation:从散文体到散文体,诗体到诗体的文学翻译,
多包括古典作品的高质量的翻译。
4)科技翻译translationofscientific:与“充分翻译”有相似之处。在科技材料的翻译中,
内容重要性远超语言表达形式的重要性。
他还归纳总结了翻译实际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指出所有翻译规则:
1)必须译出原文文字;2)必须译出原文意思;
3)必须译得读起来像原作。4)必须译出读起来像译作;
5)必须反映原文风格;6)必须带有译者风格;
7)必须译出与原文同时代的作品;8)必须译成与译者同时代的作品;
9)可以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10)不可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
11)诗体必须译成散文体;12)诗体必须译成诗体。
他指出根据不同读者要求,提供不同性质和风格的疑问。把读者分为四类:
1)完全不懂原文语言的读者,他们阅读译作只是出于好奇或对源语文学的爱好;
2)正学习原文语言的读者,他们阅读译作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原文语言,了解源语文学。
3)曾经学过原文语言但后来又忘记了的读者;
4)精通原文语言的读者。
约翰.卡特福德JohnCatford:《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以新颖的现代语言学视角来诠释古老翻
译问题,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开创出新的途径。他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即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8
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级阶与范畴语法”ScaleandCategoryGrammar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1)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源语)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目标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2)翻译的类别:
按其程度:全文翻译fulltranslation—源文本没个部分都被译出。
部分翻译partialtranslation—源文本的某些语言未经翻译原封不动的搬进目标文
本。如文学翻译,难译词照搬或“地方色彩”。
按语言层次:完全翻译totaltranslation—源文本从语法结构到词汇都有目标文本的对等形式。
受限翻译restrictedtranslation—仅在一个层次上的翻译,
可分为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翻译。
按语言结构等级:级受限—固定在语言结构低层的翻译,即局限于词对词、词素对词素翻译。
级无限—在结构层次上层、上下自由移动的翻译。
3)翻译的对等问题:
文本对等textualequivalence—在特定情况下目标文本与特定源文本的对等。
形式对应formalcorrespondence—目标文本与源文本的语法范畴在各自语言中占相应位置。
4)翻译转换:
层次转换—目标文本与源文本所用词语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也指语法和词汇层次互相转换。
范畴转换:翻译偏离两种语言的形式对应。
A.结构转换—即按照目标语要求改变源文本结构。
B.词类转化
C.单位转换,或级转换—指目标文本和源文本属于不同的级。
D.系统内部转换—指源语和目标语结构系统在形式上基本上对应,但在翻译时需要在
目标语结构系统选用一个与源文本不对应的形式。
5)翻译的限度。指不可译性问题。
不可译: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性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
2)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时代背景等非语言因素所引起。
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他的主要特点是,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陈
各家各派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1)翻译类别:交际翻译、语义翻译、直译和死译。
交际文本: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
语义翻译: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
2)翻译的性质。从性质上说,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3)翻译规则。
4)意思的走失。分为四方面:
A.若果源文本内容涉及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
目标文本意思上就必然有所走失。
B.每一种语言都自由语音、语法、词汇的基本系统和运用方式。
C.怎样运用语言,译者和原作者各有自己的方式。
D.译者和原作者具有不同的语义理论和价值观念。
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
他的核心观点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个翻译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基本因素。
他代表了当代西方语言和翻译理论中独具一格的解释学理论派。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9
他认为翻译的步骤有四点: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补偿restitution
按照凯利的观点,斯坦福的翻译模式是一个基于“正题thesis”、“反题Antithesis”和“合
题synthesis”三个概念之上的黑格尔式理论模式。
苏珊.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翻译研究论丛》奠定了她作为翻译研究和文化学派地位。
她的翻译思想具体表现为:
1)翻译研究的性质:“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是门“研究翻译及翻译问题的学科”。
2)翻译研究的范围: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具体研究范围可涵盖四方面:
A.翻译史学研究;
B.翻译与目标语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C.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D.翻译的诗学研究。
3)翻译研究的文化视线:
她认为,翻译绝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根直于有关文化深处的一种行为;
翻译是文化内部和文化直接的交流;翻译对等是源于与目标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这种翻译文化观的具体含义:
A.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而不应把翻译单位局限在语言的范围里。
B.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交流过程。
C.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文本进行描述,应着眼与源文本在目标语文化的功能对等。
D.翻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定,不同时期的翻译也都是为了满足
不同时期的文化需要以及满足特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更重要的含义则是,翻译中译者不仅必须分析源文本的文化含义,而且更应考虑如何
把这个文化含义转化成既尊重目标语文化规范,又不违背源文本文化含义的目标文本。
巴塞尔.哈蒂姆BasilHatim: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这个
新的视角对跨语言文化交际的种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全市。
他是英国以至整个西方最早把赠汪伦的意思全解 话语分析结合到翻译领域的学者之一。《话语与译者》
莫娜.贝克MonaBaker:开辟了以语料库方法展开的翻译研究,这是种全新的翻译研究途径。
她认为翻译研究所用的语料库可分为:
1)平行语料库parallelcorpus:源文本始终是一个,译入另一语言的对应文本却不止一个。
2)多语语料库multilingualcorpus:收集来自两种或多种语言题材相同或相似的原创。
3)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corpus:同时收集某一语言的原创文本和从其他语言译入
这一语言的、题材相同或相似的文本。
(三)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整体研究方法上继承了欧洲翻译理论的传统;
二是早期研究多受美国结构语言学流派的影响。
三是在研究成果上又居上之势。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认为是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他采用行为主义方法,认为
对语言的一切都能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50年代不时兴了,取代而居美语言学统治地位是
乔姆斯基Chomsky的转换生成理论,该理论提出三个观点:
1)人类先天具有语言能力;
2)语言由规则支配;
3)语言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沃吉林in:他从人类学着手,结合采用语言学的手段,对如何借助于翻译来调查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0
印第安人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一种多步翻译法或“循序渐进翻译”:
1)逐词对译,译文往往不符合目标语规则,因而不成文,也无意义可言。
2)将逐词对译的疑问整理成符合目标语规范的句子。
3)删减多余的或不予句中其他词语搭配的语言成分。
4)增添原文所无但为译文所需的语言成分。
5)作进一步的语言加工处理,以使译文文从字顺,能为读者所接受。
而“事后检验翻译法”Back-checkingtranslation则指:
指从原文到译文,首先来一个飞跃,译出文从字顺,能为读者所接受的译文,
然后对两种文字逐词逐句进行检验,找出增添、删减和更改的成分来。
奎恩:从哲学角度阐述了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他的主要论点是:
1)翻译是通过检验人的行为来寻求语言意思结构的过程。
2)语言的意思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符号功能,而是一个行为和有关社会因素相关联的现象;
语义就是刺激物接受者对于现实所作出的反应。
尤金.奈达EugeneAlbertNida:
奈达翻译思想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
中期的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际说阶段,
晚期的社会符号学阶段。
翻译科学说: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还是一门科学。这里的所谓科学是指
“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
翻译交际论: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
动态对等说:“从语义到语体,从接受与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三点关键——“切近”指在“自然”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对等”就是核心。
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为寻求“切近自然的对等语”,翻译四标准是:
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映相似。(内容首要,但同时不能绝对化)。
翻译功能说: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
四步模式说:翻译过程指:分析—最复杂关键,奈达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分析重点在语义
转语—把分析得到的意义从源语转移到接受语。
重组—按接受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
检验—对照源文本检测目标文本。
罗伯特.布格兰德RobertdeBeaugrande:语篇语言学理论和话语分析的声音。
1)翻译单位不是单个的词或句子,而是整个语篇;
2)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因此
3)值得研究的东西并不是文章特点本身,而是反映在这些特点之上的语言使用的技巧问
题,换言之,某句话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
4)必须根据语言交际的上下文对这些技巧作出评价。
5)具体翻译要采取三个步骤:a.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b.选择特定风格;
c.按与之相关的语境系统地选择恰当的相应词语。
安德烈.勒弗维尔AndreLefevere:翻译研究学派在美国的重要代表。
1)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从语言学派最关心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对应问题,转向目标文本
和源文本在各自文化系统中的意义和功能,这是所有文化学派的共同特征。
2)翻译中的操纵概念:译者在处理源文本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
而有权也一定会取己所需,对文本进行改写。改写就是对文本的操纵。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1
劳伦斯.韦努狄LawrenceVenuti:美国翻译研究领域“异化”“归化”发言最多理论的人物。
主要观点:翻译中要求译者隐身时错误的;译者在译文中不能隐身,而应当有形可见。即
翻译应当采用“异化”原则和策略,使译文保持异域风貌、异国情调,读起来像译文,
而不是“归化”原则和策略,使译文完全按照目标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创作规范进行改造,
读起来不像异族作品,而就是目标语原创。
道格拉斯.鲁滨逊DouglasRobinson:
翻译应当以译者为中心。强调人作为决定因素的译者中心论和强调文化环境因因素的文学化
派翻译理论,也就是鲁滨逊所说的后殖民理论之间并无本质的冲突。
用修辞和人类行为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的本质,按此方法我们可把翻译分为六类:
1)换喻型翻译metonymy:把源文本的部分内容替换成目标文本的部分内容,
两文本都不是全部展现。
2)提喻型翻译synecdoche:以部分替代正题,其目标文本是对源文本的一种减缩。
3)暗喻型翻译metaphor:以目标文本的整体来替代源文本的整体,使两者完全等同。
4)讽刺型翻译irony:承认翻译是伪造事实,又不否认或者直接否认完美翻译的可能性。
5)夸张型翻译hyperbole:对源文本进行修正、改进或“夸大”。即译者把一个“低劣的”
源文本拔高,在目标文本中加译者观点见解,创造一个原作者意图。
6)转喻型翻译metalepsis:对翻译行为在实践上的多种悖论,但要用英语来翻译是荒谬的,
译者出路在于忽略文本的时空悖论,创造一个虚幻的译本空间。
埃德温.根茨勒EdwinGentzler: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使人们对二次大战以来西方各个翻译理论流
派的认识明晰化,因此引发翻译研究领域对形形色色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兴趣。
2)根茨勒在全面、系统梳理当代西方各种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公平对
待一切系统”的多途径合作的翻译研究馆。
3)根茨勒对翻译本质提出了一种后结构主义的解释模式。
应把“翻译”看做发生在一种多文化形态环境和另一种同样多文化形态环境之间的转换。
(四)当代德国翻译理论
德国翻译研究中两个带有地域特征的学派:莱比锡派和萨尔派
莱比锡派:民主德国翻译理论流派,主要理论家纽波特、卡德、雅格尔、阿格利可拉和罗
西奇卡等,主要理论园地是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主办的《外国语》杂志及其不定期增刊。
该流派基本观点是:翻译中必须严格区分不变因素即认知cognitive因素和可变因素即语用
pragmatic因素;翻译理论可以借助于转换生成语法和符号学。
萨尔派:指联邦德国萨尔大学为研究基地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尔斯。该流派
基本特征是在奈达“翻译即科学”之说的基础上,主张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
沃尔夫兰.威尔斯Wolframwilss:研究侧重于翻译的宏观理论,《翻译问题和方法》
威尔斯的观点集中反映在两个问题上:
1)翻译即科学。这是威尔斯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
翻译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必须UAN交错地处理语言的描写性、解释性、规范性问题。
翻译学有三个研究内容:
A.普通翻译学:研究翻译过程的普通规律,提出翻译的理论和模式,具有超理论功能。
B.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特指翻译学,它对源语和目标语进行描写,
检验从源语到目标语的传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C.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应用翻译学,主要用于翻译教学。
2)翻译应以与语篇为基本单位。
简言之,要把范围大于句子的语篇结构当做研究的对象--翻译研究中语篇语言学派观点。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2
翻译是:把源语篇编程最适当的对等的目标语篇。
随着1990年东西德同意,不再热衷于莱比锡派和萨尔派。如果我们谈论德当代翻译学派,
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德最具影响的是翻译功能学派,是深具德特色的翻译目的学派。
创始人弗米尔《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针对语言学派等各种重形式的翻译理论的薄弱环节,
率先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
汉斯.弗米尔r:
翻译并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一种具体形式的行动。
这种在目的理论支配下的(波斯盖特)前瞻式翻译观,把立足点放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
委托者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在他们所属文化中的功能上,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
标文化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
即在目标文本产生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目标文本的功能,该功能亦即目的,由翻译发起者
(客户或委托人)要求来决定。翻译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是“译品”,是特殊类型目标文本。
文学翻译中,追求对源文本的忠实也是一种目的。即模仿和重视是翻译行动的合法目的。
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翻译目的概念上三层意义:
1)翻译过程,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
2)翻译结果,亦即译品translatum的功能;
3)翻译方式,亦即所用方式的意图。
总之,在目的论定义中,翻译是为另一种文化的受众创造出的能够再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
能的目标文本的生产行动。它是从源文化到目标文化的一个连续体。
撒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另一重要倡导翻译目的论的人,基本理念与弗米尔一致。
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它在目标语境中需要完成的功能和目的决定,
翻译是一种互动的语用行为,目的原则有二:互动由目的决定;目的随着接受者不同而不同。
赖斯把信息走失造成的信息改变区分为:
1)有意改变:是译者根据目标文本目的与源文本不同而特意安排的。
2)无意改变:源于语言间的结构差异或者译者翻译能力上的差异。
赖斯把翻译过程分为:
1)分析阶段phaseofanaly:译者必须首先分清源文本的功能。
A.确定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type,是信息、表情或运作型文本。
B.确定文本的体裁textvariety,是不是超越个体的言语或写作行为。如说明书、告示等。
C.分析语言风格,即关注语言符号、搭配方式等方面的选择。
2)再次词语表现阶段phaseofreverbalization或再语符号化阶段:
是利用词汇、分句、句子、段落等组织好目标文本的线性结构。
在如何看待翻译对等问题上,相对弗米尔及典型的目的论,赖斯表现灵活。
从功能理论出发,她提出了比较合理的翻译批评观。
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翻译的文本分析》重点阐述了源文本分析和目的论的关系。
她认为,目标文本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关键因素,目的由译者服务对象—翻译发起人决定,
目的是翻译发起人旨意的语用内容。即目的只能由翻译发起人决定,译者无权裁决和改变。
而弗米尔认为翻译目的是以翻译发起人的旨意为基础,为此,诺德提出翻译“忠诚”原则--
译者责任心,超出文本“忠实”的范围。
在诺德看来,翻译的文本分析应以翻译为取向,在确立源文本的功能时,译者拿这些功能
与目标文本在相应目标文化里的功能进行对比,识别在翻译中需要保留的功能,剥离那些需
要调整的功能。
“译者行动”也称“翻译行动”,是霍尔兹曼塔里1984年提出,用来描述创造目标文本的
联合行动过程。基本概念上与“目的论”相似,但概念含以上,比“目的论”更激进。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3
新创“译者行动”来取代传统术语“翻译”,即把译者的一切行动涵盖在内,不仅包括传统
意义上的翻译,而且也包括释译、改编等其他类型的文本构建行为。
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千年等一回简谱 ySnell-Hornby:把翻译研究定为“综合性学科”,弗米尔赖斯弟子。
她认为翻译研究是一门独立科学,并以格式塔整体理论和原型学为基础,借用相关科学如
语言心理学、哲学的有益成分,提出对翻译研究采用一种各家所长的综合型研究途径。
(五)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法国人十分重视翻译,二次大战以来法国翻译的反战状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1)当代法翻译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人物是布拉格学派的穆南,1963年发表《翻译的
理论问题》,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新的视角对翻译理论和时间问题进行研
究,阐发了翻译的语言学观,树立了当代法国理论中第一面具有鲜明语言学特色的气质。
乔治.穆南GeorgeMounin:当代法国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和最重要代表。
在他看来,翻译研究属于语言学;语言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对于翻译问题的研究。
在法国,穆南是如此清晰的把翻译纳入语言学研究范围、并予以理论支持的第一人。
60-80年代,法国翻译理论界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
80年代后,翻译学得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但其独立性是相对的。语言学从中心到边缘。
2)70和80年代以来法国翻译研究领域异军突起,一跃而成为后现代时期最瞩目、最具法
国特色、并因此构成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个主要特点,却是以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
的释意学派或巴黎学派。
释意派理论立足于实践,把翻译作为语言行为来研究,并从语言、文化、超语因素等各
个方面来阐释和传递语言的意义,因而能够对翻译现实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
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DanicaSeleskovitch:最先为释意派理论发展奠定基础的,是其1968
年发表的口译专著《国际会议译员:语言与交际的问题》。
释意派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翻译出发来解释翻译作为交际行为的实质。
释意派认为,在译员的翻译中,语言和思想是分离的,语言和思想不完全是一回事,他们之
间有一种不断的双向交流,思想波可以转变为语言,语言又可以转化变为思想波。
释意派理论认为,理解需要认知知识的参与;理解过程就是释意过程。释意是翻译前提。
释意理论也注重忠实,译者不能随意阐释,他的解释和理解只能忠实于发言人的实际内容。
(六)低地国家及以色列等地的翻译理论
“低地国家”即荷兰、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及西方文化有紧密关系的以色列的翻译研究。
詹姆斯.霍姆斯:其主要贡献首先是他对翻译研究学科的名称所提建议。
他认为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称为translationstudies。
他首次以图谱的形式,对“翻译研究”的学科任务和研究范围进行了一目了然的描绘和规
划,从而有力地强化了翻译研究作为学科的系统意识。霍布斯成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开山鼻祖,
同奈达被视为当代西方翻译科学派的创始人一样。
翻译研究分为:纯理论研究—理论翻译研究、描写研究
应用研究:
基地恩.图里GideonToury:文化和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翻译理论贡献,集中体现在他所试图构建的描写翻译研究理论上。图里认为,描写翻
译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对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进行描写,并通过对具体翻译个案的描写和分
析,归纳出对翻译时间具有示范或启示作用的理论原则来。
即构建描写翻译研究理论基础的是大量的具体个案的分析。
他在翻译与规范关系上阐述见解独特:
他提出一个描写翻译行为的三分模式: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4
这个模式中,“规范”位于“能力”competence与“运用”performance之间,或着说,位于
规范与译者风格间。“规范”就是特定文化或文本系统中,被优先而且反复采用的翻译策略。
翻译规范分为:预先规范preliminarynorms—指译者对于翻译政策、本质等问题必须考虑。
操作规范operationalnorms—支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抉择的因素。
(七)苏联翻译研究中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文艺学派基本观点: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形式之一,属于美学范畴。
它的任务首先是寻求艺术上的对应,而不是语言上的对应。
语言学派基本观点: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它依靠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进行工作。
它的任务是需找语言上的对应,翻译的单位是句子、段落、话语,
翻译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在现原作的语言功能。
争论从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提出触发,《翻译理论概要》,第一个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
行系统研究。他明确指出,翻译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翻译问题只能在语言领域求解决。
《翻译理论概要》的发表,标志着苏联翻译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它不仅是苏联语言学派翻
译理论的开拓性文献,也是整个西方现代翻译学中最早的重要著作之一。此前仅美国奈达有。
它作为苏联第一本从语言学角度系统探讨翻译理论的专著,阐述了翻译作为一门单独学科
的性质、特点、任务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追述了翻译史等。书中主要论点概括为:
1)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2)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研究范围。
3)翻译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
分论是基础,总论把各种分论知识总结加以系统化,使之成为各种分论共同的东西。
4)可译性事语言的本质。
他坚持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指作用上的对等。
巴尔胡达洛夫:《语言与翻译》从对比话语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深刻阐述。
1)翻译理论是一门语言学学科。
2)翻译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描写。
3)语义问题必须从三方面加以研究和传达。
4)在六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
这六个层次是:音位(字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句子层,话语层。
苏联翻译理论研究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文艺学倾向,可追溯到19C普希金时代。
基维.加切奇拉泽:《文艺翻译理论问题》等,他的主要论点是
1)文艺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则。
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3)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围。
更多推荐
蒂安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