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兄;堂弟;堂姊;堂妹的英文翻译堂弟;堂姊;堂妹英语-shenfen
2023年4月5日发(作者:2关于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稿 014考研数学大纲)
第8卷第1期
V01.8 No.1
读与写杂志
Rc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11年1月
Januaw 2011
英汉习语互译中对等原则的应用
桂爱华
f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学校河南 汝南4663001
摘要:本文介绍了英汉习语的不同青天有月来几时下一句 类型和针对不同类型习语的不同翻译方法。整篇文章以英汉习语翻译为载体论述了尤金.奈达的
翻译对等原则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方法
关键词:对等原则 英汉习语翻译源语译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 1)ol一0171—02
1 理论依据与写作原因
奈达在《论对等原则》一文中提出翻译中的对等存在“形式
对等”和“动态对等”两种类型。他认为在具体的翻译中,译者采
用何种对等形式.取决于影响翻译的三个基本因素:信息的本
质;作者目的以及译者目的;受众的类型。另外,他还指fI 5语言和
文化问的距离对翻译也有重要的影响。
习语又称俗语是指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巾形成的独特的固
定的表达方式。中西方在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地
理环境等多方面存在差别,因此与文化密切相连,小可分割的英
汉习语也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属于典型的
国俗语义类表达形式。另外,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从文化背景
上.还是组合结构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沉湎 此存英汉习语互译中存在
很多 难。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种种难关,顺利完成英汉习语的相
互转换是许多译者思考、研究的课题。以奈达提出的翻译对等原
则为指导, 文探索了有效的英汉习语互译的具体法。
2 分析英汉习语的基本类型
2.1形式、内容、寓意都对应的习语
习语这种积淀了人类文化经验精髓的语苦表达形式,语言
往往高度概括,朗朗上口。形式一般短小精炼,相对固定,而内容
却寓意深远。由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积累过程小有很多基本的共
同进程,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存有极为相似的习语。比如:Easy
coIlle,easy go.来得容易去的快;To b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它
们的形式与内容一一对应,寓意相同。
2.2结构寓意相同.而隐喻事物不同的习语
习语为民众间广为流传的言语形式,它往往借助比喻、典故
来提示人们生活巾应注意的规律和应遵循的规则,或告诫人们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因为中国与西方地理和风俗文化以及
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的差异.有些习语存中英文中表达的结构和
含义相同,但所隐喻于的事物不同。例如:A rolling stone gath—
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2-3内容寓意相同.而形式不同
由于英汉两种语占组合结构上的差别,在很多方面英汉两
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比方说汉语中无论有多长的定语,我们通
常都要把它放在被修辞词的前面,而英语贝I把分词短语、不定
式、介词垭语、从句等相对较长的定语放在被修辞的巾心词后,
如:“跟在工老帅身后的那个女同学”英语则表达为the girl
student fo11owing the teacher.这种含义相同而形式有别的英汉
习语也不少. 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 如:Where is a wil1.there is a way.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攀径。Sink or swim. 进则退。
2.4内容形式均不对等的习语
巾英文巾都含有不少与历史典故有关的习语。此类习语多
结构简单、寓意深远,体现了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不能单从字
面意义去理解,比如下列习语:A wet blanket令热扫兴的人;象
牙塔tower of ivory
2.5字面内容形式相同而含义不同的习语
中文的“洗手不十”与英语的‘wash one、S hands’看似一样.
但含义有别。前者表示改邪归正或停止继续做某种职业。而后者
则表示“不管。不负责”的意思。有如:汉文“知子莫若父”与英文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似乎含义相同.而实际
上前者表示“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后者却含有“父亲也不一
定理解自己的孩子”的意思。
3 寻求适宜的翻译方法
从信息的本质这一因素来考虑翻译过程中是采取形式对等
还是动态对等,即直译还是意译。奈达认为信息的内容不可能完
全从形式中抽象m来,形式也不可能和内容分开:但是在有些信
息当中,内容是最重要的考虑冈素,在其他的一些信息当中,则
必须优先考虑形式。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翻译可以同时复制
形式和内容。对于习语翻译也一样,我们必须根据习语本身特点
来考虑翻译应采用的形式。
3.1直译
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产生不同的习语,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及社会经历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形成了一些可直译的字面、
隐含意义相同或相似的习语。如:A drop in the sea.(沧海一
栗);Easy said than done.(说时容易做时难);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以上对应习语属于不同文化的共同经验
积累,其表达方式和内容儿乎完全相同,即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和
译语形式照应、内容相符,可互相直译。也符合奈达的有关形式
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的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对应。这
就意味着接受语文化中的信息要不断地去与源语文化中的信息
相比较,以确定精准和精确的标准的翻译原则。)的以原文为中
心.尽可能地显示源语的形式和内容的原则。
3l2意译
翻译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保留源语习语字面意义时,为使
读者完全理解确切含义,可用意译法解释原习语的隐含意义,放
弃其字面意义。例如对于结构寓意相同.而隐喻事物不同的习
语: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做
鸡头,不做风尾);Sit on the fence.(脚踩两只船);和内容寓意相
同.而形式不同的习语: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
学到老。);Oppportunity seldom knocks twice.(机不可失)应当进
行不同程度的意译。
对于结构寓意相同,而隐喻事物不同的习语。其隐含意义很
明显或很容易推断.如采取逐字逐句的翻译,中西方读者虽不难
171—
第8卷第1期
V01.8 N0.1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Vritc Periodical
2011年1月
January 201 1
从字面领悟源语的含义,但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引用起来就显
得不如源语顺畅自如了。而对于内容寓意相同,而形式不同的习
语要是依字面含义简单的直译,无论对英译汉的中国读者,还是
对于汉译英的西方读者来说都显得不地道。语言的差别使我们
无法做到两全齐美。依据动态对等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只
能舍形式而取其内容,奈达也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语读者
在自己环境中完全理解原语信息的内涵,就要采用以表达方式
的完全自然为目标.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
方式联系起来。而并不坚持读者只有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
模式才能理解信息的动态对等的翻译模式。在最大限度保持源
语风格的前提下.译者需要在某些细节上作一些小小的调整。因
此.我们要把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译成“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比译成“滚石不生苔”感觉起来更符合我们的习惯,行
文效果也更好些。
3.3直译与注译相结合
有一些习语,特别是与历史典故有关的习语,不能单从字面
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直译虽不会引起歧义,但却会失去部分意
义,使异域读者费解。对此类习语可采用直译加注译的方法。如:
Achukkes、heel直译成“阿基里斯的后脚跟”就会使不了解此典
故的中国读者困惑。而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面对
“八股文”的译文eigh卜legged essay也会不知所云。但要是把
Achukkes"heel译成“阿基里斯的后脚跟”——致命的弱点,把
“八股文”的译成eight—legged essay(an old fixed style of es—
says)就使问题轻松得到解决。
3.4直译与解释相结合
为使译文更确切表达源语含义,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
当的解释性的词汇。这样翻译既避免使读者产生歧义,又使译文
更形象生动,体现源语风格。如“枝组词语 东施效颦”译成Dongshi,aIl
ugly woman.knitting he b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 eau-
ty Xishi,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4 结语
英汉习语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举例说明,但只要把握好
翻译的原则.即译文尽量满足与源语意义一致,传达原作的精义
和风格。拥有自然易读的表达形式,并产生类似的反映。相信每
个习语都能找到最恰当的翻译。当然这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各种
文化的差异,灵活合理的翻译习语。本文参考了许多翻译方面的
文章和资料.不到之处还需各位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谢天振.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8.5.
[2】元旭华.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I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3】左迎春.论文化相似、相并与习语翻译Ⅱ】.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翻译田.1997(4).
(上接170页)
失)。三是巩固语法。中师生的语法知识很欠缺,针对这一点,在
上新的语法内容的同时给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语法知识。如:词
类及其在句中所能充当的成分;句型结构;时态和语态;名词单
复数;代词的性、数、格;动词的人称形式等等。在复习的工程中,
要让学生领会其本质,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3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指激起人去从事学习活动的
内部动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在英语教学中,一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现
在的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推动了经济的全
球化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工具的英语,对
于个人来说就成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而且教
育部明确规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二十一世纪初基础教育改
革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所以作为未来小学
教师的中师生,学好英语对于谈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二是要培
养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所谓求知欲望是指渴望获得文化知识
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意向活动,故在教学
中,一是每节课都要给予学生运用一定量的新知识。二是引导学
生运用已学知识到实际活动中,从中去体验探索知识的愉悦。再
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合理组织竞赛,
适当给予奖励和惩罚。心理学实验和经验均已表明:合理组织学
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手段。而受奖励或表扬对于
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大,而且由较长期的效应;受训斥或惩罚的奖
励作用次之,但要适度,故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合理地组织一些
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单词比赛,看谁在规
定的时间里写的单词又多又准。对写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对写
得稍差的同学进行鼓励。
英语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
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习教育中,只有有的放矢,体现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
的英语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
中师生的英语水平必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必将展现英语教学光
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吴学军.谈任务型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Ⅱ】.考
试周刊.2oo7(16). ‘
一172—
更多推荐
爱华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