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中心的英文心翻译心英语怎么说-美容美发学院


2023年4月5日发(作者:belcher)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不仅包括对异域文化的吸收,也包

括对母语文化的传播。在世界英语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对外交流的迫切需求下,

中国英语应运而生。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变体,反映了中国的

具体国情和特有文化,正在不断地得到世界各地有识之士的接受和认可。中国英

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肩负着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弘

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应当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与思考。

【关键词】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翻译;

1.中国英语的含义

1980年,葛传槼在《漫谈汉译英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他指出就

中国而言,不论讲英语或写英语都有一些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如四书“FourBooks”、五

四运动“May4thMovement”、秀才“Xiucai”等等,所有以上表达都属于中国英语。[1]

他适合三年级学生朗诵的诗歌 指出,中国英语把规范性英语的国际标准与中国本土文化及其独特的发音、词汇、表达、

语法、话语等方面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他认为这些译文不是

ChineseEnglish或Chinglish,而是ChinaEnglish。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

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

1991年汪榕培先生首先对中国英语下定义,中国英语是“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

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2]此后,李文中指出汪定义中的“标准英语”的提

法也不妥,认为中国英语可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

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

的词汇、句式和语篇。”[3]接着,贾冠杰等在汪、李的定义基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础上把中国英语“正名”为

“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

特点的英语变体。”[4]他们的理由是中国英语的中国特点是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及思维方式在

英语使用中的反映。

目前虽然对中国英语的定义仍有争议,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首先,它是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其次,它受中国文化和社会影响,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具有

中国特色;再次,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

和中国特色的形式而逐渐补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和世界文化。

2.中国英语的特征

2.1语音层面

汉语是声调语言,依靠不同的声调来区分意义。而英语则是靠语调和重音来

区别意义。因而中国人说英语时就会出现单词重音不突出,语句的声调比较平缓

的特征。即使是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英文节目主持人发音时也时常表现出重读

冠词、介词和连词,并重读名词词组中心词的修饰语,缺少同化和连读等。另外,

由于大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同时接触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因此,中

国英语的发音往往是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的混合。

2.2词汇层面

中国英语在词汇层面的表现显得最为突出和集中,涉及的面也最广。由于文

化的明显差异,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现象时,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带有

中国特色的新词。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音译、

直译、音译+直译、语义再生等手段形成了大量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1)音译:早期的音译词主要是通过广东话传入英语,拼写变异形式多;近期的音译

词则是由汉语拼音发音直接转化而成的,拼写也趋于统一,尤其是中国的地理名称和城市名

称,已基本上以汉语拼音代替了以往的威氏拼音法。如kowtow(叩头)、coolie(苦力)、

typhoon(台风)、tea(茶)、HongKong(香港)等,他们已经完全成为普通的英语词汇。

这种简单明了的音译让译文增添了不同寻常的异域风情和异化的美感,使中国英语更地道,

便捷化地促进交流。[6]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诸葛亮的恐怖真面目 发展和变化,更多的音译词还会进入中国英语。

例如,将“大妈”翻译为“dama”;将“土豪”翻译为“tuhao”;将“山寨”翻译为

“shanzhai”,等等。

(2)直译:将汉语一字一字对应地译成英文而产生的借词,从形式上看完

全符合规范英语,但实际上却表示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虽然这些词语与其英文

原意有一些出入,但一经解释,还是能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受。如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thegreatleapforward(大跃进)、onecountry,

twosystems(一国两制)等。

(3)音译+直译:这种带有英语附加成分的词在中国英语中也为数不少,如

Tangsuit(唐装)、NanchangU登乐游原 李商隐翻译 prising(南昌起义)、JiangnanWatertown

(江南水乡)等,其好处在于翻译为英语时既考虑英语词汇的发音又考虑到英语

的实际意思。

(4)语意再生:有些英语词汇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中时,其语意会经历一

个再生过程,从而产生新的含义。例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原指从事人

文学科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在中国则泛指受过教育的人。Engineer(工程师)一

词在英语中使用很广,甚至用于某些体力劳动者,而在中国却指具有一定任职资

格的专业技术人员。clever(聪明的)在英语中含有明显贬义,意思是“小聪

明”,但在中国英语中却是褒义。

2.3句式层面

(1)中文和英文在句子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英语句子是从属式的,

中文句子是并列式的。从属结构的英文句子是以语法关系来组织的,并列结构的

中文句子是以逻辑关系来组织的。因此,英文句子显得结构严密,而中文句子显

得简明扼要并以短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书 句居多。所以,反映在中国英语中,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短

句式。如:onecountry,twosystems(一国两制),toreplaceoldcadres

withnewones(新老交替),thehigherauthoritieshavepoliciesand

thelocalitieshavetheircountermeasures(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safetyfirstandpreventionfirst(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这些句式都

属于规范英语,但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2)汉语民族的思维顺序是:主体→行为的标志→行为→行为的客体,英

语民族的思维顺序往往是:主体→行为→行为的客体→行为的标志。反映在句式

上,汉语的句式序列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英语的句式序列是:主语→

谓语→宾语→各种状语。因此,英语民族会说:Maryboughtadictionary

yesterday.中国人可能会说:Maryyesterdayboughtadictionary.这种按

汉语习惯演化出来的句式英语民族完全可以理解,并不妨碍有效交际。

2.4语篇层面

中国英语在语篇层面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由于受汉语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过分

自谦,礼让谦恭,不喜张扬,有时对别人的赞辞表示否定,并进行自我贬低。中

国人表达含蓄委婉,喜欢绕圈子,不太作直接判断;在语言上注重措辞推敲的中

国人,常被视为有文化、有教养的表现,见诸英语,喜用大词。中国等级、辈分、

权势地位观念较重,见面常呼其称谓。中国人讲话常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后边,

把次要的放在前边,等等。

3.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3.1中国英语能够贴切地表述中国特有文化

中国英语不仅反映了中国的特有事物,也反映了中国式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

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可以说,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国英语的内部规约,是其

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中国独特的文化和事物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成分,因

而,在大多数类似情形的翻译中,人们普遍认同了直译的方式,比如,

“yamen”,“kowtow”,“pailou”,“wushu格外的拼音 ”分别对应衙门、叩头、牌楼、

武术;而“京剧”也译为“BeijingOpera”,“八股文”则直接译为“eight-

leggedessays”。这些英语显然不是英语语言原有的,但它们最大限度地保留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语言风格,能贴切地表述中国特有文化。中国英语的用

词用语不仅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内部视角。也为中国人尤其是中

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了理解本国文化和社会状况的外部视角。此外,对

于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等还得借助“中国英语”

进行直译,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既然是中国有的东西,根本不必要译得“洋

味”十足,要译得“地道”。例如:

水中捞月tocatchthemooninthewater

易如反掌aseasyasturningoverone’spalm

走马观花tolookattheflowerswhileridingonhorseback

3.2中国英语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

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空缺和不可译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语言障碍。只有

精通本国文化,创造性地运用英语语言才能消除这一障碍。语义空缺其实质是文

化空缺,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事物或概

念的名称上。本土化的中国英语就是填补语义和文化空缺的最佳媒介,于是,

qipao(旗袍)、erhu(二胡)、maotai(茅台)、wonton(馄饨)、gongfu

(功夫)、fenghui(风水)、Chineseherbalmedicine(中草药)、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theIntegrationofMen

andNature(天人合一)等中国文化传入了西方,如今已在世界上广为传播。

当代对中西方交流做出贡献的大家如林语堂、钱钟书、杨宪益等学贯中西的

大师在他们的英语作品中就运用了很多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如Sayhalfof

whatyouwanttosay,andswallowtheotherhalf(话要说一半,咽一半),

Whenafamilyisinpovertyitproducesafilialson,andwhena

countryisindangeritproducesapatriot(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

Thehighertherank,theworsethememory(贵人多忘事)等等,让外国读

者领略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旅美作家哈金用英文创作了多部以中国为

背景的小说,用本土化的语言形式和叙事风格高度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在美国获得了一系列文学奖项不负韶华不负卿的意思 ,评论家认为他向西方读者打开了英语文

学的新篇章。《论语》、《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国学经

典也有越来越多的英译版问世,这些都是中国英语向世界传播母语文化的典范。

3.3中国英语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

语言即民族,语言即国家,一个人的文化和价值趋向体现在他对待语自己语

言的态度上,而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标志也往往是它的语言。多年来我国的英语

教育一直在强调学习标准英语,似乎不符合英语语法的遣词造句,不说一口字正

腔圆的美国英语就不算学好英语或者说得不地道。尽管印度人和东南亚其他国家

的人长得很像,但只要他们一开口说英语人们就能判断出对方是否是印度人,这

正是因为印度英语有自身的发音特色。从发音上来讲,印度英语与标准英语可谓

大相径庭,但却丝毫不影响跨文化交流,所以无需一味地向目标语文化靠拢,关

键在于能否用对方能明白的语言表达清楚本本民族文化的要旨。

中国英语的形成也顺应了民族文化认同的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严的提升。

中国英语这一民族文化认同的表现所揭示的本质其实是立场问题。中国英语的表

达必须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尊严。因此,“钓鱼岛”是“Diaoyu

Islands”,而不是日本所称的“SenkakuIslands(尖阁群岛)”。随着中国在

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大国形象的树立及其对世

界的影响,终有一天中国英语的地位也会得到世人的认同,我们可以自豪地用一

口地道的中国英语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3.4中国英语能够帮助我们保护民族文化

随着英语在全球的盛行,它所承载的美国及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会

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可以说是一种“英语帝国主义”的体现,它不仅仅是语

言霸权的问题,还反映了西方价值观对人们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英语所

承载的文化价值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淡化和冲击着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民族文化和

传统价值观。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英语霸权地位愈加明显,汉语的发展和中

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一点从我们多年的英语教育中可以看出,

且不说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英语教育,就说社会上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

学校或机构,争先恐后地加入到了浩大的英语培训学习浪潮之中。英语教育淹没

了我们的母语教育和对母语文化的学习,中国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精髓浅尝辄止,

有人甚至认为当前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高于汉语母语水平。尽管这讶字组词 种说法未免有

些言辞夸张,但也绝非空穴来风。我们的青年一代成了推崇西方价值观的主流,

西方文化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相反,我们的一些优秀民

族文化却遭到了冷落和抛弃。中国英语的出现和存在,为我们宣传优秀的中华文

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一有利的语言工具我们可以保留我们的文

化特色和民族特点,我们可以更平等的与他国交流,在尽可能少地流失本土文化

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多地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4.结语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它的合理性、必然性以及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

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学术春望杜甫赏析 界的普遍认可。中国英语的出现是对英语的进一步丰富

和扩展;反过来,英语要想进一步推动中外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中国英语的不

断产关于节的古诗中秋 生和发展。在中外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为中国人的身份自豪,坚持中国

的特色文化。作为中国人,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无法表达中国本土文化,就等同

于被剥夺交流机会或权力,更不用说跨文化平等交流了。只有将英语与中国文化

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有资格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有认同我们的本土文化并引以

为傲,才能使我们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鉴于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英

语时,我们不必盲目适应西方人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或语言表达,因为这将使我

们束缚在西方式思维当中。相反,我们应该创建和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英语

表达方式,在确保可接受性的前提下,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这

对于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彰显中国的文化话语权,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

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葛传槼.漫谈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0.

[4]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

(5):11-12.

[5]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周润秋.中国传统文化英译之文化空缺与翻译补偿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

与研究,2018(4):86-90.

[7]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

社,2006.

[8]江晓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英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6):

46-48.

[9]李涤非.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8):84-85.

[10]贾德霖.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汉式英语语序特色[J].外国语,1990,

(5):16-18.

[11]付伟.中国英语初探[J].外语研究考试周刊,2007,(11):4445.

[12]李英.跨文化交际中中式英语词汇层面的表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5):179-180.

[13]杨纳让,延宏.中国英语的表现层面及特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2(2):85-88

更多推荐

茅台的英文译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