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的英文译语怎么说-shout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江苏中孚投资有限公司)滕王阁序朗诵音频
就西方而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古代时期:
从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到十八世纪末。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翻译家们直接根据自
己的实践对翻译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论述(斯坦纳,1987:32),其代表人物有古罗马政
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前106-43)、古罗马诗人与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古罗马神学家奥古
斯丁(前65-8)、古罗马宗教作家、《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主要译者杰洛姆和德国宗教
改革运动的发起者路德(1483—1546)等。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
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
衷于讨论译者是该让读者向原文靠拢(直译)还是让原文向读者靠拢(意译)的问题。标志
着这个时期结束的是英国历史学家与翻译理论家泰特勒(1747-1814)于其中提出著名的
翻译三原则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1791)。
近代时期:
从十九世纪初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768—1834)发表题为《论翻译之方法》
(1813)的论文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时期翻译研究的重点是在语言与思想的大
范围内讨论原文的理解问题,代表人物除了施莱尔马赫以外,还有德国文艺理论家与翻译家
施雷格尔(1767—1845),以及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1767—1834)。他们力图通过
一般的语义模式来说明理解一段话语的过程,所采用的是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阐释学方法
(斯坦纳,1987:34)。
现当代时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这是一个翻译活动本身日益受到社会的注意与重视、翻译理论
研究也在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上快速向前发展的时期。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两大思潮
是科学主义(如哲学中的分析哲学)和人本主义(如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由于受
到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自然科学辉煌成就的影响,社会科学在整体上出现了自觉向自然科学
靠拢的趋势,力图以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对象。但在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又在努力地抗争,
力图维护社会科学所特有的人本性质。两大思潮的碰撞使得社会科学的许多具体学科经历了
从对客体性的单一强调走向主客体并重的过程。二十世纪语言学所走过的道路便明显地显示
出这种发展轨迹:从二十年代把语言视为结构实体、因而注重描述静态语言系统的索绪尔语
言学,到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对语言的客观特性与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同时并重的功能主
义语言学的发展,便可以看到这一点。(蓝峰,1988:6)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已经开始
并且正在沿着这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路子走。翻译学科发展的趋势,是愈来愈全面地考虑
与愈来愈严格地分析翻译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结构的因素,而且还有语言
使用者的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以便更加全面地解释翻译
中的种种现象,使自己具有比较成熟的学科特征。
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流派:
语言学派: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结构主义语
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
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
(1965)、早年的奈达(1964)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WolframWilss,1982)。由
于翻译总是牵涉到至少两种语言,因此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是十分自然的;对
于初习翻译者来说,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可能是最切近于他们的学习经验、因而也是最能够对
他们提供启发与实际帮助的。但是正如人们正愈益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翻译活动决不仅仅
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语
言范畴,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
上的对等,而忽视了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见树不见林之
虞。(近二十年来语言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
研究的缺陷。)
交际学派:交际学派出现于七、八十年代(以Nida&Reyburn,1981为代表),其理论渊
源是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该派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
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
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在信道接受力给定(亦即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一定)的情况下,
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高度),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中暗示的部分,因而增加信息
的长度(宽度),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原文。社会语言学对于交际学派理论的贡献是区分了
语言的不同功能。根据这种区分,判断译文有效性的标准便是它实现原文中相应功能的程度。
交际学派深刻地分析了翻译中信息传递的种种困难,突出了接受者的重要性;它所提出的“翻
译即交际”的命题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它的欠缺在于没有研究不同话语层面上语言符号的
特点,也没有很好地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
语言学派和交际学派有时被统称为翻译中的科学派,因为它们采用了信息论和被认为是一门
科学的语言学的描写与分析方法来解释翻译的过程以及处理翻译中的问题。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六十年代初,美国爱奥瓦大学首次开设翻译培训班,在其主任、诗人
安格尔(PaulAngel)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得克萨斯、扬
伯瀚大学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等著名高校都先后设立了翻译培训班以及各种层次的翻译专业。
美国文学翻译协会也于七十年代后期成立,并出版了题为《翻译》的学术杂志。一个围绕着
翻译培训班的学派随之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诗人兼翻译家庞德(EzraPound)等。该派以
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兹(ds,1929)的理论为依归,注重文学翻译实践,以及通过
翻译研究来理解文学作品,其研究重点和方法与古代时期的语文学派比较相象。
文学—文化学派:包括两个有相似地理与文化背景的学派,即七十年代初发祥于低地国家(荷
兰与比利时)的“翻译研究”派和七十年代末兴起于以色列的多元体系派。它们都起源于地处
当代世界主流文化边缘的小国家,且其理论渊源都是本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翻译研究”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翻译教授霍姆斯(JamesHolmes,1972)、比利
时学者、后移居美国并任教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勒费维尔(AndrLefevere,1978a)
和英国学者、沃里克大学教授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1980)。该派认为以逻辑实证主
义为哲学基础和主要方法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无助于增进人们对于文学翻译的了解,因而沿
用了近代翻译时期的阐释学方法,从意义的传递开始,研究翻译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如何既
影响到译文及其文化(如美学规范)的发展,又影响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续,试图以此将各
种文学翻译的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种能够指导产生译本的理论。近年来该派更加重视考察
译作与政治、历史、经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多元体系派理论的主要阐发者是特拉维夫大学的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1978)
和图瑞(GideonToury,1980)。“多元体系”指的是由文学内部及文学外部的相关系统构成
的整个网络体系,这些相关系统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那些创生新项目和新模式的系统常被
称为“一级系统”或主导系统,而那些巩固与强化现存的项目和模式的系统则被称为“二级系
统”或次级系统。该派认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次级文学系统不断地向主导系统挑战和渗
透,进而转变成主导系统。翻译文学必须被包括在多元系统之内,而且在小国家以及新兴国
家里,翻译文学可以发挥中心的作用。翻译作品和文学多系统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归为“一级”
的,也不能归为“二级”的,而是一个变量,它取决于文学系统内部起作用的特定环境
(Gentzler,1993:114-117)。
“翻译研究”派和多元体系派在翻译思想上的差别在于:前者更相信原文与译文之间可以达到
功能等值,相信译者能够产生等值的译文,而这种译文又进而可以对译语文化中的文学常规
和文化规范产生影响;而后者则相反,他们更相信译语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和文学常规主宰着
译者的美学预设与先见,并进而影响其翻译决策(同上,107)。
这两派在诸如文学系统之间文化上的相互依赖性、文本的能产性以及所有文本的文本间相互
关联性质(intertextuality)等方面为翻译研究以及随后的后现代文化理论提供了极有价值
的启示,但是它们关心的重点显然更多的是在文学与文化方面,而不是在语言。
解构学派:产生于六十年代后期处于政治与社会动荡之中的法国,其思想积大成者为法国解
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Derrida,1978,1985b)。严格说来,解构学派并未提出具体
的翻译理论,但是由于它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哲学,认为古往今来所有哲学所关注的中
心问题就是翻译这个概念,并且站在与西方思想传统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借助对翻译的讨论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言和哲学的重大问题,所以它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我们在前面述及的所有流派的理论都是以一个基本的假定为前提的,那就是:存在着原文和
它在译语社会里的再现。而解构派的理论却完全否定了这个假定,它认为原文并不存在,文
本中并没有什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它拒绝任何类似于“原文”与“译文”、“语言”与
“意义”的划分,指出:在翻译中,可以看到语言并不指向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指向它自身,
因此,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的符号指意链是一条可以无穷无尽地向后追溯的链子,即译文是
更早的译文的译文……(Gentzler,1993:145-149)。
解构学派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启发我们:应当避免用任何先见来阐释和评价译文。但是在彻底
否定原文的同时,解构理论实际上也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否定了翻译自身。
在对原观书有感其二古诗翻译 文的存在表示怀疑这一点上,解构派同后期的“翻译研究”派比较一致。巴斯内特在近
年来所著的《比较文学》一书中回顾了翻译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她指出:第一阶段的翻译
研究以对传统翻译观,尤其是“等值”概念的挑战诘难为特征;第二阶段的翻译研究的重点是
描绘特定时期翻译活动的模式,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不断涌现;而第三阶段的翻译研究则把
“翻译看作是摆布文本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多元论取代了忠实原文的教条,原文这个概念本
身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Bassnett,1993;转引自韩加明,1996:49)。”对原文地位
的质疑是二十世纪相对主义思潮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的反映,具有相当的广泛性。从时间上说,
它可以追溯到本世纪更早些时候德国语言哲学家与文艺批评家本雅明(WalterBenjamin,
1892-1940)的翻译思想;从空间上说,它在巴西后殖民主义学者和加拿大女权主义研究者
那里都得到了生动的阐发与表达。
本雅明对于语言问题提出过许多十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语言本身不指向任何客观现实;译
者的任务是保证语言的生存(ensurethesurvivaloflanguage),并以此保证生命的延续。“原
文”并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封闭体,相对于未来的可能性而言,它处于一种未完成的、开放
的状态之中;它包含着某种吁求自身未来生存的结构或形式,哪怕它从来不会被人翻译时也
是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在没完没了地希冀着被人翻译,希冀着生命。译者的义务
或者说“债务”,就是赋予原文新的生命,使其生存下去,生存得更好、更充分。而原文则在
翻译的过程中屈膝投降,放弃自身,通过被变更和被转换来换得新生,实现成长和成熟
(Gentzler,1993:174,163-165)。本雅明的观点暗示出:原文并无独立不变的身份,
它须仰仗翻译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这种观点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巴西后殖民主义学者将翻译视为一种类似于早期美洲土著居民中盛行的同类相食
(cannibalism)习俗的活动,认为原作在翻译的过程中被吞食、消化,滋养译入语言国家
的作家,同时自身也在新诞生的译作中获得了新生,因此译者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被动
的接受与传递,而是主动的把握与处理;翻译就是编辑与改写。
加拿大女权主义研究者从分析译文是“不忠的美人”(labelleinfidele)这一比喻入手,向
发起挑战。“不忠的美人”这一比喻所基于的观点是:原文是男性的、主导的,译文是女性的,
从属的。而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则认为翻译是双性的,并非专属于某一性。传统的翻译观强调
译者应该自我埋没;而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则强调译者的存在,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与摆布。
(Bassnett,1993;转引自韩加明,1996:49)
巴西后殖民主义学者和加拿大女权主义翻译研究者们都试图提高译者的地位,在这一点上它
们同“翻译研究”派是相通的。
社会符号学派:产生于八十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是奈达(见Waard&Nida,1986)。首先
提出“符号学”的名称以及第一个全面的符号学研究纲领的是美国哲学家皮尔斯(,
1839—1914)。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1901—)对符号学的发展作出了实质性
的贡献,他区分了符号关系的三个方面,明确地指出:符号与其所指称或描写的实体与事件
之间的关系是语义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句法关系,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
关系是符号用法关系。
在自然语言中,与这三种关系相对应的是语言符号(包括音素、字素、音节、词素、词、短
语、分句、句子乃至话语)的三类意义,即指称意义、(语)言内(部)意义和语用意义。
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或事件之间的关系,它
主要同交际主题相关。交际主题是指最广泛意义上的话题,它也包括语言本身,因为语言可
以用来讨论任何事情,包括它自身的特征,如“主语”、“谓语”、“动词”、“名词”、“句子”、“语
法”等等,这便是语言所谓的“元语言功能”。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
的抽象概括,它的核心内容是区别性特征。在大部分情况下,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内
容和它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它也被称为“信息意义”、“概念意义”或“认知意义”。
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传统语义学中的系统意义(sense),
但其范围又远远不止于系统意义。语言符号在音素、字素、词素、词、短语、分句、句子和
话语层面上都可以有言内意义。
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主要同发讯人有关)、
社交意义(主要与沟通发讯人和收讯人的渠道有关)、祈使意义(主要与收讯人有关)和联
想意义(同时与发讯人和收讯人有关)。语用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
这三类语义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词语和话语的总体社会符号学意义。不过在不同的话
语中,它们的相对突出程度有所不同。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有言内意义(主要为语法意义);
在技术性文本中,指称意义非常突出;而在文学性话语里,语用意义和某些言内意义(如诗
歌中由韵律所体现的音系意义)可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学语言中的风格因素基本上可
以化归为这三类符号学意义中的一种或几种。
译者如果能把一个词语或一段话语的全部意义同时传递给译语读者,那自然很理想;因为这
样就达到了原文与译文的完全对等。但在实际上,这种完全对等的翻译是很少能够做到的。
译事之难,就在于原语和译语语言符号的各种社会符号学意义同时对应的情况极为少见。在
许多情况下,译者都必须在保留什么和舍弃什么之间作出抉择。显然,译者须尽最大努力保
证具体上下文中最重要或最突出的意义的正确传译。没有这个前提,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都是谈不上的。(详见柯平1995,23-44)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牵涉到五个重要的因素,即:①原文信息、②原文
作者、③原文接受者(包括作为原文第一读者的译者以及译文读者)、④沟通原文作者与原
文接受者的交际渠道(包括具体的交际场景、交际媒介和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⑤语言代
码。
可以看出,上述各种译论研究途径中除了社会符号学途径外,都只偏重于翻译传通五要素当
中的一个或几个(不是语言,就是文学,或者是社会文化);“翻译研究派”与解构派的理论
还有某种走极端的偏颇性质(如前者所谓译者要“摆布原文”的主张以及后者对于原文权威性
的彻底否定)。虽然它们的研究视点对于整个翻译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但是用
它们作为翻译教学中的指导理论显然是不合适的。而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考虑
了翻译传通过程中的五个要素,既注重语言(它毕竟是翻译活动操作的基本对象),也注重
各种语言外的因素。它吸收了语言学派在语言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交际学派在语言功能分
析方面的长处,对信息可能具有的各方面的意义或功能作了剖析,同时也研究了符号使用者
及其所属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并用比较严格的方法对这五个要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
相互作用进行了综合考察。它的科学性与全面性使得它比较适合于作为翻译教学中的指导理
论。
二十世纪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领头羊是语言学。语言学为翻译研究的系统化提供了理
论和语言工具(Gentzler,1993:43)。根据奈达的看法,“现代语言学对翻译最有意义
的贡献,恐怕就是使翻译工作者解除了前一代人在语文学上的种种假定和臆测的束缚。”(奈
达,1986:74)社会符号学理论吸取了语言学派的合理内核,把翻译研究的框架建立在
语言学对语言结构所作的坚实的基本分析之上,同时它又接受了交际学派提供的启示,把翻
译看成是一种特别的符际传通活动(跨语言、且常常又是跨文化的传通活动),把传通的内
容具体分析为信息的各种意义。这样,在审视翻译讨论中的许多基本问题时,社会符号学派
译论就站在了比其他学派译论更高的角度。象“直译还是意译”、“以原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译
语读者为中心”、“以形式为主还是以内容为主”这样一些译学领域里的老问题,在社会符号
学理论那里都被消解了,余下的只是如何分析、理解和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文信息的多重意
义这一单纯的、被还原了的问题。
社会符号学理论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对认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由
于它把语言符号的使用者(亦即人)与语言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一,而人作为社会
与历史的存在有着无限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因此,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一切与翻译活动有关
联的方面都是,或者说可以是社会符号学翻译研究的范围。从社会符号学的立场来看:语言
是组成文化的许多符号系统中间的一个;它与其他符号系统的区别在于:它自身是编码系统,
可用于解释文化中许多其他的符号系统,同时它又反映其他符号系统(即社会现实、结构和
过程)的特质。也就是说,符号的意义存在于人类所有的意义系统之中,而翻译活动最集中
地体现了符号系统的这一特点。因此,关于语言或翻译的理论仅仅指导人们理解语言的意义
是不够的,孤立地研究语言必不能弄清语言本身的意义。(陈宏薇,1996:8)。用社
会符号学的观点研究翻译,就不但要研究语言结构本身,而且还要关注语言系统与社会文化
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关注这种相互作用机制在两种
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信息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换言之,社会符号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
对语言符号系统与社会中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的联系保持充分的认识——而这正是翻译工作
者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良深、但却极易为初习翻译者所忽视的一个问题。
对于翻译教学来说,社会符号学译论中所采用的分析与还原方法十分有益。近年来,大陆译
学界的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方法上的分析性思维属于西方文化,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方法是综
合性思维;要建立中国的翻译学就要注重采用综合思维。其实,分析与综合是两种相互关联、
相互依存的认识方法。要建立一门严谨的学科,这两种认识方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可靠
的综合只能建立在有相当精确度的分析之上。比如,对于生命这种宇宙中最为奇特的现象,
哲学家、神学家、诗人等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份特点、个人气质和知识,把它看作是(综合
为)物质运动的形式、天地之气的化生之物、造物主的杰作或者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精神等等。
但是对于学习生命科学的学生来说,仅有这些关于生命的笼统看法显然是不够的,他们得从
组成生命体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层向下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生肖 分析,直至找到生命的基本构成成
分(目前是DNA)才行。同样地,对于学习翻译的学生来说,仅仅知道一些诸如“直译”
与“意译”、“形似”与“神似”之类的“综合的”(也是含糊的)概念,显然也是不行的;他们必
须具体地知道自己与之打交道的对象的性质与构成成分,他们必须具体地分析语言信息的各
种意义与功能,唯有这样,他们最终产生的综合结果(即译文)才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可靠
性。中西文化经验上重综合与重分析的差别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这里毋须详述),但它肯
定不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学者逃避对自己所从事的课题作深入分析研究的藉口。就中国翻译研
究的现状而言,所缺少的决不是综合(这是大家都能做,也是许多人颇为乐意作的),而是
实实在在、有根有据、系统全面的分析(这是不太容易做、做出来也不那么轰动、但无论对
于翻译教学还是学科建设都是既有眼前需要又有长远意义的事情)。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理论代表着人们对于问题的一种看法;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从跨语言
—文化传通的角度来看待翻译,并阐明了其本质。它对于语言经验事实,尤其是翻译操作与
研究领域内的经验事实,有着比较全面的概括力和解释力,同时也有着一个好的理论构架所
应有的清晰性与简约性。因此,用它作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核心理论是比较合适的。
我们相信:该理论将对翻译实践产生可以把握的实际指导作用,同时也将对整个翻译学科的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翻译原则概观
理论在廓清对象的本质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入对处理对象的总体原则的研究。翻译原则
的确立对于翻译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生没有形成健全的翻译原则意识之
前,教师很难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处理具体翻译问题时所采用的某种方法的道理,也很难说
服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译文中的错误与失当之处;即使学生接受了教师的意见,也可能
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避免今后犯同样的毛病。
在中外两千年的翻译史上,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们根据自己对翻译活动本质的理解,提出了
各种各样的翻译原则,以下仅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类作一简要分析:
以作者或读者两方中某一方为主要着眼点的原则:
提出这类原则的包括所谓的硬译(重“质”)派和意译(重“文”)派。前者如我国古代西晋的
笠法护,以及欧洲中世纪翻译基督教文献的译者们;他们一般唯原文形式是举,不加改动,
甚至多用音译法。后者如我国古代三国时期的支谦、康僧会,东晋的鸠摩罗什,以及文艺复
兴时欧洲的文学翻译家;他们的译文力求归化,文辞典雅,但有时不惜曲解原文。奈达早期
提出的“动态对等”,即读者反应对等的原则也基本上是以读者为着眼点的。这两派的翻译主
张延续到今天,就是所谓的“直译”说和“意译”说。“直译”和“意译”作为实际翻译中具体用到
的两种方法,是可以并存的。但是如果把它们当中的任何一种奉为翻译的原则,用来统率翻
译实践,显然会大成问题。试想,将“Youaretellingme”直译成“你在告诉我”,将“Thechildis
fatherof/totheman”直译成“儿童是成人之父”,将“openport”和“opencity”直译成“开放港口”
和“开放城市”,将“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没有很大意见”直译成“Theyhavenogreatopintionof
ourwork”,将“抓紧积肥”和“抓紧养猪”译成“resolutelygraspmanure”和“firmlygrasp
pig-breeding”,能行吗?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的意义对应或基本对应,或者原文的字面指称意义
在上下文中很重要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理由(甚至绝不能够)按“意译”原则翻译。例如:一
本介绍西方艺术史的书中有一段讲到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艺术。原译文为:“„好牧人\'(the
“GoodShepherd”)的主题经常出现于光辉的马赛克作品和雕塑之中,风格是半自然主义的
(图11)。”责任编辑可能怕“好牧人”一语中国读者看不懂,便把它改成(“意译”成)了“耶
稣”,可是插图11所描绘的正是手拿牧羊鞭的耶稣身边围着一群羊羔的场面。在这里,意
译不但剥夺了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中一个重要概念(耶稣是上帝派来牧养他的子民的牧
人)的机会,而且直接造成读者对插图画面的不解。在奈达“功能对等”原则的前身“动态对
等”原则的指导下,也曾产生过以下这种时空倒错式的“意译”:菲利普斯(ps)把
《新约罗马人书》第16章16节中“greetingonanotherwithaholykiss”的说法译成了“give
oneanotheraheartyhandshakeallround.”(Nida,1964:134)
在最坏的情况下,“意译”还可能会被误解为“以意为之”的译法。笔者的一名英语专业三年级
的学生在翻译作业中把萨克雷《名利场》中的一句话:“andyokelslookingupatthetinselled
dancersandoldrougedtumblers”译成了:
*乡下佬们盯着瞧那些穿着俗艳的跳舞者和人老珠黄还涂脂抹粉硬撑门面的老杂耍演员。
原文说的是舞台上演戏,所以提到跳舞的演员身穿缀着箔片、闪闪发亮的(tinselled一词
的基本意思)衣服,老杂技演员脸上涂着胭脂(为了演出),但该生却未扣紧原文,在词典
上tinselled条下看到一个引申义“俗丽的”,便觉得这条贬义用来形容萨克雷笔下的形象应
该不错;看到old和rouged又信马由缰地想到“人老珠黄还涂脂抹粉硬撑门面”,而完全不
顾原文词语的本义,造成了与原文相距甚远的误译。可见,把“直译”和“意译”作为翻译原则
提出,必会带来很多误解,如若加以遵循,则更会产生重重弊端。
同时考虑作者和读者的翻译原则:
这一类原则为数最多,说明大部分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的理解是全面的。我国唐代玄奘所提出
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要求就是这类原则的一种表达。1791年,第一本用英语撰
写的系统研究翻译过程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问世,作者泰特勒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
三原则:①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②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③译
文应和原作同样的流畅。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明确提出“信、达、雅”
乃“译事楷模”,并详加申说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
不译也。……”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1984:246)里,也提出了自己对于
翻译原则的结论性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为求其解,一则保存着原作
的丰姿。”
这一类翻译原则从根本上说来是正确的,但也各带有某种形式的缺憾。玄奘和鲁迅的原则比
较笼统(例如“丰姿”应当如何理解?)。泰特勒的原则没有考虑到“可译度”的问题,实际上,
译文在意义和风格笔调方面的损失常常是难以避免的,“完全”复写出原文的思想,即便在理
论上可能做到(比如不加限制地附加译注),在实际翻译中也是难以实现的。严复的原则中
有一些偏见,例如他认为“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以及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从美学角度提出的翻译原则:
这一类原则包括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镜”说和许渊冲的“三美说”。傅雷(1951)
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
神似。”钱钟书(1964:62-63)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
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
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镜\'。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
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transmigrationofsoul),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
像经过翻译似的。”许渊冲(1979)提出了翻译中国诗词要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的主张,并且指出这三美标准并非同等重要:“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
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
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
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三美”原则强调了文学、尤其
是诗歌翻译中的重点。
美学类的翻译原则有意或无意地落实在造诣精深的译者笔下,会产生非常精彩的译品,如朱
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丰子恺翻译的《猎人笔记》、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以及五、
六十年代初收入大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一些译本。但是作为指导翻译的一般准则,它们
的措辞似乎“玄”了一点,内涵不够具体;同时也不太适合于非文学作品的翻译。
中外著名的翻译家和理论家们对翻译原则作了很多重要的探讨。严复的“信达雅”说和泰特勒
的“三原则”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贡献很大,已经载入翻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 译理论的史册。但前述的各种翻译原则
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久以来翻译研究缺乏理论框架,
只能停留在经验层次上,故而带有明显的主观印象式和评点式特征的缘故。例如,严复的“信、
达、雅”原则所依据的就是《易经》里“修辞立诚”、孔子“辞达而已”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这三句话。他认为这三条是“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
社会符号学的翻译原则
对于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等标准,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它们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而不宜只着眼于它们的实用价值或现实作用,将其直接搬用到翻译教学中去(许崇信,
1996:2—3)。今天的翻译研究,应该注意吸收二十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应
该汇入同时代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以坚实缜密的理论为根基,总结出内容具体、
具有一般适用性的翻译原则,作为讨论翻译问题、评定译文质量的依据。对于翻译教学来说,
这一点尤为重要。
翻译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活动(具体地说是语际转换活动);由于语言是最典型
的一种符号指意系统,因此作为所有翻译活动起点与终点的语义问题应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
加以认识,同时考虑语言符号在指称、语用和言内三个层面上的意义。另一方面,就其宏观
功能而言,翻译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具体地说是跨文化传通活动),任何深入的翻译研究都
必须考虑语言外的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意义读解的深层影响,而社会符号学的语义
结构中正包含了研究这些因素的空间(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科
学而全面的翻译理论框架应该是社会符号学的语义框架;翻译的中心问题等值应该是社会符
号学意义上的等值。据此,我们提出如下社会符号学的翻译原则(Ke,1996:74-83):
译者在译语句法和惯用法规范以及具体接受者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采取适当的变通与补偿
手段,以保证特定上下文中最重要或最突出的语义优先传递为前提、尽可能充分与正确地传
递原语信息所可能包含的多重意义,以争取原文和译文在指称、语用和言内三个层面上最大
限度的等值。
综上所述,翻译理论对于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阐明翻译
是什么以及从宏观上说明应该怎样译这两个问题。对于这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社会符号学
的理论都提供了精辟的解答。我们相信:它将对翻译教学与实践产生可以把握的实际指导作
用,同时也将对整个翻译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
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
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
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
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
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李白生平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
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
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
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
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
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标准的确立,
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
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
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后来一般就把“信、达、雅”当作翻译的
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严复
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
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
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
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
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
之说。“神似”论和“化境”说,同“信、达、雅”三字标准一样,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泰特勒的三条基本原则标准
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947—1814
年)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1791)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
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
(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三原则”:
(1)Atranslationshoul感谢老师的话语 暖心简短 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虎丘记节选翻译 originalwork.(译文应当
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asthatoftheoriginal.(译
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A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theoriginalcomposition.(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
畅)
三、“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翻译准则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A.
Nida)提出的。在众多的国外翻译家中,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说对我国的影响最大。他认为,
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风格、语言、文化、社会
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奈达的翻译标准观对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因为
不管原文属于什么文体,关键是信息(语义信息和风格信息)的对等。“语义翻译”与“交际
翻译”标准由著名英国翻译家彼特?纽马克(PeterNewmark)提出。他在所著的《翻译探索》
(Approachtotranslation)收集的论文中提出该标准。交际翻译侧重信息的产生的效果,语
义翻译侧重信息内容。由此看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标准更适用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翻
译等值”。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一书中指出:“代
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他在该书的后半部分中提到“词义等
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
译等值”的同义词。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标准对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商务英
语翻译标准的制定很有参考价值。
四、现行的四字标准
如今,大多数的翻译教程都采用“忠实、通顺”(faithfulness;smoothness)的四字标准。
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纂
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例如:
1.Janedoesnotworkhardbecauseshewantstoearnmoney.误译:因为简想赚钱,所以才不下
力。推荐译文:简不是因为想赚钱才下力干的。
2.Thepresidentstandthere,hatinhand,beggingcongressfortheirvotes.
误译:总统站在那里手里拿着礼帽,乞求国会投他的票。推荐译文:总统立在那里,毕恭毕
敬地请求国会议员投赞成票。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要完全
做到这些,实非易事。但作为基本要求,可先掌握口语体和笔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
要求,掌握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汉语,没有
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例如:
(1)PindusRoadwasalong,wide,straightstreetthatranparallelwithBreadRoad.
(2)原译:平得斯路是一条与布莱德路平行的、长长的、宽宽的、笔直的大街。推荐译
文:平得斯路与布莱德路平行,是一条又长又宽又直的大街。
(3)Shenotonlylaughsalotbuthasaheartofgold.原译:她不仅仅常常大笑,而且还有一
颗黄金之心。推荐译文:她不仅笑口常开,而且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不仅笑口
常开,而且心地善良。
忠实与通顺相辅相成。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通顺而不忠实,脱
离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翻译成了无益之举,译如不译。我们反对信而不顺或顺而不言,我
们主张既信且顺。
五、翻译单位
《新理念英汉互相译》(第10页)中指出:“翻译时应该以语义群为翻译单位,一语义群所
在段落为参考背景,照应词、句、段、篇。”
六、翻译的四个层次
1.文本层次
指原文的字面意思。例如:
(1)Youflatterme.
原译:你拍我马屁。
改译:您过奖了。
(2)画上是几个中国美女。
原译:TherearesomeChinesebeautifulgirlsonthepicture.
改译:TherearesomebeautifulChinesegirlsinthepicture.
2.所指层次
指译者对原文所指意义的把握。例如:
Theoldmanstoodfromthechair.
原译:老人从椅子上站起来。
改译:老人站了起来。
3.粘着层次
指语篇中句子间的衔接。例如:
唐长安城面积相当于现在西安城的七倍半,城周有36.7公里,城内居住着约100万人。
原译:TheareaoftheChang‟anCityintheTangDynastywassevenandahalftimesaslargeas
Xi‟ivedaboutonemillionpeopleinthecity.
改译:TheChang‟anCityintheTangDynastycoveredanareasevenandahalftimesaslargeas
Xi‟anCity,populationofaboutonemillion.
4.自然层次
指译文行文的基本标准。例如:
(1)Babiessatisfactorilyborn.
原译:孩子们令人满意地降生了。
改译:孩子已生,一切顺利。
(2)他于1964年生于上海。
原译:Hewasbornin1960inShanghai.
改译:HewasborninShanghaiin1960.
第二节翻译的过程
Munby把专门用途英语分为两类:以学术为目的的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指
用以完成学业或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所使用的英语,学术性较强;以职业为目的的英语
(EnglishforOccupationPurposes)指从事某一行业工作所使用的英语,实用性、专业性较
强。根据这一标准,商务英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P:EnglishforGeneral
Business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forSpecificBusinessPurposes)。根
据HutchinsonandWaters提出的ThetreeofELT,指出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属于专
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一个分支,一种变体。当然,旅游英语(Tourism
English)与也是如此。
一般认为,翻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正确理解(AccurateComprehension)和充分表达(Adequate
Representation)。前者是后者的
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两者是有机的统一,是使译文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的必
备条件。
一、理解阶段
理解(comprehension)可分为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广义理解指对原文作者的个人、原文
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内容以及原文读者对该作品的反映。狭义的理解仅指对原作文本的
理解。这中理解主要包括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体分析和语篇分析(grammaticalanalysis,
semanticanalysis,stylisticanalysisandtextanalysis)。理解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和重要
步骤,务必正确可靠,杜绝谬误。
正确理解是指动笔翻译之前边读原文边思索和想象的过程,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原文的思想内
容,感情和风格等的过程。做到正确理解除了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关文化背景
知识外,还应学一点有关现代语言学、符号学、逻辑学和文体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借以
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本节将从语义分析、语境分析和语用分析三个方面,谈谈正确理解问
题。
1.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SemanticAnalysis)是语言分析的一个分支,说明处在一定语境中,按照一定次
序排列的词项之间的语义关系,探索词项的意义。把握好原语的全部意义,是翻译成效的关
键。
1)首先,必须注意词的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和关联意义(AssociativeMeaning)。
例如,下面的四个chair就有不同的含义,第一个用其本义,即概念意义;第四个是其特殊
的概念意义,实际上是本义的转义,可视为一种关联意义;第二和第三个都属于关联意义。
①seatoneselfinawoodenchair坐在木椅里
②acceptauniversitychair同意在大学里执教
③chairtheboardmeeting主持董事会
④condemnedtothechair被处电刑
2)把握意义关系(SenseRelations),特别注意同义与反义、褒义与贬义、多义与歧义等关
系。例如:
①Georgemadegreatprogressatschool.乔治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②Letusbegreatfriends.让我们做好朋友吧。
③Hehasthereputationofbeingablood-sucker.他是个臭名昭著的吸血鬼。
④Shehasmadeareputationforherselfthroughhardwork.她勤奋工作为自己赢得了声誉。
3)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关系、逻辑关系和上下文关系。例如:
①Hewrotehis12thnovelattheripeageof85.他85岁高龄时完成了第12部小说。(这里
的ripe不作mature解,而是advancedinyears之意。)
②Thecustomhaditsspringinanothercountry.这种风俗起源于别的国家。(这里的spring的
确切含义为“起源”。)
2.语境分析
所谓语境,包括彼此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两层意思:一是语言内部的上下文关系,二是话语
与经济世界的关系。同语义分析一样,语境分析(Analysisofthecontextofsituation)也是语
言分析的一个分支。
1)分析一词与周围词的关系。
Todayapoliticianwithoutelbowsisaslostasapoliticianwithoutprinciples.如今一个没有勇气
的政治家就像一个没有原则的政治家一样无所作为。
elbows这里意为“勇气”,指总统候选人应有的品格,该句译为:
2)确认一短语是否是一个语义整体。
例如,下述话语中的agoodtable就有其独立的含义,它受上下文的制约,有其特定的含义。
——“Idon‟tknowwhatyoudowithyourbrass,”dge.
——“Ispenditonyou,”shesaid.“Alwaysagoodtable,nythingshort.”
——“不知道你掖着臭钱干什么用”,史卡力先生问。
——“供你吃喝呀!”她回答道。“你总是一定要吃好喝好,缺一点儿也不行。”
3)确认一个句子是否是一个独立的语义单位。
①Friendshipcannotstandalwaysononeside.友谊总是双方的事。
②Farfromeye,farfromheart.别久情疏。
③Hehasstolenamarchonme.他比我抢先了一点。
3.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PragmaticAnalysis),是通过语用学的思考,对语言的交际意义进行综合分析的
方法之一,旨在了解和确定讲话人与所讲话语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旨在把握语言符号与使用
该语言符号的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讲话人的感情、态度、情绪、意念等。了解这
一点对于翻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应注意:
1)把讲话人当作言语行动的参与者。
讲话人不仅传达信息,而且还表达一定的态度:赞成或反对,请求
或命令,威胁或劝诱,褒扬或贬抑,推荐或命令,等等。其中有的可见诸字面,有的则隐藏
于字里行间。例如:
委婉请求Wouldyoumindpassingmethesalt?
许诺Ishallreturnthebooktomorrow.
警告SaythatagainandI‟llpartwithyouonceforall.
你再这样说,我就跟你永远分手
褒与贬ong-willed.
你很执拗,他是头犟驴,而我却意志坚强。
2)弄清讲话人的意图,进而决定表达方式。
①Harryisaprofessor,butcan‟tspell.哈利是教授,奇怪的是不会拼写。(but这里表示惊奇,
甚至遗憾。)
②Andyoutalkedtohimthiswayafterallhehaddoneforyou.人家帮了你那么多忙,你怎么竟
这样跟人家讲话呢?(and的使用频率很高,含义也很高,这里的and表示惊讶、不满或气
愤。)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理解后能否保证译文成功的又一重要关键步骤,是理解的深化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
译者要注意恰到好处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体色彩,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译入语
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就必须在选词用字、组词成句、组句成篇上下工夫,
在技巧运用上下工夫。能直译时尽可直译,不能直译时则可考虑意译,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表达翻译结果的常见方法是:“直译”和“意译”两种。
1.直译
直译(LiteralTranslation)参见教材第12页。
习语极富哲理、形象鲜明,深深植根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之中,遇有原文用意独特而汉语
又无对应说法的谚语,可采用直译法。但要注意的是,直译并非逐字对译,而是取其题旨用
意和比喻形象,兼顾原文修辞效果。直译法如运用得当,可扩大读者的知识,丰富汉语的表
达能力。
例如:
nceisthemotherofgoodluck.勤勉是幸运之源。
isgoodnews.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hintimesavesnine.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针不缝九针难补,及时处理事半功倍。
llowdoesnotmakeasummer.独燕不成夏。
ndpatiencewillsucceed.技巧和耐心会帮助人成功。
isnotvaluedtillsicknesscomes.有病方知健康贵。
utdownthetreethatgivesyoushade.靠近大树好乘凉。
ot,wantnot.勤俭则不贵。
sbelongstothepreserving.坚持到底必获胜利。
odayandstarvetomorrow.今天大吃大喝,明天忍饥挨饿。
某些英语习语已为汉语接纳,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例如: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ivorytower象牙塔(象牙塔现在多指高等学府,本意为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
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创作的,后用以比喩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学者
的现实社会、大学的硏究室等。“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
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
居之地”。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
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turnoveranewpage翻开新的一页。
shedcrocodile‟stears流下鳄鱼的眼泪。
FirstLady第一夫人。
汉语的“丢脸”(loseface)等也已进入英语的词汇。
2.意译
意译(TranslationbyIdeas)参见教材第13页。
有的英语习语直译过来不能为汉语读者所理解,甚至可能造成误解,又没有适当的汉语说法
可以套用,这时可采用意译法。也就是说舍去原有喻体,而将其基本含义和表达色彩呈现给
译文读者。
例如:
ifehasitsrosesandthorns.每个人生都是欢乐和痛苦相随。
ubmuststandonitsownbottom.人要自主必须独立。
vesincottagesaswellasincourts.爱情不分贫贱与高贵。
abullinaChinashop.行为粗鲁笨拙。
amilyissaidtohaveatleastoneskeletoninthecupboard.衣橱藏骷髅,家丑家家有。
iningcatsanddogs.正在下倾盆大雨。
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snoteat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
n,todisclosehislong-heldprivacymeanstostrikethehealofAchilles.对约翰来讲,
泄露他长期保守秘密的隐私无异于击中了他的致命弱点。
whowatershisgrassafteragoodrainiscarryingcoalstoNewcastle.刚下一场及时
雨,那人却又为草坪浇水,真是把煤运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
3.直译和意译并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使用直译法,有时使用意译法,
有时则两者必须并用。例如:
ryyoung:theprospectofworkingunderawomanconstitutedthe
ultimateindignity.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当时很年轻,我要在一个女人手下工作,这对我简
直是最大的侮辱。
“Thiswasthelaststraw.”用的是直译法,后面的部分用的是直译法。这是典型的直译与意译
并用。
Hedrinksinallthewordsandexpression_rswhichcometohiminafresh,ever-bubblingspring.
他全部吸收了那些如同一股清新的、不断涌出的泉水般流向他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这个句子中前半部分用了直译法,后边的“cometohiminafresh,ever-bubblingspring”用了意
译法。
一般来说,如果直译能够晓畅达意,则应坚持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完全达意则要采取一些补
偿措施,做一些必要的添加、删除,甚至采用意译手法。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灵活
机动,哪个方法效果好,就采用哪个方法,不可勉为其难。要摆脱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最巧
妙、最精确地传达原文内容,决不可随意脱离或替换原文的意思。
又如:
ThewindsofNovemberwerelikesummerbreezestohim,andhisfaceglowedwiththepleasant
ekswereflushedandhiseyesglistened;hisvitalitywasintense,shiningoutupon
otherswithalmostamaterialwarmth.十一月的寒风,对他就像夏天吹拂的凉风一样。舒适的
冷空气使他容光焕发,两颊通红,两眼闪光。他生气勃勃,叫别人感到是一团炙手的火。(英
语materialwarmth字面意思是“物质的温暖”,这里具体译作“一团炙手的火”言明意陆游游山西村 清,让
人一看就懂。)
Mydeargirls,Iamambitiousforyou,butnottohaveyoumakeadashintheworld-marryrich
menmerelybecausetheyarerich,orhavesplendid
houses,whicharenothomesbecauseloveiswanting..亲爱的姑娘们,我对你们期望很高,可并
不是叫你们在世上出人头地-要你们去嫁给富人,仅仅因为他们有钱,有奢华的住房,缺少
爱情的话,豪华的住房算不得上家。(英语ambitious既可表示“雄心壮志的”意思,也可表
示“野心勃勃的”意思,这里选用褒义词“期望很高”翻译比较妥当。)
Itwasmorning,andthenewsunsparkledgoldacrosstheripplesofgentlesea.清晨,初升的太阳
照着平静的海面,微波荡漾,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英语theripplesofthegentlesea译成汉
语时在结构上作了调整,这样译文念起来意思清楚,行文漂亮。)
Theseaky
alreadyasolitarystartwinkled.大海平静得出奇,晚霞映照的绚丽多彩,天空已有孤星闪烁。
(英语原文两句译成汉语合为一句。)
表达时还应注意避免翻译腔、过分表达和欠表达。所谓翻译腔,就是指译文不符合汉语语法
和表达习惯,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例如:
Toappeasetheirthirstitsreadersdrankdeeperthanbefore,untiltheywereseizedwithakindof
delirium.为了解渴,读者比以前越饮越深,直到陷入了昏迷状态。
这个句子的译文死抠原文形式,死抠字典释义,翻译腔严重,让人难以明白其意思,可改译
为: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望,越读越想读,直到进入了如痴如醉的状态。所谓过分表达,
就是指译文画蛇添足,增加了原文没有的东西;而欠表达则是省略或删节原文的内容。翻译
时均应避免这类错误。理解和表达是翻译过程中两个各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阶段。也就是
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理解要尽量准确,表达应力求充
分。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这样整个翻译过程才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所谓充分表达,即利用对目的语的驾驭能力,完全而恰如其分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立场
感情和风格笔调。例如:
Reportsofnewsuccesseskeeppouringin.捷报频传。
Weexcelatmakingalivingbutoftenfailinmakingalife.我们善于谋生,却往往不会营造生活。
Hewentonstandingagainsttherail;watchingher,asshewastakentotheoppositebankofthe
riverinalittleboat.他一直倚着栏杆,目送她坐着小船划向河对岸。
说到充分表达,要防止两种倾向:过分表达(Over-representation)和欠充分表达
(Under-representation)。
所谓过分表达,即不顾原文本意如何,而任意添枝加叶。例如:
HewasonhiswaytoChinaagain.他又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去中国的旅程。
其中“风尘仆仆地”五个字是多余的。
Hesoldhard-to-getitems.他行贿受贿,兜售紧销商品。
其中“行贿受贿”四个字属无中生有,“兜售”一般被视为贬义词,而原文没有明显的贬褒之分。
建议改译:他出售紧俏商品。
所谓欠充分表达,即或任意删减,或不问作者感情态度,或不计文体风格,等等。例如:
Whenwewereinport,mycrewwasresponsibleformoving,installingandmodifyingtheitemsto
oundtheproblems,ourgoodshipWyomingwasdeclaredtobe
unsafe.
原译:进港后,船员们负责搬运、安装、调试仪器和设备,迎接下星期的试验。就在此关键
时刻,我们的“怀俄明”号被宣布为不安全。
原文有两处漏译:Tocompoundtheproblems(使问题复杂化)和good(好端端的)。建议
改译:入港后,舰上的官兵们忙着搬运、安装、调试仪器和设备,迎接下星期的试验。就在
此时麻烦事来了:上级宣布我们这艘好端端的“怀俄明”号为不安全舰只。
三、核校阶段
校核是对理解和表达质量的全面检查,是纠正错误、改进译文的极好时机,切不可认为是多
余之举。优秀的译者总是十分重视校核的作用,总是利用这一良机来克服自己可能犯下的错
误,初学翻译的人就更应该如此了。
第三节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鲁迅先生谈翻译的困难,曾坦诚地说:“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
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
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认为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素质、基本的翻
译理论与技巧之外,还应具备广博的、与时俱进的知识,较高的文化素质,
优良的翻译作风以及良好的翻译职业道德。
要做好翻译工作一是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二是要具备好良好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包括
译者对待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正确了解和贯彻执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
工作作风;良好的业务素质指的是扎实的语言功底、出色的写作技能、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
过硬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熟练应用翻译技巧的能力。具体说来,这些业务素质至少包括以下四
个方面的内容: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译者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原文,
熟练运用本族语。试举1例如下:
Thislargebodyofmenhadmetonthepreviousnight,despitetheelementswhichwereopposed
tothem,aheavyrainfallingthewholeofthenightanddrenchingthemtotheskin.这一大群人头
天晚上还是聚到了一起,尽管老天与他们作对,整夜下着倾盆大雨,大家被淋得浑身透湿。
(原文中的despitetheelementswhichwereopposedtothem译作\"尽管老天与他们作对\",读
起来未免平板滞重、佶屈聱牙,如译作\"尽管天公不作美\"不仅传神达意,而且文字简练、十
分得体。)
2)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熟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诸如历史、宗教、政治、地理、军事、
外交、经济、文艺、科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文化。这有助于正确理解原文,
完美地表达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例如:
Itisaway,hesays,ofpayingtributetotherock\'n\'rollerathathadahugeimpactonhimasachild.
Sowhydidtheideacomeoffthebackburnerandontopaperandthencelluloid?Celebrity
ood\'smanwiththegoldentouchhadhadastringofbox-office
success,fromSleeplessinSeattletoToyStoryandApollo13,andhadwonOscarstwoyearsin
succession,forPhiladelphiaandthenForrestGump.他说这是颂扬那个给童年的他带来巨大影
响的摇滚乐时代的一种方式。那么这个想法怎么会由一个不起眼的念头变成了文字,然后又
变成了电影呢?答案是名人精疲力尽了。这位点石成金的好莱坞宠儿由《西雅图夜未眠》到
《玩具故事》和《阿波罗13号》,获得了一连串的票房成功,并因《费城的故事》和随后
的《阿甘正传》连续两年问鼎奥斯卡奖。(rock\'n\'roll[=rockandroll]一词于1951年因著名
的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首次使用而流传开来。backburner是\"次要地位;一时不
重要的地位\"。goldentouch是\"点金术\"。SleeplessinSeattle,ToyStory,Apollo13,Philadelphia
和ForrestGump是电影片名。Oscar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奖。译者如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文化含
义就很难译好它们。)
3)熟悉翻译理论和常用技巧,善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例如:
Theyweresonsofthemenwhohadlefttheirhomesandtakentothemountainswiththeirbroad
swordsbytheirside.他们都是那些抛妻别子、身带大刀进深山的好汉们的后代。(本例翻译
时如不采取颠倒词序的方法,而译作\"他们是好汉们的后代,那些好汉们曾经抛妻别子、身
带大刀进入深山\",文气就弱多了。
4)熟悉各种工具书。译者的记忆力和知识面终归是有限的,因此遇到问题就应该知道怎样
去查找正确的答案,从哪本书中去寻找。这就要求他应该知道怎样使用各种工具书。常见的
工具书有各种单语词典和双语词典、百科全书、史书等。译者应该熟悉这些工具书各自的特
点和用法,在翻译时如遇到难题就可求助它们。
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英汉语言的对比体现在对英汉语言特征、词汇、句法、语用和文化等层面进行的分析来掌握
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英汉
两种语言之所以能够转换,是由人类思维的共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
尽相同,语言组织方式也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诸多方面存在较大
的差异,而在语言内部的诸多差异中,“语法最能体现语言的民族特点,因为语法是语言的组织
规律,是本族成员或语言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语言习惯或约定俗成的规则。”(“英汉语言对比
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何善芬,2002,P181-194)这种差异导致翻译这种跨文
化交际活动的复杂性,也体现出英汉两种语言转换的特殊性。
第一节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对比英、汉词汇现象主要是从英语的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方面来看它们在汉语中
的对应情况,看它们的对应程度如何,并在使用时看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融英语词汇学、
汉语词汇学的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运用对比的方法,对汉英的研究方法、语义场、上下义关
系、语义成分等进行了论述。
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划分层次的目的在于对语言进行科学有效的语法和语义分析。不
过就翻译过程而言,译者的视点通常落在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这四个层次上,因为两种
语言的对等转换、不对等转换、跨层次转换主要集中在这些层面上。
一、词语层
词语是语言大厦的一块块砖石。翻译过程中要想正确理解和传递句子或篇章的意义,英汉词
语是不可忽视的对比和分析对象。这里所说的词语是指我们常说的词(word)和词组(phrase)。
而对比和分析英汉词语主要从语法和词义两个角度来进行。
(一)从语法角度来看
从语法角度来对比和分析英汉词语,我们可看出:英语和汉语有着大致相同的词类,实词中
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虚词中都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语言中也都有
象声词,所不同的是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有量词和语气词。不同的词类在句中充当不同
的句子
成分或起不同的语法作用。在语内交际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词性)均会经常发生
转换(语内转换):名词有时会变成动词,动词有时也可转作名词,如汉语中的\"热爱学习
(名词)\"和\"学习(动词)文件\",英语中的\"Istudy(动词)\"和\"Englishstudy(名词)\"等。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有时可无词类转换,但更多的时候则常伴有词类转换(语际转
换),如:
(1)HeisateacherofEnglish.(他教英语。)(名词转成动词)
(2)Heisphysicallyweak.他身体很弱。(副词转成名词)
(3)Shewasgazingacrossthesea,apparentlyignorantofhim.她正在眺望大海,
显然没有看见他。(形容词转成动词)
(4)Theroadtodevelopmentislongbutwearefirmlyonit.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是我们已经
坚定地走上这条道路。(介词转成动词)
(5)Infact,theLexicographer\'snamewasalwaysonthelipsofthismajesticwoman,andavisithe
hadpaidtoherwasthecauseofherreputationandherfortune.这位威风凛凛的女人嘴边老是挂
着字汇学家的名字,原来他曾经拜访过她一次,从此使她名利双收。(名词词组转成名词词
组,名词词组转成主谓词组)
词语的转换有时还会超越同一语言层次,即与其他语言层次转换,例如:
(1)Theyhavenotdonesowellideologically,however,asorganizationally.但是,他们的思想工
作没有他们的组织工作做得好。(副词转成名词词组)
(2)AngolawasthemostidentifiabletroublespotinSouthWestAfrica.安哥拉是西南非洲的麻
烦之地,这是大家最容易看得出来的。(形容词转成分句)
(二)从词义角度来看
词义如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如从传统的词汇
学角度来讲,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所谓概念意义,也叫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或认知意义(cognitiveMeaning),就是词汇的最基本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
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常视为词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或释义。所谓内涵意义
(connotativemeaning),是隐含于或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社会、群体或个人都可以使一
个词具有内涵意义,有时还是很不相同的内涵意义。这种差异既可以存在于两种语言、两种
文化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的亚文化之间。如英语中的goose有\"愚蠢\"
的内涵意义,
但汉语中的\"鹅\"却没有这种不好的内涵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词义,英汉词语的词义
对应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A.完全对应。这类英汉词语多为专有名词、术语或普通名词,其数量极为有限。
如:CIA(美国)中央情报局smog烟雾carob角豆树cardia贲门carbinol甲醇zoology动
物学holoscope全息照相机
B.部分对应。有许多英汉语词语在词义上只是部分对应。它们的意义范围有广狭之分、抽
象与具体之分、一般与个别之分。如:
uncle(广义)-叔父,伯父,姑父,姨父,舅父(狭义)
milk奶(抽象);人奶,牛奶,羊奶(具体);film胶卷(一般),影片(个别)还有些
英汉词语在概念意义上是对应的,但在内涵意义上却是不对应的,如:vinegar:有\"不高兴,
坏脾气\"的内涵意义,醋有\"妒忌\"的内涵意义。
C.不对应。由于文化差异,英语有些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在汉语中尚无确切的对应词来表达。
它们主要是一些具有文化含义的词语,翻译时多用加注或释义。如:
hippie嬉皮士breaker跳布瑞克舞者,跳霹雳舞者
rigjacker劫持近海油井设备的人;eggathon吃煮硬了的鸡蛋的竞赛
congressperson美国国会(尤其是众议员院)议员(男议员或女议员)
D.交叉对应。英语中有许多多义词,其各个意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语
对应。如下面各例中的light一词就是这样:
lightmusic轻音乐(light=intendedchieflytoentertain)
lightloss轻微的损失(light=notheavy);lightheart轻松的心情(light=relaxed)
lightcar轻便汽车(light=havinglittleweight);lightstep轻快的步伐(light=gentle)light
manners轻浮的举止(light=frivolous);lightoutfit轻巧的设备(light=handy)lightwork轻
松的工作(light=requiringlittleeffort)
lightvoice轻柔的声音(light=soft)
二、选词用字
要选好词用准字,首先要准确地确定原文词语所表达的意义,然后在译文中
再选择恰当的词语。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在
确定英语词义时不仅要根据词类(如是动词还是名词,是形容词词组还是副词词组)来确定
词义,而且还要依据词语所处的上下文来选择
词义。例如在下面各句
中,air分属不同的词类:
(1)Therainhadcleanedtheair.雨后空气新鲜。(名词)
(2)Don\'tairyourtroublestoooften.别老是诉苦。(动词)
要选好词用好字,还要注意英语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是广义还是狭义、是抽象还是
具体、是一般还是个别、是褒义还是贬义,翻译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如:
(1)Hepreferredtheproductsofoldbrandtothenewflashy.他宁可要老牌产品,而不要质量差
的新产品。(抽象-具体)
(2)Thereisamixtureofthetigerandapeinthecharacteroftheimperialists.帝国主义者的性格
有残暴的一面,也有狡猾的一面。(具体-抽象)
(3)Shesaid,\"Heisalightlydiscriminatingman.\"她说,\"他是个很爱挑剔的买主。\"(一般-个
别)
(4)ceIcamebackfromPeking,Ihavebeenstatesman.我过去一
直是吃政治饭的,但是,自从我从北京回来以后,我已成了一名政治家。(贬义;褒义)
最后,选好词用好字还要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和搭配组合。词语的语体色彩主要
体现在词语的正式程度上,如end一词,在普通日常英语或文学文体中,当用作名词时,
它的常用义是\"末端\"、\"结束\"等,而在商业英语中,它又可以指\"业务(部)\",在科技英语
中还有更多的专业意义,如solubleend指\"溶解范围\",variableshortend指\"可变短路器\",
而END则可能是endorsement的缩略式,是商业上(支票)的\"背书\"。再如普通文体和文
学文体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起来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
winds风(普通文体);风云(文学文体)redflower红花(普通文体);红艳艳的花儿(文
学文体)greenwillow绿柳(普通文体);柳色青青(文学文体)
注意词语搭配一般需注意这三种情形:
一是由于两种语言词语的搭配能力不同,一种语言中可以成立的搭配关系(联立关系)在另
一种语言中不能成立,翻译时须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合。例如putonclothes/shoes
在汉语中就要说\"穿上衣服/鞋子\"。
二是某种搭配在两种语言中都可以成立,但就表意、表情效果看,译入语不宜采用与译出语
一样的搭配。如:
...yet,asitsometimeshappensthatapersondepartshislife,whoisreallydeservingofthepraises
thestone-cuttercurvesoverhisbones;whoisgoodChristian,agoodparent,child,wifeor
husband;whoactuallydoeshaveadisconsolatefamilytomournhisloss;...……不过偶然也有几
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
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地追悼他们。(本句中的good并
没有用\"好\"字来译。)
三是有些词语组合顺序在英语里是正常语序,如直译成汉语时却不符合汉语习惯,须作颠倒
处理,否则译文意思不准确或是表达不符汉语表达习惯。例如:
ruralAmerica美国农村;anewinternationaleconomicorder国际经济新秩序
tasthoughshehadbeenslappedtotheextremeouteredgeoflife,
intoacolddarkness.她再也听不下去了。她觉得似乎自己狠狠地让人击了一掌,给摔到生活
的最外的危险边缘,推进又冷又黑的地方。
第二节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句子(sentence)是比词语更高一级的语法层次,是能够单独存在并能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
言单位。一般说来,交际活动都是以句子为基本语言单位展开的,因此句子在翻译过程中占
有最重要的位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英汉句子对比
英语句子按其结构可分为简单句和复杂句。简单句由一个独立分句、即一个独立使用的主谓
结构组成,复杂句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按照分句间的关系,又可分为并列句和
复合句。按交际功能分,英语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汉语句子在
结构和功能划分上同英语一样,也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及陈述、疑问等句。但是,英语的简
单句并不总是等同于汉语的单句,因为汉语的单句既包括英语的简单句,也包括英语中的某
些带从句的复合句。
例如:
Hisideaisthatwecleanthefloorfirst.他的意见是我们先清扫地板。(英语中that
引导的是一个表语从句,而汉语中\"我们先清扫地板\"只是一个主谓结构(词组)作宾语。)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英语简单句的句序一
般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而汉语单句的则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例如:
Iwokeupinthemiddleofnight.我在半夜里醒了。
英语句子中如出现多个状语,一般按\"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的次序来排列,地点状
语或时间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一般是从小到大;而在汉语句中却常相反。例如:
(1)Theyplayedchessinhighspiritsattheclubyesterday.他们昨天在俱乐部高兴地下棋。
(2)Shelivesat34RueTemple,Geneva,Switzerland.她住在瑞士日内瓦唐普尔大街34号。
英语的定语既可前置、又可后置,而汉语的则只能前置。例如:usefulbooks有用的书aman
offiftyyearsold五十岁的人
除表示目的、结果或程度分句的句序与汉语的大体相同外,英语主从复合句中的从句一般既
可置于句首,又可置于句末,而汉语复句中的对等句子成分却常置于句首。如:
Becausehewasill,hehadtostayathome.因为他病了,所以不得不呆在家里。
最后,不同的英汉句子均具有自己不同的语体色彩。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加以鉴别,不可忽
视。例如下面一组英语句子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语体色彩各异:
Feelingtired,Johnwenttobedearly.(formal)
Johnwenttobedearlybecausehefelttired.(commoncore)
Johnfelttired,sohewenttobedearly.(informal)
二、英语句子翻译
翻译句子首先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语法分析,这既包括上节词语层翻译中所讲的词类、词义分
析,也包括句类(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分析、句子间各主要部分(如主句、从句、
上下句)逻辑关系分析、句子的语用功能和语体分析及其它相关背景知识的综合分析,翻译
文学作品时还不能忘记句子的艺术分析(主要是修辞手段和情感表达效果分析)。在正确理
解句意后,用恰当的译入语将句义(各种意义)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一般来讲,句子的译
法可以是:
一、亦步亦趋,二、化整为零(分译),三、调整句序、词序。从语言层次的转换情况来看,
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既可是同一层次的同类型转换,也可是同一层次的非同类型转换,还可
以是超越同一层次的转换。
1.简单句的翻译
翻译简单句有时可亦步亦趋,有时则需在引申词义、转换词类和调整词
序、句序上下功夫,例如:
(1)Iboughtthecar.我买了这部车。(转换成汉语简单句)
(2)ButthisnavalcompetitionstrainedtheLiberalGovernment\'sprinciplesaswellastheir
budgets.但是这种海军竞赛使自由党政府的原则无法自圆其说,也使其预算捉襟见肘。(转
换成汉语联合复句的并列句)
(3)Lawenforcementcannotresponsiblystandaloof.司法部门如果对此不闻不问,那就是没有
尽到责任。(转换成汉语偏正复句的假设句)
(4)Differencesbetweenthesocialsystemsofstatesshallnotbeanobstacletotheirapproachment
andco-operation.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不应妨碍彼此接近与相互合作。(转换成汉语偏正复
句的转折句)
(5)ThiswasanintelligentlyorganizedandferventmeetinginapackedTownHall,withMr.
Stronginthechair.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
的是斯特朗先生。(转换成两个汉语句子)
2.复合句的翻译
英语复合句翻译时首先要理清各分句之间的关系(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辩明句意及句子
在特定语境中的功能。表达时有时可亦步亦趋,有时可用分译法和句序、词序调整法。下面
是名词分句汉译的几个例子:
(1)Whetheranobjectwillsinkorfloatdependsonitsdensity.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的
比重。(名词分句--转换为汉语单句,名词分句成主语)
(2)IoweittoyouthatIdidn\'tdie.我没死,全靠你。(名词分句--宾语从句转换为汉语并列句)
(3)Itworriedhermuchthatherdaughtershouldstayupsolate.她很着急,因为她女儿很晚都不
睡觉。(名词分句--主语从句转换为状语从句)
定语分句汉译应多注意其位置;状语化的定语分句汉译时则应注意其意义的传达:
(1)Johnlikedmysister,whowaswarmandpleasant.他喜欢我那热情欢快的妹妹。(定语分句
--前置定语)
(2)Itseemstomethattherearetwocauses,ofwhichonegoesmuchdeeperthantheother.我认为
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明显的深浅之分。(定语分句--并列分句)
(3)Weknowthatacat,whoseeyescantakeinmanymoreraysoflightthanoureyes,cansee
clearlyinthenight.我们知道,由于猫的眼睛比我们人的眼睛能吸收更多的光线,所以猫在
黑夜也能看得很清楚。(定语分句--原因)
(4)Therearemanypeoplewhowanttoseethefilm.许多人要看这部电影。(定语分句--独立句
子)
需要指出的是,英语中含有状语从句的复合句,译成汉语时,有些成了
偏正复句,有些成了联合复句,还有一些成了单句。此外,有些句序调整是强制性的
(required),有些是选择性的(selective/optional),翻译时必须加以注意。
3.长句翻译
长句的翻译首先要判断出句子的结构(如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再找出句中的
主要句子成分,即主语和谓语动词,然后再分清句中的宾语、状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定
语等,最后还要弄清原文的表达模式特点。一般说来,英语长句的翻译主要依原句的语义及
句子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而定,采取的方法就是分译,而分译法大体又分为顺译法、逆译法、
综合法。例如:
(1)…ThisisnonsensebutwithitorgansofthepopularPressplayedupontheemotionsoftheir
readerssosuccessfullythatmanycandidatesforParliamentwereafraidtosupportabolitionfor
fearoflosingvotesandtheresultwasthemuddle-headedHomicideActof1957whichmade
murderwithrobberyacapitalcrimeandallowedtheprisonertoescapethegallows.……这是胡
说八道,但一些在大众中颇有影响的报刊却利用它大肆煽动读者的情绪,许多竟选国会议员
的人由于害怕失去选票而不敢支持废除死刑,其结果就是1957年通过的糊里糊涂的《凶杀
法案》。根据这个法案,抢劫杀人犯要判死刑,而投毒杀人犯却可不判死刑。(顺译法)
(2)Fromradio-activewaterandsoilaroundanuclear-weaponsplantinColoradotoman-made
desertsinSovietCentralAsia,theworldispepperedwithexamplesofwhatpooreducationor
unneighborlyattitudescandototheplanetthatmustfeedandclotheusall.如果人们受教育不够
或不能善待环境,他们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做出些什么事来呢?全世界到处都有这
样的例子:从科罗拉多州核武器工厂周围幅射活跃的水土到原苏联中亚地区的人为沙漠。(逆
译法)
(3)Manyman-madesubstancesarereplacingcertainnaturalmaterialsbecauseeitherthequa古诗三首山行的诗意 ntity
ofthenaturalproductscannotmeetourever-increasingrequirement,ormoreoften,becausethe
physicalpropertyofthesyntheticsubstance,whichisthecommonnameforman-madematerials,
havebeenchosen,andevenemphasized,sothatitwouldbeofthegreatestuseinthefieldsin
whichitistobeapplied.合成材料通常称为人造材料。许多人造材料正逐步取代某些天然材
料,这或许是因为天然制品的数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更多的则是因为人们看
中了合成材料的某种物理性能,并充分发挥这些性能,以便使合成材料在其应用领域中最大
限度地发挥作用。(综合法)
长句翻译不能一味地照顾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而不重视原文作者句式安排的特殊目的或意图,
而要想看出原文作者的用意,就不能将目光局限在一个句子中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上,而应
扩展到句群乃至语篇中。
更多推荐
上个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