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赢在期末数学试卷)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41)------答案
1、钥匙和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有4把钥匙4把锁,但不知道哪把钥匙开哪把锁,最多要试多少次就能配好全部的钥匙和锁?
【分析与解答】:这里的“最多”,意思是“最不凑巧”,因为在最不凑巧的情况下试的次数才最多。开第一把锁,最多要试3次,如果3把钥匙都试过了,第4把就不必再试了,一定能打开这把锁。同样道理,可知开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锁分别试2次、1次、0次。
【解】3+2+1=6(次)
2. 男孩和女孩
某楼住着4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最大的10岁,最小的4岁。最大的男孩比最小的女孩大4岁,最大的女孩比最小的男孩也大4岁。最大的男孩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最大的孩子(10岁的)不是男孩,就是女孩。如果10岁的孩子是男孩,那么,根据题意,最小的女孩是6岁(6=10-4),从而,最小的男孩是4岁,再根据题意,最大的女孩是8岁(8=4+4)。这就是说,4个女孩最小的6岁,最大的8岁,其中必有两个女孩同岁,但这与已知条件“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矛盾。所以10岁的孩子不是男孩,而是女孩。最小(4岁)的孩子也是女孩。
【解】最大的男孩是4+4=8(岁)。
3、父亲和女儿
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3年前,父亲和女儿年龄的和是49岁。父亲、女儿今年各是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从3年前到今年,父亲、女儿都长了3岁,他们今年的年龄之和为
49+3×2=55(岁)
由“55 ÷(4+1)”可算出女儿今年11岁,从而,父亲今年44岁。
4、四边形的面积
右图中,有四条线段的长度已经知道,还有两个角是直角,那么四边形ABCD(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把A和C连成线段,四边形ABCD就分成了两个,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DC.
对三角形ABC来说,AB是底边,高是10,因此
面积=4×10÷2= 20.
对三角形 ADC来说, DC是底边,高是 8,因此
面积=7×8÷2=28.
四边形 ABCD面积= 20+ 28= 48.
5、一串数
下面是一串有规律的数
5,9,13,17,21,25,29.
从小到大排到,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都是4,求这串数的平均数.
【分析与解答】:上面共有7个数,第2个数比第1个数多4,而第6个数比第7个数少4.因此,第1个和第7个的平均数(5+29)÷2=17,与第2个和第6个的平均数(9+25)÷2=17是相等的.同样道理,第3个和第5个的平均数也是17.由此,可以得出这串数的平均数,就是头、尾两数的平均值17.
当把一些数排列好前后次序,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减前一个的差都相等,这列数,就称为等差数列.例7中的这串数就是一个等差数列.等差数列可长可短,不论它有多少数,总有一个基本性质:它的所有数的平均数,就是头、尾两数的平均数.很明显,当等差数列有奇数个数时,这一平均数恰好是最中间的这个数.当等差数列有偶数个数时,这一平均数也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29)÷2×7=119.
6、三种杯子
大、中、小三种杯子,2大杯相当于5中杯,3中杯相当于4小杯.如果记号表示2大杯、3中杯、4小杯容量之和,求与之比.
【分析与解答】:大杯与中杯容量之比是5∶2=10∶4,
中杯与小杯容量之比是4∶3,
大杯、中杯与小杯容量之比是10∶4∶3.
∶
=(10×2+4×3+3×4)∶(10×5+4×4+3×3)
=44∶75.
答:两者容量之比是44∶75.
7、甲数和乙数
甲数有9个约数,乙数有10个约数,甲、乙两数最小公倍数是2800,那么甲数和乙数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一个整数被它的约数除后,所得的商也是它的约数,这样的两个约数可以配成一对.只有配成对的两个约数相同时,也就是这个数是完全平方数时,它的约数的个数才会是奇数.因此,甲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2800=24×52×7.
在它含有的约数中是完全平方数,只有
1,22,24,52,22×52,24×52.
在这6个数中只有22×52=100,它的约数是(2+1)×(2+1)=9(个).
2800是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上面已算出甲数是100=22×52,因此乙数至少要含有24和7,而24×7=112恰好有(4+1)×(1+1)=10(个)约数,从而乙数就是112.
综合起来,甲数是100,乙数是112.
8、公元哪一年
今年是1998年,父母年龄(整数)和是78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岁.四年后(2002年)父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4倍,母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那么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是公元哪一年?
【分析与解答】:4年后,两人年龄和都要加8.此时兄弟年龄之和是17+8=25,父母年龄之和是78+8=86.我们可以把兄的年龄看作“鸡”头数,弟的年龄看作“兔”头数.25是“总头数”.86是“总脚数”.根据公式,兄的年龄是
(25×4-86)÷(4-3)=14(岁).
1998年,兄年龄是
14-4=10(岁).
父年龄是(25-14)×4-4=40(岁).
因此,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兄的年龄是
(40-10)÷(3-1)=15(岁).
这是2003年.答:公元2003年时,父年龄是兄年龄的3倍.
9、三人合作
一项工程,甲、乙、丙三人合作需要13天完成.如果丙休息2天,乙就要多做4天,或者由甲、乙两人合作1天.问这项工程由甲独做需要多少天?
【分析与解答】:丙2天的工作量,相当乙4天的工作量.丙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的4÷2=2(倍),甲、乙合作1天,与乙做4天一样.也就是甲做1天,相当于乙做3天,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的3倍.
他们共同做13天的工作量,由甲单独完成,甲需要
答:甲独做需要26天.
事实上,当我们算出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之比是3∶2∶1,就知甲做1天,相当于乙、丙合作1天.三人合作需13天,其中乙、丙两人完成的工作量,可转化为甲再做13天来完成.
10、学校到城门
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
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
所用时间=9÷6=1.5(小时).
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速度是
面包车速度是 54-6=48(千米/小时).
城门离学校的距离是
48×1.5=72(千米).答: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72千米.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42)------答案
1、篱笆长度
有一农户利用一堵墙用篱笆围一个长方形的鸭圈,篱笆长度只有24米,怎样围面积最大?
【分析】不妨假想在墙的另一侧也围出了一个长方形的鸭圈A’B’CD,它与长方形ABCD关于墙对称(如图)。如果大长方形A’B’BA面积最大,它的一半面积也最大。
【分析与解答】当AB=2BC时,面积最大,这时AB=12米,AD=BC=6米。
2、楼层
有一座四层楼(图25-1),每层楼有3个窗户,每个窗户有4块玻璃,分别是白色和蓝色,每个窗户代表一个数字,从左到右表示一个三位数,四个楼层所表示的三位数分别是791,275,362,612。那么,第二层楼代表哪个三位数?
【分析与解答】仔细观察图25-1和组成四个三位数的12个数字,“2”出现3次,两次在个位,一次在百位。容易看出图2(a)代表“2”,再从“6”、“7”都出现两次,并根据它们所在的数位以及与“2”的关系,可推知:图25-2中(b)、(c)分别代表“6”和“7”。
【解】第二层楼代表612。
3、辣椒、黄瓜、茄子
菜场上有三种蔬菜,其中茄子、辣椒共重50千克,辣椒、黄瓜共重70千克,茄子、黄瓜共重60千克。这三种蔬菜各多少千克?
【分析】把“茄子、辣椒共重50干克”、“辣椒、黄瓜共重70千克”这两个一比较,容易知道:由辣椒的重量没有变化,所以70千克比50千克多的部分(20千克),正是黄瓜比茄子多的20千克(它们的差)。由于这两种蔬菜重量的和是60千克(已知),因此可以根据上面介绍的两个公式来解了。
【分析与解答】70-50=20(千克)
(60+20)÷2=40(千克)………………黄瓜
60-40=20(千克)…………………………茄子
70-40=30(千克) …………………………辣椒
4、妈妈和女儿
妈妈今年 43岁,女儿今年11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几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
【分析与解答】无论在哪一年,妈妈和女儿的年龄总是相差
43-11=32(岁)
当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时,女儿的年龄为
(43-11)÷(3-1)=16(岁)
16-11=5(岁)
说明那时是在5年后。
同样道理,由
11-(43-11)÷(5-1)=3(年)
可知,妈妈年龄是女儿的5倍是在3年前。
5、阴影的面积
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内有一个三角形BEF,线段AE=3,DF=2,求三角形BEF的面积.
【分析与解答】要直接求出三角形BEF的面积是困难的,但容易求出下面列的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 ABE面积=3×6×2= 9.
三角形 BCF面积= 6×(6-2)÷2= 12.
三角形 DEF面积=2×(6-3)÷2= 3.
我们只要用正方形面积减去这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能算出:
三角形 BEF面积=6×6-9-12-3=12.
6、读《西游记》
寒假中,小明兴致勃勃地读《西游记》,第一天读83页,第二天读74页,第三天读71页,第四天读64页,第五天读的页数,比五天中平均读的页数还多3.2页,问小明在第五天读了多少页?
【分析与解答】前四天,每天平均读的页数是
(83+74+71+64)÷4=73(页).
很明显,第五天读的页数比73页多,由此平均数就增加了.为了便于思考,画出下面的示意图:
图上“73”后面的虚线,表示第五天后增加的平均数,现在要用去补足这些增加的平均数值,共要补足四份,每份是
÷4=0.8.
由此就知道,第五天读的页数是
73+0.8+3.2=77(页).
7、面积之比
甲、乙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甲的长与宽之比是3∶2,乙的长与宽之比是7∶5.求甲与乙的面积之比.
8、红笔、蓝笔
小明买红蓝两种笔各1支共用了17元.两种笔的单价都是整元,并且红笔比蓝笔贵.小强打算用35元来买这两种笔(也允许只买其中一种),可是他无论怎么买都不能把35元恰好用完,问红笔、蓝笔每支各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35=5×7.红、蓝的单价不能是5元或7元(否则能把35元恰好用完),也不能是17-5=12(元)和17-7=10(元),否则另一种笔1支是5元或7元.
记住:对笔价来说,已排除了5,7,10,12这四个数.
笔价不能是35-17=18(元)的约数.如果笔价是18的约数,就能把18元恰好都买成笔,再把17元买两种笔各一支,这样就把35元恰好用完了.因此笔价不能是18的约数:1,2,3,6,9.
当然也不能是17-1=16,17-2=15,17-3=14,17-6=11, 17-9=8.现在笔价又排除了:
1,2,3,6,8,9,11,14,15,16.
综合两次排除,只有4与13未被排除,而4+13=17,就知道红笔每支 13元,蓝笔每支 4元.
9、一份稿件
一份稿件,甲单独打字需6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需10小时完成,现在甲单独打若干小时后,因有事由乙接着打完,共用了7小时.甲打字用了多少小时?
【分析与解答】:我们把这份稿件平均分成30份(30是6和10的最小公倍数),甲每小时打30÷6=5(份),乙每小时打30÷10=3(份).
现在把甲打字的时间看成“兔”头数,乙打字的时间看成“鸡”头数,总头数是7.“兔”的脚数是5,“鸡”的脚数是3,总脚数是30,就把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根据前面的公式
“兔”数=(30-3×7)÷(5-3)
,
“鸡”数
,
也就是甲打字用了小时,乙打字用了小时.
答:甲打字用了4小时30分.
10、需要多少天
有甲、乙两项工作,张单独完成甲工作要10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15天;李单独完成甲工作要 8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20天.如果每项工作都可以由两人合作,那么这两项工作都完成最少需要多少天?
【分析与解答】:很明显,李做甲工作的工作效率高,张做乙工作的工作效率高.因此让李先做甲,张先做乙.
设乙的工作量为60份(15与20的最小公倍数),张每天完成4份,李每天完成3份.
8天,李就能完成甲工作.此时张还余下乙工作(60-4×8)份.由张、李合作需要
(60-4×8)÷(4+3)=4(天).
8+4=12(天).
答:这两项工作都完成最少需要12天.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43)------答案
1、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是2008,如果分子、分母都减去29,得到的分数约简后是179/1829
。那么原来的分数是__________。
2、一个瓶子里装有一些水(如图1所示),请根据数据计算,瓶子的容积为__________毫升。( π取3.14)
3、某校抽样调查了六年级10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其中最高的只有一名,是1.80米;由于这个数据在输入时输错了,所以计算显示的这100名学生的平均身高比实际身高的数值高出了0.162米,则实际输入计算机的那个错误数据是______________。
18
4、有一捆铁丝,第一次用去的是余下的,第二次用去40米,这时还剩全长的160
5、甲、乙、丙三人共吃5个面包,其中甲付3个面包钱,乙付2个面包的钱,丙没有付钱,吃完后丙拿出4元钱,则丙应付给甲_________元,付给乙________元。
,这捆铁丝原来共长____________米。
6、甲、乙、丙、丁四人共同购买了一台液晶电视。已知甲出的钱是其他三人总钱数的,乙出的钱是其余三人总钱数的是其余三人总钱数的,丁出了2070元,则这台电视的价格是__________元。
5400
,丙出的钱7、一片牧场,每天生长草的速度相同。这片牧场可供14头牛吃30天,或者可供70只羊吃16天。如果4只羊的吃草量相当于1头牛的吃草量。那么17头牛和20只羊一起吃这片牧场的草,可以吃_________天。
10
8、如图,AB=7cm,CD=2cm,∠ABC=∠ADC=90°,∠BAD=45°,那么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___ ___cm2。
9、如图,∠AOB=90°,C为AB弧的中主,已知阴影甲的面积为28 cm2,则阴影乙的面积为__________ cm2。
28
10、如图,一个正方形被分成三个相同的长方形,如果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则正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厘米。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44)------答案
1、平平和芳芳都集邮。平平给了芳芳3枚后,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平平的邮票比芳芳的多几枚?
[分析与解答]:平平给了芳芳3张邮票后,两的邮票数同样多,说明原来平平比芳芳的邮票多,通过线段图的分析,可以得知平平只能把比芳芳多的邮票中的一半给芳芳,而题目告诉我们平平拿了3张邮票给芳芳,说明平平比芳芳多了3×2=6(张)。
2、用3、4、5、6、7、8六个数字组成两个三位数,使这两个三位数的乘积最大,应怎样排列?
[分析与解答]:要想使乘积最大,排出的两个三位数应该是最大的。即8和7分别作百位,6和5分别作十位,4和3分别作个位。可得出如下组合:(1) 864×753;(2)863×754;(3)854×763;(4)853×764。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中两个三位数的和都是1517,这使我们联想到“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
近,所得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这一规律。由于(4)式两个三位数相差89为最小,故853×764所得乘积最大。
3、张师傅因工作忙,六天没回家,回家后一次撕下这六天的日历,这六天日的数字相加的和是63,问张师傅回家这天是几号。
[分析与解答]:题目告诉我们,张师傅撕下的六张日历的日期数字之和是63,而日历上的连续6天在数学上就是六个连续的自然数,因此,原题目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已知六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63,问比这六个自然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多1的数是几。
六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63,则中间两个数相加的和是63÷3=21,中间两个数为连续自然数,则小的那个数是(21-1)÷2=10,大的那个数就是21-10=11,那么这六个数分别为8,9,10,11,12,13,最大的那个数为13,可知张师傅回家那天是14号。
4、有一个18×18×18的集装箱,里面要装1×4×9的纸箱,问可以装多少只?(单位相同)
[分析与解答]:因为18是1的倍数,是9的倍数,而不是4的倍数,所以不能理解成“包含除”来解这个题目!因此不能列式为:(18×18×18)÷(1×4×9)先把高去掉2,把纸箱看成长1宽9高4的位置去放置,则可以放的只数:(18×18×16)÷(1×4×9)=144(只)集装箱还有长18宽18高2的空间还可以放置,把长(或宽)去掉2,把纸箱看成长是4(或宽是4),宽是成9(长是9),高是1的位置放置,则可以放的只数:(16×18×2)÷(1×4×9)=16(只)还有空间2×2×18不能装了!所以一共装纸箱:144+16=160(只)。
5、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比其中最大的偶数大18,这三个连续偶数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比其中最大的偶数大18”的含义实际就是较小的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8。而连续偶数之间相差2,因此:较小的两个连续偶数为18÷2-1=8 18÷2+1=10 所以这三个连续偶数为8 10 12 。
6、三个正方体,棱长分别是1厘米,2厘米,3厘米,将它们粘在一起得到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要求粘起来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实际上就是用这三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减去遮盖起来的面积,注意:关键就是好多同学想不到遮盖起来的面积!遮盖的面积为:1×1×2+2×2×2=10平方厘米
综合算式:(1×1×6+2×2×6+3×3×6)-(1×1×2+2×2×2)=74(平方厘米)
7、甲乙二人沿着环形池塘跑步,乙的速度是每分钟80米,甲的速度是乙的5/4倍,如果甲在乙的前面100米,甲乙二人同时同向出发,问甲多少分钟与乙相遇?
[分析与解答]:这个题目往往许多学生考虑不到核心上,其核心是,甲要与乙相遇,假定乙没有跑,甲的速度必须克服掉乙的速度,才能追上乙,此时甲的速度应该看成:每分钟20米(甲本身的速度-乙的速度) 此时,要求甲几分钟与乙相遇,实际就是求甲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跑了300米的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综合算式:(400-100)÷(80×5/4-80)=15分钟。
8、一个数除以8余6,除以5余3,求这个数最小是什么?
[分析与解答]:这个数除以8余6,说明这个数加上2正好被8整除;这个数除以5余3说明这个数加上2正好被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5和8的最小公倍数再减去2,所以:这个数为5×8-2=38。
9、有100个自然数,他们的和是10000,其中这些自然数中奇数的个数比偶数多,问:偶数至少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1、假如这100个自然数都是奇数。100个奇数的和是偶数(其和是10000),而这个题目中强调“奇数比偶数多”,说明肯定有偶数,不可能没有偶数;2、假如有1个偶数,那么奇数是99个; 99个奇数的和该是奇数而(99个奇数的和)这个奇数+1个偶数,其和必定是奇数,不可能是10000(偶数)3、假如有2个偶数,那么奇数是98个;98个奇数和该是偶数而(98个奇数的和)这个偶数+2个偶数,其和必定是偶数,而这100个自然数的和是10000(偶数)。所以,至少有2个偶数。
10、
在1995到5987的所有自然数中,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同的共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按要求写出几个符合条件的数:1999,2000,2011,2022,…发现个位上的数字就是十位上数字的重复,去掉个位上的数,就得到这样一个自然数列:199,200,201,…,596,597,只要统计这些三位数的个数。因此,在1995到5987的所有自然数中,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同的共有597-199+1=399个。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45)------答案
1.两个十位数11……1和99……9相乘,所得的积中,是奇数数字的有( )个。
[分析与解答]
11……1×9……9=11……1×(100…0-1)=111…1×1000…0-111…1=111…10888…89.这个数中有一个9,9个1,所以奇数数字有10个。
2.所有加上12后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它们的总和是()。
[分析与解答]
经过试验,这样的三位数最小是103,最大是998。共有199个,它们的和是(103+998)×199÷2=99090。
3.如果三本作文本的价钱等于四本数学练习本的价钱,而买四本作文本比买三本数学练习本多付0.56元,那么,每本作文本的价钱是( )元。
[分析与解答]
一本作文本和一本数学练习本共要0.56元,这样数学本的价钱是0.56×3÷(3+4)=0.24(元),一本作文本的价钱是0.56-0.24=0.32元。
4.一列快车长200米,一列慢车长280米,两车在双轨铁路上同向而行,从快车车头与慢车车尾相遇到快车车尾与慢车车头相离,共用160秒。坐在快车上的人看到有49棵树从车窗边掠过,相遇、相离时正好各有一棵掠过,如果每两棵树距离60米(树的粗细不计),那么慢车的速度是每秒()米。
[分析与解答]
两车速度差为(200+280)÷160=3米/秒,快车速度为 60×(49-1)÷160=18米/秒。那么慢车速度为18-3=15米/秒。
5.张师傅开车去某地,在起点处他看见路边里程碑上写着两位数△□千米,过了一小时,他看见第二里程碑上写着□△千米,又过了一小时,第三个里程碑上写着三位数,恰好是第一个两位数的中间加个0,即△0□千米。如果汽车的速度始终不变,第三个里程碑上显示的数是( )。
[分析与解答]
△○ □-□△=□△-△,可得△=1,□-1=11-□,□=6。所以第三个里程碑上显示的数是106千米.
6.甲和乙两人同向而行,如果甲让乙先走7米,5秒钟后甲可以追上乙;如果甲让乙先走2秒钟,则7秒钟后甲可以追上乙。甲每秒钟走( )米。
[分析与解答]
7÷5=1.4(米/秒)是甲乙的速度差,则乙的速度是:1.4×7÷2=4.9(米/秒)。甲的速度是:1.4+4.9=6.3(米/秒)。
7.时针与分针在八点与九点之间成一直线时,小刚开始从东村出发到西村,到达西村时,时针恰好与分针第一次重合。小刚从东村到西村共约用了( )分钟。(得数保留整数)
[分析与解答]
分针与时针成一条直线到时针与分针第一次重合,分针比时针多转了30小格,设时针的速度为1/12分,分针的速度为1,那么用的时间为30÷(1-1/12),大约用了33分钟.
8.在一根长100厘米的木棍上,自左至右每隔6厘米染一个红点,同时自右至左每隔5厘米也染上一个红点,然后沿所有的红点处将木棍逐段锯开,那么长度是4厘米的短木棍有()条。
[分析与解答]
取30厘米一段分析:
10-6=4,24-20=4共两小段。100÷30=3……10所以有:2×3+1=7(条)。
9.在黑板上任意写一个自然数,在不是它的约数中,找出最小的自然数,擦去原数,写上找到的这个最小的自然数。……这样连续做下去,直到黑板上出现2为止。对于任意的一个自然数,最多擦( )次,黑板上就会出现2。
[分析与解答]
当这个数是奇数时,第一次写出的就是2;当这个数是偶数时,每一次写出奇数,第二次写出2;特殊地,当第一次写出的是2的倍数时,则第二次写出奇数。第三次一定写出2。如“6”,第一次写4,第二次写3,第3次写2。所以最多擦3次,黑板上就会出现2.
10.有一位探险家,用六天时间徒步横穿沙漠,如果一个搬运工人只能搬运一个人四天吃的粮食和水,那么这位探险家至少要雇几个搬运工?
[分析与解答]
第一搬运工走一天将2天的生活用品放在B处就返回出发点
第二搬运工到B处先加上1天的用品到C处放下二天的用品返回到B处拿好一天的用品返回出发点
探险家到C处补足2天用去的生活用品就可安全到达终点。
所以只要2个人就可以了.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46)
1、老师出了25个填空题,规定填对一个给4分,不填或填错倒扣一分,小明得了60分,问他共填对多少个题?
[分析与解答] 由“25个题,填对一个给4分”,可推出全部答对是100分。
由“不填或填错一个倒扣1分”,可推出不填或填错1题,实质上是少得4+1=5分。现在小明少得100—60=40分,所以小明不填或填错40
÷5=8题,而25-8=17。所以小明答对17题。
2、一个布袋里有黑、白、蓝三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只,问最少要拿多少只才能保证其中至少有2双颜色不相同的袜子?
[分析与解答] 要保证至少有2双袜子的颜色不相同,从最不利的情况着手,先前取出了10只颜色都相同的袜子,那么我们就把剩下的两种颜色看作2个抽屉。用3只袜子放入两个抽屉里,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只袜子即同颜色组成一双袜子。这样至少要取出13只袜子,才能保证其中至少有2双颜色不相同的袜子。
3、一桶汽油,第一次用了全桶的20%,第二次用去了20千克,第三次用了前两次的和,这时桶里还剩下8千克汽油。问这桶汽油有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由已知条件,第三次用了前两次的和,就是全桶的20%加上20千克,因此前三次共用了两个20%和两个20千克,桶内还剩8千克汽油,这说明两个20%,两个20千克,再加上一个8千克就是整桶汽油的重量,于是可以这样解。
由已知三次共用汽油是两个全桶的20%再加上两个20千克,桶内还剩8千克,因此20×2+8=48千克,相当于全桶的1-40%=60% ,
所以整桶汽油为:48÷60%=80(千克)
4、一次数学测验,六(1)班全班平均91分,男生平均89分,女生平均分,这个班女生有24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 根据全班同学的数学总分,减去男生的数学总分,等于女生的数学总分为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解:设有男生x人,由已知,得
91×(x+24)-89×x=92.5×24
91x+2184-89x=2220
2x=36
x=18 答:男生有18人。
5、两段同样长的电线,第一段用去18米,第二段用去25米,第一段余下的电线刚好是第二段余下的2倍,两段电线原来各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 根据题意,第一段余下的比第二段余下的多7米,而第一段余下的是第二段余下的2倍,即多一倍,刚好是7米,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二段余下的看作单位“1”,则第一段余下的是2个单位“1”,则有
18+(25-18)×2
=18+14
=32(米)
答:两段电线原来为32米长。
6、一种童车前轮直径0.28米,后轮直径0.35米,前轮行走20圈的路程,后轮行走多少圈?
[分析与解答]前轮走20圈,即滚动了20个前轮的周长,然后看其中有多少个后轮的周长。
解:3.14×0.28×20÷(3.14×0.35)=16(圈)
答:后轮行走16圈。
7、一种商品原来每件6800元,加价20%后又降价20%,现在每件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先把原价看作单位“1”,加价20%后,即为原价的(1+20%),从而求出加价20%后的价钱,同理,再求出降价20%的价钱。解这题的关键是弄清两次变价的标准量。
解: 6800×(1+20%)×(1-20%)
=6800××
=6528(元)
答:现在每件6528元。
8、15名同学共种了56棵树。已知男同学每人种4棵,比女同学每人多种一棵,这样刚好把树种完。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假设全是男生,则共栽树15×4=60(棵),比实际栽的多60-56=4(棵),这相差的4棵树是因为女同学比男同学少种1棵,从而求出女同学的人数。
解: 女生人数:(60-56)÷1=4(人)
男生人数:15-4=11(人)
答;男同学有11人,女同学有4人
9、有三堆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并且都只有黑、白两色棋子。第一堆的黑子与第二堆的白子一样多,第三堆的黑子占全部黑子的2/5。把三堆棋子集中在一起。白子占全部棋子的几分之几?
[分析与解答]将前面两堆合并,由题设知大堆中白子和黑子各占一半。因第三堆中黑子占全部黑子的,所以大堆中黑子占全部黑子的。设大堆中黑子和白子各有3份,于是第三堆中必定是2份黑子和1份白子。所以三堆棋子的9份中有白子4份,即白子占全部棋子的。
10、一容器内有浓度为15%的盐水,若再加入20千克的水,则盐水的浓度变为10%,问这个容器内原来含有盐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由于加水前后容器中所含有的盐的重量并没有改变,所以只需将加水前后容器中所含盐的重量用等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就可求得结果。
解: 假设容器中原有盐水 x千克,那么加水前后容器中所含盐的重量相等,即:
15%·x=(x+20)·10%
x=40
所以容器中盐水含有盐的重量为:40×15%=6(千克)
答:容器中原来含盐6千克.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47)
1、较
和的大小。
<
2、刘阿姨将一堆菜果分给大、中、小三个班的小朋友,已知大班分得全部苹果的多10个;中班分得全部的多8个,小班朋友分得全部的,最后还剩这堆苹果的,这堆苹果有多少个?
解:(10+8)÷(1---×2)=60(个)
3、如下图大圆半径为R,小图半径为r,两个同心圆构成一个环形再以0点为顶点,半径R为边长作一个正方形;以O点为顶点,以r为半径边长作一小正方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0平方厘米,求环形的面积。
【分析与解答】环形的面积应该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但分别求出大、小圆的面积是不可能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大正方形面积一小正方形面积。
即R2-r2=50cm2
解:环形面积=лR2-лr2
=л(R-r)
=50л
=157(cm2)
224、某校学生合买一件纪念品,如果每人出6角,则多4元8角;如果每人出5角则差3角,求这个班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同一件物品的价格是不变的,每人出6角多4元8角,每人出5角,则差3角,所以多出的4元8角加上差的3角除以前后角(6角-6角)就是这个班的人数。
解:(4.8+0.3)÷(0.6-0.5)
=51(人)
这道题也可以用方程来解,因为价格是一定的,因此可以用相价相等作为等式。
解:设这个班人数为X,则
X=51
5、计算
332/333
6、有甲、乙两个仓库,原来甲仓库存粮的吨数是乙仓库的乙两仓库各存粮多少吨?
,如果从乙仓库调6吨粮食到甲仓库,则甲仓库存粮是乙仓库的。原来甲、
甲仓原来存粮:90(吨)
乙仓原来存粮:126(吨)
7、甲、乙、丙、丁四人合买了一台价值4800元的电脑。甲付的钱是其他三人付的总数的一半,乙付的钱是其他三人付的总数的,丙付的钱是其它三人付的总数的
答:丁付了1040元
,丁付了多少钱?
8、某厂有三个车间,共有职工2900人,如果甲车间人数减少少人?
解:甲车间人数:(2900+14)÷[1+(1-
丙车间人数:1034×(1-)=940(人)
,乙车间增加14人,则三个车间的人数相等。甲、乙、丙三个车间各有多)×2]=1034(人)
乙车间人数:940-14=926(人)
答:甲、乙、丙三个车间人数分别为1034人、926人、940人。
9、同学们去野炊,一人一个饭碗,两个人一个菜碗,三个人一个汤碗,班长总共领了55个碗,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30(人)
10、下图:小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厘米,大正方形边长为10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一:(5+10)×(5+10)÷2-5×5-10×10÷2
=37.5(平方厘米)
解二:延长AD与EF相交于H,则图①的面积与②的面积相等。所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就等于三角形AHF的面积。
(5+10)×5÷2=37.5(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48)------答案
1、一只小蜗牛掉进了一口8米深的井里,它白天往上爬4米,晚上往下滑20分米,请问小蜗牛哪天可以回到地面?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首先训练学生把异名单位换算成同名单位(20分米=2米)。然后思考小蜗牛实际每天往上爬了几米?(4-2=2米)最后才能分析解答小蜗牛哪天,可以回到地面?[8÷2=4(天)]
2、先计算,再根据要求改题。
①改动一个数字,使差是三位数。
②再改动一个数字,使差是两位数。
③你还能改动一个数字,使差是一位数吗?
3、把下列的乘加算式改写成带余数的除法算式。
7×8+2=58 8×5+3=43
58÷□=8……□ 43÷□=5……□
58÷□=7……□ 43÷□=8……□
【分析与解答】此题通过改写算式的训练,让学生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找一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直接写出后面几道题的得数。
142857×1=142857 142857×2=285714
142857×3=428571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分析与解答】用1~6分别去乘142857所得的积与因数142857的数字没有变,只是数字位置变了,且积的数字变化也有规律。规律是只要把142857个数上的7与一位数相乘来确定积的个数上的数,然后在数142857中找到这个数。把此数后面的所有数顺序不变的向前移。如142857×6=?想7×6=42的个数上的数是2。在因数142857中“2”后面的数是“8、5、7”,然后把“8、5、7”三个数放在“1、4、2”的前面就是积857142。
5、小红的奶奶、爸爸和妈妈吃水果,香蕉、葡萄、苹果,每人只吃一种水果。奶奶不吃葡萄,妈妈既不吃香蕉也不吃葡萄,请你说一说他们各吃什么水果?
【分析与解答】此题既没有数字也没有数量关系,它不能用学生学过的加减乘除来计算,只能用推理的方法来解答。
方法一:根据妈妈既不吃香蕉,也不吃葡萄。可以推知,妈妈吃苹果,再根据:奶奶不吃葡萄。可以推知奶奶吃香蕉,那么爸就是吃葡萄了。
方法二:根据奶奶不吃葡萄,妈妈也不吃葡萄,那么爸爸就是吃葡萄了,再根据妈妈既不吃香蕉也不吃葡萄,可以推知妈妈吃苹果,那么奶奶就是吃香蕉了。
6、桌上有15只燃烧的蜡烛,一阵风吹灭了4支,过了一会儿,又吹灭了2支,最后桌上还剩下几支蜡烛?
【分析与解答】方法一:因为15-4-2=9(支),所以还剩9支蜡烛。方法二:还剩6支蜡烛,第一次和第二次共吹灭了4+2=6(支),这6支蜡烛不会再燃烧,可是没吹灭的蜡烛,最后会燃烧完,这些蜡烛就没有了,所以桌子上最后剩下的应该是被风吹灭的那6支蜡烛。方法三:还剩下15支,因为蜡烛只是吹灭了,这些蜡烛还是有的,所以仍然有15支。
7、不计算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①2+3+4+5+6=4×( )
②51+52+53+54+55=53×( )
③421+422+423+424+425=( )×( )
④571+572+573+574+575+576+577=( )×( )
【分析与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规律是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相加,首尾两数相加除以2等于最中间的数,所以把它们改成乘法算式只要知道最中间的数(或者首尾两数相加再除以2的商)乘项数(加数的个数)。
8、先计算下面三道题,然后找一找这三道题的规律,再按你找到的规律编写三道题。
【分析与解答】用三个连续相邻的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作为减数,被减数是把减数的顺序倒过来。如:654=456,765-567,876-678,这样的减法算式所得到的差都是198。
9、数学活动课上,小红和小亮在玩游戏,小红说: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用:“庆祝六一儿童节这7个字,从2008年的1月1日起每天数一个字,数到12月31日止,最后一天应该数到哪一个字。”
小红话音一落,小亮就说:“2008年是闰年,全年有……噢,我知道了,最后一天应该数到‘祝’字。”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小亮是如何迅速地得到答案的吗?
【分析与解答】因为2008年闰年,全年有366天,七个数为一个循环,所以不管你数多少天,只要将它除以7,余数是几,数到第几个字就行了,题中366÷7=52……2,所以应该数到‘祝’字。
10、计算:①12+23+15+36+27+85+64+88
②89+88+87+86
【分析与解答】第1小题,先观察每个加数的特点,然后用“凑整数法”计算比较方便。每2小题算式中的4个加数都接近于90,我们把90当作基准数,则每个加数都可用基准数减去某数的差的形式表示。
①12+23+15+36+27+85+64+88=350
②89+88+87+86
=(90-1)+(90-2)+(90-3)+(90-4)
=90×4-(4+3+2+1)
=360-10
=350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49)------答案
1、南湖小学2000年1月23日放假,3月2日开学,一共放假多少天?
【分析与解答】此题中说明1月23日放假,3月2日开学,假期是1月23日至3月2日。其中1月份是1月23日至31日,共9天,2000年是闰年,2月份共29天,3月份有1天。这个假期的总天数是9+29+1=39(天)。
2、李红计算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一个因数54错看成45,结果比正确结果少72,正确结果应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一个因数54错写成45,少写了9,积少了72。因为9×8=72,所以另一个因数必定是8,正确结果可由54×8得出。
3、小红今年8岁,叔叔告诉小红说:“3年前我的年龄是你那时年龄的6倍。”叔叔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可以想3年前小红的年龄以及叔叔的年龄,再求出叔叔现在的年龄:(1)3年前小红是多少岁:8-3=5岁;(2)3年前叔叔是多少岁?5×6=30岁;(3)叔叔现在的年龄是多少岁?30+3=33岁。答:叔叔今年33岁。
4、一个同学读一本故事书,前4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读40页,又读了6天正好读完,这个同学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分析与解答】题中已知读书的天数有两个数据,4天和6天,求平均每天读多少,是指6+4=10天,平均每天读多少,所以必须先求出10天共读多少页。
(25×4+40×6)÷(6+4)=34页
5、一天,李叔叔上午6时30分开工,每小时加工5个零件,他要加工120个零件,应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分析与解答】解题的关键是求出李叔叔加工120个零件需要的时间,再根据他开工的时刻与加工120个零件所需的时间,就能求出他完成120个零件任务的时刻。(1)李叔叔加工零件的时间:120÷5=8(小时)。(2)李叔叔完成任务的时刻:6时30分开工,经过8小时,14时30分完成任务,也就是下午2时30分完成任务。
6、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的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要求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积是多少,必须先知道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99×100=9900
7、不用算,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24×24×24=13806 13428 13824 13902
【分析与解答】四个结果的尾数6、8、4、2,只有一个是对的,24×24×24积的个位上的数一定是4×4×4的尾数,所以尾数是4的乘积正确。
8、商店的雪糕每根0.5元,买10根送1根,三(2)班32人参加劳动,派班长方思远去买雪糕。每人一根,带15元钱够吗?
【分析与解答】仔细分析题意,弄懂什么叫买10送1,即买10根就送1根共11根,那么买30根就送3根共33根。30根的钱是:1根元,10根就是5元,30根就是3个5元。5×3=15(元)够。
9、张英家养鸡324只,是养鸭只数的3倍,养鸭只数是养鹅的6倍,张英家养鹅多少只?
324÷3=108,再求鹅的只数:108÷6=18(只)
10、求出○、□所代表的数。
○-□=80 ○=□+□+□+□+□
○=? □=?
【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比较抽象的等量代换练习题。把○用□+□+□+□+□代替,就可以解出了。
□+□+□+□+□-□=80
□+□+□+□=80
□=80÷4
□=20
○=20×5=100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50)------答案
1、在圆圈内填上1-8个数字,使长方形每条边上三个数的和为12。
【分析与解答】长方形每条边上三个数的和为12,四条边的和应为12×4=48,而1-8八个数字的和为1+2+3+……+8=36,48比36多12,因为四个角上的数多算了一次,即四个角上的数的和为12。因此,填数时,先填四个角上的数,且和为12,如:1+2+3+6=12。即:如上图。
2、两个书架所存书的本数相等,如果从第一个书架里取出200本书,而第二个书架再放入40本书,那么第二个书架的本数是第一个书架的3倍,问两个书架原来各存书多少本?
3、三年前爸爸年龄是女儿的4倍,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几岁?
【分析与解答】爸爸今年43岁,则三年前爸爸的年龄是43-3=40岁。40岁正好是女儿的4倍,女儿三年前的年龄是40÷4=10岁,今年女儿的年龄是10+3=13(岁)
(43-3) ÷4+3=13(岁)
答:女儿今年13岁。
4、水果糖的块数是巧克力糖的3倍,如果小红每天吃2块水果糖,1块巧克力糖,若干天后,水果糖还剩下7块,巧克力糖正好吃完,原来水果糖有几块?
【分析与解答】水果糖的块数是巧克力糖的3倍,如果小红每天吃1块巧克力,3块水果糖,那若干天后,两种糖正好同时吃完。现在小红每天吃2块水果糖,少吃3-2=1(块),结果若干天后水果糖还剩下7块。用7÷1=7(天)可求到吃的天数,用2×7+7=21(块)
列式:7÷(1×3-2)=7(天) 2×7+7=21(块)
答:原来水果糖有21块。
5、有4个数,这4个数的平均数是21,其中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5,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26,第二个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4个数的总和是21×4=84;后3个数总数是26×3=78,前两个数的总数是15×2=30,它们的总数为:78+30=108,其中第二个数被重复算了一次,108-84=24,这多出的24就是第二个数。
15×2+26×3-21×4
=30+78-84
=24
答:第二个数是24。
6、两个数相除,商是4,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24,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7、有一列数,5、6、2、4,5、6、2、4……①第129个数是多少?②这129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①从排列看出,这组数是按5、6、2、4一个循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排列,那么一个循环就是4个数,由129÷4=32……1可知有32个(5、6、2、4)还剩一个数,所以第129个数是5。②每个循环各数之和是:5+6+2+4=17。所以,这129个数相加应是:17×32+5=549。
①129÷4=32……1,第129个数是5。
②(5+6+4+2)×32+5=549,这第129个数之和是549。
8、甲每小时行7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两人于相隔18千米的两地同时相背而行,几个小时后两人相隔54千米?
【分析与解答】在相背问题中,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仍然成立,甲乙两人共行54-18=36(千米),而两人每小时共行:7+5=12(千米)。要求几小时能行完36千米,就是求36千米里面有几个12千米。
列式:(54-18)÷(7+5)=3(小时)
答:3小时后两人相隔54千米。
9、有5元的和10元的人民币共14张,共100元。问5元币和10元币各多少张?
【分析与解答】假设这14张全是5元的,则总钱数5×14=70元,比实际少了100-70=30(元)。为什么会少了30元?因为这14张人民币中有的是10元,只要把一张10元假设成5元,就会少出5元,总共比实际少了30元,30元里面有6个5元,就有6张10元假设成5元,所以一共有6张10元。
(100-5×14)÷(10-5)=6(张)……10元币
14-6=8(张)……5元币
10、四(2)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同样多。抽去18名男生和26名女生参加合唱队后,剩下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四(2)班原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51)------答案
1.最大公约数是1,两两均不互质,两两之积大于50而小于100的三个数是( )、( )、( )。
【分析与解答】解答此题,需综合应用合数、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公有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概念。取三个两两互质的数,且它们两两之积大于50、小于100,得五组解:
①7、8、9得56、63、72; ②7、8、11得56、77、88;
③7、9、10得63、70、90; ④7、9、11得63、77、99;
⑤8、9、11得72、88、99。
所取三数之间相互互质,其两两之积的三个数定无公有的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是1;每组的三个数都是两两的积,其两两之间必有相同的质因数。
2.649被某数除,所得的商与除数相同,余数比除数少1,余数是( )。
【分析与解答】解答此题,需综合应用合数、质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因为 649+1=650=2×52×13=25×26,而
649=25×26—1=25×(25+1)-1=25×25+24,
即 649÷25=25余数是24。
3. 224、292、377、496分别被( )除,余数都相同。
【分析与解答】292-224=68 377—224=153 496—224=272即后三个数,分别被第一个数除商为1,余数是68、153、272。(68,153,272)=17,224÷17=13……3。
四个数分别被17除,余数都是3。
4.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分析与解答】这首诗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数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余数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数乘上15,结果大于105就减去105的倍数,这样就知道所求的数了。
1×70+2×21+3×15=157
157-105=52(个)
5.某活动中心一共有学生52人,其中学钢琴的有35人,学电脑的有37人,学美术的有38人,还有50人学外语。那么至少有多少人同时学习这四项内容?
【分析与解答】利用抽屉原理。把52个同学看作52个抽屉,一共报了35+37+38+50=160人次,把这160人次平均分给52个同学,平均每人分3项还余4,说明4个同学报了4项,也就是同时学习这四项内容。
6.鸡与兔共100只,鸡的腿数比兔的腿数少28条,问鸡与兔各有几只?
【分析与解答】解: 4×100=400,400-0=400 假设都是兔子,一共有400只兔子的脚,那么鸡的脚为0只,鸡的脚比兔子的脚少400只。 400-28=372 实际鸡的脚数比兔子的脚数只少28只,相差372只,这是为什么?
4+2=6 这是因为只要将一只兔子换成一只鸡,兔子的总脚数就会减少4只(从400只变为396只),鸡的总脚数就会增加2只(从0只到2只),它们的相差数就会少4+2=6只(也就是原来的相差数是400-0=400,现在的相差数为396-2=394,相差数少了400-394
=6) 372÷6=62 表示鸡的只数,也就是说因为假设中的100只兔子中有62只改为了鸡,所以脚的相差数从400改为28,一共改了372只。100-62=38表示兔的只数。
7.一件工作,甲、乙合做需4小时完成,乙、丙合做需5小时完成。现在先请甲、丙合做2小时后,余下的乙还需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完这件工作要多少小时?
乙单独完成需要20小时。
8.新华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207人,其中女生是男生人数的2倍,问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析把所有同学分三份,女同学2份,男同学1份:
207÷3=69 是男同学的人数
69×2=138 是女同学的人数
9.希望小学全体师生参加植树活动,桉树每人种1棵,柏树每3人种1棵,松树每5人种1棵,一共种了253棵。希望小学有师生多少人?
答:希望小学有师生165人
10.有学生300人去动物园,门票价格为2元,买10张送1张,问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分析与解答】买10张送1张票,那么这11张票可以看成是一组,300个人里有多少组:
300÷11=27组余3个人。每组买票需要20元钱,27组要20×27=540元,再加上那3个人的6元就是546元。所以应该是:300÷11=27(组)……3(人)
(27×20)+(3×2)=546(元)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52)------答案
1.用3,2,19,8填入下面式子,使等式成立。
( )=( )×( )+( )
分析: 由整数除法知19÷8=2余3,这样再根据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4个数分别填入括号中,使等式成立。
解:(19)=(8)×(2)+(3)
2.一个自然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16,而且各位数字都不相同,符合条件的最小数是( ),最大数是( )。
分析:因为一个自然数,位数越多数值越大,位数越少数值越小。所以只需想16最少可以 分成哪两个不同的数之和,最多可以分成哪几个不同的数之和(这里的数均指0——9的整数)。
解:因为9+7=16 0+1+2+3+4+6=16
所以符合条件的最小数是79,最大数643210。
3.由1,2,3,4四个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共有24个,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列起来,第8个数是( )。
分析:由条件可知,要求从小到大排列起来第8个数是几,就是求从大到小排列起来第7个数是多少?
解:因为由1,2,3,4四个数字组成的四位数中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的第8个,就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起来的第7个数,而这些四位数中千位上为了的数有6个,所以按从大到小排列起来的第7个数,即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的第8个数是3421。
4.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每个数字只用一次),写出一个最接近2400000000(即24亿)的数,这个数是( )。
分析:由条件可知,要写的数与24亿的差越小,则这个数与24亿就越接近。
解:如果用0,1,2,3,4,5,6,7,8,9十个数字写出一个比24亿大的数,那么与24亿最接近的数应为2401356789;如果写出一个比24亿小的数,那么与24亿最接近的数应为2398765410,比较这两个数分别与24亿的差可知,2398765410与24亿更接近。
(2401356789-2400000000=1356789;24000000 -2398765410=1234590)
5.甲、乙两个车间共有94名工人,每天共生产1998把竹椅,由于设备和技术的不同,甲车间平均每个工人每天只能生产15把竹椅,而乙车间平均每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43把竹椅,甲车间每天竹椅的产量比乙车间多多少把?
分析:假设这94名工人全部是乙车间的,则每天共可生产竹椅43×94=4042把,比实际每天共生产的竹椅多4042-1998=2044把,这是因为把甲车间的工人当作了乙车间的工人造成的,而一个甲车间的工人当作乙车间的工人,每天就多算了43-15=28把,那么几个甲车间的工人当作乙车间的工人,每天就多算了2044把呢?这样就不难求出甲车间的工人数了,此时,乙车间的工人数,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容易求了。
6.王姐姐家养了若干只鸡和免,已知鸡比免多25只,鸡和兔的脚共有110只,问:王奶奶家养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由条件各,假设鸡的只数与兔的只数同样多,那么鸡应减少5只,此时,鸡、兔的脚共应有110-2 × 25=60只,而1只鸡和1只兔共有脚2+4=6只,现在如果把每6只脚看成一组,那么60只脚的组数就是兔的只数,这样鸡的只数也就不难求出了。
解:(1)兔有多少只?(110-2×25)/(4+2)=10只,(2)鸡有多少只?10+25=35只
7.某校有100名学生,平均得63分,其中男学生平均60分,女学生平均70分,男学生比女学生多多少名?
分析:由100名学生“平均得63分”可知100名同学的总得分是63×100=6300分;假如这100名学生都是男生,那么应得分60×100=6000分,比实际得分少6300-6000=300分,而这两者相关分数是由男生与女生平均分数造成的,这样就可以求出女生人数30人。男学生比女学生多40名。
8.五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20,求五个连续偶数中最小的一个?
分析:题中已知五个连续偶数的和,根据计算公式,用“和/项数”求出中间数,再推算小数。320/5=64因为连续偶数两数之间相差2,这样五个连续偶数中最小的一个是:64-2-2=0
9.abcd是四位数,abcd均代表1,2,3,4中的某个数字,但彼此不同,例如2134,请写出所有满足关系ac,c>d的四位数abcd来。
分析:因为ac,c>d,所以在a,b,c,d中b最大,c处在第二大或第三大的位置,这样就不难确定abcd表示的是哪几个四位数了。
解:因为b最大,b第二或第三大。所以b=4,c=3或2
当b=4,c=3时,abcd=1432或2431
当b=4,c=2时,abcd=3421
因此,满足条件的数有3个,它们分别是1432,2431和3421
10.一串以红黄黑白为顺序的小木块排列在一起。请你算一算,第15块小木块是什么颜色?第27块。第32块又是什么颜色?
分析:因为小木块以红黄黑白四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红-黄-黑-白-红-黄-黑-白-( )-( )。所以可以用15/4=3余3,可知第15块是黑色的。第27块用27/4=6。余3是黑色的。第32块32/4=8,是白色的。
附加题. 一个千位数,从千位到个位分别是ABCD,这个数乘以4变成DCBA,请问ABCD各是多少? A,B,C,D各不相同哦。
解:2178×4=8712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53)------答案
1、农民伯伯要挑两筐西瓜,甲筐有西瓜8只,每只重6千克;乙筐有西瓜9只,每只重4千克,从甲筐拿出几只西瓜给乙筐,这副担子两边重量才相等?
分析与解答:甲筐有西瓜8只,每只重6千克,甲筐西瓜共重6×8=48(千克)。乙筐有西瓜9只,每只重4千克,乙筐西瓜共重4×9=36(千克)。甲筐比乙筐重48-36=12(千克),把12千克平均分成2份,12÷2=6(千克),从甲筐拿出6千克放入乙筐,这副担子两边重量就相等了,甲筐每只西瓜重6千克,所以,只要拿出6÷6=1(只)西瓜就行了。
分析与解答
(1)甲筐有西瓜多少千克?
6×8=48(千克)
(2)乙筐有西瓜多少千克?
4×9=36(千克)
(3)甲筐比乙筐多多少千克?
48-36=12(千克)
(4)从甲筐拿出几千克放入乙筐,这副担子两边重量相等?
12÷2=6(千克)
(5)从甲筐拿出几只西瓜?
6÷6=1(只)
答:从甲筐拿出1只西瓜给乙筐,这副担子两边重量相等。
2、找规律填数。
1.1、2、4、8、()
2.27、9、3、()
分析与解答:1在1、2、4、8、()中,前面一个数乘以2等于后面一个数,根据这一规律,()里应填16。
2在27、9、3、()中,前面一个数除以3等于后面一个数,根据这一规律,()里就填1。
3、有20个人要到河的对岸去,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每一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载几次,才能全部过河?
分析与解答:虽然船上每次能坐5个人,但在船返回时,必须有一个人跟着船一起返回。因此,每次只能有5-1=4(个)人过河,那么,小船至少要载20÷4=5(次)才能全部过河。
解(1)5-1=4(个)
(2)20÷4=5(次)
答:小船至少要载5次,才能全部过河。
4、一天,两个爸爸,两个儿子一同上公园玩,他们至少有几个人?
分析与解答:两个爸爸是一个爷爷,一个爸爸,两个儿子是一个爸爸,一个儿子,所以,他们至少有3个人:一个爷爷,一个爸爸,一个儿子。
5、3个人吃3个西红柿,用3分钟吃完,9个人吃9个西红柿需要几分钟才能吃完?
分析与解答:3个人吃3个西红柿,也就是1个人吃1个西红柿。根据题意,3个人吃3个西红柿,用3分钟吃完,即1个人吃1个西红柿,用3分钟吃完。同样,9个人吃9个西红柿,也就是1个人吃1个西红柿,也是需要3分钟才能吃完。
6、有一列数:2,3,1,2,3,1,2,3,1……(1)第28个数是几?(2)这28个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1)从这列数的排列可以看出是按“2,3,1”三个数一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一个组有3个数,28里面有几个3呢?从28÷3=9……1,可知有9个(2,3,1)还余1。所以第28个数是第10组(2,3,1)的第一个数2。
(2)每组中各数的和是2+3+1=6,28个数中有9个6和1个2,所以28个数的和是6×9+2=56。
7、用一只平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只饼,煎1只需要2分钟(正反面各需要1分钟),问煎3只饼至少需要几分钟?
分析与解答:先将两只饼同时放入锅一起煎,1分钟后这两只饼都熟了一面,这时,把其中一只取出来,另一只翻个面,再放入第三只,又煎了1分钟,两面都煎好的那只取出来,把第三只翻个面,再将第一只放入煎,再煎1分钟就全部熟了。煎3只饼共用了3分钟。
8、蜗牛从9厘米深的碗底往上爬,每爬3厘米要用3分钟时间,然后停2分钟,问蜗牛从碗底爬到碗口要用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答:蜗牛每爬3厘米用3分钟停2分钟,也就是爬3厘米要用5分钟,那么爬6厘米要用10分钟,最后还剩3厘米爬3分钟就到了碗口,不需要再停2分钟了,所以爬到碗口共用13分钟。
9、一幢6层楼房,每层楼有14级楼梯,小明从底楼走到6楼,共走了多少级楼梯?
分析与解答:从底楼到6楼可以看作有6-1=5(段),每段有14级楼梯,共走了14×5=70(级)楼梯。
解:14×(6-1)=70(级)
答:小明从底楼走到6楼共走了70级楼梯。
10、在一排16名男同学队伍中,每两名男同学之间插进1名女同学,请你想一想,可以插进多少名女同学?
分析与解答:16名男同学,把这列队伍分成16-1=15(段),每段插进1名女同学,那么一共可以插进1×15=15(名)女同学。
解:1×(16-1)=15(名)
答:可以插进15名女同学。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54)------答案
⒈
弟弟今年8岁,姐姐13岁,10年以后,姐姐比弟弟大几岁?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不需要求出10年以后,姐姐多少岁,弟弟多少岁。根据题意,弟弟今年8岁,姐姐13岁,那么姐姐今年比弟弟大13-8=5(岁),因为不管经过多少年,姐姐和弟弟的年龄差总是不变的,所以,10年以后,姐姐比弟弟还是大5岁。
分析与解答:13-8=5(岁)
答:10年以后,姐姐比弟弟大5岁。
⒉ 8个人吃饭,每人1只饭碗,两人1只菜碗,4个人1只汤碗,一共有几只碗?
分析与解答:8个人吃饭,每人1只饭碗,需要8÷1=8(只)饭碗,两人1只菜碗,需要8÷2=4(只)菜碗,4个人1只汤碗,需要8÷4=2(只)汤碗,那么一共需要8+4+2=14(只)碗。
解:(1)每人1只饭碗,需要几只饭碗?
8÷1=8(只)
(2)两人1只菜碗,需要几只菜碗?
8÷2=4(只)
(3)4人1只汤碗,需要几只汤碗?
8÷4=2(只)
(4)一共需要几只碗?
8+4+2=14(只)
答:一共需要14只碗。
⒊
妈买回不到10个鸡蛋,两个两个地数,最后多1个,3个3个地数,最后也多1个,你说妈妈买了几个鸡蛋?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鸡蛋个数除以2余1,除以3也余1,既能除以2、又能除以3而没有余数的最小的数是6,2×3+1=7(个),所以妈妈买了7个鸡蛋。
⒋北京动物园在5个铁丝笼子里共养了15只猴子,但每个笼里的猴子数不一样,你知道每个笼子里该有多少只猴子吗?
分析与解答:因为每个笼子里的猴子数不一样,一个笼子里至少有1只猴子,那么依次下去每个笼子里的猴子只数分别为1只,2只,3只,4只,5只。这样,5个笼子里正好有:
1+2+3+4+5=15(只)。
⒌明明问芳芳:“今天是星期二,再过22天是星期几?”
分析与解答:一星期是7天,今天是星期二,后面日期的排列是星期三、四、五、六、日、一、二;后面又是星期三、四、五、六、日、一、二……每7天为一组,22÷7=3……1,余数是1,即从第四组的星期三、四、五……中数出是星期三。
你能算出再过30天是星期几吗?
⒍把一根绳子对折,从中间剪开,剪开的绳子共有几段?如果再对折呢?
分析与解答:把一根绳子对折,这时,绳子有一头是连着的,所以从中间剪开,一共有4-1=3(段),如果再对折,这时,绳子有三头是连着的,所以从中间剪开,剪开的绳子一共有8-3=5(段)。
⒎在一排16名男同学的队伍中,每两名男同学之间插进1名女同学,请你想一想,可以插进多少名女同学?
分析与解答:16名男同学,把这列队伍分成16-1=15(段),每段插进1名女同学,那么一共可以插进1×15=15(名)女同学。
解:1×(16-1)=15(名)
答:可以插进15名女同学。
⒏(1)想一想:1只鸡有几个头,几条腿?1只兔呢?1只兔比1只鸡多几条腿?
(2)说一说,如果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一共3个头,8条腿,你知道有几只鸡、几只兔吗?你是怎样想的?
(3)填一填:鸡兔同笼,一共3个头,10条腿,有( )只鸡,( )只兔。
分析与解答:(1)1只鸡有1个头,2条腿,1只兔有1个头,4条腿,1只兔比1只鸡多2条腿。
(2)因为一共有3个头,一定是3只动物,如果是3只鸡,只能有6条腿,而题目中说有8条腿,所以是2只鸡和1只兔。
(3)鸡兔同笼,一共有3个头,如果全看作鸡,只有6条腿,而题中说有10条腿,所以只有1只鸡,有2只兔。
鸡和兔的只数较少,我们很快就能想出答案。如果鸡和兔的只数稍多些,我们就可以通过画图凑数的方法来解答。
⒐有5分的和1角的两种汽车票共10张,总钱数是7角5分,问每种各几张?
分析与解答:分步列式法:
(1)若10张全是5分的,钱数应为5×10=50(分)即5角
(2)比给出的钱数少 75-50=25(分)
(3)一张5分的换成一张1角的需加上 10-5=5(分)
(4)共可以换成25÷5=5(张)1角的
(5)5分车票就有10-5=5(张)
⒑先找出规律,然后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9、8、7、( )、( )
(2)30、25、20、( )、( )
分析与解答:1、在9、8、7、( )、( )中,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少1,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6、5。
2、在30、25、20、( )、( )中,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少5,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15、10。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题(55)----答案
1.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步,现在狗已跑出30米,马开始追它。问:狗再跑多远,马可以追到它?
分析与解答:马跑一步的距离不知道,跑3步的时间也不知道,可取具体数值,并不影响解题结果。
设马跑一步为7,则狗跑一步为4,再设马跑3步的时间为1,则狗跑5步的时间为1,推知狗的速度为20,马的速度为21。那么,20×[30÷(21-20)]=600米。
2.甲、乙、丙三人共有人民币168元,第一次甲拿出与乙相等的钱数给乙;第二次乙拿出与丙相同的钱给丙;第三次丙拿出与这时甲相同的钱给甲。这样,甲、乙、丙三人的钱数相等,原来甲比乙多多少元钱?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由最后甲的钱数是168÷3=56元可推出:第一次甲拿出与乙同样的钱数给乙后,甲剩下的钱是56÷2=28元,这28元就是原来甲比乙多的钱。所以:168÷3÷2=28(元)
3.有甲、乙两个两位数,甲数的2/7等于乙数的2/3。这两个两位数的差最多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甲数:乙数=2/3:2/7=7:3,甲数是7份,乙数是3份。由甲是两位数可知,每份的数量最大是14,甲数与乙数相差4份,所以,甲、乙两数的差是14×(7-3)=56
4、21个球队用淘汰制决定冠军,总共要赛多少场?
分析与解答:淘汰制就是每两个队比赛一场淘汰一个队,依此类推,赛到最后一对,胜利者就是冠军。解答此题的一般是顺推法,比较复杂,如果用逆推法就简单、巧妙得多。
因为淘汰一个队要赛1场,总共是21个队,而获得冠军的只有1个队,也就是说要淘汰20个队,总共要赛20场。
5、一份试卷共25道题。每一道题给出4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要求考生把正确的选出来,每选对一题得4分,不选或错选扣1分。如果一个学生得90分,那么他做对了几道题?
分析与解答:此题按正向思维的方法解,很难,要不就用假设法。如果用逆推法就简单、巧妙得多。因为选错或不选扣1分,与做对相比,损失5分,得90分的人被扣了10分,这就是选错或不选的有2道题,所以选对了23题。
6、五个少年,依次相差一岁,在1994年共同发奋学习,到公元2018年时,他们都在科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那时他们的年龄也增长了,他们五人在公元2018年的年龄之和正好是1994年的年龄之和的3倍。问在1994年时他们的年龄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设年龄为中间数的一个少年在1994年是x岁,则其余四人的年龄分别为x-2岁、x-1岁、x+1岁、x+2岁。
在1994年五人年龄之和为(x-2)+(x-1)+x+(x+1)+(x+2)=5x
2018年五人年龄之和为5x+24×5=5(x+24)
因为这五个少年2018年的年龄之和是1994年年龄之和的3倍,所以
5(x+24)=3×5x,解得x=12
更多推荐
解答,分析,面积,数字,年龄,数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