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1983年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大全
【第一篇】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蝴蝶24,剪刀。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理解对称概念,初步感受对称美
1.出示图片:蝴蝶,感知理解对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片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你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你发现这些图片奇妙的地方了吗?
(幼儿互相议论。)
2.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
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演示图形对折。
(1)教师:那么把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会怎么样呢?对折后一样齐的,我们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4.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面具(脸谱)、飞机等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
提问: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
(平衡感、整齐、美观)
二、寻找身边的对称物品,巩固理解对称含义。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
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
对称轴在哪里?
(引导幼儿发现对折后能重合,即是对称)
三、幼儿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
1.出示作品(眼镜)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对称吗?
你们知道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吗?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片折叠对称图形。
四、结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但认识了解了对称,还能自己动手折叠对称的图形,
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对称的物品,今天我们也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第二篇】
【活动目标】 1、幼儿手口一致点数2个物体并说出总数。
2、通过活动,加深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表达对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苹果、大红花、帽子、衣服个两样。
2、兔妈妈、猫妈妈图片。
3、幼儿操作材料。
4、送妈妈的礼物,里面幼儿不同数量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兔妈妈和猫妈妈。
今天是兔妈妈的节日,我们来看看兔妈妈有几个?(1个)也是猫妈妈的节日,猫妈妈有几个?(1个)
一个兔妈妈一个猫妈妈,有几个妈妈?数数。
二、出示实物,感知2的数量。
今天,小兔和小猫一起去超市买了很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买了什么,而且每样东西有多少。
1、出示2个苹果,数数苹果有几个?(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 2、出示2朵大红花,数数有多少?
3、出示2顶帽子,数一数?
4、出示2件衣服,数一数?
三、给妈妈送礼物。
我们小朋友也来给妈妈送些礼物吧。有几个妈妈,每个妈妈送一样,应该送几个礼物。
提供操作材料,幼儿给妈妈送礼物。教师指导幼儿送时说说一个妈妈送一样,两个妈妈送两样。
四、在创设好的环境中找2数量的物体,加深对2数量实际含义的认识(幼儿找到了给予肯定及鼓励)。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体会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数学情境
1.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猫吃鱼”图。
有一天,猫妈妈有事外出,她给小猫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你们猜是什么?对了,是小猫最爱吃的鱼。(出第一幅图)数一数,猫妈妈给小猫准备了几条鱼呢?
师:猫妈妈给小猫留了3条鱼,你猜后来会怎么样呢?请你们认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课件出示“小猫吃鱼”片段2,3,4。
2.师:你能把这4幅图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吗?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生同桌交流后教师指生交流。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师:在“小猫吃鱼”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可以一幅图一幅图的提问题,也可以连在一起提问题) 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生可能问:小猫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又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再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以上一一在“小猫吃鱼”课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想一想,怎样列式?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巡视,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都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②3-1=2 2-1=1 1-1=0
讲一讲每个算式的意思。
以3-3=0这个算式为例:小猫太喜欢吃鱼了,它把所有的鱼都吃了,它吃了几条?(3条)还剩几条?应该怎么列算式呢?(3-3)一条没剩用几表示?(0)3-3=0
为了进一步理解得0的过程,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摆小棒:
3.听老师的口令摆小棒。
摆1根小棒,拿走1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1-1=0)
摆2根小棒,拿走2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2-2=0)
摆4根小棒,拿走4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4-4=0)
摆5根小棒,拿走5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5-5=0)
5-5=0 这个算式中,前面的5表示什么?(我们摆的5根小棒)后面的5表示什么?(拿走5根)得数0表示什么?(都拿走了,还剩0根)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之间说一说。(发现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4.游戏活动:玩“青蛙跳水”的游戏,拿5个乒乓球,一盆水,把球往水盆里投,看能投中几个,有几个没投中,(也可先预设自己能投中几个,)再列出相应的算式。
投中1个,有几个没投中?5-1=4 投中2个,有几个没投中?5-2=3
投中3个,有几个没投中?5-3=2
投中4个,有几个没投中?5-4=1
投中5个,有几个没投中?5-5=0
投中0个,有几个没投中?5-0=5
青蛙跳水的游戏实际上是套圈的铺垫。
5.课件出示第28页“试一试”(套圈)。你能根据图和所给的加法算式,列一道减法算式吗?
1+3=4 4-( )=( ) 学生可能出现4-1=3 或 4-3=1
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练习,体会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联系,加减混在一起,也能提高学生兴趣)
还有其他的可能吗?你能列出算式吗?和同桌说一说。
6.你们玩过“吹泡泡”游戏吗?课件出示,(吹泡泡)。请你们认真观察这幅图, 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三、练习应用:
1.29页第1、2题,可以变换一些形式,比如说:小动物找家;找朋友;摘星星等方式来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29页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培养求异思维。
可能出现:5=4+1 5=1+4 5=3+2 5=2+3 5=0+5 5=5+0
5-4=1 5-1=4 5-2=3 5-3=2 5-5=0 5-0=5
3.29页第4题,有5个小朋友,桌上只有4个杯子,3把勺。差几个杯子?差几把勺?看懂题意,再列算式解决。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得数是0的减法)
出示:□-□=0,你能说几个?(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尊重和体现编者的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寓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情境创设阶段,通过学生所喜爱的童话故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建立数学模型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游戏、思考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手脑并用,自主探索研究,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拓展阶段,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更多推荐
对称,学生,妈妈,出示,幼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