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中考数学试卷天津市一模)

认识比

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何月丰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P69);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P48-49)。

【教学思考】

1.比的意义第一课时该教什么?

比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教材中将比定义为“表示两个数相除”;《数学辞海》等文献资料将比定义为“比较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一些学者则提出比源于度量,甚至说比就是一种度量。除了比的意义,第一课时还要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要在一节40分钟的课里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平均用力往往造成蜻蜓点水,不能深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立足单元视角来看待教学,在不考虑练习课的情况下,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课时划分。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比

教学目标

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

沟通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化简比;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综合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深入认识比

比的运用

2.比的意义第一课时怎么教?

按上述课时划分,在第一课时中,有四个较为显性的知识点。第一,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第二,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采取弱处理,以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反馈方式进行。第三,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第四,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则采取强处理,结合情境,注重体验,引导学生在辨析中逐步理解。

(1)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

比,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其中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比赛中的比分。但是,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双方得分的记录方式,这与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显然,这是学生学习比不可回避的一个疑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破解这个疑难点?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两者进行辨析。这不仅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更是学生正确理解比的意义的重要途径。

基于这样的思考,充分暴露学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认知,在自主思辨、讨论交流中,破解学习难点,成了我设计本课的第一个着力点。

(2)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

两个数相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同类量相比,比值是一个倍数;非同类量相比,比值是一个新的量。引导学生区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是理解比的意义的重要内

容。理解非同类量相比的比值的含义,也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这也是我设计本课的第二个着力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

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使学生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辨析比赛中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的区别;理解非同类量相比的比值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诊断起点

板书2∶1,读一读,请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介绍比的相关知识。

二、创设情境,辨析疑点

1.交流:你觉得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2∶1?

2.出示足球比赛照片和和面照片,呈现信息:现在两队比分是2∶1;面粉和水的比是2∶1。

3.提出问题:比较这两个2∶1,你有什么想说的?

(1)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2)引导进一步辨析两个2∶1。

4.得出结论:两个2∶1是不一样的。

三、巩固延伸,丰富认识

1.继续呈现照片,思考:从这张照片上你还能看到别的比吗?

(1)出示照片的长和宽。

(2)如果想改变这张照片的大小,你有什么建议?

2.请学生举例。

四、适时拓展,加深理解

1.根据信息写出比。

(1)课件出示信息,学生独立写比。

(2)反馈交流。

(3)研究路程和时间的比,知道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

2.进一步认识非同类量的比。

五、课堂总结,沟通联系

执教老师简介:何月丰,男,1981年出生。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2013年获全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一等奖,2016年获浙江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先后在吉林、广东、四川、安

徽、浙江、广西等地的研训活动中,执教各类观摩课或作专题讲座50多次,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教学类文章近100篇,主持省、市、县课题近20项。


更多推荐

学生,教学,理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