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如何讲评高中数学试卷)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如何培养拔尖专业人才 市管拔尖人才是什么 青年培养的建议 篇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兰州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化学学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定位与目标

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经教育部批准,兰州大学从2011年开始实施“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为保证该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二、基本要求

入选本培养计划的学生,应对科学研究和化学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愿望强烈、心理素质良好、培养潜能突出,有望成长为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行列。

三、培养方式

新生进校后,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笔试和面试进行选拔。聘请

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际视野的相关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选拔小组成员。 由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牵头,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生导师等组成专业指导小组、课程教学小组,负责学生的培养工作。

“化学学科拔尖学生”的学制、学分、学时和培养措施如下:

1.学制一般为四年,学生完成培养计划后可申请提前毕业,最短不少于三年。

2.总学分不少于140学分,总学时不少于2911学时。 3.培养措施

(1)配备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从入学开始确定导师小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培养等进行指导;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为学生确定专业导师。专业导师需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优先配备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导师,每位专业导师指导同一届学生1-2名。专业导师每周至少应就学业及科学研究与学生讨论交流一次。如有必要,学校将为入选培养计划的本科生制定、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培养体系并提供条件支持。 (2)开设专业研讨班

由专业导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通过研讨班开展学科专题研讨,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专业导师每个月至少安排两次研讨活动。专题研讨内容应为化学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国际化教育 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每位学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国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科研训练;聘请国际著名学者举办“百年兰大〃名家讲坛”讲座;每学期至少邀请6-10名院

士或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四年内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少于2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使学生能与著名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国际化学研究前沿领域及热点问题。

(4)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开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四、课程体系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

表一. 课程体系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表二. 公共基础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表三. 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表四. 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分配表篇二:复旦大学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草案)

为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院经过讨论,拟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期望在10到20年内为数学学科培养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初步确定具体方案如下:

1. 组织管理

成立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负责。成员为分党委书记、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分党委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各系系主任组成。讨论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

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组长、成员包括多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秘书为本科教务员。

工作组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包括起草数学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及相关政策,负责学生选拔和考核,以及聘任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等。政策和方案等重大问题报教学指导委员会及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必要时提交教代会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讨论。

必要时设立院长助理,负责入选同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2. 学生选拔

计划今后每学年第二学期在全校数学类专业大一学生中公开选拔热爱数学、成绩优异、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或数学应用的学生进入“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苏步青数学精英班”(名字暂定),人数为30人到40人,宁缺勿滥。入选学生享受高于普通学生的奖学金,奖学金分为两类。第一类作为作为拔尖人才计划人员,人数与国家计划的指标相符,其余同学编入第二类,其奖学金档次适当降低(但仍然高于普通班级的奖学金),作为入选拔尖人才的候补人员。

入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专家组将每年或每半年(具体根据实践情况加以调整),在对入选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对

计划内学生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吸收计划外优秀学生(包括从其他专业转入的学生)加入其中。最终确定10余名学生作为“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人选进入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培养。

我们也准备在一年级新生中选取适当数量的同学通过单独开班加强数学基础教学。这部分学生在第二学期和其他同学一起进入按前述选拔机制选拔。

我们强调,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是否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的高端研究或应用是工作小组进行选拔的重要依据。初次选拔主要以专家面试并结合学业成绩为依据。后续的双向流动则主要以成绩和平时的考察为依据。

师资队伍

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组将挑选一批由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教授或科研

工作活跃的副教授组成的导师组作为入选计划的学生的导师,学生和导师在组内双向选择结对,学生数和导师数的比例不超过5:1。导师必须亲自负责学生的学业和科研研究的指导,定期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辅导。

拟聘任国内外优秀教师承担数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3. 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培养首先需保证完成复旦大学数学类专业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对入选培养计划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必要时在实践的基础上,为本计划制定特定的教学计划),包含如下内容:

1) 对一些专业课实行单独开课;主讲教师必须由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

2) 开设无学分讨论班;由导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学习和科研研究训练;

3) 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

4) 每月聘请院士或著名教授对学生作学术讲座。 5) 促进实施本博连读模式。 4. 国际化合作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积极拓展与国外一流的大学教育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通过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交流、联合培养和师资交流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荐、鼓励学生去国外一流数学研究单位或相关研究领域的一流院校攻读研究生。

5. 条件支持

依托复旦大学数学学学院的各种有利条件,包括优秀的师资、优良的图书资料环境、国家理科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良好的国内外交流的网络和氛围、向参与计划的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恰如其分的支持。

附:2010年“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生报名及专家面试方案

1. 报名:4月20日至5月16日,学生可从数学科学学院网站(本科教学:表格下载栏目)./und/Shomunications)发表文章。复旦大学达佩玫同学以第一作者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发表研究成果;任东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学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文章,同时他还以本科生身份受邀参加了2012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均相催化论坛。图灵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的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教授多次给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学生这样的评价:“致远学院的学生和康奈尔的学生同样优秀,不同之处在于,致远的优秀生比例要远远大于康奈尔的学生。”

“拔尖计划”不仅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人生理想,更激发了高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热情,带动了高校各学科专业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相关学科借鉴试点学科的成功经验,改革教师聘任考评、招生选拔、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办法等,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如北京大学把“拔尖计划”作为多样性与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元培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项目有效带动了全校各学科优秀学术人才的培养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复旦大学借鉴“拔尖计划”的实施办法,在中文、历史、哲学三个人文基础学科院系试点实施“望道计划”。“拔尖计划”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带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模式转变,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拔尖计划”持续实施的建议

经过前期不懈的探索,高校和师生都感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文化环境、人才制度等方面统筹考虑。“拔尖计划”的实施要按照“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原则,坚持“高校为主、长期探索、持续支

持”,不断提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水平。杜玉波副部长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座谈会上,对下一步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明确思路,要求高校深化试验区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拔尖学生选拔机制、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机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国内国外合作培养机制,促进计划持续稳定深入实施。“拔尖计划”专家组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综合起来看,试点高校要在按照专家组对学校的具体评价意见改进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以下意见建议:

1.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体制机制。试点高校拔尖学生的培养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类是独立式,设立试点学院或试验班,汇集优质资源,实行特殊政策,参与计划的学生相对固定。这种方式改革措施易开展,学习环境相对较好,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互动。另一类是开放式,不单独设班,以普通班为依托,对拔尖学生辅以专门的课外指导。两种方式各有特点,高校应依照学校的情况慎重选择。

2. 采取科学灵活的动态培养机制。试点高校建立了动态进出机制,采取吸收有潜质的学生、淘汰不合适的学生、较大范围吸收低年级学生、吸收本学科高年级学生的方式,促使优秀拔尖学生能脱颖而出。试点高校应努力处理好参与计划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正面作用,消除负面影响,使参与计划的学生不成为一个特殊符号,并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深入开展教学方式改革。试点高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力度较大,采取了较多具体的改革措施,但理念、内容过于趋同。下一步要总结和提高,做得更实更有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尝试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方式,形式不错,大班上课提高优质师资的受益面,小班研讨更有利于互动和交流。讨论课的初级阶段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高级阶段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将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但讨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教师能否引导好一堂讨论课,是否生动、有启发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4. 加强个性化培养。试点高校要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宽松的环境、适当的发展空间,不要一味地强调竞争。拔尖人才的教育体系要考虑先进性、开放性、个性化。不能把进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安排得太满,灌得太多,盯得太死,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转移,要注重引导。要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和研究,自然而然地脱颖而出。高校还要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想象力、独立思考,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加强研究、深入探讨。 5. 合理利用国外资源。试点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通过多种形式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但过分强调出国比例、时间等,对人才成长起的作用需要认真评估和研究。高校应对课程设计有自主的考虑,将国际交流与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合理设计出国环节,珍惜国家的资源,派出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防止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试点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方法,但本科阶段还是应立足于国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特别要利用好重点实验室及相关研究中心良好的条件和优秀师资。


更多推荐

学生,培养,拔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