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衡东高考数学试卷答案)

趣味数学课题开题报告(合集5篇)

第一篇:趣味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趣味数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小学趣味数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要解决的问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关健,是让孩子们在一开始接触数学时,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以便以后更好的学数学,用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不让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感、厌倦感,是我们低年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和来源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尽力挖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根据家庭教育和学生实际情况,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采取差异性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迅速地让学生们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同时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技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教育要发展,出路在改革、在创新,其中课程改革是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学科课程一统天下,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课程被束之高阁,这显然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2001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无疑,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数学活动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九义大纲”和数学课程标准缺乏各年级数学活动课的可操作的目标、内容及教法,教师虽然有指导

数学活动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整体的实施要求,鲜明的活动主题,在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在素质教育理论和课题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出明确、具体、易行的数学活动目标、内容、模式等等,成为小学数学教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校的基础,结合我校的多思互助教学模式,我们提出小学趣味数学课教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的研究课题。

三、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数学课程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未来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国家、地方、学校数学课程体系。相对于数学课程来说,80年代初期,前苏联的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法专家就开始重视课外趣味数学引入课堂,列入课表(每周一节)。决心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及教学法专家发现:小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维活动时,智力上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都发展得很不够,但又感到束手无策,这就迫使教师和教学法专家不得不设法找到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以适应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目前,他们一些学校通常每周一节趣味数学课。为此,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模拟性,更需要通过实践直接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完成如此重要的任务,课程的单一设置显然不适应,必需要多元化。

所以,除数学学科课外,还应设置数学活动课,使更多的新知识、新方法融入课程,使更多、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体现在现代学科活动课中。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1、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融入新颖的趣味数学的教学法,无论是在数学课程的导入上还是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甚至到数学作业的布置都可以运用趣味数学的方法,让趣味数学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辅助传统教学,最终促进数学学习的发展。也让数学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回归于实践,以便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每周另开辟出来一节课用于趣味数学的单独学习。我们可以把这节课作为趣味数学的一节活动课,提出一些与数学看似无关实质却很有关系的开放式问题来让孩子们回答,让孩子们不断的开拓其思维,促进其智力的开发与发展,训练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这单独的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得到的锻炼也可以运用到传统的数学学习中去,让其在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在增强自信心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学习传统数学。

五、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为课题的研究专门组建了一支以李校长为首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

(1)本课题从选题到结题,我校聘请了教研室的国主任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国主任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有经验丰富,为课题组献计献策,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来自学校专业的数学教师,都是学校的一线骨干教师。这些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很强的创新能力,对数学教材研究透彻,对不同学生能因材施教。

课题组核心成员都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并且均从事多年而且现在还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资料来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2.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充分:

(1)我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教师进行了理论培训,对于“趣味”,老师们做了大量的调查,了解孩子们想要的方式方法,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为课题的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

(2)教师是学校的财富,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学校的质量。4月份,学校派纪永生和赵玉波两位老师专门去齐齐哈尔学习了由华南师范专家主讲的微课制作技术。回来后又在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大大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微课技术,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3.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相关的保障:(1)硬件保障:学校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作为全校的潜能开发的“项目工程”来抓。为了让研究过程更顺利、更具效果,

学校为课题组配备了平板电脑,以后还会根据研究的需要,不断完善设备。

(2)研究时间的保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共同研究,课题组每周都要到一起集体备课,研究更适合、更有效的趣味方法,同时还要结合我校的多思互助教学模式,让趣味与多思互助有机结合,还要让多思互助增加趣味性。然后进行讲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学校统一管理,教师共同研究,有实践、有交流、有总结。

(3)后勤保障:学校为课题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提供必需的资料,并提供学习参观的机会。

六、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活动课程出现从时间上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英国)教育家阿博茨霍尔姆、(德国)教育家利茨等的“新教育”和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克伯屈等的“进步教育”;二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展的“活动课程”。而开展趣味数学活动,主要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和西方国家,至今趣味数学已进入课堂。我国对于趣味数学的探讨主要在趣味数学的“习题”上,开展趣味数学活动课研究的还不多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小学生思维的品质,是指他们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维的批判性。

本课题着重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数学问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把数学问题用活、用深、用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七、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趣味数学课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树立正确的思维和学力观,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确立低年级趣味数学课的训练重点;编制低年级趣味数学学习材料。

3、在现代教学论和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构建低年级趣味数学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二)研究内容

内容的选取应以适应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智力水平为原则,以该年段的教学教材各单元各节的知识为依托,内容应有趣、新颖,突出活动性,富于思考性,强调启发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实、吸纳一些新的数学信息,形成各种趣味数学课的内容体系。

(1)知识整理类。这类型的活动课可以把数学课内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疏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2)益智趣味类。设计些数学幽默趣题、图形或数学有关的、相近的“自由问题”。例如玩火柴棒、诡辩题、动“数学”棋等,这些内容富有思考性,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3)实践应用类。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应用的广泛性,趣味数学正好给数学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力求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实际化。例如:现实生活中对称应用很广,在学习中可以找对称、画对称、拼对称,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钟面问题、行程问题、策略问题等。(4)数学文艺类。数学里有很多文学、艺术的成份,在趣味数学中可设计数学墙壁报、数学手抄报、数学相声、数学绕口令、数学对联、数学谜语、几何艺术造型、家居装璜等内容,使学生深化对数学的认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丰富美学教育,使数学与文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5)名题赏析类。欣赏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的轶事和卓越成就,赏析著名数学家如:高斯、华罗庚、爱因斯坦、苏步青等做过的名题,通过讲故事、阅读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欣赏古今中外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开拓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兴趣。

(三)研究过程

1、在每周数学课时中,专门辟出一节作为趣味数学课,结合教学内容与进度,探索趣味数学课的基本结构,确定低年级的训练重点。

2、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融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4、内容的选取应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智力水平为原则,以各单元的知识为依托,内容应有趣、新颖,突出活动性,富于思考性,强调启发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实、吸纳一些新的数学信息,形成各种趣味数学课的内容体系。

5、确定低年级段趣味数学课的训练重点。一年级的趣味数学课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摆、拼、画等操作手段,进行思维,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书籍、实物、声像材料,以及以软件、光碟、网络等为载体认真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及各地先进的经验,借鉴优秀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有效策略和行动。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有关论文。

4、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反复行动、观察、反思从实践中得出有效情景创设的最佳方法,提高科研水平。

5、师友合作探究法。通过师友间的合作,互帮互助,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趣味数学课的教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趣味数学,贴近学生,学生在趣味数学课积极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能力。

2、通过趣味数学课的教学研究系列活动,丰富数学学习的教材。预期编制出趣味数学教程,建立趣味数学课教学的基本模式,积累一些典型的趣味数学课教案或案例。

3、通过趣味数学课的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工作。趣味数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启动教学研究,为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七、最终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小学趣味数学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论文集、案例集、素材集。

第二篇: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辽宁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方法研究》

开题报告

本报告共分三个部分:课题的提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课题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课题提出

1.课题的界定

教学方法,是指在完成某种教学任务时,师生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更为实在、具体的“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狭义上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方法。广义的教学方法也称教学方式,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先进教学方法,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和活用教学方法。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强调学生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和学习数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差,见识少,知识面窄,反应能力较低,缺少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的情况,所具有的知识一般源于书本知识,很难把书本知识结合在一起;另外,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比例较大(我校达60%左右),多数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

一、落后,缺乏教学反思,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提高缓慢,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厌学倾向严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方法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先进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把课堂变成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中,开展先进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目前国内外数学教学形式来看,教学程序基本一致(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但是,从数学教学实际来看,由

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性的培养,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我国一般采用集中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教师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教学方法的研究,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的方法的多样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绝对最佳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或者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一种“激趣--分层--互动--反思”的数学教学方式,体现“情境化”、“学生主体化”、“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反思提高”等先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2、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教学学业成绩。

3、促进我校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并期望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科研热情,提高数学乃至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教学先进方法的研究,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改进和完善。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精神应贯穿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应处处体现启发式的精神。

2.激励性原则

本实验自始至终都应贯彻激励性原 则。一要注意调动实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

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二要实验教师在组织 教学中,注重贯彻激励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教师

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做为本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3.创新性原则

实验教师应是研究型的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并总结出教学的闪光点,拓宽思路,在激发兴趣、分层次教学、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探索出新方法、新路子。

4、发展性原则

研究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三)研究内容:

1、激趣创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问题情境,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就能使教学效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分层施教:针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效果的近乎同一年

龄段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既能使学优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可以使学困生在一定条件下得以转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的教育目标。

3、互动探究:一方面是教师的活动要引起学生相应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活动又引起教师相应的活动。

师生互动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既引发学生思考,又唤起学生探究欲望。

生生互动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思想的过程,这种方式因学生心理宽松,所以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反思教学 : 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四)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对比法、文献资料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一)研究过程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限预期三年,即2010年9月――2013年9月。研究步骤及措施: 1、准备启动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申请立项、实验前期测试,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成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小组,市区教研人员组成的指导组,在理论和实践上予以保障。

2、实施研究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2月)(1)激趣创境(2011年3月――2011年6月)

通过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情境,加强个案研究,以课堂教学导言设计为突破口,提出问题,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

(2)互动探究(2011年9月——2011年12月)

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合作、共建等交往活动,使教师成为

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分层施教(2012年3月——2012年6月)

通过分层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

(4)反思教学(2012年9月——2012年11月)

通过教学反思,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综合研究(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形成“激情创境――分层施教――互动探究――反思教学”的数学

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区中学进行推广。

3、课题总结鉴定(2013年3月――2013年9月)

加强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后测分析,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邀请专家组对课题的研究工作予以验收。

(二)成果展示

1、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2、研究论文集

3、教学设计及课例

4、教学案例

5、音像及相关实验资料

(三)课题组织管理及保障条件 课题指导组成员:朱家猛 王翠红

课题研究组成员 :李丹、孙凯、邱雷、张颖、詹萍、孙捷 在学校数学教研组中,选择工作积极认真、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

的教学骨干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实验者,由校长牵头,担任课题负责人,从领导到教师,统一认识,同时,加强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制定了相关科研工作的教师考核奖励制度,以确保此项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细则及子课题实验方案,细致地介绍了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情况、课题研究的基本进程与任务分解,以使实验参与人员明确职责。总之,我们要紧密结合实

际,在专家指导下,既借鉴成功经验,又探索创新,力争取得最大的实践研究成果。

第三篇: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如何通过算理算法的掌握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施方案

(开题报告)

时间:2017.03

一、课堂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过程,学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甚至连老师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

实施课程改革后,计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现实课堂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显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场面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

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算理即计算的原理或者道理;算法即计算的方法。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通过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等教学策略,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课题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目标,自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使学生理解数的运算的基本原理,会用多种方法计算;使学生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初步体验数学思考条理性;会应用定律进行简算运算,从而从多方位提高计算能力。

3、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

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反思总结能力,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研究内容: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采用这样的模式:基本训练(铺垫练习)——例题教学(总结法则)——反复操练(形成技能)。在这种 “纯粹的计算” 课堂上,教学目标总是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于是计算教学的课堂成了单调、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为深化教学改革,把切实有效的计算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研究。①准确表达算理②加强口算和估算③算法的多样化

通过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三)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2)个案研究法:收集关于表达能力在课堂中的呈现以及教师应对策略的个案,从中归纳总结以发现规律。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组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4)经验总结法: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及时调整完善各项操作,总结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

(四)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2017年3月1-7日):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课题论证及课题申报。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

师的知识贮备;培训课题研究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第二阶段(2017年3月8日至2017年5月):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制定具体可行的分阶段研究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专题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并收集过程性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3.第三阶段(2017年6月中旬):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阶段。各负责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出结题报告,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展示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四、第一阶段研究安排

1、问卷调查。安排学生进行《保岱学区小学生计算能力问卷调查》,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分析学生计算能力低的原因。

2、课题引领。结合问卷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做好课题引领。

3、各实验班级制定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题卡。教师结合本班本学期计算要求,从学生常用的口算题目入手,让学生熟能生巧。

第四篇:数学建模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建模课题开题报告

关于GDP增长的数学模型研究

柘城县杨堂中学周明礼

中 国 中 国 中 国 联合国 联合国

来源

统计局

统计局

统计局

统计局

统计司

统计司

GDP

(亿元)3606 4093 4593 5009 5590 6216 7363 9077 10509

12277 15389 17311 19348 22577 27565 36938 50217 63217

74164 81659 86532 91125 98749 108972 120350 136399 160280

188692 221651 263094 306860

人均

(亿美

(亿美GDP(元)GDP(美元)GDP(美元)

元)元)

377 422 468 504 554 608 710 864 985 1132 1397 1548 1704

1962 2366 3134 4213 5247 6091 6638 6967 7275 7821 8568 9399

10587 12367 14473 16907 19963 23106

2282 2728 3002 2862 2911 3139 2630 2836 2825 3300 4137

3668 3706 4158 4794 6369 5943 7598 8935 9862 10451 11005

11926 13161 14535 16473 19358 23382 28380 36040 44928

239 281 306 288 289 307 254 270 265 304 376 328 326 361

411 540 499 631 734 802 841 879 945 1035 1135 1279 1494 1793

2165 2735 3383

2142 2632 3065 2939 2954 3146 3174 3091 3043 3299 4134

4598 4045 4241 4999 6411 5827 7570 8920 9850 10452 11008

11928 13166 14540 16479 19365 23027 27799 34603 43270

224 272 312 296 293 309 307 295 286 305 377 413 358 371

432 549 494 635 741 810 852 889 956 1047 1149 1293 1510 1785

2142 2650 3292

人均

GDP

人均

GDP 数据 中 国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根据以上数据判断2015年中国GDP的数据。预计2016年的GDP 尽管影响产值的因数很多,但总的可以用x=x.(1+a)&k 一.根据数据建立函数模型 二.对建立模型进行求解 三.对答案进行验证 四.对未来进行预计。参考文献

一姜启源。谢金星

数学模型2003年8月版 二,姜启源。数学模型1987年版

三.中国统计局2015年GDP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化能力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改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然后解释数学内容,最后总结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的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形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础

性理论。通过研究,提高学生两种能力。一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二是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的能力。

研究内容: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与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略),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4篇,分别是:(略)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并选择300个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在教导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也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老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形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毛利益老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几点做法》并积极投稿。许文英老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见附件)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积极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老师和许文英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附件 略

第五篇:课题开题报告

秦皇岛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生本理念下的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qhd125kt2011216 学 科:语 文

课题主持人:袁瑞雪

课题人所在单位:青龙县八道河总校

课题组成员: 王辉 陈宏志

常金亮

王宪军

邓文辉

李清娟 陈志勇

崔兰芳

张秀莲

周海侠

丁晓侠

一、课题的提出

正在深入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习方法的变革,引导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向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转变,为他们终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把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与构建高效课堂有机结合。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理念,引领师开始尝试着实践生本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全体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还有一段距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持续的教学行为,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又回到了习惯的老路上去。

针对此状况,我校课题组提出了《生本理念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并进行研究,积极探索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任务:本课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研究完成所有的科研内容,并达到所有课题研究的各项目标,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二)研究目的

1、彻底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自主、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

2、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努力为学生营造人性化、民主化、情感化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互动、合作、交流,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预计有以下突破:

1、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生

本教2 育的理念,找出生本教育与我们阅读教学相融合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生本教育理念与阅读教学有机整合;

2、构建可借鉴、可操作、可推广的小学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验证。

3、提供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课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

(三)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2、课前准备工作研究,及学生课前研究与教师学案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3、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

4、构建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安排: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4月: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5月: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6月: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5月)

课题研究方案由袁瑞雪负责撰写,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实验教师可以边学习边实践,各位实验教师以本校课堂为主阵地,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同时,通过网络交流、集体研讨、反思,进行小学语文多课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通过课例、案例研究,撰写心得、论文、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总结实验方法,研讨存在问题,写出具体材料。

2011年9月:深入课堂,寻找存在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方法、课上的小组合作、教师的学案设计等。

2011年10月:针对学生心理、年龄、地域和学习兴趣等特点,寻找对策。

2011年11月——12月: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和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积累资料; 2012年2月——2012年10月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教学设计、案例、课例研究、主题研讨、反思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展教学研究,初步构建适合农村小学语文多课型有效教学模式。

2012年11月——2013年5月:论证教师进行课内有效教学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初步效果;

3、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2月)

2013年6月——9月: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师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2013年10月——11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013年12月:整理课题组成员探究总结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案例、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高效教学模式体系。

2、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指导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3、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观察法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

5、实验总结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五、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课题组人员情况:

课题负责人善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同志,有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以及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他们都是教师中的骨干力量,都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每人都是无私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且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善于实践。课题组成员均有课题研究经历,承担或参与过(或正在研究中)多项市、县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他们撰写的论文曾获省、市、县级奖励,这为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障条件:

1、时间保障

子课题申请立项之前,我校就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后将利用这半年的时间进行总结和提炼。课题组成员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

2、经费保障

经费由课题组成员自行筹备与学校支持相结合。

3、设备资料保障

(1)学校图书室文献资料丰富,教师可以随时查阅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等,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学校已接入因特网,内有校园网,为实验提供了交流平台,保证了实验活动的开展。

4、制度保障

(1)实验研究工作常规:A、建立周实验研究工作日制度,每周星期五为课题实验工作日;B、建立月研讨交流工作日制度,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为研讨交流日;C、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定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理论素养;D、制定实验操作规程,落实实验方案;E、实行分工协作制度,使实验人员既各司

其职又密切合作;拟定了科研课题教学管理评价方案。(2)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配备工作扎实,有创新意识、有开拓精神、有较好业务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承担有关课题研究。使实验科研人员在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互补并形成结构优势。强化角色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实验教师要明确实验班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高层次教学班,实验教师应当既能教学又懂科研,克服主客观困难,努力完成研究任务。学校要保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为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考察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3)实验研究条件建设:逐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配备实验必需的设备、软件,保证实验研究所需费用。

(4)建立实验研究专项档案,所有资料都要进档归类,专人妥善保存。

六、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等书籍。

郭思乐

2、《从发现身边的问题做起——教师教育科研的起步》

张金华

3、《高效课堂22条》

李炳亭6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研究,教学,课题,教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