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邵东高考数学试卷)
数学评课稿 (精选20篇)
篇1:数学评课稿
今日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经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构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表达。回忆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本领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着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经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一样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第 1 页 共 8 页 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经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可是,假如能让学生自我模拟,自我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化。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经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供应了发散的思维空间。供应猜想与验证的时机,将学习的主动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表达了让学生观察考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篇2:数学评课稿
随感今日上午的三节课,我们的三位老师同上《通分》。各位老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开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他们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构思,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老师沉着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进取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化的印象。
第 2 页 共 8 页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化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翁学兵老师的课,思路明晰,由通分的概念自然引到通分的方法,经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了公分母取最小公倍数比拟简便,异常讨论了学生练习中易错的题,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化理解,扎实掌握,知识目的落实的比拟到位。在教学中,老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进取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新老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进展设计课堂教学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卜老师的课的设计大胆、开放,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她的课建立在学生认真预习的根底上,充分表达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那么,对进步学生的自学本领有很大的帮助,表达了素质教育的原那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是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预习本领,但有的学生在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后,翻开课本随意看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在平时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比拟常见,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展有效地预习,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资料让学生先进展预习,要求学生读课本,问问自我“我看懂了什第 3 页 共 8 页 么”“我还有什么没有不懂”“我还想理解什么”,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新知识,同时找出自我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培养学生多渠道去探究新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经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进步课堂学习效率,更扎实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景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对于重点、难点再进展更深化地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
外出听课学习,收获不少,以上是我个人想法。作为新老师,我也继续在理论中不断探究。
篇3:数学评课稿后面还有多篇数学评课稿!
听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我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语言而叹服。这节课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只靠一根粉笔,几幅学生自我绘制的图,就形象的理解了负数的详细含义,到达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真正的生态课。课堂上,张老师直接提醒课题:“今日我们学习负数,你在哪儿见过负数?”学生说出:温度计、电梯、海拔、玩游戏时完成得分是负数;还有一名学生说到透支卡里有,张老师紧之后追问:“假如我的透支卡里是负数,说明我的财富状况怎样?”让学生初步体会负数表示的含义。在理解学生的学习根底上,张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写负数,学生写第 4 页 共 8 页 了—1层、—5℃、—185米,当写到—50元时,张老师对学生说:“够了,刚刚这位学生想给我写—5000元呢。”学生偷笑,同时对负数的大小有了必须的感知。
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研究负数的阶段。张老师就以学生写的这四个负数为研究对象,让小组讨论它们的详细含义,在讨论的根底上,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画下来。值得我学习的是张老师对细节的把握,他指导学生一人画,两人讨论,这样就对小组员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要求,进步合作效率。在学生到黑板前面讲解时,他也指导学生侧过身,不要挡黑板,答复完请站在一边看有没有提问,再交流。这种要求训练了学生们答复下列问题的好习惯,并激发起其他学生进取思辨的态度。
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在黑板上示范画了—1层、—5℃、—185米、—50元。围绕着这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学生之间展开了进取的讨论,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画的图,力求更好的表示出这几个负数的实际含义。张老师那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数学上把地面叫“0”,生在指导下在1层和—1层之间画上了0分界限。老师适时提问:—4层比—1层高了还是低了?在其它几幅图中,张老师也同样注意引导学生找到“0”。在正负数的理解中,“0”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正负数的第 5 页 共 8 页 理解:认识到正数和负数以0为界,具有必须的相对性;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自然也理解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借助数轴完善了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扩大。
还有一个环节设计的相当巧妙。当学生自认为对负数有了必须理解时,张老师出示了体育老师体检中为儿子测量的身高数据:—2厘米。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怎样越长越低了呢?难道站到地下头了一截?最终有一名女同学说出了:那是和同年龄的儿童的标准身高比相差了2厘米。这样学生对正、负数的本质理解就更加深化了。
总之,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是张老师肯在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充分理解学情,充分让学生说、做、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表达,擅长等待和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仅仅有知识的培养,还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这正是我值得学习之处。
篇4:数学评课稿
xxxx年10月1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两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打动着我,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头,我就谈谈我对吴凌艳老师这节《分段整理数据》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第 6 页 共 8 页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吴凌艳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非常得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老师先是供应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要先搜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由此可以把他们的服装分为三类,大号、中号、小号,引导学生考虑可以经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想到可以用画“正”字法来记录,让学生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最终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p 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p 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吴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资料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进取性。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正”字法来记录,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一问题上,让学生经过经过操作理论得出画“正”字法的方法,要按顺序找,可以左手指着数据,右手画“正”字法,还可以在原始数据上头做点标记,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验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这一过程学生做的都很仔细,非常好。吴老师在课堂展示活动中,也都第 7 页 共 8 页 是有目的搜集,在统计鼓号队服装型号时候,先是展示了几个只是把正字画出来的同学,让他们说是怎样来整理的,最终展示了一个在“正”字后面把人数算出来的同学,这样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来各种型号的服装有多少人了。让学生比拟哪种统计的方法更好些,一步一步让学生完善这个表格,这都是吴老师智慧的表现,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作为我们的教学资。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的都很简便,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很融洽。
第 8 页 共 8 页
更多推荐
学生,老师,教学,学习,负数,问题,探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