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解析小升初数学试卷)

21

21

1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

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

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

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

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

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

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

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图形与变换,

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

.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

1

)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

)仍分成用

2

6

的乘法口诀求商、用

7

9

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

多的练习时间。

多的练习时间。

2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

1

)仍分两段:

1000

以内数的认识、

10000

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

)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

)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

)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

.量的计量

.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

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 页第

89

页第7题)和“统

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 )

(三)统计

(以

1

5

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

1

5

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

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

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

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

1.

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

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

.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

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

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

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21

21

1 / 

2

 / 

21

21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

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

.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

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

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

小括号。

小括号。

5

.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

方向平移。

方向平移。

6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

=1000

克。

克。

7

.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

了解统计的意义,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体验数据的收集、

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认识条形统计图

(1

格表示

5

个单位

)

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

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

.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

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各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

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

.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前几册一样,教材仍然在单元之前,安排一个大情境,引出后面的几个例题。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

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

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

.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1

)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

游乐园

为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不

同的问题。如,

同的问题。

如,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有多少人在玩沙包?

等等。从图中

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2

)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

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

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四、具体内容

主题图(游乐园情境)(P2~

P2

~P3)

P3

· 设计了四个活动: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以及准备去玩丢沙包的和准备来看戏的)、跷跷板乐

园、玩沙包(包括正在玩和准备来玩的)、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

、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

· 学生观察图时,开始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他们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图意,

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

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

· 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对于一步计算的,可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

2

 / 

21

21


更多推荐

数学,学生,活动,问题,教材,图形,实践,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