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乐清分班数学试卷)
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策
略探究
摘要:幼小衔接是每位幼儿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重要的教育转型阶段,因
此,夯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将为幼儿开启顺利进入小学的大门,为激发培养幼
儿终身学习的兴趣打下牢固的基石。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具
有高度的概括性及严密性。学前阶段,教师应不断地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
发幼儿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帮助幼儿理解数学
知识,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课堂学习搭建桥梁,铺设道路。
关键词:幼小衔接 数学 策略
一、生活化教育,激发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最好的驱动力,相较于其
他领域学科而言,数学学科看似枯燥无味,实则其乐无穷。 在幼小衔接的数学
活动中,教师以生活中的数学为着力点,激发幼儿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班级
的小椅子有几条腿?”“一个苹果,老师切了两刀,变成几片了呢?”......生
活中随处可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问题,便幼儿学习最好的素材。教师引
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究,在具体形象中去感知、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获得和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
如教师利用每天的午餐环节,带领孩子们学习数学,渗透数学教育。请大班
幼儿每天轮流担任值日生,为大家分发碗、盘子和勺子,值日生除了要练习点数
同伴的数量,还要学习一个碗对应一个盘子、一把勺子,因此,碗、盘子和勺子
就构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适时的引导幼儿观察,帮助幼儿发现他们之间数
量关系。教师还让值日生在熟悉分发数量后时,逐渐提高摆放要求,将盘子摆放
左侧,碗在右侧,进餐时,通过同伴间的相互检验、纠错,日复一日,反复练习,
使大部分幼儿能够明辨“左右”这一空间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进餐的食物的数量、种类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如渗
透食物量的对比、学习按食物大小、长短等的差异进行排序,尝试对食物进行二
等分、三等分等等,生活即教育,只有让幼儿亲身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
才能让幼儿发现数学的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积
累数学经验,学习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从而为幼小衔接,为上小学数学打下坚
实的基础。
二、翻转式教学,培养学习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知识,是借助于一系列数学符号来解决问题的系统学
科,它的抽象性较高,单凭教师口头说教,远不能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无法实
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促进幼小衔接数学教育的能效实施,需借助切实有效的
教学方法,而翻转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更具有灵活
性、趣味性及互动性。将其融入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课堂,意义重大。教师尝试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师幼角色的翻转
翻转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性移交给幼儿,让每个幼儿都能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
而教师则成为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助跑者”。比如学习《9的组成与分解》,
在复习巩固7、8组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探索9
的组成,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操作材料:如选择分珠子,把9个珠子分成两
份,有几种分法?幼儿边操作材料边记录分合结果,再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讨论,
得出9有八种分法;能力强的幼儿则可选择在7.8组成学习的基础上,发现规律,
7有六种分法,8有七种分法,9就有八种分法......而在这一过程中,活动以分
组分区域探索的形式进行,保证幼儿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这过程中
充当的是合作者,在幼儿需要时适时地给予引导,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梳理和
提升数学经验。
(二)互动方式的翻转
教师在数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在班级内成立学习小组,幼儿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讨论、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如数学活动《认识一分钟》为了让幼儿感知一
分钟的长短,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教师请幼儿按意愿选择小伙伴组成五个学习
小组。第一次活动:五个小组在一分钟内分别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串珠
子、摆花片、夹豆子等,并记录自己一分钟内完成的数量。而后,通过小组之间
的比较,得出结论:在同样的一分钟内,做不同的事,完成的数量是不同的。
第二次活动:在小组内进行比较,一分钟内,操作同样的一种材料,发现有的人
完成的数量很多,有的人却完成的很少,小组讨论“在一分钟内怎样才能把事情
做得又快又好?”得出结论:同样的时间内,做事越认真,完成的数量越多,做
事的效率就会越高
像这样,教师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
的信任,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幼儿,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调动幼
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搭建了学习的桥梁。
(三)评价主体的翻转
评价活动是促进幼儿深入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有意
识的将评价的主体以教师转变为以幼儿为主。如大班数学活动《编10以内的加
法应用题》,教师让幼儿自由上台来充当小老师编应用题,以举手表决的方式评
价哪位小朋友编得应用题最完整,最有趣,并说说为什么?将幼儿作为评价的主
人,以幼儿的视角评价问题,同伴间的建议更能引起幼儿共鸣,使活动的开展更
为深入有效。
三、规范语言引导,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阶段,教师语言引导的
是否规范、正确、清晰、易懂,直接影响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活动
中使用简洁、规范化的语言,将数学概念阐述清楚。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
排序》活动中,“排序”这个词是较难解释的概念,教师在引导幼儿多次操作的
基础上,帮助幼儿归纳“排序”这一数学概念“排序指的是将两个以上的物体,
按照某种特征或一定的规律进行有序地排列。”而不是说“将两个以上的物体,
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有序地排队”,虽然幼儿一开始可能一知半解,但通过反复
操作,多次总结经验,教师正确的示范影响,幼儿便能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了
这一数学概念,而在每一次教学中,教师坚持以规范化的语言引导,帮助幼儿不
断积累规范的数学语言,从而更快地适应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
总之,针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学的诸多差异,幼儿园教师应断地
探索幼小衔接的方式与方法,在不尽相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中,寻求一致的教育目
标,使数学学科的幼小衔接更加完善,最终促进幼儿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 格林伯格《翻转式学习》
2.米家文化《幼小衔接》
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38(04)《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
领域游戏活动研究》
更多推荐
幼儿,数学,学习,教师,活动,衔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