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发(作者:南通2023年数学试卷)
小学教学计·数学2022/03
文
游
小
云
︱
︱
︱
特
级
教
师
周
卫
东
︽
分
数
的
意
义
︾
课
例
赏
析
近日,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
特级教师周卫东一节五年级的数
学课———《分数的意义》。教学过
程中周老师不断点拨追问,给予学
64
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回忆、
比较、辨析、变式等过程,循序构建
“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正如周老师所说“高观点
立意,小口径切入”。好课只有细细
咀嚼,方能品出独特滋味。
课堂片断一:高观点关注以
学生为中心。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内容?
生:分数的意义。
师:三年级时,我们两次认识
分数,下面来检验一下同学们前
面学得怎么样。
师:(板书
3
什么含义呢?咱们换种方式,
4
)认识吗?它表示
不用
语言表达,拿出你的小纸片,画一
张图来表示
3
4
的含义。
图1
师:(指最后一幅图)对于这
幅作品,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看不出分的痕迹。这里的
4
我们看出
个圆应该加上一个圈,
“1”在哪。
更容易让
【赏析:周老师基于课程内容
标准和学生已有经验,按照学生
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从顺应教
材原有编排的内容结构走向基于
学生发展的数学思考,整体思考
与设计教学。儿童被看作是由目
标指引、积极搜索信息的行动者,
他们带着丰富的已有知识、技能
和概念进入课堂,而这些已有的
知识极大地影响着儿童对周围环
境的关注以及组织环境和解释环
境的方式。学生带着分数的前概
念进入课堂,教师如果忽视学生
对分数的初始观念、观点,他们获
得的理解可能与教师预期的想法
大相径庭。如果学生的初期理解
没有被带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
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
否则学生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
习知识,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
前概念。学生对于分数已有初步
的认识,课始,周老师唤醒学生的
已有经验,请学生画一张图来表
示
3
醒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来源于学
4
的含义,画图的过程有效唤
生的分数作品点燃了学生探究新
知的学习欲望。在师生共同欣赏
分数作品的过程中,对于
3
完整表达(如图2),学生上展台修
4
的不
改(如图3、图4),首先通过画圈,
让大家更容易看出单位“1”,然后
增加两条虚线,让其余学生一眼
看出平均分成4份。周老师帮助
每个学生对“研究分数的过程中,
前提是要平均分”达到更成熟的
理解。建构主义认为不管如何教
一个人,所有的知识是基于已有
的知识而建构起来的。诸多证据
表明,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
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
将这些知识作为新教学的起点,
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
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学
习。在“比较三幅作品的画法不一
样,却都能表示
3
,
变的地方?”时,
4
有什么变与不
这一过程凸显出
感悟名师
只要“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取其中的3份”,就能用分数
3
表示。师生在欣赏分数作品的
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
4
合作、主动探究对
3
这一特殊分
数的理解,从一个图形、几个物
4
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
位迁移到单位“1”;从
3
到具体情境中多个分数的意义,
4
的意义
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意义;培养学
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
数学思维,充分体现了周老师以
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经验为中
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
设计理念。】
图2图3图4
课堂片断二:高观点倡导对
话教学方式。
师:其实一个物体、一个计量
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
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称作
单位“1”。回顾一下,单位“1”有哪
几种类型呢?
生:单位“1”有一个物体、一
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
一个整体三种类型。
师:你还能再举一些单位“1”
的例子吗?
生:一群牛、全校学生……
师:理解了单位“1”,谁再来
说说
3
4
的含义呢?
生:
3
4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
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师:(认识了几个具体情境中
的分数之后)同学们能不能概括
一下究竟什么是分数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x
份,表示其中的n份。
师:很强的符号意识,如果用
文字表示呢?
生:若干份。
师:真有预见性。表示这样
的———,用什么词好呢?
生:1份或几份。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
若干份,可以表示1份,也可以表
示几份。
【赏析:在本课教学中,教师
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为中
介的主体对客体的单向灌输关
系,不再是教师选择内容,学生适
应学习内容的关系,而是一种教
学对话关系。教学过程可以看作
是人和文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
学生之间的对话。现代教育观的
教学,把教材看作对话的“文本”,
教学就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包含
师生和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
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创生学习内
容。通过分数意义的整体分析与
重构,指向学生把握数学结构,打
破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方式,实
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周
老师针对学生好奇的心智特征,
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心智发展需
要和认知发展水平,对教材资源
开发、利用、重构及整体设计,满
足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需要,设
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对话,尊重个
体差异,避免“一言堂”和“满堂
灌”的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设计
了一道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练习
题。(如图5)这一练习促成教师与
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分数文
本的多层次对话。可以是“把单位
1’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表示
其中的1份,即
1
”,也可以是
单位‘1’平均分成
3
“把
6份,表示其中
的2份,用
2
单位‘1’平均分成
6
表示”,还可以是“把
12份,表示这
样的4份,即
4
”。
二次“变与不变”的对话中感悟
12
学生随后在第
到:同样的单位“1”,不同的分法
就能得到不同的分数;分的份数
越多,每一份代表的数就越小;阴
影部分没变,三个分数的大小相
等……既有学生和练习文本的对
话,又有学生和学生间不同思维
的对话,还有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更有学生与自我思维的对话,通
过对话过程丰富了学生对分数意
义的理解和掌握。】
阴影部分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请你先分一分,再用分数表示出来)
图5
课堂片断三:高观点追求概
念理解目标。
师:同学们,分圆片中有变与
不变,游戏中也有变与不变。(出
示A、B两个袋子,其中装有一些
圆片,分别发给同桌两位同学)数
一数一共有多少个?
师:请A袋同学和B袋同学
65
‘
小学教学计·数学2022/03
各取出袋中圆片的
1
(A袋学生贴出
2
摆到黑板上。
5个,B袋学
生贴出3个)
师:同样是
1
学取了5个,B袋同学只取
2
,为什么A袋同
3个?
生:两个袋子里的单位“1”不
一样。
师:请算一算,A袋的单位
“1”是多少?B袋的单位“1”又是
多少?
生:A袋10个,B袋6个。
师:请两位同学把袋子里的
圆片都摆上黑板,公布答案。
师:请A袋同学拿出
1
5
,B袋
同学拿出
1
(A、B
3
。
两袋学生分别摆出2
个圆片)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们取的
结果,如果你是数学老师,你可能
会问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为什么分数不一样,拿出
的个数却是一样的?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它们的单位“1”是不
一样的。
师:不一样的单位“1”,不一
样的份数,但是他们取出的个数
可能是一样的。
师:[出示
(
1
)
]把刚才A、B
两个袋子里的16个圆片都摆在
一起,成为一个大的单位“1”。如
果要你取圆片,你打算取几个?括
号里填几?
【赏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
66
鲁纳认为: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必
须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即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高观点
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需要了解
数学内容本身,还需要了解数学
学科的内容结构。周老师根据学
生的实际学情,基于“高观点”整
体教学视角,研读课程、学段、年
级、单元、课时等不同层面的教学
资源,分析教学内容及价值,重构
教材编排。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
班级实际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
背景、生活经验、年龄和心理特
征、学习的需要等,凸显分数的意
义结构性、整体性和连续性。教学
的着眼点是分数的意义,观点却
是数学模型和数学思想,把数学
的两个基本对象“数”和“形”有机
结合起来。在建立分数模型的过
程中,分数的意义在知识技能、数
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
方面建立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
在知识技能方面,分数的意义得
到进一步扩展,在分物活动情境
中用分数刻画现实生活现象;在
数学思考方面,抽象的分数意义
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更大的发
展空间;在问题解决方面,分数既
能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又能
表示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累计的
数,(课后周老师表示之所以这节
课没有涉及分数单位的内容,是
想用一节课教学分数单位,从度
量角度进一步丰富分数的意义)
学生在构建分数模型的过程中进
一步提高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的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对分数
的意义、价值、性质的探究有更深
刻的理解和体验。
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
的数学理解及程序流程,关注学
生的思维,利用已有内容生成或
揭示有意义的事情,即利用已有
的知识经验去发掘事实和方法背
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重
组单元内容、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联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指
向数学理解进行教学设计。同时,
本课教学过程中也渗透了“运算”
意义,如10个圆片的
1
5
是2个,6
个圆片的
1
是2个,把16个圆片
都摆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单位
3
1”,请学生取圆片,打算取几个,
是16个圆片的几分之一?这一开
放性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方
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
与热情,提升了学生对分数本质
的认识,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
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
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而且通过
第三次辨析“什么变了,什么不
变”,在“变与不变”中凸显分数的
意义本质。
将“冰冷的分数意义”化作
,离不开周老
师高观点视角的教学设计和充满
智慧的师生对话与课堂组织。以
学生为中心、倡导对话方式、追求
概念理解,体现出周老师先进的
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高
新区蓼河新城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胡洁
“
“火热的数学思考”
更多推荐
学生,分数,教学,数学,单位,过程,对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