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如何在平板上编辑数学试卷)
小学数学解题技能方法掌控
小学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可以启发孩子的心智,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解题技能方法掌控,期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解题技能
一、知道问题要深入
读题是知道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要反复读题,加深知道。但常常有这样的同学,读完题后还未完全知道题意便忙于解题,于是就显现知道不出来或解错题的情形,欲速则不达。
二、不要盲目列方程
用方程解题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用字母代替未知数,在推敲数量关系时,未知数与已知数始终处于同等地位,可以直接参加列式和运算,便于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地反应出来,从情势上看,它比列算术式要简便。如此说来,是不是在解题时我们就应一味地去寻求列方程呢?实际并非如此。
这些题进一步说明列方程解题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挑选。
通过以上几道例题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很多数学题用算术方法求解要比用代数方法求解简便很多,而且用算术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很好地锤炼同学们的思维,使自己的 头脑越来越灵活,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所以,在小学阶段,应尽可能使用算术方法去摸索问题,而不要盲目寻求列方程。
三、分析毛病原因
对毛病的解答,要能够认真分析毛病原因。搞清楚是知道题意有误还是运算毛病,是推敲问题不全面还是解题思路有问题。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一)“篡改试题”
就是把题目改了再做,当然你不是成心这样的。同学们在考试常常受一些曾经好像做过的题的影响,这个见过,那个见过,就顺着记忆做下去了,实际上由于其中一个条件或关键词的改变或数据的改变,编排顺序的改变等已使题目变得与原题大不相同了,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认真,再认真,条件是什么?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数据又是什么?与问题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需要思索一番的,我们在教学进程中一样都强调同学们画图、列条件、标数据、写等量关系等,把题目中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大脑再在草稿纸上表现出来,这样不易遗漏。当然这些都存在一个时间和效率问题,在考试时是不容你花大量的时间揣摩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题意掌控清楚,争取不受本来那些题的干扰。
当然,类似的情形太多了,你只要不受“老朋友”的影响,以为做过就轻视它。考试时,把关键落实到审题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些还是可以免的。
(二)“答非所问”
这一毛病的产生是由于同学们在解题时关注点不全面,想了这个忘了那个。我仔细分析,大致情形是这样:在每道题中都有一个赛点,或者说是一个难点,有些题是显现连续的几个赛点,一样同学们在突破赛点,解决难点后是非常兴奋的,我懂了,我会了,我明白,给自己的感觉是这道题的分数唾手可得,就什么都不顾了,问乙多少答成了丙多少,问多多少答成了总数是多少,问男比女答成了女比男……有同学感叹:我怎么忘了乘以3了呢?我怎么最后没加起来呢?……这种情形比比皆是。
因此,同学们在做题特别是考试时,既要有一定的兴奋来刺激大脑思维的活跃,也要以相当的冷静来分析全题的道道机关,弄清出题人的意图,它要考你什么知识点,用什么方法,赛点在哪儿。不要由于题目好像见过,难点已经突破而忘乎所以。在考试解题时第一能做到这两点,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大幅提高。
(三)“丢三落四”
“丢三落四”这是最常见的毛病,对于推敲问题不全面不周到的例子,我在很多专题课上讲到过。而对于一题多答案的试题在各重点中学的招生考试题中十分常见。
(四)“知道有误” 较多的毛病,还是开篇提到的知道的误区。
小学数学考试解题技能
一、挑选题
挑选题得分关键是考生能否精确、迅速地解答。数学挑选题的求解有两种思路:一是从题干动身推敲,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挑选的分支联合推敲或从挑选的分支动身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由于答案在四个中找一个,随机分一定要拿到。挑选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 充分利用挑选题的特点,小题尽量不要大做 。
二、填空题
填空题答案有着简短、明确、具体的要求,解题基本原则是小题大做别马虎,特别是解的个数和情势是否满足题意,有没有漏解和不满足题目要求的解要认真区分对待。数学填空题的分值增加许多,其得分情形对考试成绩大有影响,所以答题时要给予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填空的解法主要有:直接求解法、特例求解法、数形结合法,解题时灵活运用。
三、解答题
解答题得分的关键是考生能否对所答题目的每个问题有所取舍,一样来说在解答题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数学困难(通常在每题的后半部分和最后一、两题中),如果不能判别出什么是自己能做的题,而在不会做的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得分肯定不会高。解答题解题时要注意:书写规范,各式各样的题型有各自不同的书写要求,答题的情势对了基本分也就得到了。审题清楚,题读懂了解题才能得到分,要快速在短时间内审清题意,知道题目表达的意思,题目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关键的字词是什么,特别的情形有没有,不能一知半解,做了一半才发觉漏了条件颠覆重来,费了精力影响情绪。
附加题一样有2至3问,第一问,其实不难,你要有信心做出来,一样也就是个简单的理论的运用,不会刁难你,所以,你要作出来。如果有第三问,那么第二问多半是中继作用,就是利用第一问的结论,然后第三问有要用到它自己。这一问,比较难一点,但是,如果你时间答应,还是可以做出来的。 解答题中,由于是按步给分,应特别注意进程步骤的严谨和规范,寻求 表达的准确、推敲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 ,写清得分点,清楚地出现自己的思维层次。否则会做的题目若不注意准确表达和规范书写,常常会被 分段扣分 ,适当的文字说明,不能只列几个式子或单纯的结论。解答题应注意
大题小做,大题细作 。另外,注意 快慢结合,公道掌控时间 。慢主要体现在审题方面,看题要清,审题要透彻,公道方面脚步,避免错看,漏看,从一定义上说: 成在审题,败在审题 。快主要是解答要快速准确,一步到位,尽量减少反工检查的时间。整体时间的掌控上,在保证选填的基础上,要留出充分的时间放在解答题上,保证充分的思维时空,另外还应预留时间对掌控不足的题目进行复查。
小学数学解题技能方法
一、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知道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知道、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知道、坚固记忆、准确辨识。
例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判定题: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知道了,才能做出正确判定。
二、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样到特别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控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入的知道,并能准确运用。
例3:运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运用乘法分配律
=59×50…………运用加法运算法则
=(60-1)×50…………运用数的组成规则
=60×50-1×50…………运用乘法分配律
=3000-50…………运用乘法运算法则
=2950…………运用减法运算法则
三、比较法
通过对照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觉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全。
(2)找联系与区分,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由于数学的周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常常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4:填空:0.75的最高位是(),这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相同,()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这道题的 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区分”,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分等。 例5:六年级同学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75棵树没有种;如果每人种7棵,则缺少15棵树苗。六年级有多少学生?
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相同点是: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方案中的条件不一样。
找联系:每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产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方法):每人多种7-5=2(棵),那么,全班就多种了75+15=90(棵),全班人数为90÷2=45(人)。
四、分类法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当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例6: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来分,可分成几类?
答:可分为三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数,它是一个单位数,只有一个数1;(2)有两个约数的,也叫质数,有无数个;(3)有三个约数的,也叫合数,也有无数个。
五、分析法
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要素,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推导的一种思维方法叫做分析法。
根据:整体都是由部分构成的。
思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决整体,先把整体的各部分或要素割裂开来,再分别对照要求,从而理顺解决问题的思路。
也就是从求解的问题动身,正确挑选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顺次推导,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这种解题模式是“由果溯因”。分析法也叫逆推法。常用“枝形图”进行图解思路。 例7:玩具厂计划每天生产2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6天,共生产1260件。问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
思路:要求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必须知道: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和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已知,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题中没有告知, 还得求出来。要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玩具,必须知道:实际生产多少天,和实际生产多少件,这两个条件题中都已知。
六、综合法
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各个要素联结起来,并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推导和一种思维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综合法解数学题时,通常把各个题知看作是部分(或要素),经过对各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内在联系一层层分析,逐渐推导到题目要求,所以,综合法的解题模式是执因导果,也叫顺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知条件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数学题。
例8:两个质数,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它们的和即是11的倍数又是小于50的偶数。写出合适上面条件的各组数。
思路:11的倍数同时小于50的偶数有22和44。
两个数都是质数,而和是偶数,明显这两个质数中没有2。
和是22的两个质数有:3和19,5和17。它们的差都是小于30的合数吗?
和是44的两个质数有:3和41,7和37,13和31。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吗?
这就是综合法的思路。
七、方程法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字母的表达式(等式)。列方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进程,解方程是一个演绎推导的进程。方程法最大的特点是把未知 数同等于已知数看待,参与列式、运算,克服了算术法必须躲开求知数来列式的不足。有利于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从而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例9:一个数扩大3倍后再增加100,然后缩小2倍后再减去36,得50。求这个数。
例10:一桶油,第一次用去40%,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10千克,还剩余6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这两题用方程解就比较容易。
八、参数法
用只参与列式、运算而不需要解出的字母或数表示有关数量,并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的一种方法叫做参数法。参数又叫辅助未知数,也称中间变量。参数法是方程法延伸、拓展的产物。
例11:汽车爬山,上山时平均每小时行15千米,下山时平均每小时行驶10千米,问汽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不能用上下山的速度和除以2。而应当用上下山的路程÷2。
例1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4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两人合做要多少天完成?
其实,把总工作量看作“1”,这个“1”就是参数,如果把总工作量看作“2、3、4……”都可以,只不过看作“1”运算最方便。
九、排除法
排除对峙的结果叫做排除法。
排除法的逻辑原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对峙面,在有正确与毛病的多种结果中,一切毛病的结果都排除了,剩余的只能是正确的结果。这种方法也叫剔除法、挑选法或反证法。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情势思维方法。
例13:为何说除2外,所有质数都是奇数?
这就要用反证法:比2大的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假定:比2大的质数有偶数,那么,这个偶数一定能被2整除,也就是说它一定有约数2。一个数的约 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约数2),这个数一定是合数而不是质数。这和本来假定是质数对峙(矛盾)。所以,本来假定毛病。 例14:判定题:(1)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相交。(错)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错)
十、特例法
对于触及一样性结论的题目,通过取特别值或画特别图或定特别位置等特例来解题的方法叫做特例法。特例法的逻辑原理是:事物的一样性存在于特别性当中。
例15: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
可以取小圆半径为1,那么大圆半径就是2。运算一下,就可以得出正确结果。
例16: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吗?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面积为s。那么,s:a=a(比值不定)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十一、化归法
通过某种转化进程,把问题归结到一类典型问题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化归法。化归是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深化认知的重要步骤。化归法的逻辑原理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化归法是一种常用的辩证思维方法。
例17:某制药厂生产一批防“非典”药,原计划25人14天完成,由于急需,要提早4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人?
这就需要在推敲问题时,把“总工作日”化归为“总工作量”。
例18:超市运来土豆、西红柿、豇豆三种蔬菜,土豆占25%,西红柿和豇豆的重量比是4:5,已知豇豆比土豆多36千克,超市运来西红柿多少千克?
需要把“西红柿和豇豆的重量比4:5”化归为“各占总重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把比例运用题化归为分数运用题。
小学数学解题技能方法掌控到此结束。
更多推荐
方法,解题,问题,知道,数学,时间,运用,题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