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7日发(作者:初中数学试卷题型设计方法)
浅论小学数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摘要: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教养,其核心就是必须具有科学精神,
它是个体面对生存和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要不断地渗透科学技术及其价值与思想。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在数学课堂进行有效的培养和落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价值、渗透一定的科学意识和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热情、将学习更多地看作是获得问题的解决, 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如何进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数学 科学精神 培养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教养,其核心就是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意识态度,科学的价值规范,科学的行为方式等等。它是个体面对生存和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学 生在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认知的事实,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解决的问题 ,即不仅是将学习看作是一个知识的认识过程(复制),更是看作一个科学的探索过程(创建)。数学是量与空间的科学。所以,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量和空间的科学知识。而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忽视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在数学课堂进行有效的培养和落实。科学精神的培养和落实需要借助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价值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如在学习长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后,可立即介绍长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广泛应用。如人们希望在一定条件下,在多种策略中选取其一,以获得最大利益,如常见的“怎样包装最省包装纸 ,一张铁皮怎样做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最大”等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使同学们看到了科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学生通过研讨解题,可使他们亲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并受到科学统筹安排思想的熏陶及市场经济意识的教育。
另外,时至今日,数学已兼有科学与技术两种品质,这是其它学科所难有的,不能不让学生知道。如讲《数字的编码》中身份证的编号方法,是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运用,编号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无形中渗透了科学和技术意识。
同时,教学中还应举出反面例子,说明科学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可以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即具有双重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渗透一定的科学意识和科研方法
教学中可选择典型的例习题,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编制,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追踪当代科学家发现的思路,模拟一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学习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及科学态度。这应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着重点。方法渗透,是在各种教学中强化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教育。 譬如,在教学《三角形和四边形》时,教师刻意设置了让学生用小棒搭图形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行观察,最后小结归纳出图形的特征。这种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活动过程的教学方法,正是体现了在教学方法上的有机渗透。因此,数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科技活动课上,更要通过教师“ 搭台” 、学生“ 唱戏” 让他们从
“读” 科学变为“做” 科学,多参加实践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教师一开始就设置悬念:这么大的一块菜地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吗 ,能不能象长方形一样,找到一个计算方法呢? 让学生作出的猜测,提出新的问题。怎样解决?已有的解题过程所提供的思路可能难以奏效,需另辟新径,要激励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求探索去求解。以上或许是数学科学研究的一种思维渐进的模式,这种科技方法和意识应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日积月累,对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是有所帮助的。
三、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热情
联系教材,介绍相关数学史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特别是利用典型问题,介绍某些数学思想、方法、公式产生的背景和发现过程,可以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来源,启迪学生的科技思维。结合数学教学有 数学家的生平数学成就和对数学的追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追求真理的良好科技品质;结合有关材料,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如祖冲之、杨辉等数学家的杰出创造,可以提高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同学们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如 计算机和计算机教学等等,使他们从整体观和历史观上加深对数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科技见识。
四、将学习更多地看作是获得问题的解决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作是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个体要能在这急剧变革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储蓄式教育”被动的和 单纯的知识储存,而是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
在这儿,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问题,即将学习对象看作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需要掌握的事实。 第二,独立,即将学习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再现教师思维并复制文化的过程 .第三,调控,即学习中教师调控由关注知识传递的速度及学生再现的可靠性程度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探索的态度与方法及其过程转化。 例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米尺认识”这节课时,就从“比较长短”开始,一直到“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安排了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完整的事件情节,在其中设计了一整套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让他们 独立地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探究、去解决,并在不断地自我尝试与调整中获得一些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
五、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补充
数学课外科技活动的选择、排列、应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融合数学的各分科,密切数学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不但要强调逻辑推理,实用方面应置为重点,以便充分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诸现象进行科学地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技意识和水平。
数学竞赛作为一种洋溢着现代数学气息的智能角逐处处体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和美。经过老师们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投身到竞赛活动中去,将对完善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较强的数学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竞赛培训,使有些优秀的学生能自如地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终生受益,为将来从事科技或其它工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数学竞赛加强了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科普名著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培养科技意识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数学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在这里,笔者列出如下的一些科普名著和有关科学历史和发展的名作:《十万个为什么》、《时间简史》、《未
来之路》、《大趋势》、《中国科技史》等。老师们可向学生推介,同学们对此态度是积极的、有兴趣的。还要求同学们收看、收听科技节目,参观科技展览,以拓宽其科技视野。
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模型,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可培养学生对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还可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要不断地渗透科学技术及其价值与思想。因为教育要始终跟上日益发展与变革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个体不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就不能适应发展。因此,教育必须承担培养个体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思想、规范等基础上独立掌握并创造技术能力的使命。
参考文献:
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教案精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美M.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等等
更多推荐
学生,科学,数学,方法,问题,科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