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4日发(作者:云南师大文科数学试卷)
三一文库()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
*篇一: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记载:“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此问题为中国剩余定理的原型。下面介绍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常见的几种情况和中国剩余定理的巧妙应用,以及中国剩余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
一、基本解法——层层推进法
以上题为例:物品的个数满足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则有物品多少个?
解析:满足除以3余2的最小数为2;在2的基础上每次加3,直到满足除以5余3,这个最小的数为8;在8的基础上每次加3、5的最小公倍数15,直到满足除以7余2,这个最小的数为23。所以满足条件的最小自然数为23,而3、5、7的最小公倍数为105,故满足条件的数可表示为105n+23(n=0,1,2,…,下同)。
二、余同取余,和同加和,差同减差,最小公倍数做周
第 1 页 共 12 页
期
(1)余同取余,最小公倍数做周期
如果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余数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余数相加的形式。
例:一个数除以3余1,除以4余1,除以10余1。则这个数可表示为60n+1(60为3、4、10的最小公倍数,n=0,1,2,…,下同)。
(2)和同加和,最小公倍数做周期
如果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除数与余数之和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该和(除数与余数之和)相加的形式。
例:一个数除以5余4,除以6余3,除以8余1。则这个数可表示为120n+9。
(3)差同减差,最小公倍数做周期
如果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除数与余数之差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该差(除数与余数之差)相减的形式。
例:一个数除以3余1,除以4余2,除以10余8。则这个数可表示为60n-2(n=1,2,…)。
三、巧妙应用——余同、和同、差同的构造思想
有些题目是上面第二条所述的三种特殊情况之一,就可
2 12
以直接利用其口诀做题,而有些题目不属于这三种特殊情况的任何一种,是不是就必须用最基本的层层
推进法解了呢?不是。我们还可以利用的余数的规律,将其转化成这三种特殊情况之一,进而快速解题,节约宝贵时间。
例:某出版社工作人员将一批书打包,每包装11本则多出5本,每包装13本则多出6本,每包装15本则多出7本,问这批书至少有多少本?
A.1072B.2144C.2145D.3217
【分析】观察发现,余不同、差不同、和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将书的数量乘2,如此构造出差同的情况。
解析:将书的数量a乘以2,则根据余数的性质可知2a除以11余10,除以13余12,除以15余14,此时三者的差均为1,根据“差同减差,最小公倍数做周期”可知,2a可表示为2145n-1(2145为11、13和15的最小公倍数),2a最小为2144,故这批书至少有2144÷2=1072本,选A。
四、用中国剩余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例:有些数既能表示成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又能表示成4个连续自然数的和,还能表示5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如30就满足上述要求,因为30=9+10+11,30=6+7+8+9,30=4+5+6+7+8,在700至1000之间满足要求的数有:
A.5个B.7个C.8个D.10个
3 12
(2008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真题)
解析:设分别将该数分解为3、4、5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时,加数中最小的自然数分别为x、y、z,则有x+(x+1)+(x+2)=3x+3=3(x+1),y+(y+1)+(y+2)+(y+3)=4(y+1)+2,z+(z+1)+(z+2)+(z+3)+(z+4)=5(z+2)。即该数能同时被3、5整除,并且被4除余数为2,求得满足条件的最小自然数为30。而3、4、5的最小公倍数为60,则所有这样的数可表示为60n+30,且700≤60n+30≤1000,故满足题意的数有12、13、14、15、16,共5个。
*篇二:我国古代数学著作new
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一道名题:今有鸡兔同笼,共有35个头,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方法一:假设法。
假设35只全是鸡。
则:2*35=70
94-70=24
兔:24/(4-2)=12(只)
鸡:35-12=23(只)
方法二:方程法。
假设有X只鸡
则:2X+(35-X)*4=94
解得:X=23(只)
4 12
35-23=12(只)
答:鸡和兔各有23只和12只。
心得:从鸡兔同笼这道题看出:方程的优点是列式简单,是一种把难化简的方法,缺点是有时解题过程比较复杂。
另一道题:假设这件衣服值X个银币
则:(X+10)/12*7=X+2
解得:X=9.2
*篇三:浅论中国古代数学
浅论中国古代数学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发展出了自己的数学体系。商代的甲骨文上出现了完整的十进制,春秋时代严格的筹算已经成型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战国时代《考工记》中实用的几何知识流传到今天。
然而直到西方在1840年以后大规模地接触中国,完整地数学体系和先进系统的数学思想才开始传入中国,就如同西方科学史专家认为,中国只有学科(sciences),没有科学(science)一样,李约瑟也认为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是达芬奇式而不是伽利略式的,这其中自然有其理由。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这本书在例如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
5 12
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问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发展上是遥遥领先的。就其特点来说,它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九章算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采用按类分章的数学问题集的形式;算式都是从筹算记数法发展起来的;以算术、代数为主,很少涉及图形性质;重视应用,缺乏理论阐述等。
向对于古代希腊哲学化和几何化的数学,中国数学的特点在一开始就非常明显,即极其明显的追求实用性的倾向。数学问题集的形式,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所有数学问题都没有推导的过程,就仿佛这只是一本常见数学问题解决说明书。又例如“方田”一章中,对于圆周率只取到3,这显然和古代已经相当先进的建筑技术相矛盾,只能认为这是出于“实际当中取3就足够了”的考虑。
数学的实用化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先秦时代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上达到最高水平的是由手工业者等发展来的墨家。比如对于名家提出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命题,墨家就不同意,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
6 12
更多推荐
数学,中国,问题,解法,公倍数,满足,应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