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江西中职统招数学试卷答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校园绿地面积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班级联欢会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 负数的初步认识
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1)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 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 负产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
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
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游戏。(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 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 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
2000元。
2、 我在银行存入了
300元。
3、 我向南走了
100米。
4、 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 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 自学例1。(
10分钟)
1.
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
你是怎么看的?
2.
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
3.
思考:+20
C和-20
C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
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 里的气温是零下?
3
.你是怎么理解+20C和-20
C的?
导学要点: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
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
0C)
0C,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 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0r表示零上20C,温度比0C高,-20
C表示零下20C,温度比0C低。零上 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 自学例2.
(6分钟)
1.
自学。
导学单:
1.
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
2.
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
2.
全班交流:
+8844.4米和-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
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 上的负字)。为了方便,“
+”我们可以省略,但“-”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
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 练习。(15分钟)
【基本练习】
1.
第2页练一练。
点拨: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 负数和0的关系。
2.
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C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第
2
题:继续强调, 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 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数表 示。 3.
练习一的第
3
题。 写出
5
个正数和
5
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
练习一的第
4
题。 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 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C高,哪些比0C低?
-5
C与-10
C相比,哪个温度高 一些?
5.
创编练习。 电梯现在停在
6
楼,如果升到
9
楼记作+
3,那么-
2
表示( )
。
① 电梯下降到了
2
楼
② 电梯下降了
2
楼
③ 电梯下降了
4
楼
④ 电梯上升到
8
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作。(
6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
1
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
提高题。
甲地海拔高度是
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
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
-10
米,哪个地 方最高,那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
六、家作。
1.
《课课练》第 页。
2.
上网查阅:了解负数的产生
第一单元 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感知正、负数的含义,体会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
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 的能力。
3.
渗透数轴、区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 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1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二、 自学例3。(
7分钟)
1.
自学。
出示教材例4表格。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
读一读表格中的数据。
2.
根据表中的数据说说每个月的盈亏情况,和同桌说一说。
导学要点: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2.
全班交流。
3.
试一试。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全班交流。
出示教材试一试情境图和表格。
亏损用负数表示,盈利用正数表示。
三、 自学例4.(
9分钟)
1.
自学。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有用信息在全班交流时用 导学单:
1.
观察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
思考: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3.
仔细观察直线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2.
小组交流:
1.
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你是怎 么想的?
2.
观察直线上的点,你的发现是什么?
3.
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由于东西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把向东走
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
千米可以记作-2千米。
在数轴上,0右边的数表示正数,0左边的数表示负数。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 小于0.
-2和2到0的距离相等。 4.
阅读第4页的“你知道吗”?
四、练习。(15分钟)
【基本练习】
1.
第4页练一练。
点拨:蓝色线框里的正数表示存入的钱数,负数表示取出的钱数。
2.
练习一的第5题。
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
练习一的第6题。
和同桌说说表中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点拨:小明家四月上旬收支相抵后,还有没有结余?
4.
练习一的第7题。
点拨:直线上两个数之间的距离越短,它们就越接近。
直线上的数,右边的数要比左边的大。
5.
练习一的第8题。
表中的正数、负数和0各表示什么?
6.
创编练习。
五年级一班学生跳绳比赛的平均成绩为每人每分钟
120下,丁老师记数时,高于 平均数用正数表示,低于平均数用负数表示。王明的成绩是+
12下,魏丽的成 绩是—8下,王明实际跳(
)下,魏丽实际跳(
)下。 提示:在表示王明和魏丽的实际下数时,是以多少下为标准计算的?
五、课作。(
8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
2-3
页
1、3、4、5
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小强从家向西走了
300
米记作 +300
米,到达甲地,他从家走了-
200
米到了乙地,你能画出甲、乙两地的位 置吗?
六、家作。
1.
《课课练》第
页。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分析,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能 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
80%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 程,初步体会图形转化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
3.
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 流的意识,初步感受“变”和“不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例题引路(
6
分钟左右)
1、长方形面积怎么算? 板书:长方形面积=fex宽。
2、出示PPT引导观察。
观察例1说说自己的想法。
转化前后,什么没有变?
3、交流例2,你是怎么转化?
预设:①沿着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
② 沿着高剪出一个梯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 组织交流,转化的方法。强调:沿着高剪。
二、自学例3(
16分钟左右)
1、 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3的PPT 导入:例3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
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 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或数出它的底、高分别是多少,填在表 格中。
平行四边形
底cm
高cm
出示表格以及平行四边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 把刚才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长方形
长cm
宽cm
面积cm
2
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 小组讨论:
1
•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完成填空。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④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2.
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
板书字母公式S=ah
⑤ 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板演。
集体交流。
三、练习(10分钟左右)
(1) 适应练习
第8页练一练
(2)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1――5题。
① 独立完成。
② 集体交流。
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第1题:抓住等底等高来画。
第5题:周长没有变,面积变小了。因为高变短了。
(3) 创编练习
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周长是
78cm以CD为底时它的高是18cm有BC
是24cm求它的面积?
B C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相等的,求到
CD的长,那么面积也求到了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五、家作
完成《课课练》第 页
第二单元
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 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正确率达到80鸠上。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5分钟左右)
交流例4:
1、 一虚一实的两个三角形一样吗?,底是多少?高是多少?
2、 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怎么列式的?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 边形面积的一半。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十2”求三角形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叠。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学例5(
15分钟左右)
1、 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5的PPT
导入:例5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
自学
导学单(时间:6分钟)
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根据图中所标注的底和高,填在表格中。
三角形
底cm
高cm
出示表格以及三角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
长cm
宽cm
面积cm
2
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 小组讨论:
1.
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 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3.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完成填空 板书:
二角形的面积=底乂咼*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
④ 同桌相互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
板书字母公式S=ax
h
*
2
⑤ 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板演。 集体交流。
三、 练习(
8
分钟左右)
(1)适应练习
第
10
页练一练。
分别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不要忘记除以
2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
6—9
题。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
第7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X
3,所以这三角形的面积是3X
4*2
(3) 创编练习
一个三角形的底长6m如果底延长2米,那么面积增加1平方米,求原来三角 形的面积?
(4) 介绍“你知道吗?”(
4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学生交流“半广以乘正太”的理解 动态演示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研究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
系。
四、 课作(
8
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
5
页
1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
2、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3、 注意第四题的单位不一样。
五、 家作 完成《课课练》第 页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课题: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 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
80
%以上。
2.
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注重数据与图形、图形与 图形之间的联系,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
3.
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有序思考、逻辑判断等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分 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夯实基础。(预设
8分钟)
1.
计算练习。(第10题)
25
X
12-2
25X(
12-2)
122
X
8
-2
122
X(
8-2)
这节课,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进行练习。计算时采用男女生比赛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字母表示出来。
2
•不计算直接列式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32
46
18
12
单位:厘米
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一提醒:第三幅图,你为什么会上当?怎么改就可以了?
-点拨:在选择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3.
量一量、再计算。
(1) 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第
12题) (2) 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取整厘米数),算出它的面积。(第
示:量的时候要量哪些数据?(取整厘米数)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 组长分工,1人负责把红领巾的边拉直,1人度量,1人记录。
(2) 想一想,可以怎样量出红领巾的高?
(3) 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小组围绕导学单展开测量活动,再算出红领巾的面积。
二、 变式练习, 优化结构(预设11分钟)
15题) 提1.
画一画。(第11题)
你能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一个格子的面积是1平方 厘米),画完后请把底和高的长度标出来。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
•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底和高的乘 积应该是多少?。
2.
汇报交流画法。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总结写出公式,加以还原: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底乂高=三角形的面积X
2
=9X
2
=18
提醒:分析学生列举的几种方法。
(1) 注意有序思考。
(2) 注意特殊形状:底2厘米,高9厘米;底1厘米,高18厘米(横着画)
2.
说一说。(第16、17题)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
交流内容
1.
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
这个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点拨方法和解答疑惑。
让学生自己说说判断的方法。
补充:还可以把每个涂色三角形进行分割,也能证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引导:1.求出底和高。2.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相当于求谁的面积?
三、 综合练习,拓展提高(预设10分钟) 练习单(练习时间
8
分钟) 第一关:选择题 (
1)两个( )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
面积相等
B.
完全一样
C.
等底等高 (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
3
分米,高是
2
分米,与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A. 6 B.3 C.12
第二关:生活中的数学
1.
(1)一个三角形花圃,底
25米,高
22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
50
枝,这块 花圃一共生产鲜花多少枝?(第
13
题)
(2)一个三角形花圃,底
25米,高
22米。如果每
5
平方米种一棵树,这块地 共可种树多少棵?
总结:第
1
组中的两道题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解答时都是要先算什么?
接下去为什么用的方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什么?
2.
李大伯家有一块梯形菜地, 分别种了黄瓜和辣椒, 你能算出黄瓜和辣椒各种了 多少平方米吗?(第
14
题)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第三关:智力冲浪 思考题。每一块板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反思学习,内化提升(预设
1
分钟)
五、课堂作业。(预设
10
分钟) 补充习题第 页 拓展练习:图中两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
180m2,
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图
ppt
)
六、家庭作业。
《课课练》上第 页 拓展题:智力冲浪。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 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 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 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预设3分钟)
1.
出示梯形图形,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拿出昨天晚上自己剪的梯形,同桌间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
揭示课题。
二、 自学例6。
(预设17分钟)
1
•自学。(预设5分钟)
导学单:
(1) 你能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如何做?
(2) 小组交流。
刚才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组的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进行互动对话。总结出:转化是计算梯形面积最基 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 自学例7。
自学
导学单:(预设12分钟)
(1)结合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
积。
( )来求面
(2)拿出昨晚剪的两个图自己拼一拼、算一算、填一填,再思考:
行,
(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b)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
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c)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d)
小组交流。
点拨:
(1) 你是怎样想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 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
)与(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的和;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
梯形面积二平形四边形面积十2
)
=(
)X咼*
2
3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 么你准备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独立尝试,一生板演:
字母公式:s=(a+b)
x
h*
2)
强调公式中的“宁2”,这儿的“*
2”能少吗?为什么?
四、练习(预设14分钟)
【基本练习】
1.
中梯形的面积。(单位:
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cm)
教师提供课堂分层练习单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
•想一想,填一填.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 米.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涂色梯形的面积是(
第2题,提问:涂色梯形的面积与整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
3.
判断题
(1) 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
)
)
(2) 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
倍。 (
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
2) 第3题,强调两个完全一样的梯4.
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
2.8米,渠底宽1.4米, 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4题: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横截面”的? 指一指,图中的物体的“横截面”具体在哪里?
四、 课作。(预设6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8页第3、4题。
提高题
在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 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见ppt)
五、 家作。
1.
《课课练》第13页1、2、3题。
2
•提高题 《课课练》第13页拓展应用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认识公顷 第5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 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 位换算。
2.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 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 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平方米和公顷的单位转换。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作业,揭示课题(
2
分钟)
1、学生回忆面积单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一些面积单位
,
谁能把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按从 小到大的顺序说给大家听听
? 2、学生比划面积单位大小 比划一下,
1平方厘米有多大?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面积单位。
4、学生看图,认识公顷。
先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 自己读读图片中的文字, 这些文字中都用到哪个面积单 位?
公顷也是我们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公顷”。
关于公顷,你想知道那些问题?
5、学生自由回答。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20
分钟)
1.初步认识“公顷”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 翻到第
16
页,自己到书上先去找一找答案, 找到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1)、对照导学单尝试学习。 (2)、通过学习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3)那么
100
米有多长呢?谁能结合实际说一说?、
(
4)老师也找了一下,发现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大约长
100
米,以我们的新教
学楼为边长,围一个正方形,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
1
公顷。 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公顷有多大?
(5)、那么
1
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根据导学单,快乐自学
导学单
A.
自学书上
16
页相关内容
B.
学完后与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明确边长
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
1
公顷。 (3)学生自由发言。
(4)学生借助教学楼初步感知
1
公顷的大小。
(5)学生通过计算100X
100=
10000平方米,明确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
1
公顷的实际大小
(1)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00
平方米有多大 推想:( )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
1
公顷 (
2)学生亲身感知
1
公顷的大小
课前我请
28
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
100平方米。 下面,让我们到校园里去感受一下
1
公顷的实际大小。
多媒体出示:
(1)我们学校前操场长约
95
米,宽约
25
米,面积大约
2370
平方米。 大约( )个前操场的面积是
1
公顷。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1
公顷。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 来找一找,完成在练习纸上。
(2)我们教室的长约
9
米,宽约
7
米,面积大约
63
平方米。 大约( )个教室的面积是
1
公顷。
3、自主研究,加深认识
(1)学生合作完成练习:
1
平方米里可以站约
12
个同学,
1
公顷的面积大约可以站 (
2
个课桌面约
1
平方米,
1
公顷约有( )个课桌面拼成。
)个同学。
28
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
100
平方米,
1
公顷的面积大 约 需( )个同学手拉手围成。
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
10
平方米,
1
公顷约可停小轿车(
(2)学生自由描述
1
公顷的大小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
1
公顷的大小了吗?
(
3)完成“练一练”
三、分层作业,内化提高 。(8
分钟) 完成19页第
10-13题。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巡视,学生完成后,有针对性地评讲。
四、当堂反馈,总结反思。 (10
分钟)
)辆。
1、学生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多媒体出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当时用 “亩”做单位计算方法是:先用步量出长方形土地的长和宽(
1步=5
尺),计算 它的积,然后除以
240,就得到亩数,一亩约等于
667
平方米。)
3、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4、拓展题
开发商广告
小区简介
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绿色花园示范小区。占地面积
12
公顷,其 中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
2.8
公顷,绿化面积 达5公顷。……
小明他们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
75
幢。小明估 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
80米,宽约
10米。请你帮小明一起算一算, 房屋开发商的 广告是否真实?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知道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 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通过实际 观察和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
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 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 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
1
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体会
1
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预习作业,揭示课题
(2
分钟
)
1、交流预习作业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二、目标驱动,分层探究
(20
分钟
)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平方千米”
2、探究
1
平方千米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导学要点
:
猜一猜
1平方千米和
1公顷,哪个大?说说为什么
?
指出:边长为
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
1平方千米.
那么
1
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料自学.
交流探究成果。
板书:
?请同学们围绕学习材
1平方千米
=1000000平方米
=100公顷
导学单:
(1)
边长为
1
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
1
平方千米。你能用米作单位,来计算 一下这个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合多少公顷?
(2)1
平方千米
=( )平方米
=( )公顷
),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 小结:1
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 ( )。
3、 完成书本P17练一练。
自由读书本例
9
中的资料,了解平方千米的运用。 补充: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
960
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 海等。我们的家乡海门的面积约有
1002
平方千米。
介绍足球场面积。
三、分层练习
,
内化提升
(10
分钟
)
1
.单位换算
30平方千米
=( )公顷
6000公顷
=( )平方千米
5
平方千米
=( )公顷
=
( )平方米
400
公顷=( )平方千米
=
( )平方米
2.完成练习三第
14、15
题
3.完成练习三第
16、17
题
4、 优生完成思考题
5、 课堂小结
分层进行练习
,然后全班校对
,汇报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试生共同查找原因、研 究对策。
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 并说 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8
分钟
)
1、《补充习题》
2、每日一题:
有两块地,面积都是
0.64
公顷
,
一块是长为
100
米的长方形
,
另一块是正方形
.
这两块地中哪块地的周长长些
多多少米
?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熟练应用公式计算面积。 2
.使学生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公式的能力。
3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
分钟) 昨天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今天我们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二、复习铺垫。(
4
分钟)
回忆并口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导学要点: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 下 底的和,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X高,所以梯形 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十2
三、整体练习。 (25
分钟)
1.
完成练习单:
出示练习单
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收集错题。
练习单:
【基本练习】
1.
完成数学书本18页第4题。
2.
完成数学书本18页第5题。
注意:测量结果一般取整厘米数。
3.
完成数学书本18、19页第6 7、题。
求多少棵白菜的思维过程是总面积宁每棵白菜的面积。
4.
完成数学书本19页第8题。
看看谁能想出两种方法解决。
该模型尾翼是两个怎样的梯形组成的?可以先求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
直接求出这两个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也可以
5.
完成数学书本19页第9题。
你是如何知道三角形的底是多少的? 【创编练习】
1.
一个梯形的装饰板,上底12分米,下底18分米,高1米,两面都要涂油漆,
涂油漆的面积是(
少克
油漆?
在完成时要注意什么?(单位和关键字)
)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
2克,共需要多
2.
一个直角梯形,将上底延长12厘米后就变成了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 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提示:要求梯形面积要知道什么?
20厘米除了是正方形的边长,还是梯形的什 么?仔细画图表示出梯形各部分各是多少。
2.
全班交流。
四、课作。(10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9页1~4。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
提高题:已知梯形的上底是
20厘米,下底是34厘米,其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442平方厘米,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20cm
34cm
五、家作。
1.
《课课练》第14页1、2、3、4
2•阅读数学报。
第二单元
课题: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多边形的面积
第8课时 总第 课时
1.
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并计算出面积
2.
3.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
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 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 我 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
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 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 小组合作探究
1.
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自学P21例10
(1) 导学单
1) 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 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 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 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 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 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 小组交流 1) 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 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 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 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 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 全班交流
1) 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 我的例子)
2) 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P21练一练
⑴生独立计算。
⑵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 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 再求相关基 本图形面积之差。
P23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 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 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P23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创编练习
我们班《百草园综合实践基地》如下图,计算出我们班的种植面积
20
米
16
米10米
玉米 花生
黄豆
25米
点拨:
指导说说百草园是由哪些图形组合的?他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组 合在一起要怎样计算? 四、巩固内化作业:
1
、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p13第1、3题。
2
、课外作业:完成《补充习题》p13第2题 完成《课课练》第()页第()题
提高题:一块三角形广告牌,底长10m高3m。如果要用油漆刷这块广告牌,每 平方米用油漆2kg,这块广告牌至少要用油漆多少千克?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9课时 总第 课时 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练习课
教学目标:
1.
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4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组合及分解的多种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 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回顾。
导学要点:
引导说说什么是组合图形,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⑴分割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分别求出这几个简单图 形的面积,再求和。
⑵添补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看作是从一个简单图形中减去几个简单的图形, 求出它们的面积差。
2、 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练习)
二、 分层练习,共同发展。
1.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4m
m -----------
3m
7m
(1) 小组合作将图形分一分、补一补,说说每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说说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指导小组合作准备将组合图形割补成怎样的图形?
(2) 小组合作完成至少一种面积计算方法。
引导说说分成的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 全班交流多种方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
独立完成作业P23~24,集体交流。
(1) 练习四第4题
点拨:
分: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
补:正方形面积一三角形面积
(2) 练习四第5题
辅导学生不规则图形分成的两个不同梯形的上下底分别是多少米?高是多少 米?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 练习四第6题
提示:平均没公顷收小麦的吨数—=共受小麦的吨数十组合图形的面积
(4) 练习四第7题
提示:(1)门的油漆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一小正方形的面积。
(2) 要油漆的面积=10扇门的面积X每平方米的费用
三、实践活动,拓展提高
1、 思考:计算中队旗的面积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在小组中讨论用“分”还是“补”的方法?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 涉及到的数据是哪些?
2、 思考:计算中队旗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指导学生需要测量哪些重要的数据?哪些数据不需要测量?
3、 实践:测量相关数据。
辅导动手测量的方法。 4、 计算:小组合作计算中队旗的面积。
提示:数据保留整数。
5、 交流:全班交流数据,总结成败的原因。
引导不同种方法解决问题。
创编练习: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巩固内化作业:
1、 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p14第2题p15第3、4题。
2、 课外作业:完成《补充习题》p14第1题,p15第5题。
完成《课课练》第()页第()题
提高题:
请你设计一个中队队徽,形状不限,面积是
48厘米。画出你的设计图,闭馆标出数据
第二单元
课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多边形的面积
第10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正 确率达到75%以上。
2.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不同估计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3分钟左右)
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导入: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有办法知道下列图形的面积吗?
交流:你是怎么知道图形面积的?数方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 自学例11
(
15分钟左右)
1.
明确给出的数学信息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点拨:可以先数出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个数。
2.
自学。
导入:你准备怎样估计?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不同的估计方法。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
•把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分成几类?
如何明显地区分开来?
2
•有顺序地数出整格的个数,不满整格的如何处理呢?可以阅读数学书第
页卡通的方法。
22
3
•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数法。
3.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如何区分整格和不满整格的?
2.
不满整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3
•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导学要点: (1)把整格和半格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避免重复和遗漏。
(2)不满整格的可以全部看成半格计算;或者先数整格的个数,再把不满整格 的也看成整格,数出一共有多少格。
(3)有顺序地去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
全班交流 交流两种不同的估计方法,理解估计面积在一个范围内的合理性。 点拨:这个湖泊的面积大于多少公顷而且小于多少公顷?就是指面积大于整格数 而且小于所有的格子数。
三、练习(
12
分钟左右) (1)基础练习 练一练第
1
题 点拨:树叶上对称的,可以只数树叶的一半。
(2)针对性练习 练一练第
2
题、练习四第
9
题 提示:在边长
1
厘米的方格纸上画手掌的轮廓或树叶的轮廓。
(3)数学阅读 第
24
页的你知道吗 拓宽:
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分。
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15亩,1亩=10000十15\"
667平方米。
四、课堂作业(
1 0分钟左右)
1.
完成《补充习题》
P16。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每日一题。
2.
每日一题 数学书第
24
页思考题 思考:哪个图中估计的荷叶面积更接近实际面积?为什么? 提示:
先求出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再估计。 点拨:分成的小方格越多,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面积就越接近。
五、家作。
1.
《课课练》第
20
页
2.
阅读小数报。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整理与练习(1) 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总第 课时
1.
进一步理清各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相互联系,
算多边形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利用公式正确计
2.
通过对单元知识的回顾梳理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主整理的习惯, 在练习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练习,体验数学的奇妙,进一步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各种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教学难点: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整理(预设8分钟)
1.
知识整理单(8分钟)
㈠快速阅读书本第几页到第几页所有内容。简单记录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
识?
(1) (2) (3)
㈡本单元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1) (2) (3)
㈢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上角,用笔作上记号。 巡视指导,帮助学困生完成整理。
二、 集体梳理重难点(10分钟左右)
1.
各组被推荐的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整理方式和内容。
导学要点:根据学生整理的知识点,在黑板上系统梳理。 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底
高
面积
平行
四边
形
三角
形
梯形 第二单元
化。
多边形的面积
2.
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相同:转不同:推导平行四边形时用的是平移。 而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 我们 是把
2
个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所以,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 式中都有“宁2”。
三、巩固练习。(
15
分钟左右)
1.
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练习与应用”第
2
题。 按照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列式计算, 注意计算正确率和单位名称。
2.
比较练习第
25
第
1
题。
(1)看长方形,分别数出长和宽, 并算出面积。 再看平行四边形,说出底和高。 算出面积后,与图
1比较两个面积有什么关系。 说说如果不计算, 你能知道它们 面积之间的关系吗? 在点子图上,不必用尺量,一格就代表一个单位长度。
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得出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数出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面积。
与图
2
面积比一比,有什么关系? 在平行四边形中添一条线, 观察是否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如图
3的三角形。 感 受“一半”。
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3) 标出图
4
中的关键数据,并列式计算。 与图
1
面积比一比,有怎样的关系? 把图
1
添上一条线,分成完全相等的如图四的图形。感受“一半”。 比较梯形与长方形或者梯形与平行四边形。 得出等底等高的梯形的面积是长方形 或者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 比比三角形和梯形的关键数据和面积有怎样关系。 比较三角形与梯形。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相等。 (
5)把得出的各种平面图形大小关系对照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梯形下底没有直接告诉,要先求出来。
3.
综合练习 学生先独立计算“练习与应用”第
3
题。 再进行交流。
计算后组织交流。 要使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相等, 怎样确定底和高?三角形 的底和高呢?梯形呢? 4.提高题:把下面的任 意三角形ABC平均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份。
画出一条边上的四等分点,再与对角的顶点连接。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分步进行(先 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把这两个三角形对分)
四、 课堂作业(预设10分钟)
《补充习题》17页第1〜3题。
五、 家作
《课课练》第21页第一、二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课课练》第21页拓展应用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总第 课时 课题:整理与练习(2)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在比较和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的内
在联系。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常见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并能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2.
通过多种活动,巩固所学知识,能综合运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回忆和领悟各个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
3.
趣。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 学习兴教学重点: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画出
符合要求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
1分钟)
明确本节课所练习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心理上调节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一些练习(揭题),希望通过练习同学们能更熟练灵活地应 用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整体先练,小组评议(预设
15分钟)
自主学习单:
1
•学生各自整体练习4〜9题,并将有疑问、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在组长的组织下依次展示自己的作业。
3
•组长确定哪些题组内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哪些题还存在分歧,准备下一环 节提问。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困生。
三、 提出问题,分析解疑(预设10分钟)
1.
组内派代表提问。
2.
学生之间相互解答同学的提问。
并根据交流的情况订正和完善自己的练习。
第4、5题,先算出一个图形的面积,再计算。
第7题,图1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组合图形, 可以分别算出面积后相加。图
2也是两个图形的组合,但要从长方形里减去三角形的面积。
第8题,注意把长度单位化成“米”再计算。算出面积后再分别转换成用“公顷” “平方千米”做单位的数。
第9题,在计算草坪面积时,把左右两块草坪拼成一个没有小路的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3.
创编练习
(1)下面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比,甲( )乙。
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长与宽的乘积是相等的,所以, 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扩大6倍,高缩小2倍,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
A扩大6倍
B
缩小2倍C
面积不变
D
扩大3倍
可以自己确定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算出变化前、后的面积进行比较。 四、 课堂作业(预设14分钟)
《补充习题》18页第2、4、5、6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请你设计几个不同形状的花坛,面积都是24平方米。画出你的设计图, 并标上数据。
五、 家庭作业
课课练》第15页第一题、第二题中1、2、3题。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总第 课时 课题:整理与练习(3) 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横截面呈梯形的钢管堆中钢管根数的计算方法,能应用学过的 面积公式测量并计算有关物体表面的面积。
2.
启发学生能联系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出钢管根数的计算 方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相类似的数学问题加以巩固。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横截面呈梯形的钢管堆中钢管的根数,
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规律的探索以及从直观的数学问题抽象到等差数列的探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8分钟)
以及
1.
计算下面表格中平面图形的面积。
汇报交流
图形
平行四
边形
底 高
面积
6米
2米
三角形
梯形
3分米
上底 下底
40厘米
10厘米
8厘米
12厘米
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什么?碰到单位不统一的怎么办?
2.
交流书本P27第10题。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长也可以看作它的底长,这样就可以算出它的面积。
二、 探索与实践(15分钟)
1.
出示自主学习单:
(1)先试着估计自己教室地面的面积。(2)再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
(3)估计多少个教室地面的总面积大约是
1公顷。
观察时,应估计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估计教室的地面面积。
测量时,指导学生分工负责,分别量出教室的长和宽,算出一个教室的面积,再 估计。
2.
出示自主学习单:
(1) 分组活动,按照第12题的要求把20本练习本摞成一个长方体,量出前面 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面积。
(2) 把这摞练习本均匀地斜放,使前面变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量出相 关数据,计算面积。
(3) 小组讨论:两次测量计算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练习本斜放时一定要均匀,形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两次测量前的图形变了,但长方形的长和宽变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度没变, 所以面积相等。
三、 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自主学习单:
1.
分别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表面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同桌之间先说 一说如何求实物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2.
合作测量出这些数据
3.
分别求出自己的实物的面积。
4.
同桌互相交换,验算。
学生活动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计算的结果。
四、 评价与反思
1.
先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 之间郑重的 涂上颜色,对之间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2.
互相对之间的评价做一些交流。 五、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鼓励有兴趣的同学主动去解决。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帮助理解,也可以参考本单元第
法,解决问题。
10页中“你知道吗”介绍方
第二单元
课题:校园绿地面积
教学目标:
多边形的面积
第14课时 总第 课时
1.
使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主开展查找资料、
析讨论等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对相关面积计算的理解。
实际测量、整理数据、分
2.
使学生通过参与事前规划、事中合作、事后反思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 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自主开展查找资料、实际测量、整理数据、分析讨论等活动。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确定需要测量的具体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3分钟左右)
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导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二、 提出问题(10分钟左右)
1.
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独立思考后小组商讨办法。 出示教材中的问题。
导入:要知道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需要收集那些数据?可以怎样收集数据?
2.
小组制定方案。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
你们组要测量哪几个绿地的面积?
2.
要知道这些绿地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3.
制定校园绿地面积测量记录表。
点拨:了解校园分布情况,制定测量和统计校园绿地面积的方案,在全班交流。 提示:注意小组分工,把校园绿地面积分配到各个小组。 3.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说说自己小组测量的绿地的形状,需要测量的数据。
2.
教师和学生约定:成排树木的占地面积按总长度X
2计算,单棵树木的占地面 积按每棵2平方米计算。
3.
测量记录表如何设计的?
导学要点:
(1) 绿地的分配
(2) 小组分工:测量人、记录人、数据核实人、计算人。
三、 实地测量(16分钟)
1.
学生拿着记录表实地测量 教师巡视,解决学生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四、 汇总分析(8分钟)
1.
根据测量结果填写数学书第29页的统计表。
2.
交流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五、 回顾反思(3分钟)
谈谈自己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七、家作。
1.
《课课练》第26页。
2.
阅读小数报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小数意义探索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学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例1。(
18分钟左右)
1.
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1,说说题中要解决哪些问题。围绕自主学习单进行自主学习。
2.
自学
导学单1
在括号里填出合适的数:
1. 1
分米=~y0—
米=(
5厘米=—^0—分米=(
) 米,3分米=―^0—
米=(
)分米
) 米。
2. 5
厘米=—10^
米=( )米
12厘米=—0)米=()米
在学生自学时,发现做的正确的学生及时写到小黑板上,并及时搜集有错错 误学生的作业,备用。
3.
小组交流
(1) 围绕3分米=(/ 米=( )米,说说你的想法。
(2)围绕12厘米=
需 米=()米,说说你的想法。
3分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3分米就是这样的这样的3
3)
份,所以写成一10
米,写成小数是(0.3
)米。
12厘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2厘米是这样的12份,所以
(写成100
米,与成小数是0.12米。
4.
全班交流。
交流内容
(1)交流0.1米和0.01米的区别? 一
1
0.1
米表示的是10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分,每份是1分米。
0.01米表
1
示的是100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每份是1厘米
(2) 分母是10的分数应该写成怎样的小数?分母是
100的呢?
分母是1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 表示百分之几。
(3) 交流错例,指出不足之处。
5.
自学
导学单2
独立完成
1毫米=寫。米_)米
40毫米~
仮毫米=鳥。米=( ________ )米 在学生自学时,发现做的正确的学生及时写到小黑板上。
完成后交流:
(1)
1毫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交流0.001米与0.01米和0.1米的区别。
1毫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1毫米就是这样的这样的1
份,所以写成
(1)
米,写成小数是(
0.001
)米。
1
1000
0.001米表示的是1000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每份是1毫米,而0.1
一
1
一
1
米表示的是10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分,每份是1分米o 0.01米表示的是100
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每份是1厘米
二、练习(15分钟)
(一)适应性练习。
1.
第3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一题
(二)口答练习 1.
说说书本第
2、
3
题。
2.完成练习五第
5
题。 一位同学说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说小数。
(三)比较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
6
题。
(2)补充:
(A)4
分米=( )米
4
厘米
=( )米
4
毫米
=( )米
(B)
6
分米
=( )米
60
厘米
=( )米
600毫米
=( )米
提示:明确米与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四)创编练习
1.
把
5
米
3
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是(
①5.
3米
③5.
03米
②0.53米
④5.003米
)。
提示:注意
3
厘米可以转化为
0.03
米。
三、课作(预设
8
分钟)
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第
20-21
页第
1、2、4、5、6
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误,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用数字“
1、4、0”和小数点“
.
”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请试着写一写
四、家作。
《课课练》
P.27课题: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教学目标:
第2课时总第课时
1.
让学生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应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知道小数的数位名 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组成,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 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3.
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了解小数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小数数位顺序 表以及相应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入。(3分钟左右)
1.
出示例2,先涂色表示它上面的小数,再填空。
仔细观察,说说涂色的份数,为什么?
说说涂色的每一份表示什么?
2•自学(7分钟左右)
在学生自学时,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书本,教师发现做的正确的学生及时 写到小黑板上,并及时搜集有错错误学生的作业,备用。
导学单1
思考:(1)
0.1
和
0.01
这两个计数单位哪个大?
(2)
1里有多少个0.1
?
0.1里有多少个0.01
?你是怎么知道的?
(3)
没有比0.01更小的计数单位?你能再说一些 ( )。
有3.
小组交流,明确: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数是百
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
明确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并沟通与个位以及整数相邻两个计数 第三单元
单位之间进率之间的联系。
说说一些同学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
二、 自学例3(
9分钟左右)
导学单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
读一读小数344.725,说说它由哪三部分组成?
2.
结合344.725,来说说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完成后对照书本
页,独立加以纠正。
33
3.
这个小数中的两个“
4”意义相同吗?其它数字占有哪些数位?各表示什 么意义。
4.
独立完成34页的小数数位顺序表,如有不会的可以跟同桌小声交流。 小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三部分组成。 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
提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
2.
全班交流
三、 练习(14分钟左右)
1.
适应性练习
1.
书本34页试一试和练一练。
注意3.75,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在哪两个整数之间?同时又在哪两个一 位小数之间?
2.
书本第36页7、8、9。
第8题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第9题在思考0.1里有()个0.001时,可以先想0.1里有几个0.01,再想0.01
里有几个0.001。
3.
开放题:第10、11题
数字可以全用,可以不全用。同时可以结合数的组成,读法,写法加以一题多用。
四、 课作(预设7分钟)
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第22-23页第1、2、3、4、5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误,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
3.5
里有( )个
0.01。
五、 家作。 《课课练》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小数的性质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 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
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思考的 能力。
3.
在活动中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 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并会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能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1分钟左右)
1
•明确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 自学例4,例5
(17分钟左右)
1.
明确例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
自学。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 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 为什么?
(2) 从左往右观察0.3和0.30这两个相等的小数,你又能发现什么?
3.
交流。(3分钟)
交流内容
1.
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2.
说说为什么橡皮的单价和铅笔的单价相等?
要点:
(1)用具体钱数解释,都是3角;(2)用图表示;
(3) 结合计数单位理解。
同学们想出了多种方法都能证明
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4.
学习例5。 (1)先看图填一填再全班校对。
(2)比较
0.100
、0.10
、0.1
的大小,你是怎样比较的?
(3)
从左往右观察
0.100
、0.10
和0.1
这三个相等的小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和不同的地方,你能发现什么? 提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怎样? 初步体验小数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
5.
观察例
4和例
5的比较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点拨: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从右往左看呢? 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
0”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6.
学习例
6,并完成“试一试” 。 组织交流,校对和订正。
明确小数化简的方法。 知道小数改写的方法,特别是将整数改写成若干位小数的方法。 这些物品价格中哪些“
0”可以去掉,在书上填一填。
3.05
元中的“
0”能去掉吗?为什么? 小数中的“
0”是否都能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
0
才可以去掉? 重点指导把
10
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三、练习。(
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
“练一练”第
1
题。 思考:数轴上的各个小数是怎样得到的? 观察每组中的两个数,
你有什么发现?
0.1=0.10
,数轴上的这个点还可以用哪些 小数来表示?
2.
“练一练”第
2
题。
思考哪些“
0”可以去掉,哪些不可以,为什么?
3
.练习六第1〜5题。 直接将答案写在课本上,后进行集体交流,逐题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第1题为什么不把
0.018和0.180连起来?
第
5
题用“元”作单位表示钱数时,因为人民币“元”后面还有“角” “分”,所 以钱数一般改写成两位小数。比较一下,用“元”作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后有什 么感觉?
【创编练习】
(
1
)只动三笔,变成三个相等的小数。
6020 602 60200
(
2)写几个和
30.200
相等的小数。
四、课作。(7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
24
页上第
1、4、5、6、7、8
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 提高题: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就比原来的数大
324,原来这个整数是多 少? 五、家作。
更多推荐
面积,学生,图形,梯形,小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