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普通高中数学试卷答案)

著名历史人物的小故事_历史故事有哪些

历史小故事是一段历史的经典产物,对于那个时代的背景来说,是有极大的影响意义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著名历

史人物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历史人物的小故事1

苏轼

苏轼,号东坡,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作为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后人留下了许

多作品。但作为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生道路坎坷,自从21岁中进士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放逐,有一次甚至还 被抓起

来,押到汴京治罪。

在流放的时候,苏轼生活困顿,节俭度日,但在他作高官的时候,同样非常注意节俭。在饮食上,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

定:每顿饭只能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别人:不许铺

张,否则就拒绝前往。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他,十分高兴,于是便邀请苏轼去吃饭。苏轼告诉

他,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只要求比平时多备几个菜,老朋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友情 就行了。

可是,几天后,当苏轼去赴宴时,却发现酒席相当铺张奢华,苏轼很不客气地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苏东坡。我

一贯主张厉行节约,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看来根本不是接待我的,我还 是离开的好。”说完就转身告退。

那位老友解释说:“苏兄一向俭朴,我早已知道。今天是个例外,一来你我好久不见,偶然重逢,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二来

苏兄正在朝中担任要职,是场面中的人物,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岂不太失老兄的身份,所以……”苏轼接口道:“所以什么?

朋友相聚,就应该像朋友一样彼此随便。再说我在朝为官,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相反,官位越高越应该节俭自律!”说完,他

硬是坚持不入席。

苏轼不但自己十分注意生活俭朴,还 十分注意用节俭来要求他的亲人。他有个正在作高官的远亲,生活非常奢华。单是

起居时的“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侍候;若是“大洗面”,侍候人要增到5人;如果是“大澡浴”呢,就要有9个人服侍,并且“澡

浴”以后还 要用名贵药膏擦身,用异香熏烤衣服。他不以为耻,却以为是值得荣耀的事。有一次他写信给苏轼不厌其烦地夸耀

他的“养身之道”。苏轼看后,非常厌恶。他在给这位远亲回信时,只简单地写了一个字:“俭”。希望这位远亲能在一个“俭”字面

前,有所醒悟,改掉奢华的恶习。

想一想:通过苏东坡一个字的回信,小朋友得到了什么启示?别忘了,节俭可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

历史人物的小故事2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是一个云游四方、以乞讨度日的和尚。也许正是因为他早年历尽了人间的饥寒困苦,又亲眼目睹

了元代统治阶级荒婬奢侈遭致的亡国历程,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不敢放松提倡节俭。

有一年,宫中的房屋要进行修缮和调整,而朱元障的住房也在规划之中,准备另做他用。于是负责宫中事务的太监向朱元

璋启奏,说要为皇上另建一处宫室。起初,朱元璋根本不肯,后来听太监陈说了事情原由,才勉强答应下来。

负责工程的官员接到任务以后,丝毫不敢怠慢,一头钻进了历代建筑的资料当中。没几天工夫,宫室的图纸设计出来了。

它汇集了历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并极尽了帝王居所的豪华和雄伟。

太监拿到这份图纸以后非常满意,就拿去征求朱元璋的意见,谁知朱元璋一看图纸,原来长得很长的脸拉得更长了。他把

图纸往旁边一扔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居室,为什么要搞得这样奢侈豪华?”

太监听了一时转不过弯来,心想:历代帝王住所都是这样,我们根据前人的做法来设计房子,有什么过错呢?太监虽然没

说话,但朱元璋已看出他心怀委屈,于是稍稍缓和了口气说:“营造居住的房屋,只是为了实用,搞那些雕梁画栋,无非是为

炫耀自己的气派,这不仅会造成钱财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助长奢靡之风。朕曾听古人说过,上面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一定

会模仿,甚至会远远超过他。我是一国之主,如果造了这样的宫室,下面的文武大臣就会积极仿效起来。这种风气一旦传播开

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你要使我高兴,就一定要照我的意见去办——把那些多余的东西统统去掉!你是宫中管事的人,一言

一行都要为国家的前途着想才行。”太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捧着图纸走了。

重新建造的宫室不久落成了。整个建筑朴实大方,一点多余的豪华装饰都没有,厅内只绘制了一些著名历史故事和古代杰

出人物的画像。清风徐来,皓月当空,朱元璋在太监的陪同下,前来视察所建的宫室,走进宫门,远远望见素朴雄壮的建筑物

和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由于朱元璋开创了一代简朴之风,明代的建筑包括家具用品,大都保持了简朴庄重的特色,极少有华而不实的装饰。

想一想:通过朱元璋一国之君的朴实新居,全国上下掀起了简朴节约的风气。小朋友 ,你说朱元璋做得好吗?

历史人物的小故事3

博学多才的张衡

1956年河南南陽市人民政府重新修整了一座庄严巍峨的古墓,这就是著名的张衡墓。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荆州南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陽市。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十五岁的时候,便告别家乡 出外游

学。他先入武关,游三辅。十七岁的时候,他去洛陽的途中,登上了骊山峰顶。面对广阔的天地和壮丽的山河,他感到了前所

未有的自豪与无限的感慨。下山的时候,他又去神进温泉游泳。此次游览,张衡对京都附近的自然景观、历史风貌、社会人

情、学术情况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不久,张衡到都城洛陽,进入朝廷办的太学堂读书。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钻研典籍和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讨论问题

上。张衡的家庭很贫困,平时的吃穿用都十分节俭。冬夜 里,他只盖一条破被子,蜷曲着身子在灯下读书。因为没有鞋穿,

他的脚时常冻得红肿,乃至化脓溃烂,但他都咬着牙坚持。

张衡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探索它们在天空里运行的规律。他把研究的结果写在一本书上,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

已经用了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他记录了二千五百颗恒星,并且画出了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他已经知道,月亮

本身是不发光的,是受了太陽的照射才反出光来;月亮的黑暗部分,就是没有照射到太陽光的部分。所以月亮的位置和太陽相

对的时候,是满月;月亮运行到跟太陽同一个方向的时候,人们就看不见它了。他还 根据太陽在天空里运动的规律,解释了冬

天 日短夜 长、夏天 日长夜 短的道理。他说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假设叫做浑天说。

在张衡以前,多数人都相信“盖天说”,认为地是平的,天像一只碗,反扣在地上。张衡的浑天说虽然不符合实际情形,但是比

盖天说大大前进了一步,并且对计算历法有实用的意义。

公元177年,张衡在东汉都城洛陽研制成功了一台利用水力带动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转动计时器。欧洲到

公元十二世纪才制造出机械性的计时器,比我国晚一千多年。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

仪。这些发明都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想一想:张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从小有什么样的习惯?为什么他的脚会化脓溃烂,他的著作和发明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的小故事4

不断进行科学探讨的祖冲之

祖冲之出生在公元429年,正当南北朝刘宋王朝时代。他是个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有许多卓越的成就,

其中之一就是圆周率的计算。

圆周率就是圆周的长度和直径的长度的比。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也就是说它是个没完没了的小数,各位数字的变

化又没有规律。通常在计算的时候,我们把圆周率定为3?郾1416,这个数字实际上比圆周率稍微大一点。祖冲之在一千五百

年以前就确定,圆周率在3?郾1415926至3?郾1414927之间,比3?郾1416精确得多。在他之后一千年,阿拉伯数学家才打破

了这个精确程度的记录。

计算圆周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们知道,在一个圆里内接正多边形,计算这个正多边形的总的边长,就可以得到圆周

的近似值。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总的长跟圆周就越是接近。祖冲之必须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先算内接正十二边形的边

长,再算出内接正二十四边形的边长,再算内接正四十八形的边长……边数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内

接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边形的边长,才能得到这样精密的圆周率。

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翻十翻,看起来好像还 简单,其实不然。边数每翻一翻,至少要进行七次运算,其中除了加和减,

有两次是乘方、两次是开方。祖冲之算出来的结果有六位小数点,估计他在运算的过程中,小数至少要保留十二位。加和减还

好办,十二位小数的乘方、尤其是开方,运算起来极其麻烦。祖冲之要是没有熟练的技巧和坚强的毅力,是无法完成这上百次

的繁难复杂的运算的。

在祖冲之以前,已经有人提出圆周率跟π相近似。祖冲之把π叫做“疏率”,提出了另一个圆周率的近似值π,作为“密率”,

因为它更加精密,跟圆周率更相接近了。过了一千年,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才先后提出π这个圆周率的近似值,欧洲

人当时不知道祖冲之已经提出了“密率”,在他们写的数学史上,把它叫做“安托尼兹”。日本数学家主张把π称为“祖率”,这是十

分公允的。

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后名声响了起来,结果被宋明帝派到一个落后的穷县当县令。祖冲之上任后经常外出观察,一次他看

到农民用脚踏碓舂米的情形,觉得既累又慢,便立即与老农商量,请来木匠、石匠,做了一个以立式水轮为动力的水碓。

试车成功了,村民们在一旁欢呼雀跃。祖冲之却在一旁思考:如果能做个水碓磨,既能舂米又能磨面不是更好吗?经过反

复实践,改进,水碓磨车终于试制成功了,这其中包含着力水、杠杆、凸轮的原理。

后来,祖冲之又被调到京城任职。当时的达官贵人为出门显示排场与威风,纷纷指令手下工匠制造指南车。祖冲之经过精

心研究和设计,再利用精确圆周率计算,在车前做了个铜铸齿轮盘,随便车子怎么转,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

祖冲之就是这样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他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将永远放射光芒。他的刻苦学习、认真

钻研、勇于创造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想一想:祖冲之是谁?他最早计算出了什么,比其他国家早了多少年,他涉猎了哪几个科学领域,他有哪方面是值得我们

学习的?

历史人物的小故事5

土木工兵祖师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约生于公元前507年。他是中国春秋时代的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人们称他为鲁

班。鲁班是我国古代的建筑和发明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

实践经验。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鲁班特别善于开动脑筋,解决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

有一次,鲁班带领工匠建造一座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那时没有锯,砍树全靠斧子。他和徒弟上山砍树,一连砍了几

天,累得筋疲力尽,木料还 是供应不上,鲁班十分着急。

这一天天刚亮,鲁班又上山去砍木料。一不小心,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鲁班摘下一片叶子轻轻一摸,原来叶子的

两边都长着很锋利的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

鲁班得到启发,立即下山请铁匠帮忙打了一条带小齿的长铁片,拿到山上去试验。鲁班和徒弟一人握住铁片的一端,在一

棵树上一来一往地拉了起来,很快就把树锯断了。就这样,鲁班发现了锯子。

鲁班做木工活,用墨绳画线的时候,原来就是由他和母亲 拉住墨线头的。后来他做了一个弯钩,把它拴在线头上,弯钩

往木头上挂,划线时一人操作就行了,不用再请母亲帮忙。后世的木工把这个小钩子取名叫“班母”,以纪念这个创造。

据说刨子是鲁班发明的。有了这种工具,就可以把不平的木料刨平,把粗糙的木料刨光滑。刨时顶住木料的卡口,有人的

叫它“班妻”,因为先前鲁班刨木料的时候,都是妻子帮着按扶的,后来在木料上钉上个卡口,才不用按扶了。

鲁班还 发明了钻(穿孔工具)、铲、墨斗(画线用)和曲尺等多种有用的木工工具。曲尺是用来求直角的,后人把曲尺叫做“鲁

班尺”。这些工具,直到今天,木工们还 在使用。

一次鲁班雕刻一只凤凰。有人见到半成品就讥笑说一点也不像,还 说鲁班笨。鲁班并不因为别人的讥讽而停止工作,相

反更刻苦钻研技术,终于雕成了栩栩如生的凤凰,那些讥讽过他的人看了,也连声赞叹他的高超技艺。

老年时的鲁班,名声已经很大。有一次他来到楚国,正好楚国准备要攻打宋国,楚国人就请他设计制造攻城器具。鲁班发

明了云梯,又根据水战的需要,制造水战工具“钩强”。

后来,鲁班遇见了墨子。墨子是当时的哲学家,也是一位科学家。墨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主张为民生日用创造工具,

反对鲁班制造武器。两人经过几次争辩,墨子说服了鲁班。此后鲁班再也没有发明制造过其他武器。

鲁班看到人们把米麦碾成粉很困难,虽然可以用大石头把它们砸碎,但米和麦是椭圆形的小粒,用力大则把米麦都砸跑

了。他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

有一次他偶然看见一位老妇人用石杵捣麦,很受启发。他琢了两块厚厚的圆石,石面上凿出高低起伏的齿条,石中心安一

木柚,合起来转动圆石,就能把米麦磨成细粉。这就是两千年来广泛使用的磨。有了它,磨粉就容易多了。

大约3000年前就有锁了。不过那时的锁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只是做成鱼的形状,挂在大门上,无非提醒看门人要像鱼一

样不眨眼睛的盯着门户。鲁班在“鱼”内部安了机关,不掌有钥匙就打不开锁,这样才真正能用锁代人看门了。

一次鲁班赶路累了,坐在河边一家卖酒的酒棚里休息。河边一群工匠正忙着赶造一座石桥。当地的风俗,每年立春要举行

迎春会,迎春队伍要从桥上通过。第二天就是立春,主持造桥的掌墨师正心急如焚地催促着石匠们抓紧干活。

鲁班信步来到桥边,看见快合拢的石桥中央还 有几块石头没装上。他拿出曲尺量量石桥,又量量已打好的一堆石头。量

后他沉思了一会儿,不声不响地般了一块被石匠们废弃的石头,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具,在酒棚边打起石头来。

卖酒的老太婆问他打石头干吗,他光笑不回答。好心的老太婆招待他喝水吃饭。石头打好了,上路前鲁班把它送给老太

婆,说:“明天如果有人要石,要让他答应照顾你这孤寡老人。”老太婆直笑鲁班是个老糊涂。

赶一班夜 工,第二天天亮时,只剩最后一块石头没装上了。这时从远处传来迎春队伍的锣鼓声。掌墨师指挥石匠们把最

后一块石头抬上来,这才发现石头小窟窿大装不上。掌墨师急得团团转,石匠们也都傻了眼。

没合拢的石桥经不住很多人踩。迎春的锣鼓越来越近,再打一块石头可来不及了。老太婆见了,说她有一块石头和这窟窿

差不多。掌墨师用尺子一量,一分不差!冲过去就想搬。

老太婆一屁股坐在石头上,着急地说:“慢着!它的主人说过,谁要这块石头,得为我养老送终!”掌墨师一把扶起老太婆,

连声答应。大家七手八脚地抬着石头往桥窟窿里放,说也怪,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在场的人都惊得面面相觑。

老太婆突然想起了什么,大叫起来:“那老头姓鱼名日,鱼日!不是鲁字吗?这不是鲁班师傅吗?”“鲁班师傅!”石匠们都惊呆

了,个个张大嘴像木头人。这时锣鼓声震天,迎春的队伍正从坚固的新桥上通过。

一天鲁班路过一处建造宗庙的工地,只见工地上冷冷清清没人干活。鲁班仔细察看了起来:正殿的地基已打好,墙也砌

好;殿上的柱子竖了起来,旁边横放了一根大梁,一看就知道梁太短,和屋顶相差一大截。

殿后空地上,立着四根很高的石柱,石柱旁着地躺着用整块朱砂石琢成的亭盖,又大又厚,一看就知道非常重。怎么安上

去,可真是个难题。鲁班围着工地转了几圈,心里反复琢磨着,然后匆匆上街打听掌墨师的住处。

掌墨师张师傅的家在街后,小屋黑黑的,没盏灯。只见张师傅坐在桌旁,望着几张工程纸发呆。鲁班主动上前打招

呼:“师傅!我从鱼日村来,也是干木匠石活的,路过此地,能让我歇一夜 吗?”张师傅见是同行,就收了他。

张师傅的妻子端饭菜,招呼大家吃饭。“明日中秋,是上梁上亭盖的日子,一点办法也没想出来,真急煞人。”愁眉苦脸的

掌墨师哪有心思吃饭,他让鲁班先吃,自己上工地去了。

待夫妻俩回来,客人不见了,只见桌子被弄得乱七八糟。两尾鱼平放在两只饭碗口上,鱼嘴被串在一只筷子的两端。桌上

倒了一大堆饭,一只大红花碗倒扣在饭堆上,开碗一看,四只筷子成正方形埋在饭堆里,只露出筷子头。

妻子生气了了,正要骂,张师傅好像突然明白了,激动地说:“看!这是鱼抬梁!这是土堆亭!”见妻子更糊涂了,他解释

说:“梁太短,可雕两条大木鱼,接在正梁下面。用土把石柱埋起来,不是能抬着亭盖上去吗?”

鱼日?那不是鲁……鲁班师傅吗?张师傅兴奋极了,立即把工匠们召集起来,连夜 开工。听说是鲁班师傅的主意,大家干

劲更足了。第二天一早,工地上挤满看热闹的人。鱼抬梁!土堆亭!人们雷鸣般地高声欢呼起来。

鲁班来到一个国都,雄伟的建筑把他吸引住。忽然,一群刽子手押着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向法场走去。队伍后面不远处,

一位满脸泪痕的中年人踉踉跄跄地跟着走。别人告诉了鲁班,那老年人是位掌墨师傅,中年人是他侄子。

原来国君要在宫城四角造角楼,每座角楼非要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多难造的角楼啊!

先后找了七位掌墨师,都造不好,全给处死了。那中午人是第八位。鲁班很同情不幸的同行,暗中跟着中年人来到郊外。

那人低声哭泣着,解下腰带挂在一棵大树上,打算自尽。鲁班见状急忙上前,把腰带拿在手里,劝解道:“九梁十八柱七

十二条脊是个难题!不过,还 有10天时间,用心琢磨也许会有办法。”中年人想想也有道理,决心再努力一次。

鲁班拿着腰带离开后,不断思考着这难造的角楼。他跑遍京城,凡能做参考的建筑物去去仔细看过。鲁班看着一个小贩挑

着一担蝈蝈沿街叫卖,他像得到了什么启发,心里一动,蹲下来细心看起精巧的蝈蝈笼。几天后重班来到草棚边,把自己扎的

蝈蝈笼送给一位小徒弟,又拿出腰带对小徒弟说:“这是你家师傅的,你去交给他。并让他一定数数这笼上的高粱秆。”小徒弟

捧着东西蹦蹦跳跳地回到工棚去了。

10天期限快到了。掌墨师傅一筹莫展。见到自己的腰带,他吃了一惊,像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一位老爷爷 让你数一数这

蝈蝈笼。”徒弟对他说,师傅没精打采的数起来:“一二……啊!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掌墨师傅惊喜地跳起来。

天下竟有这样的巧手!莫非鲁班师傅?师徒俩赶紧出来寻找,可鲁班早不知去向了。第二天,掌墨师傅带领工匠们按照蝈蝈

笼的式样信心百倍地赶造起角楼来。角楼雄伟绮丽,国君也挑不出毛病来。

鲁班生活的年代离现在很遥远,他的生平记录很不完整。他大概逝世于公元444年以后。人们世世代代传颂鲁班发明的故

事,往往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都集中在他身上。他的名字实际上已成为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想一想:相信爱学习的小朋友 原来也听说过一些鲁班的故事吧,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对他的了解更深了呢?其实,无论做

什么,只要认真的动动脑筋,总会成功的。


更多推荐

起来,石头,时候,圆周率,工匠,人们,劳动,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