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教师考试数学试卷分析报告)
让知识带有温度。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进展,或是题材的延展,而东西方文化也采纳了不同的角度,欧洲文明进展出来几何学,而中国则进展出算术。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建议思索的问题
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
2.课堂上采纳小组争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行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3.课堂上小组争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铺张了课堂时间?
背景
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特别头疼。由于我教书8年来,始终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同学学好,必需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仔细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学问点都预备讲得清清晰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很多同学觉得挺简洁,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仔细听我讲,结果他们爱好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同学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行雕也!”。
后来,我停止了埋怨,开头反思:如何能让同学乐观、主动地参加呢?嗯……对!要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仆人。
案例描述
第 1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2.自己悄悄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同学们仔细地观看这些数字,进行着思索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同学喜形于色,有的同学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同学都在乐观地思考(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同学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知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争论,沟通各自的意见。”
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同学们绽开了热闹的争论,有些同学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同学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同学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
依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索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索方法和探究过程——
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对刚才那个同学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第 2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生:(支持第一个同学)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其次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全部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由于相邻的两个数肯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
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争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假如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生:(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谈论声。)
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
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习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由于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化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
第 3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学听得特别仔细,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发觉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
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由于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特别好,这就是其次个规律(投影出示):假如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慢慢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
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肯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别。
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同学们进行验证,发觉果真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仔细地看书中例题,并且乐观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究转化。
第 4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同学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同学的手脚,阻碍同学思维的进展,由于真正能培育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的实践活动必需是同学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同学自己在进行观看、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问答式教学向同学独立思索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在教学中,同学始终处于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铺张”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同学获得了多少学问和力量啊!
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行转变的标准。
课本在同学学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学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同学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觉的微小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同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老师,一方面要求老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老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殊是要转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同学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制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仆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受简洁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依据实际状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第 5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培育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依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力量,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力量.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加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展统计观念,培育学习的爱好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依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学校下个月要参与一次鼓号竞赛,她们最近始终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竞赛中获胜,但是竞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办法,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竞赛做些什么预备工作,才能顺当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办法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学校预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假如你是鼓号队员,你应当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 6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其次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慧,会依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学校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当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同学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爱好,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同学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加观看,表达,思索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供应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沟通,探究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终,依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当留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支配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终,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同学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情愿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沟通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准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第 7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状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同学放在第一位.通过同学的汇报,沟通,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育了同学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同学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现,体现了同学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沟通落到实处.)
三,回顾沟通,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争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依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同学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把握相互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把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学问要点,把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同学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同学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通过同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乐观情感,培育同学在生活中发觉数学的良好习惯。
第 8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教学重、难点:
让同学建立抽象的相互垂直的概念,让同学把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美丽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日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
2观看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推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互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相互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相互”是什第 9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不能)必需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分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当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①OB
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熟悉概念
(1)让同学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同学独立思索后沟通。
(2)推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同学推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同学试折,再汇报。(鼓舞同学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第 10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画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方法同2,放手让同学动手操作。
4、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四、解决问题
让同学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大路边的最短路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第 11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使同学能依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育同学的动手力量。
教具预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
引导同学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同学绘制折线统计图的爱好。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同学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依据老师供应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老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同学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同学练习2分钟,老师将巡察发觉的问题组织同学分析,再推动其次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同学。
2.小组沟通作品,观赏折线统计图
A同学依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觉了哪些信息?
第 12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全部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觉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同学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状况来猜想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同学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沟通优秀作品。
3.依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想:小明身高的进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同学独立完成,师组织同学进行评析、沟通。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其次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一、激趣引入
老师:同学们,看!今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第 13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同学:溜溜球。
老师:想来玩玩吗?
同学:想。抽两个同学上台玩溜溜球。
老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觉了什么?
同学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同学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老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讨论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同学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觉线段、直线和射线。
老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同学:能。
老师:但请留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争论,一边连。
第 14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老师巡察指导,同学操作后交到讲台上。
2.熟悉线段、直线和射线。
老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也许分为三类。我们先讨论第1类。(拿出一张同学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现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同学举手。
老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老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同学说出:是从1个点动身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老师:(课件依据同学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同学: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老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同学:第①条线最短。
老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许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耀端点)
老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第 15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学:能。请一个同学到视频展现台上量。
老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同学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现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同学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老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同学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老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同学 :能。
老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老师:老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同学:不能。老师:为什么?
同学:由于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老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同学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第 16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相应的同学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老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同学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老师:(课件依据同学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同学:是。
老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老师:你能找诞生活中的射线吗?
同学回答(略)
老师:熟悉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分吗?
同学争论后回答。……
[点评:从同学探究出的表象动身分类讨论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别,结构明显、层次清楚,同学简单理解。同学成为参加讨论的主体,更能体验胜利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欢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学校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熟悉更大的数”第 17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熟悉,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常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问的连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同学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同学自身的阅历积累,许多同学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同学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同学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熟悉,对于“四舍五入”法详细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状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非常清晰。
四年级的同学已经进入了学校中年级段,具有肯定的学习阅历和合作学习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育同学的推理力量。
3、经受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育数感。
教学重点:
经受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受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
第 18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肯定蕴涵着很多数学问题,今日我们就一起讨论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同学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认真观看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同学争论,同学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同学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精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精确的数、不多不少第 19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也许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状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精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肯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便利。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激发同学爱好,调动同学乐观性,引发同学思索。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关心同学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熟悉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沟通,指名说说想法,同学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缘由。
第 20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__,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同学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同学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便利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同学观看,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认真观看,说说你有什么发觉,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相互争论,老师巡察指导了解状况。
同学汇报沟通,同学可能会发觉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__,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老师引导同学观看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老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缘由。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楚地呈现出来,培育第 21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学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与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争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
3、组织简洁、清楚的语言预备全班汇报。
老师巡察,了解小组争论的状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赐予指导。
2、全班沟通。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觉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赐予鼓舞。
3、老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假如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争论,再全班沟通,关心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同学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第 22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同学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受探究的过程,引导同学独立思索、主动探究、合作沟通,使同学把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育同学的合作力量,进展同学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舞同学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熟悉,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同学独立完成,有些同学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老师适时指导,关心同学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示同学仔细看要求,认真数数位。特殊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关心同学把握新知、形成技能、进展智力培育力量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熟悉,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第 23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依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
4.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力量。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依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索。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第 24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看,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觉?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争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同学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推断它们是不是相互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同学思索,通过折一折,折出相互垂直的线吗?
让同学尝试折一折,假如有困难,可以同桌相互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折完后,让同学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现同学的作品,并让同学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第 25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许多相互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相互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觉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现汇报沟通: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缘由?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详细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老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相互垂直的线。反馈沟通。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试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第 26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小组合作争论。
全班汇报沟通。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觉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详细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熟悉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把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同学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第 27 页/共 29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同学比较、争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同学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便利。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同学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挨次排列。
(2)假如要记录便利,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同学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同学能改写得正确,老师都应充分地确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同学观看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觉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同学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觉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便利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同学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状况以及它们的第 28
页 /共 29
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地理位置,然后出示详细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同学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同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同学间相互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同学了解一些海洋的学问,特殊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同学读一读。然后争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同学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便利。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便利,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100亿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 29 页/共 29
页
更多推荐
同学,直线,学习,老师,数据,进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