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发(作者:中考数学试卷江苏宿迁一模)

数学绘本教学的开发研究发布时间:2022-12-12T16:25:29.003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11月 作者: 黄丹[导读] 如何根据数学绘本开发教学设计是我校课题“数学绘本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主要研究的内容。将数学绘本应用于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由于缺乏经验、缺乏完整性的指导,数学绘本教学使数学课失去了原本的数学味,使学生失去了探索的主动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通过反复的实践——研究——修改——再实践——总结的模式,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过程设计策略,希望给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黄丹 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恒大华府小学 415000 【摘要】如何根据数学绘本开发教学设计是我校课题“数学绘本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主要研究的内容。将数学绘本应用于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由于缺乏经验、缺乏完整性的指导,数学绘本教学使数学课失去了原本的数学味,使学生失去了探索的主动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通过反复的实践——研究——修改——再实践——总结的模式,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过程设计策略,希望给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学绘本;数学教学;目标;活动;提问;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6.5

数学绘本以丰富的故事情节、数图结合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已经成为许多数学老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绘本教学的普遍使用,各种问题也一一浮现,如:对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得不透彻;对数学绘本内容的处理比较简单;对数学绘本的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存在困难等等。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总结了以下策略,下面将结合《妖精豆豆逛集市》这个数学绘本来谈谈具体的设计策略。 《妖精豆豆逛集市》这本数学绘本书主要讲了妖精豆豆和她的宠物当当拿了5000颗(克)豆子去集市上换东西的故事,换东西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物体的重量,知道重量单位有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换算。 一、细品绘本,确定目标设计活动 康德曾说:“没有目标而生活,就像没有罗盘的航行”。对于教学同样如此。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根本,它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绘本不同于教材,教材中出现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深刻的教学用意,每一幅主题图都指向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数学绘本内容丰富,可能同一本绘本涉及多个层次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及知识经验,结合数学教材,仔细甄选、认真分析绘本的知识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1.确定教学目标 在设计《妖精豆豆逛集市》的教学活动前,我反复研读绘本,挖掘蕴含其中的数学元素,对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在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3.通过绘本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设计教学活动 数学绘本的引入是为了使数学课“锦上添花”,而冗长的故事情节却使数学课失去了原本的数学味,所以要适当的删减、改编故事情境,保证学生探究和体验的学习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我改编故事情境设计了掂一掂的体验学习,先感受较轻物体1克蚕豆,再从10克豆子到50克的鸡蛋、150克的土豆、最后到1千克的洗衣粉,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由最初的表象发展到能估测物体。这些生活中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这样既不失数学绘本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有趣性,又能保证学生探究和体验的学习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围绕目标,科学设计有效提问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根本,那么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好的问题能启发人的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无效的提问则会降低学习的兴趣,数学思考也难以真正发生。例如: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的提问固然对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没有给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围绕教学目标,科学的设计绘本所引发的有效提问,最大化的发挥数学绘本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悬念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2)11-0196-01

悬念性问题是用生动的语言、新颖的方式,设置一些学生想知道而又马上得不到解答的问题,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绘本《妖精豆豆逛集市》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围绕“有多重”递进式的主线问题贯穿教学。在导入环节故事说到:豆豆将5000颗豆子绑在了当当的背上。当当惨兮兮地叫道。“豆豆,好重啊!”教师问:同学们,当当为什么会叫呢?学生答:因为当当觉得豆子太重了。我追问到:“那5000克豆子到底有多重呢?”此时设置悬念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重量的单位”显得水到渠成。 2.层次性问题,引领深度学习 层次性提问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进一步发展。前面是基础,后面是深化。在体验活动环节我设计了层次性的提问,由简单的体验“10克有多重?”让学生掂一掂去感知较轻物体的重量,然后猜一猜、估一估“猜猜看鸡蛋和土豆哪个重?”加深对克的感知,最后“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在已有感知的经验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这样根据知识的产生、故事的发展,设计层层深入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探究了知识的本质。 3.启发式问题,拓宽学生思维 启发式提问涉及知识面广,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体验活动结束后,我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仔细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思考,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他们体积不同,但是都重l千克。 三、依据目标,设计练习巩固提高 数学课堂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怎样巧妙的在绘本中编入练习是设计绘本教学的重点。这堂绘本课有两个重点练习:(1)克和千克单位的换算;(2)会给实际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也就是本堂课要完成的两个重要教学目标。为了不脱离故事情境,让故事具有连续性,我把两种练习合二为一,以改错的形式放到了故事情境中,豆豆回家后,给姥姥写了一封信: 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数学绘本课的练习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做几道题目,更不能随意拼凑,而是应该根据绘本故事、所教内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数学绘本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虽然笔者按照本文提出的设计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还需进一步的完善,要使数学绘本的故事情境与课程内容更加自然、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闯.谈数学绘本在小学低年级学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OL].华夏教师,2020(6):19-20. [2]李萍.小学低年段数学绘本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渤海:渤海大学,2019.


更多推荐

数学,教学,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