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河南省对口升学数学试卷)

《棋逢对手》视频案例分析

龙山街道中心幼儿园 大二班 王玥

视频背景:

一、游戏背景

班内幼儿提提在家中玩的“三子棋”游戏,她把这个游戏带到了班里

但是完了一段时间便无人问津,因为原版的三子棋玩法比较单一,未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于是我们开始了对游戏材料进行一个调整——把纸质的棋盘放大,改为绿色泡沫垫,将之立体化。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一起探讨,孩子们认为每人的三颗棋子一放就结束了,游戏结果的未知性和挑战性不强,于是我们一起对规则进行改良——增添了挪棋的规则,避免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僵局。

二、游戏规则

本次游戏是采用九宫格棋盘、红蓝双方各三颗棋子。游戏要想获得胜利需要幼儿动脑筋思考计算,仔细观察棋谱上的局势,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去移动自己的棋子,达到自己的棋子能三子连线,以及阻止对方连成线。这个过程需要幼儿在不断的游戏中思考摸索。

三、游戏1、2简析(放完视频1、2再讲)

第一局,共用时2分19秒,从视频里可以看出颜颜是游戏的主导者,她和铭铭说下完手中的三颗棋子后,还可以挪棋。她用了三子斜排成线的方式赢得比赛。

第二局,共用时29秒,铭铭不再是游戏的跟随着,他不但了解规则,且运用颜颜上一场获胜的秘诀——三子斜排成线的方法,仅用时29秒秒杀对手。

第三局,用时4分54秒,大家都开始谨慎的落下每一颗棋子,为他们棋逢对手之战拉开序幕。

视频分析:

第三局游戏时,两个小朋友的能力和思维在经历前两轮经验累计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则的认识

(挪棋)在游戏中铭铭对颜颜强调“我现在要开始移动棋子了”“只能挪一颗。”都是体现了铭铭对新规则(挪棋)的认同。

另外,颜颜试着碰了下铭铭的棋子,铭铭马上护住说“你只能动自己的,犯规”(图示1)

铭铭说:“你这颗棋子已经被我包围了怎么能动呢?”(图示2)

以及在游戏的最后,铭铭移动了棋子,三子竖着连成一线,并喊道:“我赢了”(图示3)这都是体现了他们对游戏规则的认识——什么时候挪棋和怎么挪,在理解规则和运用规则的情况下,进行了你来我往的棋局博弈。

(悔棋)颜颜在看到铭铭即将挪动一步就能胜利时

(插图4),

她在知晓规则的情况下,不惜打破规则,做出悔棋的行为——默默的悔了一步对方的棋子,且多移动一步自己的棋子。其实她是明确规则的,但内心又渴求胜利,她沉静在游戏的博弈之中,体现了其对游戏的投入度,同时也表现出大班孩子对胜利的渴望。

2.经验的呈现:三子棋游戏是随着每一颗棋子的变化而在不断改变棋局的游戏,因此这个游戏的变化性和输赢结果的不确定性比较大。两个孩子既要判断横纵两个方向,还有斜向的感知判断,加上自己的棋子和对方棋子两种交叉在一起的干扰,对孩子空间方位的感知和把握显的挑战很大。

孩子们每一次棋子的挪动,都是在利用自己的空间感知觉来感受当时的棋局以及判断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局势。例如:他们需要在头脑中勾勒出三子成线的情况(有横的、竖的、斜的)特别是铭铭有一次在两头放了两颗棋子,补上空挡就能形成三子连线,这点反映出他较强的空间构建水平。随着游戏的深入,孩子们也会根据棋局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棋策略。

3.行棋的策略

(开局)在棋局开始时,铭铭落子中间,他在前两局的游戏中已经明确知道先落子在九宫格的中间有更多的变化和可能性。这可以看出他已经能考虑到初始棋的空间位置对棋局的影响。

(包围)游戏中颜颜说到“你这个棋子这样移,我再移过来,你再移过去就行了。”以及铭铭总是提及的“我把你包围住了。”“你把我包围住了。”包围棋子的意思就是指这颗棋所有的棋路都被封住了,上下左右都无路可走。

(封路)幼儿在游戏中不仅有了对三子成线的空间方位的感知,而且推理了想要获得胜利的布局以及对手行走的路线,并会用自己的棋子堵住对手的棋路,这一点在游戏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例如:铭铭开局时就下了两子连

成一线,颜颜发现后马上落子在对角处,堵住铭铭的三子连线的路(图示5)。

挪棋过程中,铭铭也利用自己的棋子封住了颜颜的路(图示6)他们都会运用封路的方法来阻止对方取得胜利。

(推演)颜颜在视频中说:“你这个棋子这样放,我这个过来,你这个过去不就行了吗?”可以看出她的大脑中已经有了棋局的视觉图像,并且能够对棋局进行推演,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举例证明。她已经能够利用已有的空间方位概念来帮助她说服对手,达到让她悔棋的目的。

(视角的选择)下棋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最佳角度观看棋局,在视频中可以看到,铭铭一直在棋盘的左上角观察局势,而颜颜则是每下好一步棋就起身,俯瞰棋局,并观察对手的棋路。我认为两个孩子不同观察行为的表现,反映出他们个人的思维特点,铭铭始终保持同一空间视角而颜颜的观察视角一直在变换,因此铭铭更能把握对整个棋局的观察和预判,而颜颜原本对三子棋的熟悉程度和预判能力也很强,但容易受视角变换的影响而增加了偶然性。

4.语言的表征

(1)思维的外化

他们都会通过语言表达,外化自己的思维,向对方表达自我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例如:当铭铭说:“你的两个棋子都被我堵住了,你咋搞呀.”颜颜起身说说:”你这个棋子这样放,我这个过来,你这个过去不就行了吗?”从中可以看出颜颜对下棋的过程有着自己的思考,她在下这一步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后面三步棋的路线。

当出现这样的棋局赛点时(如图7)只要铭铭没有发现,颜颜就可能获胜,她开始用语言干扰对方:“你可以走那边。”

以上都是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在帮助自己加深和巩固初步形成的空间方位。

(2)社会性交往

整个游戏过程中,两名幼儿都没有出现争执,都是用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交往的,他们之间的交流相对的温和和委婉。颜颜在悔棋时,没有直接耍赖,引起冲突,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试探性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铭铭也并未明显阻止,默认了颜颜的悔棋行为,显的比较大度。

5.游戏的体验

(1)时间

第一局2分19秒的学习局到29秒的秒杀局,再到4分54秒的棋逢对手局,我们从棋局所花费的时间上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思维变化。

(2)情绪

在视频中我们时常听到孩子发自内心的、愉悦的欢笑声,是他们破解迷局,堵住对手棋路时的成就感,这样的游戏是孩子真正喜欢的。

跟进措施:

1.幼儿的讨论

我们把视频放给孩子们观看,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他们在看到颜颜的悔棋行为时,产生了分歧,于是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1)对游戏规则——“悔棋”进行讨论

有的认为:不可以悔棋,规则就要遵守。

有的认为:只要对方同意就可以悔棋。

还有的认为:一人可以有一次悔棋的机会。

最终我们达成一致:同意一人仅有一次悔棋机会的决定。

(2)下棋的策略——怎么下赢的几率更高

其他,孩子们还说到了怎么样才能赢。有的认为要抢占棋盘的中心位置,并要及时封堵对手的棋路,还有的认为要让自己的棋子尽快三子连成一线。这些策略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个体的经验在逐步转化为共同的经验。

2.教师的支持

(1)除了以上孩子们自发的问题之外,教师发现颜颜和铭铭一直在用动作加语言“这个、那个、这里、那里”来表征棋子的方位。后续教师将组织《小蛇出洞》等集中活动或游戏活动来让孩子们感知、体验方位。在游戏中将方位语言的表征和交流变成自然的游戏需要。

(2)我们还发现孩子面对不同的对手,他们思维的挑战是不同的,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相近,思维会产生更多的碰撞,对游戏的投入度也会更高。不同组合的对抗赛产生的游戏火花是不一样的,棋逢对手才能体会到下棋的快乐。

由此,我们计划开展“棋王争霸赛”,运用积分制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寻找对手,积分最高着为棋王。其余幼儿可对棋王进行挑战。


更多推荐

游戏,孩子,棋子,棋局,铭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