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高考数学试卷标准模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材分析整体规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

组合图形的面积在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因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联系比较紧密,本单元教材把它们编排在一起。教材编排注意突出以下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是按照四边形和三角形分类编排,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则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安排顺序:

长方形面积

转化

三角形面积

转化 转化

梯形面积

转化 转化

平行四边形面积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每一种图形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的探索性加强,例如过去直接要求量出图形底和高的长度求出面积,现在则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

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前期学习

时间 内容

第一直观认识长册第6单元方体、正方体、《认识物圆柱和球。

体》

第二直观认识长册第2单元方形、正方形、《认识图三角形和平行四形》 边形。

第五认识长方形册第6单元和正方形的特点《长方形及其面积和周长和正方形》 的计算方法。

本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发展

时内容

第认识圆十册的特征及圆第10的周长与面单元积的计算方《圆》 法。

第认识长十一方体和正方册第2体的特点。单元掌握长方体《长和正方体表方体面积的计算和正方法及体积方体》 公式。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5、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认识平行和册第4单元相交的概念和性《平行和质。

相交》

第十二册第2单元《圆柱与圆锥》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加上这些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是并不陌生。

2、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

3、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四、《多边形的面积》总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式来探索规律,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会拼、摆、拆分各种组合图形,并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拼摆、割补等方法,使学生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2、应用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多边形的面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探索活动,能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

六、《多边形的面积》教学策略:

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

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切忌由教师带着做。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通过操作,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切忌由教师直接演示讲给学生。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师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七、《多边形的面积》课时安排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概念的复习

例1

1课时

边形

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练习十五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2

1课时

练习十六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梯形的面积

1课时

例3

1课时

练习十七

认识组合图形

组合图形的面积

1课时

学习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十八

回忆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对计算公式的理解记忆

例4

练习

1课时

整理与练习

1课时

复习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练习十九

1课时

共计9课时

八、各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第80、81页的内容】

这是一幅街区图,下部是学校的大门内外,中部是街道,上部是住宅区。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这样把本单元教学与已有图形的认识联系起来,同时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图形,巩固和加深了对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教学中可以利用主题图作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主题图做成多媒体课件。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编排意图

教材分三个步骤安排。 (1)引入。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这是一种直观的计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经使用过,但是像平行四边形这样两边不成直角的图形该如何数?对学生讲是一个新问题。教材给出提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教材安排同时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对它们的底(长)、高(宽)和面积进行比较,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把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教学建议

(1)结合引入环节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复习。

(2)数方格和填表环节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用把斜边上的不满一格的两个格拼成一个方格的方法,也应给以肯定。要组织学生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培养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

(3)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步根据上面的讨论提出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二步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教师注意巡视和进行个别指导。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割补的方法,都应给以肯定。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可以出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 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 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第四步进行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进行演示(如第81页的图),注意在演示过程中显示平移的方法。边演示边推导: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2、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可以先让学生试做,再通过集体订正检查掌握情况。

3、关于练习十五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4题是应用问题,第1题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第4题要进行面积单位的化聚和除法计算。可在分析讨论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做法和结果,强调注意面积单位的变化。

第2题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需要先画出平行四边形一边上的高,再量出底和高的长度,最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再计算,也可让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方法和结果。注意引导学生知道可以以不同的边作底来求出面积。

第3题是逆用公式的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引导学生依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学会灵活运用公式或列方程解答。

第5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先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 第6题与第5题的道理相同,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已知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再求出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再解答。

第7题借助课本上的示意图或做实物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了。还可以进一步讨论,面积怎样变化?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

第8*题是选作题。根据A、B是大平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可以证明阴影部分也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鉴于学生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题中直接说明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出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的长度,题中没有给出。但从A、B是大平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可以推出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底长的一半,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48÷2=24(cm2)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第84、85页的内容】

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编排意图

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建议 (1)本部分教学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要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环节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按教材的编排,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没有采用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方法,而是用两个同样三角形拼摆的方法。这个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每个小组最少应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教师可提出明确的操作和探究要求:“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拼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会计算面积。在小组操作和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可以选择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的三种情况分别进行汇报,要求学生能根据拼出的图形叙述出推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总结归纳: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可以推出

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3)根据学生的基础,也可以让学生用剪拼或折的方法进行推导,或结合教材第96页介绍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推导,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

割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拼成的长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 = 底 ×(高 ÷ 2)

= 底 × 高 ÷ 2

拼成的长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底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底÷2)×高

=底 × 高 ÷ 2

折叠的方法:

折出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一半,长和宽也分别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2

=(底÷2×高÷2)×2

= 底×高÷2

2、例1及“做一做”。

编排意图

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1是解答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提出的问题: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做一做”是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尺的面积,可以把两条直角边看作底和高。

教学建议 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汇报,说说是怎样做的和计算的结果。注意检查计算中有没有忘记除以2,针对发生的错误,可以结合前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进一步加深印象。

3、练习十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4、5题是应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其中第1题还可以进行交通常识的教育。这些标志牌表示的含义:

注意危险 慢行 注意行人 向右急弯路

第2题没有给出底和高的长度,要学生想办法求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需要先找出或画出三角形的高,再分别量出底和高的长度。

可先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或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做法。注意结合每种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讨论。例如直角三角形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最简便;钝角三角形一般会以最长的边作底,这样高就在三角形内。如果用水平的一条边作底,怎样找到高呢?可以让学生了解在钝角三角形短边上作高的方法(不作统一要求)。

第3题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灵活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注意在根据三角形面积和高求底时,不要忘记三角形的面积先要乘2。

第6题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相等的基本条件是等底(两个三角形共底)和等高(平行线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图中你能找到几个三角形?哪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呢?为什么?再根据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的道理,画出其他三角形。

第7题是运用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的道理去分三角形。也可以用讨论的方式进行。

分法一:

将三角形任一边平均分成4段,把各分点与对应的顶点连接形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分法二:

连接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形成的4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可以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证明出这4个三角形是等底等高。但学生还没有这些知识基础,可以通过测量证明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

第8*题是选作题。已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高,可以分别求出它们的底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长。

540×2÷225=48(m)540×2÷18=60(m)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

(48+60)×2= 216(m)

第9*题也是选作题。可以让学生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对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判别知识进行推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A点是其中一个三角形底边的中点。根据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 48÷4=12(m2)。

第三课时:梯形的面积计算【第88、89页的内容】

1、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

教学建议

学生经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已经知道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前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的方法不同,平行四边形主要是用割补的方法,而三角形主要用拼摆的方法。本课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在学生操作实验前,可以先回忆一下前面运用过的两种方法,有条件的可以把前面推导的过程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加以回顾。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必提出统一的操作要求。

2、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见下左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见上右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2÷2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 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

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第(1)种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2)和(3)因为涉及乘除法运算定律、性质和等式变形,学生的推导会有困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可以第(1)种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2)和(3)种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方法。例如教材第96页的方法,注意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操作和交流时间。

推导过程:

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3、例3及“做一做”。

编排意图

(1)例3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做一做”是计算引入部分提出的车窗玻璃的面积,注意是求两个梯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例3可结合图片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横截面的含义,找到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结合例3和“做一做”,检查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情况,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4、关于练习十七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所以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

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 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 1.35(cm2)

第四课时: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第92、93页的内容】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在义务教育教材中是选学内容。现在放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最后学习,有利于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认识组合图形。

编写意图

由于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表面,许多是由我们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组合成的图形,所以教材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

首先教材提供了几个生活中具体物品:中队旗、房屋的一面墙、风筝、由七巧板拼成的一个长方形,通过在这些物品的表面中找图形,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一找组合图形,以巩固对组合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实例,也可以应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成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方便学生观察和讨论。着重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表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建立组合图形的概念,同时为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2)观察实物注意从易到难,例如教材中的房子和七巧板,比较容易找到组成它们的图形,而中队旗学生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看成有两个梯形,也可以看成有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还可以看成有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3)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时,要强调从物体的表面上找,不要与立体组合图形混淆。

2、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例4是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因为限于简单的组合图形,教材主要安排2~3个简单图形的组合。由于一个组合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分解方法,教材展示了两种计算方法。

“做一做”主要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图示已经把菜地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只需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

教学建议

(1)教学例4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计算出这面墙表面的面积?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思路,即可以把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已经会计算面积的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 (2)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试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还可以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通过试做、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到要根据已知条件对图形进行分解,不是任意分解都能计算的;分解图形时要考虑尽量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3)“做一做”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算的。同时可以检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掌握的情况。

3、关于练习十八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和第2题图形形状是相同的,只是给出的条件不同,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第2题提出了“你能想出几种算法?”可以结合第2题进行讨论。一般有以下几种算法。

(1)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下左图)

[(80-20+80)×30÷2]×2

=(80-20+80)×30

= 4200(cm2)

(2)求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下中图)

(80-20)×(30+30)+(30×20÷2)×2

=(80-20)×(30+30)+30×20

= 3600+600

= 4200(cm2)

(3)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下右图)的面积

80×(30+30)-(30+30)×20÷2=4200(cm2)

第3、4、5题的思考方法是一样的。通过这几题的练习,使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不仅做加法,有时也要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可以选一道题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其他几题。第5题要指导学生看图,它不是两幅图,而是一个组合图形的分解图。

第8*题是选作题。根据长方形的长与宽,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18×12 = 216(m2)

红花、黄花和绿草的种植面积,可以根据它们各自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来计算。

从设计图可以得到:

绿草的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1/2,所以绿草种植面积是216÷2=108 (m2)。

红花和黄花的面积各占长方形面积的1/4,所以红花和黄花的种植面积各是216÷4 = 54(m2)。

第五课时:整理和复习【第96、97页的内容】

1、第1题。

用图示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中,可让学生看图叙述各个图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填出字母公式。

2、第2题。

计算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复习巩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

这道题的解法较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用多种方法解答。

3、关于练习十九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通过测量计算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复习巩固已经学习的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将几个图形都放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它们的高是相等的,所以高只需要量一次。在高相等的条件下,通过比较它们面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面积与底和高关系的认识。 例如长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但三角形的底是长方形长的2倍。结合这一发现,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

第3题是解决问题。着重要让学生理解题中收割机的作业宽度和速度的关系,即是收割机1小时收割面积(一个长方形)的宽与长。另外,在计算中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4题的第(2)*题是选作题。因为小树是不规则的图形,不能简单地用手工纸的面积除以小树的面积。要考虑实际的排列。

小树高有 3+3+3+6 =15(cm),最宽处有 4+4 = 8(cm)

这样排,手工纸的宽可以排1棵。

(1)

用手工纸的长除以小树的宽,得

到能剪的棵数。

45÷8=5(棵)……5(厘米)

这样排,手工纸的长可以排:

45÷15=3(棵)

(2) 手工纸的宽可以排:

21÷8=2(棵)……5(厘米)

一共能剪3×2=6(棵)

这样排,手工纸的宽可以排1棵,

(3) 长可以排:

(45-3)÷

十、《多边形的面积》的预期效果

1、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2、研磨出适合四校学生的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

3、形成一批关于模块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课件等教学资源。

4、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更多推荐

面积,学生,图形,三角形,计算,平行四边形,梯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