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发(作者:益阳成人高考数学试卷)

说说⾼考数学中匪夷所思的错题

本⽂系原创,参考资料来⾃⽹络。⽂章最早发于我本⼈于⼀年前的公众号铭师数学,今天重发此⽂。

上⼀篇⽂章,我跟⼤家说完了整个⾼考的历程,这⼀回,我说回我的本⾏,跟⼤家讲讲⾼考数学中的故事。

先说⼀件在当时引起轰动的事情,时间是在2003年的夏天,当时的江苏省⾼考数学第⼀题出现了巨⼤的争议。下⾯我们

先来看看这道题⽬:

【答案】C

【评析】该题不严格,关键在于a≠0对应图形中不应包含b轴。现在看来,题出得不严格是个弱点,但对该题得选择不产

⽣致命影响。

刘静是江苏省重点⾼中睢宁⾼级中学⾼三实验班⾥的尖⼦⽣。据其班主任兼数学⽼师陆军政说,刘静的数学成绩平时都

120分。可是,全卷的第⼀道试题就把她难住了。⼀道错题 这道题其实并不难: 花了⼗多分钟时间,⽤了多种⽅

法,刘静突然发现,这道题⽬没有正确答案。怎么可能?--刘静想,难道是题⽬出错了?但⾼考题⽬怎么会出错呢?

当时觉得⾃⼰像挨了当头⼀棒刘静事后回忆说。最终,她没能完成答题。这次⾼考,刘静的数学只得了87分。⾼考

结束后不久,这道为难刘静的试题即遭到了江苏省诸多数学教师的质疑。南京市⾬花台中学副校长穆耕森在学⽣中做

了⼀个粗略调查,结果表明,不少成绩好的学⽣都选错了

质疑引起了江苏省招办的重视。三天后,江苏省招办通过⼀家媒体作出回应: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家教

育部考试中⼼有关部门确认,2003年数学⾼考试卷中没有错题,

特别是有议论的第⼀⼩题不是错题。

⾼考错题事件似乎就此告⼀段落。有媒体称,这次⾼考错题事件的圆满解决,

实际上是⼀次重⼤事件对民众公开的范本。

风波再起

原以为在江苏已经平息的⼀场误会,却在遥隔千⾥的北京引发了⼀次更⼤的风波618⽇,中国科学院⼒学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师朱如曾看到了互联⽹上有关江苏⾼考数学科⽆错题的报道,好奇⼼骤起,便找来原题进⾏演算。

⽽根据他反复的测算结果,这道题就是⼀道错题

事关重⼤,这是朱如曾的第⼀反应。考虑到江苏省正在批阅⾼考试卷,情况紧急,朱当即致电教育部考试中⼼。考试中

⼼相关负责⼈遂约出题专家组4位成员(北⼤,清华,北师⼤三位数学系教授和⼈民教育出版社专家)与他会⾯讨论。6

20⽇上午,双⽅在教育部考试中⼼见⾯,辩论长达⼀个多⼩时。朱坚持认为此题是错题;⽽出卷专家们则强调,中学教

科书并没有将坐标轴画成虚线的先例,同时该题的前提条件已经设定,并不影响考⽣答题。 辩论⽆果,双⽅不欢⽽散。

622⽇晚,备感焦虑的朱如曾直接拨通了教育部部长周济的电话。在周济的过问下,考试中⼼另找了四位数学专家对

此题进⾏论证,结果仍然认为此题⽆错。专家提出三点结论: ⼀、题⽬⽆科学错误; ⼆、如果在题⽬中对图形关于区

域有更加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议; 三、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答题。 就在此次专家论证的当天,江苏⾼

域有更加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议; 三、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答题。 就在此次专家论证的当天,江苏⾼

考的阅卷也进⼊最后⼀天。626⽇,江苏⾼考分数公布,朱如曾⼀度感到回天⽆⼒,遂以《江苏⾼考数学卷第⼀题

1⼩题确系严重影响答卷的错题--专家再谈江苏数学卷:题⽬不错有充分理由》为题投稿《数学通报》。当时年

近⼋旬的北京师范⼤学数学权威王世强教授在看完朱如曾的⽂章后,特地写来读后感⽀持他的观点。但是,此⽂由于种

种原因未能得到发表。与此同时,清华附中的⼏位数学特级教师在了解此事后,也认定这是⼀道错误的题⽬。 ⼀个极为

偶然的机会,朱如曾得知了当天参加论证会的专家名单。结果令他⼤吃⼀惊:四位论证专家中竟有三位专家与出题专家

是同⼀单位。冲动之下,他打电话给其中⼀位专家,直接质问其为何说此题⽆科学性错误,不影响学⽣答题的依据⼜

在哪⾥? 对⽅回答,出题⼈想考⼀元⼆次⽅程的判别式,这个想法当然没有科学错误,只不过图有些不清楚。 这个回

答并不能令朱如曾满意,把出题⼈的出题意图和其出题效果混为⼀谈,这样的论证也能叫做科学论证?此后,朱如曾

⼜将此事的始末以《专家们算不算欺蒙公众和教育部长》为题贴到互联⽹上。结果跟贴如潮,有⽹民要求公布论证专家

名单,以便公众监督。

116⽇,《京华时报》发表了由郑哲敏、胡⽂瑞、丁伟岳、⽩以龙、俞鸿儒、吴承康、陈希孺、崔尔杰、张涵信、李

椿萱、王崇愚、徐建中12位两院院⼠签具的联合声明。(下图为部分院⼠的签名)

声明以华罗庚的名⾔\"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的\"开始,指出2003年江苏⾼考数学卷第⼀题第1⼩题确是⼀道明显的错

题,对考⽣答题和评分有⽆可置疑的影响,此题之错长期得不到正视,是⼈为因素造成的。

教育部震动很⼤,周济部长派⼈到院⼠⼤会表⽰对院⼠们的感谢,并继续叫考试中⼼负责处理此事。但考试中⼼最终只

承认此题是\"灰⾊\"的,虽然有些问题,但没有原则性错误。

\"在这道题上,朱如曾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能强加于别⼈。\"教育部考试中⼼办公室主任对媒体表⽰,教育部考试中⼼

以前也曾很好地处理过错题事件,但不会再对此题表态,\"该处理就处理,不该处理就不处理。\"

最后,⽆论民间呼声如何,此题也就此了事。

对于⼴⼤考⽣⽽⾔,其实没有任何影响,⽆论是⾼考阅卷还是⾼校最终的录取,其实对⼤家都没有任何影响,和你把这

道题⽬当成是对的处理没有任何变化,那些受到影响的考⽣,我只能说⼀声造化弄⼈吧!

其实,纵观⾼考历史,数学题出错那早就不是第⼀次了,1993年的数学卷居然错了两处;2002年错了⼀道数学选择

题;2005年福建⾼考数学出现错题,省内的泉州五中,福州⼀中等重点⾼校数学组的⽼师曾联名给⾼招办写信,但最后

仍然按标准答案来批改试卷。

(其实我就是05年参加的⾼考,还好不是福建卷)

凡此种种,都不是⼴⼤考⽣⾃⼰能控制的,考⽣能控制的,其实是⾃⼰对这个题⽬的处理,⾸先,题⽬本⾝就需要考⽣

思考,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考试第⼀题如果做的如此不顺,最⼤的损失其实是破坏了考试的节奏。我想和各位同学说

的就是考试的节奏的把握,⽬前正值初中⾼中⼤学的考试周,⼤家估计都在紧张的复习,但是,最后上考场的时候其实

状态的发挥和考试节奏的把握还是⾮常重要的,上⽂中的刘静同学如果能够果断处理好第⼀题,后⾯的题⽬顺利进⾏,

相信这次考试应该也能发挥出⾃⼰的⽔平,⾯对考试,真的就会出现难题怪题,偏题甚⾄是题,在考场上,应变和对⾃

⼰节奏的调整是直观重要的,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这个例⼦⽐较极端,明明是出现错题了嘛,你要我怎么冷静处理呢

对于这样的话,我想跟这样的同学说,其实错题的处理最能体现你对考试节奏的把握,开始⼀段新的恋情的关键是好好

结束上⼀段,开始⼀道新题的解答的关键是好好结束上⼀道题⽬,⽆论有道题⽬你是会做,不会做,甚⾄是题⽬出错,

妥善的处理,不耽误时间影响其他题⽬的解答才是关键,不要总是⼼有牵挂,⽆⼒向前。给⼤家举个近点的例⼦

吧,2014年北京市海淀⼆模数学的理科试题的第15题:

各位,应该看出差别了吧,第⼆个是后来出现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个题⽬在⼀开始的时候是错的,

或者⾄少是不严谨的,在a=3c的条件会算出这个三⾓形是钝⾓三⾓形,这将导致和条件中的锐⾓三⾓形⽭盾,所以c

出来也应该被舍掉,这就有了下⾯第⼆个版本的题⽬,结果当然是不存在。我对此题印象之深是因为去年我当时就在课

堂上讲过这个题⽬,学⽣当时考的试卷也确实是第⼀个版本,个别成绩很好的同学确实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实际考试

中,受到影响的⼈数不多。

后来安慰我的学⽣,我能说的是:考试其实是个⾼危活动,⼤家尽量做,脑⼦⾥留个考题可能出错的后门,重要的是不

要纠结,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在那120分钟内,把⾃⼰的状态和考试节奏调整的最佳,正确的处理考试,别哭着喊

着说这个题⽬错了,如何如何,不能因为⼀道题⽬⽽影响你的整个考试。

最后,送即将考试的同学们⼏句话:考试有风险,赴考需谨慎,⾼考尚且能错,何况其他考试,考试就是个游戏,能⼒

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灵活应变,希望⼤家能成为⼀个机智应考者,成为⼀个机智的⼈,祝⼤家考试顺利。


更多推荐

2003年高考数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