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中考数学试卷河北石家庄)
数形结合思想教学案例
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简述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即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形象化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另外,数形结合思想在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中,用数量或方程等表示,从它们的结构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与特征,这是另一种呈现方式。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形”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的表示出来,如通过作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集合图、数轴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数学概念,使问题简明直观,甚至使一些较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应用数形结合解题,从抽象到直观,再由直观到抽象,既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大脑的科研成果表明,人的大脑两个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脑功能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讲究规范严谨、稳定封闭,如数的运算、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右半脑功能侧偏重于形象思维,讲究直觉想象、自由发散,如猜想、假设、构思开拓、奇异创造等。左、右半脑的功能各有特征,如果互相补充就会使大脑功能更加健全和发达。“数形结合”就同时运用了左、右半脑的功能,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数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等,数形结合使抽象的数学尽可能形象化,对学生输入的数学信息的映象就更加深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数学的模型,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时,通过十分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这一很抽象的数学逻辑,使学生印象深刻。
应用数形结合,还可以训练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里,存在着大量的观点、定理、公式、以及典型题例等。当学生解答问题时,通过仔细阅读条件与问题,往往通过第一直觉进行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需要用什么知识点进行解答,这就是所谓的直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形结合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养成整体观察,从整体上对数学对象(条件、问题)及其结构(数目干系)迅速辨认、判断,进而作出大胆的猜想、合理的假设,并作出试探性的结论。如教学行程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时,教学中通过画线段图,匡助学生理解、把握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的数目干系,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即使不再画图,也能做到直观地判断出解决的问题是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正确的应用相应的数目干系进行解答。
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还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当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创造发明,才能推动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编选一些探索性的题目,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去研、去探讨、去发现,让他们不是从头脑中已有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中去找答案,而是从问题的本身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进行一系列探索性思维活动,将已有的思维方式大跨度地迁移,从可供选择的途径中筛选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研究了重叠问题后,学生对两两重叠较易理解掌握,能正确解题,但三三重叠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两两重叠部分
1要减去,为什么三三重叠部分要加上呢?在这里,教师用单纯的语言笔墨是不克不及说清楚的,只有通过让学生画图,理解三三重叠部分在前面的加减中一次也没有计算,还需要加上去。
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渗透
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基本概念,形成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数学是思维的阶梯。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无不充分体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建立起整个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刚研究数学知识时,教材首先就是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干系,开端建立起数的基本观点,认识数,研究数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物(形)匡助学生建立起开端的比力长短、多少、高矮等较为抽象的数学观点;通过图形的认识与组拼,在培养学生开端的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开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XXX把数与形联系起来,数形有机结合。在以后年级的研究中,随着学生年岁的增长,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数与形的结合就更加广泛与深入。
在二年级上册研究乘法与除法的意义时,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结合,匡助学生理解把握乘法与除法的意义,并抽象地运用于全部数学研究中。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开端认识中,通过具体的形的操作与实践,让学生充裕理解“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数学观点,把握运用分数大小的比力,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等,使数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数学观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匡助学生理解把握分数的知识。在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的研究中,小数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观点,它与分数相比更加抽象。我们同样是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匡助学生理解把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小数的性质。通过1米=10分米,让学生理解1分米=0.1米,并类推出1厘米=0.01米,1毫米=0.001米;通过数与形完美的结合——数轴,让学生理解小数的组成、小数大小的比力、小数与整数的干系等。总之,一句话,数形结合贯穿着全部数学领域,在匡助学生建立开端的数学观点,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维能力中起着十分紧张,并且不可替代的感化。
2、数形结合贯穿着全部数学知识的应用(解决问题)的教学。
在一年级下册刚接触比多比少应用题教学时,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关系,帮助研究建立起同样多、多的部分、少的部分、大的数、小的数等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理解掌握比多比少用大的数减去小的数,求大的数用小的数加上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求小的数用大的数减去少的部分(或多的部分)。有的学生在刚研究比多比少应用题时,未能很好的建立起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未充分理解掌握比多比少的基本数量关系,而是机械地记忆“多”字用加法,“少”字用减法。这样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还不在少数。
在二年级上册进行倍数应用题的研究时,教材首先是通过数与物(形)的结合,匡助研究开端建立起倍数的意义,即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如许的数是多少。在学生开端建立起倍数的观点(意义)的根蒂根基上,渐渐过渡到数与形结合,即画线段图,匡助研究理解把握倍数的意义。在这里,教材从最初的最直观的数物(形)结合,渐渐过渡到由图形代替物体——数形结合,开端建立起数学语言——数与形,使学生渐渐从最直接的感知发展到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开端建立起今后数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与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在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工程问题、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等许多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无不充裕地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目干系,通过画线段图、调集图、长方形面积图、列表格等方式,数形结合,呈现为较为具体直观的数学符号,使较复杂的数目干系简单明了,有利于分析题中数目之间的干系,丰富学生表象,引发遐想,启发思维,拓宽思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息争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即采用假设法解题时,运用数形结合,可以使极为抽象的假设法变得直观形象。如:有一只笼子,笼子中有鸡也有兔,鸡和兔共有5只,腿有14条。你们知
2道鸡有几只,兔有几只吗?题中有两个变量:鸡和兔,鸡的只数增多,兔的只数就要减少,反之鸡少了兔就多了,但它们的总的只数和腿的条数是不变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鸡与兔是两个变量十分困难,教师单纯用语言是无法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的。采用数形结合,让学生通过想想——画画——再想想——再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这鸡兔这两个变量,从而解决问题。3、数形结合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几何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的数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一年级下册图形的组拼中,通过数图形,如,让学生不断地把玩方积木,用多少不等或相等的积木不断堆砌不同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结合,感知空间图形,进而抽象出一排有几个,有几排,有几层等空间观念,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等奠定基础。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通过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放长方形面积,摆出长有几厘米就能摆几个,宽有几厘米就能摆几排,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与宽的乘积。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中,也同样运用数与形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长方体的体积,得出长是几厘米就是一排摆几个,宽有几厘米就能摆几排,高有几厘米就是能摆放几层,进而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分类与集合的思想。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按角分类中,运用集合图,数形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同样,在四年级上册四边形的分类中,也是运用数形结合的集合图,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运用数形结合,匡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数目干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现行人教版课标本数学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以前认为是奥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应用的数学内容,如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P108例1)、四年级上册策略问题(P112例1、P113例2、P115例3)、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P117例1、P118例2)、二年级上册(P99例1)与三年级上册布列组合(P112例1、P113例2、P114例3)、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五年级上下册找规律等。
在教学中,如果不采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观点形象直观化,学生根本不克不及理解把握运用。如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P108例1:三(1)班加入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语文组:XXX、XXX、XXX、XXX、XXX、XXX、XXX、赵军;数学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加入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多少人),教学中,指导学生数出加入语文组的有8人,加入数学组有有9人,但这两个小组没有8+9=17人,这是为什么呢?指导学生通过画出XXX集图,让学生充裕明白:有3个反复的,8+9多计算了一次,需要减去,两个小组实践只有8+9-3=14(人)。在植树问题中(P117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只有通过画图,让学生充裕理解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干系,才能匡助学生理解两端要植: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植:棵数=间隔数-1,一端植:棵数=间隔数。二年级上册(P99例1)与三年级上册(P112例1、P113例2、P114例3)布列组合中,如果用高中数学中什么是布列、什么是组合来教学生,学生只能是“坐飞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采用数形结合——连线的方法,既做到不重不漏,又不把布列组合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还让学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策略问题中,运用数形结合,画图形操作,让繁琐的语言叙说直观化,简单明了,化难为易。在找规律教学中,通过画图操作,渐渐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以上等等,都是通过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使以前认为普通学生研究起来较难理解与把握的奥数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学生大家都能把握运用了。
三、教学例如
在小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十分广泛,以下试举数例,通过由易到难,以期能达到闻一知十的目的。
3
示例一:8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一年级上册P558的认识)教学建议:通过让学生摆放8个☆分成两堆的不同放法,理解8的分解与组成,并逐步理解掌握8的加法与减法。
88
88
344
7+1=86+2=85+3=84+4=88-7=1
8-6=2……
示例二:比较○、○的大小。(三年级上册P93例3)
教学建议:通过引导学生用图形画出、,并理解它们的意义,比较出>;接着让学生画出与,并理解它们的意义,比较出∠。如下图所示: >
∠
最后,再引导学生想明算理: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小;反之,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越大。归纳规律,得出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
示例三:在直线上表示下面各数,并比较大小。(四年级下册P644题)
0.12○0.280.25○0.160.4○0.04
0.10.20.30.4教学建议:通过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数,进一步理解小数的组成、大小,并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示例四:第一行摆●●,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个?(二年级上册P76例3)教学建议:在二年级学生刚接触倍数问题时,关键是要通过数物结合、数形结合,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形(线段图),牢固建立倍数问题的数量关系。
首先通过什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意义:第二行是第一行的的4倍,就是求4个2是多少?
XXX:●●
XXX:●●●●●●●● 接着,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数形结合思想,即用图形代表数,反应数与数的关系。
2个圆圈
第一行:
是第一行的4倍,?个
第二行:
例如五: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五年级下册P27例4)教学建议:首先,让学生采用通例写法写出8和12的因数,并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8的因数有:1、2、4、8
12的因数有:1、2、3、4、6、12
由于找起来较麻烦,引导学生把它们改为数形结合的集合图形式。
8的因数12的因数
4
8和12的公因数
最后,指导学生观察: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它们其余公因数的乘积。再指导学生理解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为方便。(短除法略) 例如六:某厂客岁出产白糖700吨,今年比客岁多出产,今年出产白糖多少吨?(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
教学建议:根据题意,画线段图为:
“1”700吨
客岁:
今年:?吨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觉得很形象直观,一下子就能找到解答的方法。
示例七:某班有学生56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2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7人,两科竞赛都没有参加的有25人,那么同时参加作文、数学竞赛的学生有多少人?(三年级下册较复杂的重叠问题)
教学建议:在重叠问题中,条件的叙说象绕口令一样,胶葛难懂,学生单纯靠抽象的语言的确难理解,利用调集图表达各部分的干系就容易得多了。
全班56人
同时参加作文、数学竞赛的人数
学生通过对图的分析、理解,很快就能列出多种解法。
解法一:56-25=31(人)28+27-31=24(人)
解法二:28+27+25-56=24(人) 示例八:XXX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装,她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三年级上册P112例1)教学建议:题意画图为:T恤衫牛仔衣
裙子牛仔裤
西裤
例如九: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C组有XXX、XXX、XXX。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一共要踢多少场比赛?(三年级上册P114例3)
按题意画图为:
或: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在排列组合题中,排列与顺序无法,组合与顺序有关,但对于三年级学生用这样抽象的语言教学,不可能有一点效果。而采用直观的画图连线就十分清楚明白了。
示例十:五一班同学分三次给敬老院送温暖。第一次送了10千克大米、10千克面粉、10千克食油,合人民币140元;第二次送了20千克大米、15千克面粉、10千克食油,合人民币180元;第三次送了25千克大米、20千克面粉、10千克食油,合人民币205元。求大米、面粉和食油每千克各多少元? 教学建议:本题条件太多,学生读后可能头都晕了。把条件用表格的方式布列出来,指导学生对照、比力、分析,就不难求解了。
大米面粉食油人民币
第一次10 10 10 140
第二次20 15 10 180
第三次25 20 10 205
5通过观察比较,第二次与第一次相比较:多送大米10千克,面粉5千克,多付钱180-140=40(元);第三次与第二次相比较:多送大米5千克,面粉5千克,多付钱205-180=25(元)。又列表如下:
多送大米多送面粉多付钱
第二次与第一次比力10 5 40
第三次与第二次比较5 5 25
现在学生很容易看出:面粉的数量不变,多送了千克大米,就多付了钱40-25=15(元),可求出大米每千克:15÷5=3(元),进而求出面粉每千克:(40-3×10)÷5=2(元),食油每千克:(140-3×10-2×10)÷10=9(元)。
像这样数据较多的问题,采用列表的方法,易于揭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使思路清晰,采用最优化方法解题。 综上示例,不难看出,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关键是要让数形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必须要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脱离形来谈数,又不能丢开数谈形。形是数的直观呈现,数是形的逻辑表达。数与形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数中有形,形中有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在低段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由形象直观——抽象概括的“度”。教学中一定要从直观的什物呈现,渐渐抽象概括出数理、算理知识,并渐渐过渡到由“什物呈现”改变为由“形代替什物”的“形呈现”,从而完成思维的质的飞跃。
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数与形的结合,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好惯。
4、在数学教学中,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把握数形结合的表现方式,即通过对题目的阅读理解,用正确的方式画图表达出题意,从而完成把题目的抽象叙说变为直观呈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高效率地学好数学知识,更用于学生研究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为学生今后的数学研究,甚至物理、化学等理科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多推荐
学生,结合,数学,数形,理解,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