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7日发(作者:初中数学试卷带解释)
数学课到底难在哪里
调查表明,70%的高中学生感觉数学课“难”,在您看来,数学课到底难在哪里?学生为什么会觉得难?
数学课到底难在哪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
数据是基础学科,由于数学的基础性作用,他是科学人文不可缺失的,故对文科、理科都有“数学就是我们的生命”的说法。因而在理性上,人们认可它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使学生首先敬畏它。
数学要求很高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缜密的推理演算能力等等,都是对学生严格而严肃的挑战,很多学生难以应战。
第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数学是难学,因为他们的基础差,因为他们没有方法,他们不会建立联系,孤立地简单地看问题,所以当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后,就不再有信心,这样恶性循环,结果就“望数生畏”了。
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更导致了数学不好学,难学的现状.
第三、教师素质决定的
有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自己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给学生教了。新课标虽然订的好,但操作起来很艰难,因为还是老教学方式方法,更可悲的是一些教学内容连教师本身不知所以然,有些人对电脑、银行股票业务及相关新技术几乎一无所知,师生都是云里雾里,无形中又加大了数学的难度。
我认为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吸引你的学生, 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同时不要让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太难,教会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第三课堂上不断激发它的信心,激励他学习,勇于克服困难。才能让学生觉得数学不难。
第四、教学方法决定的
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合理,导致了数据难的现象,本质是教学
方式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导致了数学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五、教材不配套决定的
教材设置不合理,与学生接受的范围有差距,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偏深偏难。不能学以致用。
个人认为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育水平、文化底蕴, 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个人 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从学生自身找原因,另一方面从我们的教材设计和教学要求来找原因。
一.从学生自身来讲,高中的学习与初中学习存在几个方面的差异,学生不能及时的做好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上的调整,不能尽快进入学习的新状态。主要是克服不了以下几点差异
1、知识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0”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0和“—3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如:①三个人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 =6种);②四人进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比赛场次?(答: =3种)高中将学习统计这些排列的数学方法。初中中对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i2=-1,就使-1的平方根为±i.即可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这些知
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学习到。
2、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门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节课,自习时间三节课,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数学教师将相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就能达到相初中那样把知识让每个学生掌握后再进行新课。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那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学生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不全是),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知识要全部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一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的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其实,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人生活的需要,他从一个方面也代表了一个人的素养,人的一生只有18---24年时间是有导师的学习,其后半生,最精彩的人生是人在一生学习,靠的自学最终达到了自强。
4、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笮,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
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递进性。
5、定量与变量的差异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采用对方程ax2+bx+c=0 (a≠0)的求解,讨论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时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对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二.教材设计和教学要求方面的问题。
首先,初中与高中不能很好的衔接。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十字相乘法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可是大多数学生没学过,究其原因教材中已经删减了这部分内容,只有部分老师作了补充。再如:根与系数的关系初中教材也做了删减等等。
其次,新教材在课程安排上顺序不当,如:要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可是三角函数还没学到;要求解函数定义域可不等式没学;等等。在课程安排上衔接也不是很紧密,每一章节略显孤立,进而学生学的不是很深入,记忆不深,给后面复习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和课后配套的习题不是很配套,给每节课后练习带来一定的困扰。
再次,新课改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能相互探讨,得到结论。可这对于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对于一般程度的学生来说难度更大。
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这两方面去调整,以期学生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数学,问题,教师,方法,知识,教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