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带答案的数学试卷)

2022年考高乙卷数学韦东奕

2022高考虽然落下帷幕,但是关于命题难的话题仍在被社会广泛关注,不断掀起波澜。高考那几天,恐惧、惊呼、哀嚎、愁容、沮丧,是2022年全国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媒体对考生状态的形容词,除了数学,语文等科目也普遍反映题难。

根据我的分析,其实不是题难,而是疫情下,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心态等因素,没能很好适应命题变化,变化不是简单的变难,是考核学生学科素养和灵活运用能力,而且高考命题改革已经不是第一年出现这样的风格命题了。那么什么是学科素养和活学活用呢?简单的的说,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或多或少与某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相关,国际时事也是与学科理论有相关性。例如,北约东扩,造成俄罗斯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引发俄乌军事冲突,表面是地缘政治问题,背后也反映出一个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就是力学原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场景体现。每个学科都有联系实际的学科特点,例如电商对我们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大数据的搜集和使用,就是数学和统计学在互联网时代的运用,并深刻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又间接带动了很多产业链的联动效应。这样类似的学科联系实际的广泛应用,还有很多例子,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另外,从我接触到的很多高中生状态来看,近三年来确实出现非良好的调节,不能很好发展自己的主导感知功能、主导判断功能。什么意思呢?例如一个考生平时容易情绪化,这本身不是缺点也不是优点,只是性格类型当中的一个特点,平时惯常这样的表现,疫情以来,线上接受教学和课业效果不如线下课堂效果好,刷题量不够,知识点的运用不够灵活,考题一旦出现难度一般但是题型变化,考生就会大脑空白,这个时候心态受到负面影响,后面的题不能百分百专注和思考,导致其它题目在考生眼里也变得难度加大了。如果是一位性格比较内敛,直觉感强,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比较缜密,情绪波动很小,平时的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效果一样,再借助平时刷题量较大,填平了对不同题型感知盲区,这样的考生就不会觉得题难,一样考出不错的成绩。我再举个例子,大家都熟知的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韦东奕仅仅是智商比别人高吗?不,是韦东奕性格特征中有一个纬度发展较低,就是他不太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极强的专注力,他把别人思考其他问题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思考上,这本身就是一项优势。

第三,家长存在孩子学习力正确引导的认知盲区。认为题难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难你难大家难,放松了警惕性,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正确引导,每次学生提出困难或者不想学习的理由,家长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简单附和孩子,认为可能别的大部分学生都那样,实际上,有的学生就是能把喝咖啡的时间省下来,投入到学习中多刷几道题型,这样的考生在“慎独”方面表现优秀,应对高考就多了一分从容。

我们可以客观的思考一下,疫情已经三年,加之双减政策执行强度很大,高考命题怎么可能提高难度系数呢?这不符合发展进步的教育理念,国家层面领导同志对于每年命题工作非常重视,2022年高考试题难度并没有超出高考命题难度系数。

我要提醒下一届乃至今后任何一届考生大家,根据我的经验,高考过程中,考场内外发生一切,考生可以倾诉,老师和家长只须倾听即可,不必附和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平时就容易情绪化的考生家长记住,这样的孩子人格类型,属于以情感判断为主导心理功能的类型,更要十分注意这一点,否则对接下来的考试状态一定是弊大于利。

对于2022数学题难问题,教育部考试院专家也有回应,恰好验证了我的判断:2022年高考数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高考改革的要求。试卷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强化基础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实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2022年高考数学命题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发挥数学应用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特点,设置真实情境,命制具有教育意义的试题,发挥数学考试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


更多推荐

高考,学习,数学,命题,考生,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