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自己做数学试卷图)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师: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0 240?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2.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3.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 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
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4.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780?4 208?0 107?30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 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
(2)计算225?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650?0=2600 ( )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 第二关:选择超市。
(1)400?20最简便的写法是( )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4)508?0,它们的积是( ) 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 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案例反思: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更多推荐
学生,知识,笔算,数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