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成人高起专数学试卷讲解)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赶海——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科书47—49页

共2课时 第1 课时

课 型

备课教师

单 位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过程,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

实物投影、课件、计数器、 小棒。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喜欢到海边去玩吗?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去看看它们?

生:表示愿意去。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大海边去看看好吗?

2.板书课题:信息窗一:赶海

(课件出示情境图)

3.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情境图,说发现了什么。

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学生说数学信息,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数学信息。

4.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并交流:

(1)一共捉了多少只大虾?

(2)一共捉了多少 只螃蟹?

(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复 备 教 学 过 程

(4)沙滩上有多少只螃蟹?

(5) 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5.教师筛选并板书问题:

(1)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2)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

1.现在你能想办法解决“一共捉了多少螃蟹? ” 这个问题吗?

怎样列式?

(1)引导列出算式“26+12=”。

(2)你会计算吗?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动手探究,在小组内交流,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教师巡视,引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指导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来探究。(可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等。)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学具,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算法,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快乐。】

三、汇报交流,内化提升

1.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口算

①先算20+10=30, 6+2=8,再算30+8=38先把两个整十数相加,再把两个一位数相加。

复 备

教 学 过 程

②先算26+10=36,再算36+2=38。

(2)摆小棒计算(3)列竖式:

师:我们除了用口算或摆小棒的方法计算26+12外,还可以列竖式笔算,你会吗?

师:你是怎样想的?先和同桌讨论你的写法,并在小组内说说要注意什么?

十 个

2 6

+ 1 2

3 8

【通过对算法多样化的梳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同时也强化对竖式计算的认识。】

四、巩固深化,达标训练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桌交流一下)

11+13= 20+32= 56+12= 32+12= 67+22=

2.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27+32= 54+35= 46+42=

五、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赶海——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复 备

(1) 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26+12=38(只)

2 6

+1 2

3 8

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

思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信息窗1 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三班本学期共有34人。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二、学习情况分析

1、部分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班级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学生家长都是农村人,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三、对策及办法

1、改进学习方法,要重视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时巩固和多次重复训练重点知识。

2、发挥好生的榜样作用和转化差生,即抓好典型,防止两极分化。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提高答题技巧。

5、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争取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保证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质量。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以学生去海边赶海(游玩)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

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作为基础,数位的认识及100以内数的组成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经验。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对竖式已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问题,前面的学习中也有过练习。

学生还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题,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难点是算法多样化。针对这种情况我知道了强调算理很有必要,为本节课笔算奠定了基础。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信息窗1 效果分析

本课达标练习共设计了三个习题,侧重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检测,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既有理论知识的专项训练,又有笔算和竖式的训练。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全对,有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错误。下面将进行逐题分析:

第一题:第一小题,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要(对齐)。很多同学不知道填什么,只是知道大体意思,但对术语不清楚。订正时候,发现学生不会写齐这个字。这个题,在考试中主要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主要以让学生理解知识为准。

第二小题,两位数加两位数,先从(个)位加起。个别同学写的十位。这是学生刚开始学竖式,并且数位只有两位,不进位,所以个别学生习惯先加十位。在这里要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并在之后学习进位时强调为什么先加个位。

第二题: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这个题学生可以用计算器,用小棒,用竖式,也可以直接口算。同学们用口算的比较多。所以设计了第三题。本题出错较少。

第三题: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有的同学不喜欢用竖式,就没有用竖式直接进行的口算。但是这样是不符合题意的。有的同学竖式列对了,但是横式没写结果。这些都是学生常犯的错误。

从整体看,本次检测目标达成度还算是不错的。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改进学习方法,要重视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时巩固和多次重复训练重点知识。

2、发挥好生的榜样作用和转化差生,即抓好典型,防止两极分化。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提高答题技巧。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信息窗1 教材分析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是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知识。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其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总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

评测练习 一、我会说

1.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要(

)。

2.两位数加两位数,先从 ( )位加起。

二、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25+33= 62+16= 5+33= 21+45=

42+5= 59+40= 25+34= 35+53=

43+25= 56+3= 54+4= 55+24=

三、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5+23= 40+56=

25+33= 44+55=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信息窗1 课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海边游玩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海边游玩活动,提出“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这节课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 面对一个新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

思考、去探索相互交流,充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认识不同的算法,既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又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突出笔算的方法,既传承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

2. 本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呈现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取信息,从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探索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3.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不需多讲,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我应该让学生去尝试,从而发现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加深学生的印象。有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还是不记得用直尺划直线,相同数位不能对齐等。在练习时要继续查缺补漏,我告诉孩子们宁可少做一点,做慢一点,也要书写规范,一旦养成了认真书写的习惯,以后再列竖式就很规范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信息窗1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海边游玩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海边游玩活动,提出“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 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本节课我首先,采用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引入课题——赶海,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大海边”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 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数小棒的,有口算的,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多说, 并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两位数,数学,计算,知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