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2028广东高考数学试卷)
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而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人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更需要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不能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也不能局限于“智育”这一狭小空间,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渗透德智体美劳教育。争取用数学的方式来诠释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彰显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渗透
德智体美劳不仅是几个重要的培养方向,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所以无论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都要认真贯彻这种精神,树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学习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要深入分析数学的特点,了解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内涵,然后将其合理渗透于数学教学过程中。争取借助数学教学有效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为培养全能型人才奠定基础,从而升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德——捕捉数学精神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生动地阐述了品德重于才华的道理,所以说育人当以德育为先。而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应用广泛的工具,更是一种千百年来由人类智慧汇聚成的精神宝库。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深入捕捉教材中的数学精神。争取用这种数学精神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谨慎、坚忍不拔、勇于质疑和创造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以真正落实德育。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述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地板上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然后我向学生提问:“从毕达哥拉斯的身上你能发现哪些品质?这些品质与毕达哥拉斯的成就有何关联?”学生思考后答道:“毕达哥拉斯注重细节,且具有刻苦钻研的品质,这使他成为伟大的数学家。”然后我再引出我国的《周髀算经》,介绍其中关于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让学生举出我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便以渗透数学史的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智慧和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并让学生明白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树立学生远大志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其思想境界,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智——渗透数学思想
一直以来,重智育轻德育成为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一大特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同等的重视。但是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回过头来反思: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智育是否被落到实处。首先,智育绝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灌输,而是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传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合理渗透数学思想,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实现有效的智力教育。
例如:在学习“分式”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强化智育效果,我便将其和分数进行类比教学。比如在学习《分式的运算》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分式和分数有什么相似性?”学生从结构上说明二者的相似性之后,我继续提问:“那么它们在运算法则上是否也相似呢?”这时学生便开始回忆分数的乘法、除法法则,并据此推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接着我再重点为学生介绍类比这一数学思想的内涵和使用方法,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技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提高智育效果的可行之法。
三、体——加强生活实践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并培养其意志力的教育。而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等内容的一门学科,二者在表面上并无关联。但是,数学也是一门需要操作、实践的学科。而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参与,并在遇到阻碍时以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这正是体育精神在数学中的体现。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为学生布置生活实践型课题,促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力,从而以数学的方式诠释体育精神。
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一课之后,因为在分析一些生活现象时常常要用到统计,于是我便为学生布置生活实践型课题,比如:调查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制作统计图并进行分析;调查班级学生早起或晚睡的时间,根据统计图提出合理作息建议等等。然后我让学生结成小组,任选一个课题进行实践。之后,各组学生会通过采访、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之后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以及统计表的绘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且在小组合作攻破困难的过程中会提升个人意志力,从而实现体育精神在数学中的有效落实。
四、美——彰显数学之美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而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内涵。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彰显数学之美。以通过数学美实施美学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感悟数学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美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物品,比如:面具、风筝、剪纸等等,让学生体会对称所带来的视觉美感。然后我再展示一些几何图形,比如:太极图、五角星、八边形,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中的对称美。之后我向学生提问:“数学中对称美的形式有很多,不仅仅限于几何,那么同学们能从其他角度发现数学的对称美吗?”学生思考一阵,举出很多例子,比如:一些特殊的函数图像、数学计算中的交换律公式等等。最后,我让学生拿起纸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数学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美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从而在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其数学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劳——渗透劳动观念
劳育就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初中生一般缺乏耐心,喜欢走捷径,喜欢不劳而获,总想用最少的努力换取更多的成果,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无益的。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亲力亲为。同时倡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抄袭行为,从而真正落实劳动教育。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果实,我便选择难度适中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时,我便先带领学生探究圆的弧长公式,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究扇形面积公式。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则加强巡视,避免学生互相抄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踏踏实实地研究知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适当予以提示。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会从学习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促进其学习能力的进步。
总之,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合理渗透德智体美劳教育。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岳荣.初中数学教育与美育[J].名师在线,2018.
[2]陈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教学,培养,教育,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