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发(作者:苏州数学试卷2022)

怎样上好一堂高效的数学课

作者:王红梅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22期

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爱学,对学习数学无兴趣,一提起数学就头疼,上课不认真听讲,无精打采。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这就需要老师研究学生的心理,找出他们厌学的原因,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兴趣有了, 逐渐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想上好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一堂高效课的关键

1、教师要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让这些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教材中的枯燥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节课学生才有所收获。

2、要根据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老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就是《新课程标准》。老师在备课时要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关注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由简到繁,多用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素材,关注时代发展的动向。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把这些鲜活的素材加以整理,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3、备课时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材的内容上老师要找准每节课新旧知识的联系,知道教材中哪些知识点是需要重点训练的、哪些知识点是需要补充的、哪些知识点是发挥想象的、哪些知识点是需要拓展延伸的。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相互的联系,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能够较轻松的掌握本节课的新知识。

二、恰当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堂高效课的开始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上如何教学。导入利用的恰当,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让他们很快的回到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复习导入法。这种方法有利知识间的衔接。老师通过提问复习和本节课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程。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2、故事导入。老师先讲一个与本节课有关的小故事。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老师可以先讲一讲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用代学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进一步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性质。这种方法避免了老师单纯用口头告诉,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讲新内容,让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课堂教学之中,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3、类比导入法。这种方法就是用已学过的知识类比本节课的知识。用简单的数学知识类比抽象的数学现象。例如我们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先拿一个天平,在天平两边分别加、减同样重量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的情况。由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三、课堂上师生互动是上好一堂高效课的基础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就像演员一样,怎样把这个课演好。学生像看电影一样津津乐道,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种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这就需要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愿意接受,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1、课堂上注重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策略。教师在讲课时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首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且学会独立思考。这才是上好一堂高效课的终极目标。

2、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的策略。以前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经常以教师总结代替学生总结,让学生记住什么。这样学生就丧失了总结的能力和习惯,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无从下手。这就要求老师在每讲完一节课后,指导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的零散知识总结归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的策略。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完成,小组每个成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全班分享。老师加以指导补充。这样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倾听能力、观察能力、评价能力都大大的提高了。

四、适时恰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好一些,有的学生差一些。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对表现好的适当评价。评价分为课上评价和课下。


更多推荐

学生,老师,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