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广东惠州高三模拟数学试卷)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 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 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内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 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 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
,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 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 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 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
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 识(第一、二单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 实践等内容。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
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乂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 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 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
,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如对所学计算的整理,每次都给出线索
3,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p60、p72)o
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如
P60介绍用算等表示数的方法,p72简单地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数字。
戏闰古式用算若〃上心,)米表示皱
123.^56735
I II B II IHTTTT
植或 —_==
= ^_LJL1LJIL
姒贡
■ •
♦ - -
f - •
• • • • Z • * *.
f *. ~ * * *Z > \' z , / *
.• • • < • . 4 \' . • • • • • • • •
• ,/,・••,、
於若艮用竹、木茂介等剂成的细桃
4
.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 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我们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以往教材、教 学经验,借鉴了国外教材的一些做法,形成了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体现解决问题的 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5
,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p90第3题、p93第5题,不断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p68
凑十的、p80第3题是10加儿的、p71> p72第6题,为乘除法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6.
注重知识的渗透。
,如填未知加数(原来作为例题安排在6-10的加减法中,但深不深浅不浅,教学的度不 好把握,渗透在各部分知识的练习中。p56暗示了未知加数,在直观图的提示下容易填出得 数、P63通过画一画帮助学生填出未知加数、p68借助数的组成)。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评价是老师们非常重视乂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了老师们的一些经验以及国 内、外教材的做法基础上,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评价版块,给老师们如何引导
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一点思路和线索。
本单元经来了,
你麴说券仔么?
亮加遣了㈱礼戒
贴兔初龟的
砰①遨北方也.
j4
本单元结来了,
你想在盛什么?
可以及示个人
二;•、 •
会夜吟 博……廊才哀爆!
11 \'•
,
本单元姑束i ,
你想诜些什么?
:.,《力工宓 我佥舟儿纣了 ♦相
年妈举习告女甫兀 件兀分.
.在我式丈有的个
时一个在上牛,
一个在琢匕
-Cg39
一、学情分析
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生活还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都没有形成, 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习。 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 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 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三、>、<\",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 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乂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 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 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 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 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 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 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 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六、课时安排
(-)准备课:数一数(1课时)
(二)准备课: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 1-5的认识(3课时)
2.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 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图形(3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 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 . 10加儿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认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