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名言名句经典摘抄-中秋登楼望月拼音版
2023年3月31日发(作者:梅花古诗词)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
[五代]冯延巳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
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译文及注释:
赏析:
早在钟嵘《诗品序》中,就曾说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
荡性情,形诸舞咏”的话。大自然中四时景物的变化足以感动人心,
本来是千古以来诗歌创作中的一项重要质素,一般说来外界物象之所
以能感动人心,大约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由于有生之物对于生命
之荣谢生死的一种共感,所以见到草木之零落,便可以想到美人迟暮
之悲,如同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修于芳
春”。其二是由于大自然的永恒不变的运转,往往可以对人世之短暂
无常,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即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在这
两种情况中,物与心之互相感发都是较为明白可见的,在评赏时,也
都较为容易解说。有些作品,物与心之间相互感发的关系,并不明白
易见,其中确实具有一种深微幽隐的感发。冯延巳的这一首词,正是
属于这一类作品。它传达的并不是什么强烈明显的情意,而是以锐敏
细微的感受,传达了一种深微幽隐的情绪的萌发。
开端第一句“逐胜归来雨未晴”,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
与天气之间,表现了一种矛盾情况。时节是美好的游春逐胜的日子,
而天气则是阴雨未晴。“逐胜”,指春日争逐于游春赏花之事,意兴
原该是高扬的,但阴雨天则使人扫兴。“雨未晴”似乎也透露一种将
晴而未晴之意。诗人“逐胜”已经“归来”,虽在阴雨之中,却也未
曾放弃“逐胜”的春游。在这种种矛盾的结合之间,便已显示了一种
繁复幽微的感受,既有兴奋,也有怅惘。既有春光之美好,也有细雨
之迷蒙。这开端一句看似非常平淡,实已具含了足以引发人心触动的
多种因素。像这种幽微婉曲的情境,只有最为敏锐善感的心灵才能感
受得到,也只有最具艺术修养的诗人才能表现得出来。
接着“楼前风重草烟轻”一句,写的正是这情绪触引中的眼前所
见。“楼前”二字,表面只写诗人倚立楼头,为以下写楼前所见之景
物做准备,但诗人“逐胜归来”,依然倚立楼头,就是内心由于逐胜
之游引起了一种触引感发。“风重草烟轻”使心中原已触引起的一种
感发,更为滋长和扩大。“风重”是说风力之强劲,“草烟轻”,是
说草上烟蔼因风吹散而逐渐消失。表面写眼前将晴未晴的景色,然而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种景色,正是引起人心微妙之触发的重
要因素。北宋词人柳永就曾写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
意”,可见“草色烟光”的景色,确实可以引起人内心的一种感发。
一个人如能够观察到风力之“重”与草烟之“轻”,此人必是已在楼
头伫立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于是诗人对四周的景物情事也就有了更为
清楚的认知与更为深刻的感受。因此下面继之以“谷莺语罗花边过,
水调声长醉里听”的叙写。“谷莺”,是才出谷的黄莺,正是鸣声最
为娇软之时,这种鸣声正代表了春天所滋育出来的最新鲜的生命。何
况这种娇软的莺啼,又是从繁枝密叶的花树边传送过来的,有声,有
色,这种情景和声音所给予诗人的感发,当然就较之第二句的“风重
草烟轻”更为明显和动人了。如此逐渐写下来,大自然的景象便与诗
人的情意逐渐加强了密切的关联。于是下一句的“水调声长醉里听”
便写到了人的情事。“水调”是一种哀怨动人的曲子。“水调”且
“声长”更可想见共声调之绵远动人。何况诗人还在后面又加了“醉
里听”三个字,这就不仅写出了饮酒之醉,而且因酒之醉更增加了诗
人对歌曲的沉醉。这首词从开端的时节与天气一直写下来,感受愈来
愈深切,写到这里,真可以说是引起了干回百转的无限情思。有了如
此幽微深切的感发,便不由人不想到要寻找一个足以将这些情思加以
投注的对象,于是诗人遂终于在最后写出了“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
最有情”两句深情专注的词句。这二句真是表现得珍重缠绵。“款举”
是极其珍重尊敬的态度,“金觥”是极其珍贵美好的器皿,金觥中又
是极其芳醇的酒浆,最后更加一“劝”字,当然是劝饮之意,如此珍
重地想要将芳醇的美酒呈献给一个值得呈献的人,诗人心中所引发洋
溢着的是无比深挚芳醉的情意。最后结之以“谁是当筵最有情”,意
谓:在今日的筵席之上,哪一个才是真正能够体会这种深浓的情意,
值得呈献这一杯美酒的有情人呢?于平淡的叙写中逐渐加深了情意的
感发,表现出内心深微幽隐的一种投注和奉献的追寻与向往之情,这
正是冯延巳词的一贯的特色。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2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
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
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古诗简介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是宋代陈著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早上下
雨晚上天晴的一个中秋节,整首词前后呼应,表现出了词人的一种豁
达胸怀。
翻译/译文
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见识比较多,
饮酒相见,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
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
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
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
见多: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等闲:轻易;随便。
须用:一定要。
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团团:圆月。
赏析/鉴赏
鉴赏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
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
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
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创作背景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
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
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
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3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
李清照(宋代)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
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
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
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
感觉到春天将近了。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
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初试金丝缝
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愁思
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
怀。
注释:
初破冻:刚刚解冻。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
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花钿(din):用金
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乍:起初,刚刚开始。金缕缝:用金线缝
成的农服。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欹
(q):靠着。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
名。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赏析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草》、《古今词综》
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草》还注云:“一作感怀”。由
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感怀”
与“离情”确也概人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感心动。”开首三句,词人
放眼室外,由感景落笔。但见初感时节,感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
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
感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
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
人意表之想。表二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
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感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
“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感天更
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
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
点的事物,写出感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感心动”,从语意上看,
是对感天来临总的概人,实亦是自己怀感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感、
赏感,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
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
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感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
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
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
内心的苦寂。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寂,
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
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
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感暖天晴,感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感景,
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
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感景,是因怕良辰美景
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
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
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
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二实很寂
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
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
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
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
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
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
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
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
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
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
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
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
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4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宋代: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
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
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及注释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si),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din)重。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
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
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
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
上下片各四仄韵。雨: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作“日”,旁注
“雨”。晴: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旁注“和”;《唐宋诸贤绝妙
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林下词选》
《历代诗余》《漱玉词》(诗词杂俎本)作“和”;《花草粹编》、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清”;《草堂诗余别集》注“一
作清,误”。初破冻:刚刚解冻。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
“柳眼”。眼:《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润”;《唐宋诸贤绝妙词
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润”。梅腮:梅花
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轻”。花钿:用金翠珠宝
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试夹衫金缕(l)缝,山枕斜欹(q),枕损钗(chi)头凤。独抱浓愁
无好梦,夜阑(ln)犹剪灯花弄。
少妇试穿金丝缝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
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
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
着爱侣。
乍:起初,刚刚开始。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
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林下词选》《漱玉
词》(诗词杂俎本)作“衣”。金缕缝:用金钱缝成的农服。山枕:
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山,《草堂诗余别集》注
“一作鸳”。斜欹:《历代诗余》、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
作“欹斜”。欹:靠着。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
如凤,故名。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
感觉到春天将近了。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
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
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
难以顾及。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
灯花,以排遣愁怀。
注释
初破冻:刚刚解冻。
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梅腮:梅花瓣儿,
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
花钿(din):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起初,刚刚开始。金缕缝:用金钱缝成的农服。
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欹(q):靠
着。
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
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
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
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
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少妇试穿金丝缝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
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
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
着爱侣。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
上下片各四仄韵。
雨: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作“日”,旁注“雨”。晴:四部
丛刊本《乐府雅词》旁注“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
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林下词选》《历代诗余》《漱
玉词》(诗词杂俎本)作“和”;《花草粹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乐府雅词》作“清”;《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清,误”。初破
冻:刚刚解冻。
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眼:《草堂诗余别
集》注“一作润”;《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
俎本《漱玉词》作“润”。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
腮”。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
玉词》作“轻”。
花钿(din):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起初,刚刚开始。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
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林下词选》《漱玉
词》(诗词杂俎本)作“衣”。金缕缝:用金钱缝成的农服。
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山,《草堂诗
余别集》注“一作鸳”。斜欹:《历代诗余》、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乐府雅词》作“欹斜”。欹(q):靠着。
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
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创作背景
此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应该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
本中,题作”离情“或”春怀“。当作于赵明诚闲居故里十年后重新
出仕、李清照仍独自留居青州时。赵明诚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二人曾
有过短暂的离别。
创作背景
此词很难确切系年,应该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本中,
题作”离情“或”春怀“。当作于赵明诚闲居故里十年后重新出仕、
李清照仍独自留居日边红杏倚云栽全诗 青州时。赵明诚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二人曾有过短
暂的离别。
赏析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
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
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
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
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
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
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宝宝腿趴开点就不会疼了 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
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
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
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
“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
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
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
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
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
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
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
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
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
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
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
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
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
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
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
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
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
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
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
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
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
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
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
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
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
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
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5
雨晴宋朝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雨晴》译文
雨过云开,西南的江面清平湛蓝,一抹微云横卧江上小滩一动不
动。
立在墙头的叽叽喳喳的鸟雀羽毛仍湿,楼外远处不时传来几声低
沉的雷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
晴。
今夜这如此美妙的情境无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
到天明。
《雨晴》注释
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纤云:细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小滩:喻纤云。
语鹊:语鸥:喳喳叫的鸟鹊。
衣:比拟鸟鹊的羽毛。
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供:提供。稳睡:安稳入睡。
报:回报,报答。
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
星河:天上的银河。尽意:尽情。
《雨晴》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
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中“天缺西南”写西南
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
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
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
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
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
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里,诗人的视线,
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
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
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
即销声匿迹。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
“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
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
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尽取”、“急搜”、“微凉”、
“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
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
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
“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
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
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
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
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
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
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雨晴》创作背景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
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
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6
原文: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
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来到园中又纷纷飞过院墙,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
邻家。
春雨之前,还见到花间露出新蕊,雨后只见花叶,就连叶子底下
也找不到一朵花,
采花的蜜蜂和蝴蝶,因为找不到花,纷纷飞过院墙,竟使人怀疑
春天的景色还在临家的园子里。
注释
蕊(ru):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
赏析: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知是作者归隐之后所作。王驾进士及第
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
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
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
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
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
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
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
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
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象诗人一样大失所望,
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
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
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
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
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
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
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
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
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
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
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
“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
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何庆善)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7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翻译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
树的枝头。
注释
愚溪:即冉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
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村径:乡村小路。
成:显现。
撩樯橹灰飞烟灭 乱:搅乱的意思。
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赏析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初
读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
独自到江边散步。后两句写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见到的景
像。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了。而且,水中漂
浮的木筏,也被冲散了,有的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说明这场雨下得
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里憋的时间太长了。久雨初晴,才迫不及
待地要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第二句中有一
个“独”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是指他
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写虚,是指当年一起参加“永贞革新”的那
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来到永
州,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第四句中有一个“在”字,用得鲜活。
因为木筏所处的位置,应该漂浮“在水中”,此刻却被漫天洪水冲到
岸边的树上,“在高树”三字,让人叹然思然,不胜感慨。真是几多
凄凉,几许伤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两季,雨水格外繁多。柳
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舜庙祈晴文》,其中有几句的大意是:“浓云密
布,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不仅河岸崩塌,而且冲断河堤,淹没了稻
田和菜地,百姓遭灾,苦不堪言”。因此,祈盼舜帝体恤民情,赶快
诛杀妖龙,驱散云雾,使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让雨水危害百姓。
结合这篇文章,再读《雨晴至江渡》,反复咀嚼,诗人久雨蛰居之苦、
远谪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忧患意识、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
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皆在不言之中,凸显出来。诗人采
用了小中见大、平淡之中寓含深意的写作手法,从表面上看来,四句
都是写景,其实字字皆在抒情,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
图《二十四诗品》)。
柳宗元这首作于永州溪居的七绝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
析。如,有的注“槎”为“折、木筏子”,视该诗为一首闲散诗
(《柳宗元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有的注
“槎”通“楂”即“水中浮木也”,视该诗为“渡口退潮之景”、
“偶然景”(《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
有的不作任何注释只是笼统地视该诗为“抒写孤寂忧愤的心境”
(《柳宗元在永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诸多的解
析给读者带来了诸多的疑窦:“槎”究竟是什么意思?诗的旨趣究竟
何在?等等。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怀揣有关资料,凭着世居愚溪之源
和长期工作在永州的有利条件,一脚踏进柳宗元溪居遗址,目光投向
千百年前,实地进行了连续几个暑假的细致考察,经过一番贴近生活
的理性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种全新而又真切的理解。
我们从柳子的《愚溪诗序》得知,柳子“永州溪居”是一座“八
愚”(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园林群
景。由于柳子诗文直到他死后两百多年才公之于世,所以这群景点对
当时人来说就根本不晓得,因而也就没有认传下来。加之后代人们未
看到其能表明的“八愚”群景位置的关键一景“愚亭”之所在,所以
这座群景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就成了一个谜。这了解开这个谜,永州学
人做了大量的考寻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专家考证,发现柳
子永州溪居“八愚”群景就在今天永州柳子街120号至126号之间的
愚溪北畔注①,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笔者曾反复实地察看,看那
“八愚”各景点方位与《愚溪诗序》所述吻合,唯一空缺的就是“愚
亭”,但见得“愚亭”所在位置正处于愚溪北滨,其址是一座用青石
方料铺筑起来的呈圆形(直径约五米)的码头——但决不是什么码头。
因为在“其流甚下……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连小舟也进
不去的愚溪,当地老百姓不会也没有财力去砌这样一座规模甚大的码
头闲置在那里或专作洗衣用。笔者认为,它是“愚亭”基址无疑。想
必是筑在这个位置上的三面环水的“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罢了
(注②)。
“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了呢?有没有被洪水冲毁的事呢?请
看下面的分析。“愚池”正北约十米远的小山坡上(今天柳子街120
号至126号街道靠北)建有一个当地人们世代相称的“十五亭”,据
张绪伯先生考证就是柳子重建的“愚亭”(注③)。何以知之为柳子
重建?从其命名以知之。因为柳子有“以数代名”的习惯。例如他称
刘禹锡为刘二十八,称周韶州为周二十二,称娄图南为类二十四等。
“愚”乃十三点画,怎么用“十五”称之?张绪伯先生说,柳子写有
《永字八法颂》(《外集补遗》)。同朝文人卢肇云:“永字八法,
乃点画尔”;《翰林禁经》亦云:“八法者,永字八画也……古人用笔
之术,多于永字取法。以其八法之势,可通一切字也”(注④)。由
此可见唐代文人是把“愚”看作十五点画的。这样看来,“十五亭”
即“愚亭”之别称无疑,既是柳子命名又是柳子所建也无疑。而柳子
把当初建在“池之南”的“愚亭”迁建到“池之北”去的事,便无可
辩驳地说明了:其亭的确被大水冲毁了,毁于哪年夏天,我们不得而
知,但毁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无疑。
研究家们认为,《雨晴至江渡》诗大致写于元和六年的夏天,即
是说,谁也无法知晓其诗的准确写作时间,但写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
则是可靠的。那么,“池之南”的“愚亭”被洪水冲毁可能就成了
《雨晴至江渡》诗的写作背景。
依据这样的情境,再来品读柳宗元这首七绝,我们就不难理解其
内容了。“江南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你看,“江雨初
晴”,诗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已经到了“日西”时分,诗人却
还“独”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潇水处)走去。为什么要在这个
时候(大雨初停,时近黄昏)出去?一个“思”字,表现出作者心中
有一桩难以割舍的心事。什么事?且看后面的诗句:“渡头水落村径
成,撩乱浮槎在高树。”诗人踏着刚露出水面的泥泞小路,艰难地走
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见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经“撩乱”变成“浮槎”并
挂在愚溪两岸的高树上!原来,诗人是寻找因下大雨涨大水而被冲毁
的“愚亭”来了!愚溪“幽邃浅狭”,“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
入”(《愚溪诗序》),小舟也不能进,无运放竹、木筏子事,自古
至今皆然。所以,末句诗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
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冲毁后散落的那些“木头和
草料”。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这首七绝既非“闲散诗”,又非
“偶然景”,更非“抒写孤寂忧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兴怀诗,
它记叙了“愚亭”被大水冲毁瞬间瓦解的真实怀景,流露出一种对
“愚亭”被毁的十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实质上表现了一种对
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
柳宗元诗的总特色可概括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谓“秾秾纤
简淡、清峭森严”的说法),这是诗人谪居永州十年“恒惴栗”的主
观心绪和那“南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
诗中的必然反映,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如此。在他的永州山
水诗中,也有一些写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
古体诗《渔翁》和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绝句就是这样,它文笔
简淡却描写传神,画面清幽而意境深远,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想象美
而绝无丝毫森严峻峭之感。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8
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鉴赏
这首词中写“双燕”、“垂柳李之仪卜算子 ”、“落花”,这些都是暮春时节
的特有风物。还写有“雨晴烟晚”。“新月眉弯”,这些都是傍晚的
景象。旧以农历三月为暮春,并称每月初三的新月为“蛾眉月”,据
此则词中所写的应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但这首词绝对不是单
纯写景制作,它通过暮春晚景的描写,以表现闺中人的淡恨轻愁。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雨后初晴,
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春天傍晚,雨后转晴,天空中夕阳返照,烟霭升腾,园林中绿水
涨池,波光潋滟。这些都是闺中人在小阁看到的远景,写来层次清楚,
色彩鲜明,突出的表现了春雨过后傍晚时分特有的景象。这两句词所
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人人都有的对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的热爱,
还看不出具有闺中少妇特征的主观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这两句是说,双燕飞回柳
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这两句把少妇的感情色彩表现得十分强烈。双燕归巢是傍晚时刻
常见的景象,而“小阁画帘高卷”一语,却含蓄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双
燕归来的过分殷勤。这一动作的心理暗示在于:让燕子快快归巢,双
栖画栋吧。闺中少妇把自己在暮春傍晚的时候所特有的感情和情怀,
都融化到这无声的高卷画帘的行动里。这两句所写的景物是由远而近,
通过“双燕飞来”的进程,与“画帘高卷”的行动以表现她的看不见、
摸不着的心理活动。是虚则实之的艺术手法。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这两句是说,黄昏时独自倚
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过片“黄昏独倚朱阑”一句,是承接“小阁画帘高卷”意脉的。
从时间推移上由傍晚写到黄昏,说明她“独倚”的时间是很久的。从
情怀寄托上明白写出了闺中少妇的“独倚”,表现了黄昏后的寂寞空
虚的心境。这与上片“双燕飞来垂柳院”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此词
的“燕归人不归”的怀人主旨。“西南新月眉弯”,是少妇凄凉冷落
的“独倚朱阑”时所见到的夜空景象,它和傍晚时期所见到的“雨晴
烟晚,绿水新池满”那种生机勃勃的热烈场面前后异趣。在碧海青天
之下“独倚朱阑”的少妇,面对高挂在西南夜空的一弯新月,给与她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望月怀人的心理,是闺中少妇面对此
景极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末两句是说,台阶上的落花
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落花风”,是暮春季节所特有的事物,闺中人对此十分敏感。
末两句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客观风寒刺激的反应,而是她主观意志的真
实流露。时值暮春,春事将尽,绿肥红瘦。她意识到“落花风”吹落
了大地的春花,也将吹落她的年华。不免产生红颜易老的感慨。但这
种感慨作者写得极为含蓄,用风振罗衣而芳心自警的细节表现出来,
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手法是极为高超的。
这首词写的是传统题材,但我们在诵读时仍觉得清丽可喜,韵味
无穷,这不得不叹服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和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初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
一片春意盎然。成对的燕子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
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不知不觉已看到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
新月。夜风卷起台阶上的落花,微微拂过罗衣,只感到春寒袭人。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砌:台阶。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
朝廷里党争激烈,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
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9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译文
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来到园中又纷纷飞过院墙,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
邻家。
注释
蕊(ru):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
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第一句“雨前初见花间蕊”。蕊(读r),花心。这句是倒叙,
作者追忆雨前的花园景象,意思是说:下雨之前,花儿刚刚开放。
“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
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
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这句写眼前景象。意思是说:不料
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全无叶底
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
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
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
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
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
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
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现在,
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
也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
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
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
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
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
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
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
然天成,令雪豹坚强岁月 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
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
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
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
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知是作者归隐之后所作。王驾进士及第
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王驾
王驾(851~),唐代诗人,一说字大用,诰命守素先生,河中
(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
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
然流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
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生平见《唐
诗纪事》卷六三、《唐才子传》卷九。有《王驾诗集》六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六首。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10
原文:
中秋佳月最端圆。
老痴顽。
见多番。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悭。
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
拍人间。
等闲看。
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
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译文
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碍识比较多,
饮酒相碍,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
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
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
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
碍多:识:知道。碍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等闲:轻易;随便。
须用:一定要。
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团团:圆月。
赏析: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
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
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
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11
雨晴
作者:王驾
朝代:南北朝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的景象。诗中摄取的
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
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
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
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
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爆竹声中一岁除全诗 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
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
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
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
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
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
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
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
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
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
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
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
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
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
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
“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
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赏析: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的景象。诗中摄取的
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
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
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
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
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
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
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
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
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
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
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
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
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
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
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
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
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
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
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
“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
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12
作品原文
雨晴
陈与义
天缺①西南江面清,纤云②不动小滩③横。
墙头语鹊④衣⑤犹湿,楼外残雷⑥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⑦,急搜奇句报⑧新晴。
今宵绝胜⑨谁与共?卧看星河尽⑩意明。
作品注释
①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②纤云:细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③小滩:喻纤云。
④语鹊:语鸥:喳喳叫的鸟鹊。
⑤衣:比拟鸟鹊的羽毛。
⑥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⑦供:提供。稳睡:安稳入睡。
⑧报:回报,报答。
⑨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
⑩星河:天上的银河。尽意唯美句子短句古风 :尽情。
作品译文
西南方露出蔚蓝色天空映照江面清澄,一如横卧江上小滩蓝天上
有一抹微云。
喜鹊飞立墙头欢叫羽毛依然浇湿,楼外远处还不断传来残余的雷
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
晴。
这么迷人夜晚可惜无人来共同享受,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
直到天明。
创作背景
宣和五年(1123)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
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
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
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天缺西南江面清,
纤云不动小滩横。”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
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
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
“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
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
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
明富于立体感。
领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里,诗人的视线,
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
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
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
即销声匿迹。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
“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
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用叙事抒发雨睛的
喜悦。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
“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
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
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两句仍叙事,事中
有景,景中寓情。“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
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
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
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
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
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
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文学家,字去非,号简斋,洛阳
(今属河南)人。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开
德府教授。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后贬为
监陈留酒税。北宋灭亡后,避乱在襄阳、汉阳和湖南一带。公元1130
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为兵部员外郎。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
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后任礼部侍郎。公元1134年任
湖州知府,第二年召为给事中,因病告辞后,提举江州太平观,不久
复任中书舍人。后来又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并以资政
殿学士的身份出任湖州知府,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有《简斋集》
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13
雨晴原文: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翻译:
译文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注释蕊(ru):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
蕊。
叶底:绿叶中间。
底,底部。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
雨晴鉴赏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的景象。诗中摄取的
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
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
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
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
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
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
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
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
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
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
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
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
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
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
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
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
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
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
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
“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
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雨晴原文,翻译,赏析14
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翻译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
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
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
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
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
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
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
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
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
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
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
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
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
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
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
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
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
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
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
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
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
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
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
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
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
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
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
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
“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
“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
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
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
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
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
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
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
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创作背景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
党,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
排忧解闷之作。
更多推荐
暖雨晴风初破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