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偷香高手无删减全文阅读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潼关吏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将进酒》 ..
●曾铜和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六年级上册语文免费 多
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
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
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
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
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
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
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
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
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
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
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赔组词语 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
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
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
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
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
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
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
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
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
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
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
后赤壁之战的故事详细 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
读 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
层大 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
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
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
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
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
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
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
“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
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
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
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
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
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
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
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
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
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
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
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
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
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
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
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
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
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
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
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
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
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
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
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
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
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
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
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
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
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
“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月夜忆舍弟翻译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
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
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
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
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
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
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
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
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
气更为强烈。“天生我
修辞专题.教案
【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知识讲解】
(一)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1) 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
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
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
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
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
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
性)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 “由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
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
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3) 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
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
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
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
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
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不以为然的然是什么意思 )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
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4)夸张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
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
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
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 “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
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 “他酒没沾唇,心
早就热了。”
(5)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风声、
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
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
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
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 “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6)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用一组结构相同
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
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
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7)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
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8)反问(反诘)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
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为加强语气,
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
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
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
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
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
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
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
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三)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
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
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
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
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
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
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
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
的。
(四)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
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
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
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五)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
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
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
运用词句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
不合语言规范。如“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
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
环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 体会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王冕的诗全集 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
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
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
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
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
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
《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
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 重点字
拼音——俟,音s 莫,音m 甫,音f 哂,音 shn 相,音 xing 铿,音kng 沂,音 y
喟,音 ku 雩,音y 冠,音gu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
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忌不自信。
3、 何厌之有? 4、 何陋之有?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 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2、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 何伤乎?
7、 吾与点也。 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1、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 结合课文中破裂的近义词 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
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2、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
热情地鼓励。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师中心稿)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代首开风气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从21岁开始.写作政/论文章,壮年服膺
今文经学之后,挥动公羊学说的魔杖,登高疾呼,揭露黑暗,抨击时政,倡言变法。在万马
齐喑的晚清黑暗中,冲破沉寂,挟时代的风雷,成为近代文学的开山大师。正如梁启超所言,
“晚清思想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所有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由此看来,研究晚清思想解放的潮流,势必不能摈弃龚自珍,而探求龚自珍的思想,又不妨
把龚自珍还给文学,从诗文的角度,探求龚自珍的思想。本文拟就龚自珍的寓言体散文《病
梅馆记》中的象征手法来管窥龚自珍的思想风貌。
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
龚自珍生活的嘉道时期,清王朝“将萎之华,枯于槁木”的腐败政治已充分地显示出来。外国
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
变贫户,贫户变富户”,农民起义前呼后应,“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而且“士无
耻心”,“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复有所作为”(《明良论一》)。官愈大,愈恬不知耻,只知取悦
媚上,把国家和民族前途抛到九霄云外。在《明良论二》中,龚自珍指出“历观近代之士,
始进之年,而耻之存者寡矣”!“官愈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愈近,则媚亦工,
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面对
黑暗腐败的封建末世,龚自珍以其敏锐的眼光,卓越的胆识,写了不起11篇《乙丙之际箸
议》和4篇《明良论》对君主专制和帝王的绝对权威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他认为政治腐败的
政体原因,乃是“天下事无巨细,一束之于不可破之例,则虽以总督之尊,而实不能以行一
谋、专一事(《明良论四》)”,皇帝控制一切,独断一切,内阁辅臣只是“待直承旨”。“乾纲
独断”对臣民的百般钳制,使得官僚士大夫尽成帝王的仆妾犬马,朝见长跪,夕见长跪,人
格更是受到极大的侮辱,怎么还有廉耻可言。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政治上庸庸碌碌,仰帝
王鼻息,不仅绝少建树,而且形成寡耻,阿谀奉承之风。“四海为秋气,一室难为春”,庙堂
上下,愈加呈现一派寂然无生气的僵尸景象,整个社会已到了“曰之将夕”的衰世。龚自珍虽
位居下僚,但他关心国家大事。是清代每一个站在独立的学者立场上以个人的思考为依据纵
横议论时政的人物,他是思想家。又是一个实干家,同时更具诗人气质:“少年哀乐过于人,
歌泣无端字字真。”作为一个时代的先觉者,一个不甘遁世自适的志士,他的精神常常是痛
苦的。“箫和剑”是他反复使用的意象,代表他多情易感和豪放任侠的两面。从早年的“怨去
吹箫,狂来说剑”,到晚年的“剑气箫心一例消”。但无论怎样,龚自珍始终睥睨俗世,直面
人生。因此,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时时积压心头,这一点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而888写于77辞官南归的1839年,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夜,中英冲突,一触即发,统治阶
级对内高压政策也愈演愈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恶化。77于4月23日出都,7月9
日抵杭州家中,寓言体散文888和〈〈已亥杂诗〉〉同写于这一年,其寄托之意不能不说深刻。
由此可见,888的象征意义,首先是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它以病梅象征苟且偷安,偷惰畏
葸的各级封建官员,以“曲”“欹”“疏”象征清朝的病态统治,以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 “文人画士”象征玩弄政治把戏
的皇帝近臣,以江浙皆病梅象征死气沉沉的官场,以“病梅馆”象征作者革除时弊、挽枯扶荣
的愿望和决心。
二、深刻的解放人才的观念
嘉道时期对人才的束缚、压制、摧残是极其严重的。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是
俯首帖耳,曲意逢迎,没有个性、没有独立人格的奴才。这种标准必然导致大批蠢才鱼目混
珠,讨得主子的欢心,成为统治阶级驯服的工具,而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才反而为统治阶级所
不容,统治阶级对这样的人才不是千方百计的加以束缚,使之就范,就是毫不留情的加以杀
戮。77不仅对此明察不爽,且有切身体验。在〈〈乙丙之际箸议之九〉〉中,他指出“当彼之
世也,百才士和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民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其法亦不得
要领,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
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或三岁戮之,百年而戮之。”这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
子或人才,封建统治者豢养的帮凶就会群起而督责、束缚,用各种卑鄙的手段,使“天下官
之种类,尽此数者,既尽躯而师之”
从《病梅馆记》看龚自珍的思想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莫待花落空折枝全文阅读-晚晴 李商隐翻译及赏析
更多推荐
浪花淘尽英雄什么意思
发布评论